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观标准在社区钢琴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1 08:50:02 来源:网友投稿

史小亚

音乐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钢琴以其音域宽广、音色表现力强、曲目储备量足、训练模式多样的优势在社会音乐教育阶段占据主流位置。随着音乐教育模式的不断拓展,也展现出不同的教育场域模式。教育场域的观念基于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1]。布迪厄认为:场域是拥有独立运行规则,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构成的最小化社会单位。由场域所构成的网课构型则是社会发展的活跃的潜在的力量空间,也是蓄力并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从教学关系所构成的“教学场域”⻆度来看: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核心,教学场域的基本构成由:教师、学生、教室构成。随着社会音乐服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启蒙阶段琴童数量的激增,社区、家庭、教师之间所构成的虚拟“教学场域”愈发凸显出来。新冠疫情出现以来,更多的传统教育场域被打破,形成了互联网、教师、学生,或社区音乐服务场所、家长、学生、教师构成的新型教育场域结构。将场域观念植于社区音乐教育时,不能够简单的认为是依附于场地而建立的教育形式,也不能够将场域与场地的概念等同,而应该充分的认识其中充满活力、潜力和动力。

基于场域观念中动力性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在现阶段音乐教育走向更加多元化场域建构的当下,充分调动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动性,是寻求突破的关键。作为教学研究的立场,期待建立学生和家长的“自观标准”。所谓自观[2],即emic,突出文化主位,与etic(文化客位研究)相对,首发于美国传教士兼语言学家L·K·派克于1954年在《论语言与人类行为结构统一理论的关系》一文,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确认当事人比旁观者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本论中,自观突出学生主体性,即建立对学生自身有意义的、真实且具体的参照标准,从而形成适合匹配当事人理解的描述方式,从而促进钢琴的学习。

钢琴的学习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但在多年的社区音乐服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家长和琴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对现阶段学习目标不清晰,以及设定学习参照人物不准确的情况。而盲目的设定目标则又会导致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极端——盲目或焦虑。因此,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普遍情况将琴童的钢琴学习划分为启蒙期、进步期、稳定期和抉择期四个阶段。

琴龄1年左右的琴童,大多处于启蒙期。这一阶段钢琴学习者与家长都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在学习以及心理上需厘清几个基本问题。首先,家长暂时并不需要为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预期目标。这一目标所指的既不是技术及曲目的要求,也不是将学习的预期设定为对兴趣培养、美育培育和专业道路的抉择。从众多的启蒙阶段的琴童来说,绝大多数的家长并非音乐专业的从业者。当然,合理的目标设定有助于对未来一至三年的学习方向的把控,但在设定目标之前,家长首先要学会帮助自己和琴童放下焦虑。因为启蒙阶段的家长处在不完全了解课堂内容、对钢琴教学的规律尚不够清楚的情况。面对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甚至是出现了从兴趣主导向技术训练转换的过程中因枯燥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家长通常无法完全的掌控和处理。一部分家长会轻易的判断“不是这块料”,或者简单的认为是老师无法把握课堂。钢琴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磨练人意志的过程。从多年的音乐启蒙阶段的教学经验来看,家长的高度配合以及在启蒙阶段对钢琴学习规律认识的深入程度,是取决于孩子能否进入到第二个学习阶段的重要保障。

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一名基层专业教师期待遇见什么样的孩子呢?首先是拥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愿意给予琴童足够的陪伴。其次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充分了解孩子能力与效率的情况下,配合教师的训练计划。再次,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规律具有良好的认知。

启蒙期同时也是对师资抉择的一个过程。启蒙阶段的教育要合理平衡学习辅助的消耗与学习收效的关系。能够遇见大师、大学校自然好,社区音乐教育的优势和性价比同样应当关注。首先,目前在钢琴教育行业来说,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演奏水平的专家级别的教师进入到艺术教育行业,甚至进入到社区的音乐培训中来,专注于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发。其次,多年来大量长期坚持启蒙阶段钢琴教学的老师,积累了非常多优秀的实战经验。再次,从艺术培养的⻆度上来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启蒙阶段的教育教学,在教材开发和课程开发上重视这一阶段。第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起点,大多会选择启蒙阶段的琴童。四类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教师的共性是专业性,是他们在长期的个人艺术训练中积累的经验,或是在长期教学中围绕大量琴童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不会随意的为学生拔升技术训练的难度,也不会任由学生喜好无规划的为学生安排曲目。家长需要在充分了解师资的背景之后,安排这一阶段琴童的学习。

琴龄1-3年,是钢琴学习的进步期。这一阶段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是“不练琴母慈子孝,一练琴就鸡飞狗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中,也有很多人认为钢琴训练“不打不成才”。当下的琴童家长还是有很多创新的沟通方式的。首先,合格的进步期家长会配合教师的要求,开发孩子学习的可能性,比如更多家长注重孩子对乐感的培养以及听音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识谱速度的提升以及优先解决了内心听觉的问题,将钢琴学习遇到的障碍缩减。其次,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任何乐器的进步都与有效时间投入成正比,那些低学龄层次能够考取专业院校附小的孩子,除了正确的掌握训练方法之外,持久的练习是必须的。再次,是要做好时间的安排,平衡好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训练的时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黄金时段。可以选择分段训练的方式,比如有的家庭利用孩子放学后以及晚餐后各一个分隔时间段进行训练。有的孩子晚间的状态更优,则可以把这个时间段留给钢琴。钢琴的训练中手指机能的训练是非常表层的部分,大脑对视觉、听觉、手指机能甚至是对紧张状态的控制都是需要高效处理的。

对于教师来说,针对进步期的琴童不仅是一位“教练”更应俯身成为一位称职的“陪练”,要知道学生下一步的任务,还要知道学生当下的每个问题的细节并陪伴他解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一定要当堂陪同学生解决。解决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也是对日常陪同孩子技术训练家长的直接指导。如果说童年是孩子兴趣发展的关键期,少年阶段正处在学生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技术上能够及时的矫正和陪伴,是提升学生技术能力的关键。在进步期,学生不自律是本能,家长能够让孩子自律才是真正在此阶段孩子学习给予的有效支持。回到最初我们对这阶段的总结——“练琴就鸡飞狗跳”,我们一方面要陪伴孩子这一阶段的“平凡”也要鼓励他做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

钢琴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钢琴学习的稳定期。多数琴童的稳定期会在学琴3-5年到来,这一阶段,通常家长的疑问和顾虑表现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好,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才会好?”稳定期的孩子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习惯,也有一定的曲目量的积累。并且家长也已经在日常生活的结构中合理分配了属于钢琴学习和训练的时间。这一阶段琴童本人会参与一部分舞台实践,也能够在年龄相仿或琴龄相仿的学生的比较中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所判断,甚至是能够看到一部分差距。此时,家长首先要平衡的一对关系是——努力和天赋。努力和天赋究竟谁更重要?教育学者周海宏曾经说过:努力能够改变天赋的表现水平,却不能够突破天赋本身。笔者则认为,天赋不是你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努力是你无限接近成功的重要特质。在勤奋和天赋的关系上,二者兼具才是最好的答案。这一阶段学生大多会遭遇学习中的瓶颈期、平台期甚至困难期,此时则更需要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对于教师来说,这一阶段把控的不是学生的技术能力,而是学生持续学习的耐力和未来学习的能力,大多这一阶段的学生都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到课率,在曲目的掌握量以及训练难度的差异化也是大多在这一阶段展现。教师既要做好学生的技术引导,还要做好家长的心里引导,重视家长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从而实现家庭与课堂共同促进学生稳定学习的目的。在钢琴的教学中,每个学生获得到知识的先后以及侧重均不相同,在遭遇瓶颈期寻求突破之后,学生的发展又会走向新的阶段——即抉择期。

抉择期的到来一般会在学生琴龄5-7年左右的时间。此时的家长应根据琴童的技术情况,以及逐步考察琴童独立进行钢琴训练的能力及效率。同时真正思考,钢琴学习给予学生的帮助以及未来的走向。并不是所有优秀的琴童都必须抉择专业演奏的道路,这一阶段的琴童,也已经高水平完成了部分国家美育教育的相关要求。值得关注的是,美育文件的全面出台与艺术特长生政策的缩减形成鲜明对比。自1987年清华大学就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招收艺术特长生,以2%的指标将品学兼优并具有艺术特长学生招录进校,用于带动和提升校园文化。截止2005年,教育部已确定53所试点高校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特长生。当下,由于各地政策解读的不统一,以及与政策制定之初的理想出现的实施层面的偏差。艺术特长生招生政策处在刹车和紧缩过程中,美育教育的落实全面铺开了,这不是对艺术特长的忽视,而是对更大范围内艺术特长的深入关注。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和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第一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对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艺术教育需要真正实现“面向人人”,要求将美育需要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要求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使学生从广泛参与的“旁观者”,转变为人人掌握艺术本领的“行动者”[3]。可以看出,对艺术能力要求的普遍性、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愈发的重要。时代也要求我们对艺术水平评判的标准逐步在加强加深。处在抉择期的孩子,基本通过钢琴训练,完成了美育教育的标准。同时对专注力的培养、艺术能力的训练也已经基本完善。一部分在艺术中天赋与努力结合,表现力与技术能力兼具的孩子则能够进一步的探索专业道路。社区音乐教育场域中的家长、教师与琴童的合作阶段,也基本完成。

社区音乐教育场域的形成,是对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补充。从乐器的初识到掌握的规律性,结合钢琴学习多年来形成的有效模式——即一对一教学的方式,社区音乐教育场域对业余钢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补充性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一个⻆,家长和老师要一起陪他画好那个圆。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对少年儿童的意志、能力、审美品格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放下盲目和焦虑,将目光聚焦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是社会音乐教育中钢琴教学获得稳定收效的基本策略。

猜你喜欢琴童场域美育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4期)2022-06-15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1期)2022-04-19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现代装饰(2019年12期)2020-01-19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琴童风采琴童(2009年8期)2009-08-12琴童风采琴童(2009年5期)2009-05-21

推荐访问:重要性 钢琴 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