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保明
吟诵,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读”书文化,是用艺术的声音传达汉字音韵魅力的“读”书方式,是用唱歌的形式来“读”出诗文的内蕴和情感,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主张的“读”书方法,深受古今读书人的喜爱。它与朗读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是结合普通话四声读出文章的情感,吟诵似唱歌,是在汉语音韵学指导下的唱歌,它讲究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以及实字虚字入声字、重音短音拖长音等,并且古体诗、近体诗、古代散文还各有各的吟诵讲究。因而用吟诵来读书特别有韵味,特别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特别能彰显语言的音韵魅力。
遗憾的是,在100多年前,吟诵被朗诵代替,人们在“读”书时沉潜于音韵旋律之美的场景难觅踪影,在中小学广为流行的是,在普通话四声基础上的朗诵。当然,朗诵也能表现文章的情感,但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本身就是写来吟诵的,只有在吟诵时,文本的音韵之美才有可能被生动演绎,才有可能还原古代诗文它应有的声韵样态,读者也才能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了35年语文的我,努力尝试用吟诵来“读”古诗文,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人“读”书的样子,从而体会古诗文的美学价值。
教完了七下所有古诗文,回望走过的路,我对吟诵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吟诵并非仅仅是“读”书的方法不一样,吟诵的价值在于通过声音走进文本,通过声音来表现古诗文的深刻内涵和悠远意境。只要吟诵到位,古诗文完全不用喋喋不休地讲析。就目前自己的吟诵教学来看,还没有看到吟诵的内在,但吟诵的以下四个作用不可低估。
其一,吟诵,能充分展现古诗文的音韵美。
《木兰诗》是古代乐府民歌双壁之一,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既然是民歌,那一定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普通百姓都能唱。这样的民歌,如果真能让学生唱,通过唱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那是多么美好的教学方式。
乐府民歌属于古体诗,这样的诗歌在吟诵时不需要注意平仄,只需要注意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和入短韵长的读法。“韵长”,就是押韵的字一定要拖长,拖出字的韵味。这首叙事诗很长,中间换韵多,把韵字标出来,吟诵时尽量拖长读。“依字行腔”,主要是说在吟诵时要是把字的音读准,不能像唱歌一样把字的音唱变了,按照徐健顺教授的说法,吟诵不能倒字。“依义行调”,主要是说字与字的关系,也就是从这个字到另一个字该怎样唱,即一句话的旋律。当然,吟诵时最难找的是“调”,我的做法是,能借用他人的调不妨先借用,不能借用则自己原创。
《木兰诗》的吟诵,借用唐文治先生的唐调比较容易,学生也喜欢。如果非要自创,把握前面所言的方法,用普通话四声的音调吟诵,也是完全可行的。下面是诗歌第一节的吟诵。
在吟诵时,把顶上标有“!”的字(入声字)读得短而重些,凡是入声字,在吟诵时的音长只有它本字读音的二分之一,且要读重。“唧唧复唧唧”,全是入声字,是木兰无可奈何的叹气声,但这样的叹气不是悲伤,更不是痛苦,仅是轻声叹气,语气中透露的是决心已下。这是作为女子的木兰真实情感的写照,也是其感人之处。再如“织”,也是入声字。读得短而重,透露出的是木兰织布动作的干脆利索,凝重坚定。凡是顶上标有“—”线的字,中短线的,表示读该字拖长本字音的两倍,有长横线的,表示可以无限拖长,这样的字往往是诗歌押韵的地方,或者是章节完结处。如果仿照唐调吟诵,旋律自然优美好听。如果不仿唱唐调,自己创出调子,那就按照普通话的声调,把每个字的本音唱出来,即依字行腔,一声,平着唱,根据自己的音高唱成2—2、3—3或5—5等都可以;二声,先低后高,根据自己的音高唱成1—2、2—3等都可以;三声,先中再低后高,根据自己的音高唱成2—1—3、2—1—5、5—3—1等都可以;四声,先高后低,根据自己的音高唱成5—1、5—3或者3—1等都可以;入声字,盡量唱得短促而凝重些;押韵字,可以依照情感尽量拖长些。还要特别注意每句话的调子,即依义行调,只要一句话不平着一个调子唱,该强调突出的字就高上去,该舒缓的就低下来,照样可以把民歌的音韵之美表现出来。一般来讲,平声表示的意义就是平常、普通的情感,上声表示亲近细微、柔蜜和乐的情感,去声表示果敢坚定的情感,入声表示快速灵巧、痛苦决绝的情感。
如果是近体诗,在吟诵时还要讲平仄、讲对仗,注重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等,这样吟诵起来旋律会更美。实际上,所谓吟诵,就是依据古诗文的情感,用声音表现字的正确读法,体现古诗文每个字的音韵和字义。
其二,吟诵,能传达古诗文的情感美。
吟诵就似唱歌,用声音来表情达意。就似我们当代人唱歌,有些时候不用看歌词,只听其唱腔唱调,就能明白歌曲的情感。因唱腔不同,传递的情感是悲,是喜?听者一听就明白。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是一首古体绝句,没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讲究,只需要注意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这三个吟诵法。另外,“啸”“照”是去声,押去声韵,读的时候,先低重后缓慢升高拖长。
在吟诵时,我尝试用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编的调子,每一句后三个字拖长并重复一遍,把“幽篁里”和“人不知”处理成比“复长啸”“来相照”还要长的拖音,旋律优美动听,简单好唱,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样的吟诵,把王维与明月相伴,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把王维内心的淡定与生活的悠闲,用声音形象地传达了出来。学生一边吟诵,一边就会有画面出现在眼前。只要学生会吟诵,诗歌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用楚辞体写成的,属于古体诗。因此,这首诗的吟诵与《竹里馆》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调子不一样。因为这首诗是陈子昂内心痛苦的表达,抒发的是他的旷古之思。诗歌押的也是去声韵,“者”古时读zhǎ,去声韵在吟诵时可先低重而后缓慢拉升。我吟诵时改编了电影《白毛女》中插曲《北风吹》的曲调,每句前重高而后轻低,把“悠悠”和“下”的音尽量拖长,整首诗的情调就变得缓慢而悲怆。于是,陈子昂在诗中所抒发的是宇宙无穷、生命有限而人生短暂的情感;他傲然天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痛苦,都被吟诵的声音作了生动而形象地传达。
诗文的情感之美不是老师条分缕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吟诵中通过自我感悟体验出来的。平常我们所言的读出情感,也是这个道理。只是“读”的方法不一样,吟诵有旋律之美,而朗诵是没有旋律的。而旋律恰恰是诗文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诗文作者用文字来记录内心情感发展的曲线。也正是因为有了旋律,诗文的情感才被声乐化,才有了以声传情的可能。古诗文的情感美,其实是古诗文的文字与音韵旋律的完美融合,不仅是文字的内涵,而且文字的音调都与内涵一致。从这个角度看,古诗文的文字既是曲谱,又是曲调,是两者的完美统一。这样的统一,能生动形象地展现诗文的情感美。
其三,吟诵,能描绘古诗文的意境美。
意境,亦即作者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包含有作者情感的境,这个境更多的时候有画面感,有时候是静止的,有时候是流动的,似在眼前,似在脑海,令人陶醉。不少人在鉴赏意境时,更多地是抓住诗文的意象,通过组合多个意象而构成自己眼中的意境,再通过对意境的体悟而理解诗文的情感。除了这个,吟诵应该是走进诗文意境的桥梁,恰切的吟诵是走进诗文意境的便捷通道。因为吟诵不仅有吟诵者的声音,还有吟诵者的动作、表情、体态。很多时候,吟诵者的头都会像三味书屋那位老师一样,拗过去,再拗过去。这样如痴如醉,这样的忘我情态,一定是吟诵者沉醉在了古诗文的意境中。吟诵,其实是用声音绘制意境,用声音表达意境中的情与意。更多的时候,在吟诵古诗文时,体会到的是难以言传的意境,吟诵者所表现出来的,是沉醉不知归路的大意境。
用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调子改编的《竹里馆》调子,师生在吟诵时,在那深情舒缓的调子里,看到了一幅又一幅清新悠闲的画面。幽深而宁静的竹林,王维一个人独处其间,一边自在地弹琴,一边悠闲地唱歌,这样幽寂的竹林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来到,只有澄碧的月光洒在竹林里,洒在王维身上。竹林的清幽,心境的淡泊,静听那吟诵者的声音,看吟诵者的表情与动作。这幅隐居图,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非常洁净的神仙世界,尘世的喧嚣和名利的羁绊都已不复存在,有明月的相伴,有竹林的相伴,有琴声的相伴,人在忘我的境界,与人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是明月。多么惬意,多么自由,多么幸福。吟诵,真正能够实现“诗中有画”,能够描绘出诗文的意境,能展现古诗文的意境美。
其四,吟诵,能展示古诗文的哲思美。
吟诵,尽管仅是一种有旋律的“读”书方法,但这样的读,它有特别的讲究。特别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是高难度的要求。“字”和“义”,其实体现的是对古诗文内涵和情感的把握,要根据古诗文的内涵和情感来行腔,来定调。吟诵古诗文的腔调,是古诗文内涵和情感的反映,是古诗文所融合的主旨和意趣的反映。换一个说法,好的吟诵是能让人听出弦外之音的,古诗文的哲思是能通过声音予以展示的。陈少松教授吟诵的腔调很特别,经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吟唱,不仅旋律优美,而且从旋律里能听出古诗文所传达的意趣。汉字本身是音义合体的文字,吟诵,就是通过声音、体态、神情传达出文字的深蕴,让古诗文易懂好懂。
刘禹锡的《陋室铭》,其情感内涵就是作者自己所说的“惟吾德馨”,此句是文眼。全文的吟诵腔调都必须围绕“德馨”来进行,充分展现“德馨”的内涵。以最后一层为例:
前一句是对仗句,是格律诗的吟诵法,“庐”和“亭”是韵字,必须拖长了读,带有自豪、自满的语气;而“阳”“云”是中短音,比本音读长两倍,这样就能舒缓气脉,使句子有起伏;“南”“诸”“西”是最短音,唱它的本音长即可。后一句是散文的读法,“何陋”两字一定要重读,表示反问和强调,“之有”两字顶上的“~”符号表示拖长音,要尽量拖长一些,有自我满足的情感。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要反复一遍,反复时声调高昂激越一些。这样,就能把刘禹锡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感的心境和高洁傲岸的情操用声音展现出来。文字的意趣、哲思,是融合在文字之中的,汉字音义兼具的特点使汉字的读音有强烈的表情达意功能,恰当的“读”是一定能展现古诗文的情感和观点的。
吟诵,一个能更好地体现汉字音义兼具特点之美的“读”书方式;一个能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悠久文化的学习方式;一个当代中国师生较陌生的“读”书方法。需要更多的师生加入到这个宝贵文化的传承之列中,需要更多的师生用教与学的实践去体验吟诵的独特审美效果。吟诵不难,关键是广大语文教师要有胆识和勇气学进去,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运用,邊学边用,慢慢就会明白吟诵的常识和规律了。
猜你喜欢调子音韵诗文走遍万水千山阅读(低年级)(2019年8期)2019-10-10诗意远方智族GQ(2019年4期)2019-06-11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东坡赤壁诗词(2018年3期)2018-07-16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青春岁月·校园版(2013年1期)2018-06-26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科学与财富(2016年35期)2017-04-20论汉字三美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9期)2017-03-15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1期)2017-03-15千金碎琴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画出一抹紫调子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课外语文·下(2015年9期)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