将《三字经》应用于海外中文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时间:2023-09-20 17: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特别是对海外中文教育而言。因此海外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更加注意,选取什么样的内容,选取文化的哪一个部分。本文从文化理论依据、文化依据、语言学依据三个方面点明,不论是在汉语教学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三字经》都对海外中文教学有着现实意义,能够提升华裔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拓展中文教育新视野并促进汉语与文化的共同传播。

【关键词】三字经;海外中文教育;文化传播;字本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014-03

【本文著录格式】陈婧颖.将《三字经》应用于海外中文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意义[J].课外语文,2022,21(09):14-16.

《三字经》成书于宋。其是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学习文学经典的启蒙典范读本。它取材广泛,宣扬了人伦和忠孝等中国传统思想。并且《三字经》作为古代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其中介绍的众多励志故事极富教育意义,言简义丰,“三字一句”的格式便于诵读。

將《三字经》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文教学,不仅满足了中文教育汉语与文化共同传播的需求,也实现了传统典籍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飞跃。下面将从理论、文化、语言学三个方面谈谈《三字经》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

(一)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他将二语习得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者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取决于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

海外中文教育的对象是华裔,一方面他们从小受到汉语的熏陶,其自带含有中国文化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三字经》作为文化瑰宝,源于古老文化,早已渗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因此不论是从社会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来说都对华裔学习汉语起着积极作用。

(二)监控假说

20世纪80年代,克拉申提出了“监控理论”,其中的监控假说对汉语教学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它认为要想使学习者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输入有趣、有关、可理解的信息,而不是单纯进行枯燥、机械的记忆及操练。

因此,针对年龄尚小的华裔青少年,丰富多彩的课堂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并且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突出《三字经》中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就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可理解的输入。

二、文化依据

(一)《三字经》文化价值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启蒙读物之一,其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内涵丰富、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国人的重视。从其思想内容出发,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主题:

1.教育观念

《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这一部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辨明了“性”与“习”二者之间的关系。“性”即为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习”则是个人在后天所受到的教育及影响;其认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后天教育才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最终力量。

其次点明了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成为“仁德”之人,不应过分强调才智而忽视了品德。《三字经》中也举出了典型事例,例如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等。

最后说明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不严,师之过”,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之中,不断靠近“仁德”。

2.为人处世观念

《三字经》从“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到“首孝悌,次见闻”,说明儿童要懂礼貌、敬师长、孝父母,并着重说明了“礼”“孝”与“悌”。

“礼”是最能凸显中国对人类文化恒久追求的普遍性价值有所贡献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共时性(王家范,2012)。“礼”的内在精神为“和”,其价值一直不曾改变,其核心不论是在国家制度、社会礼俗抑或是家庭伦理及行为规范方面都不断为人类指引道路。

“孝”自周代起就不断被中国人强调。其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要求众人追求“推己及人”,先孝敬自己的父母,而后推及孝敬他人长辈。《三字经》也举出了黄香等人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悌”即为善待兄弟、敬重兄长。“融四岁,能让梨”即为《三字经》中的典型故事,点明了年纪尚小的孔融都知道在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时吃最小的,以此激励众人“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3.常识观念

《三字经》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按照从一到十的编码顺序,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例如三才、三光、三纲等。用最为凝练的语言文字向学生讲解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4.阅读的重要性

《三字经》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及其阅读顺序。中国自古就“尚文轻武”,因此《三字经》也较为详细地讲述了从三皇至清代之间的朝代变革,介绍了需要学习的史书,强调读史的必要性。并结合韦编三绝等名人故事,强调了勤学苦读的重要性。

若将《三字经》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课堂,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筛选及重新编排。首先,所选内容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其次,要舍弃《三字经》中早已不合时宜的内容,选择符合当代大众思想文明的主题;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虽然华裔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度较高,但他们从小生活在异国他乡,难免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反应,适时做出调整。

(二)《三字经》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的定位

2008年,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对国际汉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大纲》为学生制订了“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总目标,该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交叉渗透、环环相扣的内容,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识。

《大纲》对学生文化意识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等几个方面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参照以往教材会发现大部分教材都以常见的交际情境为线索,它们在处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学生若想通过现有教材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观念是存在难度的。

《三字经》用极少的字数和朗朗上口的文字编排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生活、历史、教育、伦理等。因此,选择《三字经》作为教材,完全符合《大纲》所描述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

三、语言学依据

(一)汉字

中国自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后,建立起了以“词”和“句子”为基本结构单位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汉语语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印欧语系语法研究的翻版。由此对文字、音韵、训诂等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少,汉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语法研究体系。吕叔湘在《中国语法要略》中提到汉语现有的语法理论皆是外来,严重缺乏独立性,因此对汉语的研究不论是在方向抑或进度上必然会大大落后于西方。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张朋朋(1992)、刘社会(1994)等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走“词本位”路子提出了质疑。白乐桑(1997)更是直接表达“词本位”教学下对外汉语所面临的危机,“尊重中文固有的内在规律应该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不能照抄其他外语教学的做法”。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学者看到了围绕西方语言学理论构建汉语语法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重视汉字的相关论点。

王力(1986)认为“字”才是汉语的基本级单位,要想彻底了解一个词的意义,一方面需要理解整个词的意思,另一方面还应将词进行拆分理解。

吕叔湘(2008)认为在印欧语系中词是现成存在的,是其基本语言单位,因此语言学家以“词”为基点来研究印欧语系;但在汉语中字才是现成存在的,语言学家需从“字”出发,研究词与词组。

对照《汉字大纲》与实验版《三字经》出现的所有单个汉字,甲级字有242个,占《三字经》全文的45.83%,占《汉字大纲》同级字的30.25%;乙级字118个,占《三字经》全文的22.34%,占《汉字大纲》同级字的14.68%;丙级字56个,占《三字经》全文的9.47%,占《汉字大纲》同级字的7.46%,另有超纲字62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字经》在进行编写时已有了從易到难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外华裔青少年大多存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他们重听说而轻读写,因此利用好《三字经》安排华裔青少年尽早集中识字,无疑对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语音

《三字经》共1128字,皆三字为句,通篇用韵,可看作是一篇三言古体诗。以《水平韵》为标准,可知《三字经》换韵85次,基本上的韵段都是义段,韵随义转;其次《三字经》共涉及28个韵,平声韵使用最多,上声韵次之,去入声韵相当。平声韵段多于仄声韵段。基本上平上去入四声分押,平仄韵段交错,富有韵律美感。

对华裔青少年而言,言简义丰、抑扬顿挫的语言形式足以吸引他们的目光,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将《三字经》编进歌曲中,使本就朗朗上口的文本更加生动。

(三)语法

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张志公先生曾总结《三字经》的词法和句法,指出从句法上看,《三字经》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

现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人之初,性本善”包含了偏正结构及主谓结构,其中的“之”属于基本的虚词;再如“蚕吐丝,蜂酿蜜”包含了典型的动宾结构。上述例子都是较为常见的简单语法形式,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就稍复杂一些,前三字是主语,后面均为谓语成分。

虽然《三字经》中所包含的语法内容至今仍在使用,但是对海外华裔而言理解其文言结构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语法,更应将重点放在文化教学上。

四、现实意义

(一)提升华裔青少年祖籍国文化认同感

全球华侨华人约有五千万人,他们长期定居海外,很多经过与当地居民通婚甚至已经融入居住国环境,因此对祖籍国和居住国的经济、政治、风俗都有较深了解。这些优势使海外华侨华人成为我国对内对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不仅是推广发展中文教育的重要群体,更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环。而海外华裔青少年作为其新生力量,日后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外交活动产生深刻影响。

《三字经》作为教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另一方面强大的民族文化感染力也会吸引这些青少年从内心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以便在日后的侨务工作中,做到“以侨为桥”,共促发展。

(二)把汉语和中国文化一起推向世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三字经》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极少直接出现,但却深刻影响国民思想、行为等。

海外中文教育有别于对外汉语教学,它更强调文化的传承,以文化为纽带联系华裔与祖籍国。以《三字经》作为教材既包含了汉语的内容也包括了文化的内涵,既满足了汉语课传授知识的需求,也实现了价值观的同步。

(三)为海外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

以往的教材大多是以交际为线索编排的,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并且现有大多数教材都是以“词本位”为路子,忽视了汉语自身的特点——“字本位”。《三字经》作为“字典范教材”,既体现了汉字的理据性及表义性,又一改以往教材编写的路子,以文化为线索,扩展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视野,摆脱了西方语言学语法的束缚。

五、结语

《三字经》作为我国的传统启蒙教材,言简义丰,读起来朗朗上口。华裔青少年作为海外新生力量,是中文教育的主体,我们需从语言与文化两个角度,提升其文化归属感。选择《三字经》为教材,既符合文化适应假说和输入假说,又体现了汉语本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从文化角度编排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文化因子,以符合学生学习节奏的方式开始学习。在中文教育的新征程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教材与现实进行有机的融合,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升海外华裔的文化认同感,并有助于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一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海阳.《三字经》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王玉晓.新西兰汉语教学中《三字经》辅助教材设计[D].厦门:厦门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婧颖,女,1997年生,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育。

猜你喜欢三字经文化传播浅谈《三字经》的教育价值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年10期)2016-12-21朗朗韵味话经典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儿童读经热”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推荐访问:应用于 中文 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