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英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数学思想,主动融入数学思想。数学思想要具有“数学味”“儿童性”以及“层次性”。教师要立足数学符号,引导学生学会多重表征,融合多重视角,从而让学生感悟符号背后的意义,领会符号背后的实质,触摸符号背后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鼓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锚点定位;
融入路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思想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自然科学思想;
其二是社会科学思想。显然,数学思想属于自然科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数学思想,主动融入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定位与融入,让学生做一个“快乐的思想者”。数学思想从表面上看是单调的、枯燥的,但一旦融入实践之中,就会闪动着快乐的情感元素[1]。教师要做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的“鼓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一、数学思想的锚点定位
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事实经理论概括、提炼之后形成的本质性认识。小學数学是一门质性数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比如转化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可以这样说,学生后续运用到的数学思想,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注重数学思想的锚点定位、融入路径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想象伴随着数学思想的精灵而齐飞共舞。正是借助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数学教学在单调中闪现着丰富、在枯燥中闪现着多彩、在严谨中闪现着活泼、在艰辛中闪现着幸福。
1. 数学思想要具有“数学味”
数学思想要具有数学的学科特质,也就是教师日常所表达的“数学味”。融入数学思想的数学教学,首先应当遵循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观察、解决问题,去建构、创造数学知识。比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时,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就是简单的“走过场”,将几种方法轮番讲解。其实,这一部分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比如计算“13-9”,“青椒”的先减3,再减6以及“萝卜”的先从10里面减去9,再用剩下的数加上3,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蕴含着一种“建模思想”;
而“番茄”是“想9加多少得13”,推理出13减9等于4,这蕴含着方程思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体现这些思想,就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数学思想要体现“儿童性”
小学数学的数学思想的锚点定位还要体现“儿童性”。小学生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专业的数学研究者,因而融入数学思想应当尽量体现一种童性、童趣。用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话来说,要让学生学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有营养”就是要体现数学思想,而“好吃”就是要体现儿童趣味。只有体现儿童趣味,才能让学生不感到数学思想的枯燥,而是感觉到数学思想的韵味、趣味、情味[2]。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时,对于“单位1”的量所蕴含的整体思想,部分教师只会抽象说教,如“单位‘1的量就是整体”,“单位‘1的量就是分数前面的量”,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努力降低这种“说教味”,引导学生从单位“1”的量的产生,也就是将谁平均分,进而助推学生理解、找准单位“1”的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单位“1”的量可大可小,进而有趣地将其形容为孙悟空的“金箍棒”、如来佛的“手掌”,等等。
3. 数学思想要具有“层次性”
数学思想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丰厚与博大。教师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及本质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进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思想的深刻性。数学思想的渗透是长久的、持续的,比如今天渗透的数学思想,明天还要渗透;
比如今年渗透的数学思想,明年还要渗透,等等。以“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为例,在低年级就有数与形的结合,在中年级有借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数形结合,在高年级有分数计算的数形结合等。这样的数学思想的渗透,能扎实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感受、体验。这样的数学思想渗透是缓慢的、润物无声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地拔高,亦不能降低,而应当循序渐进,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充分地感悟,让数学思想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外延得到不断积淀。
二、数学思想的融入路径
数学思想的教学不是“告诉式”“讲解式”“灌输式”的,而是“渗透式”“融入式”“感悟式”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超越急功近利的知识教学,要舍得将时间放置在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上。那种“速成鸡式”的教学违背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只会揠苗助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数学思想,就是感悟数学的精髓。
1. 立足数学符号,感悟符号背后的意义
数学思想教学的提出,最大的改变就是要将教师的“无意行为”转变为“有意行为”。原来的数学教学,教师渗透、融入数学思想可能是无意的,而现在应当成为一种有意行为。渗透、融入数学思想,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符号化知识背后的意义。只有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主动地去了解符号的意义,才能品味、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思想。
数学家亚历山大洛夫说:“如果没有合适的数学符号就不能将算术推向前进,尤其是如果没有专门的数学符号、公式等就简直不可能有现代数学。”[3] 在数学学科中,借用符号学家索绪尔的说法,符号代表着“能指”,意义代表着“所指”。比如对于一个简单的“分数”,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写”,还要让学生能说出“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分数中的每一个符号”与“平均分”“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建立起关联。分数线这一符号,与除法中的除号、比中的比号一样,背后表征的就是“平均分”的思想。“分数线”与“平均分”就成为数学中的“表征”与“被表征”的关系,成为一种“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刻,其根源就在于教师教学时将“能指”与“所指”割裂了。理解数学符号背后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能指想到‘所指”。因为,在“所指”中往往蕴含着数学思想。比如“分数线”“除号”等符号中蕴含着“平均分思想”,“加号”蕴含着“合并思想”“组合思想”等。
立足于数学符号,感悟符号背后的意义,就能触摸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它就隐藏在数学符号“所指”的意义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尽管不能说出具体的概念、公式等,但却会应用。其实,这就是因为学生已经领会了符号背后的意义,感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2. 学会多重表征,领会符号背后的实质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这样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怎样的工作,数学思想,看问题的着眼点等,都将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4]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数学学习素材进行多重的表征,要充分运用变式,凸显“变中之不变”,进而彰显符号背后的思想实质。相对于数學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有着更大的迁移性。
以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为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分数。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就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变式,引导学生“将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让学生建立起对“1/2”的多重表征。通过画图、折纸,然后进行比较,学生能够发现,尽管每一份的形状、大小都不同,但却能表征相同的分数,进而学生就会从“变式”中感悟到,分数的意义只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关。这样的过程性变式,能深化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知,把握分数的意义的本质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抽象的分数与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进而融入了数形结合思想。
法国布尔巴基数学学派认为:“数学的一大堆形式符号和推理程序、公式组合,无非就是数学自身的语言。”[5]数学语言是数学家赋予数学思想的外部形式,是数学知识的符号化凝练。数学思想就蛰伏于数学符号、语言之中,等待着教师去唤醒、弘扬。数学知识只是数学思想的表征,等待着教师去激活,去发掘其中的丰富内涵。
3. 融合多重视角,触摸符号背后的结构
奥地利符号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在一幅画中,一个正在上坡的人也可以看成是在倒退着下坡。”[6]对于同一个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想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同样会发现,同样的数学知识往往会潜藏着不同的数学思想。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学生会触摸到数学符号背后的思想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接知识本源,让学生享受不同数学思想的碰撞,从而在开放性的思考中放飞学生思想的精灵[3]。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画图,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与图形结合起来,从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可以让学生通分,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也可以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小数相加减,从而渗透转化思想;
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验证,从而渗透建模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出示这样的一些算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表征:对于“1/2+1/4+…+1/64”,可以以小见大找规律,可以数形结合探思路,可以将分数拆成两个分数的差等。对于同一个算式、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进行不同的解释。对于数学思想的发掘,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广泛的视角、更宽阔的视野。
数学思想是数学意识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剖开多样化的文本表征,直击深藏于数学文字表层底下的数学思想。孟子云:“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蕴含着的数学思想,领略到数学思想所折射出的熠熠光辉,才能让学生欣赏到数学思想的永恒绚烂。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曹培英.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八——模型思想(上)[J]. 小学数学教师,2014(12):4-9.
[4] 张延德,白守湖. 教师教学风格的自我塑造[J]. 新课程(中旬),2013(04):143.
[5] 黄红成. 数学复习教学须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2021(17):38-40.
[6] 张晞. 结构化视角下数学思想的渗透[J]. 教学与管理,2021(11):59-61.
猜你喜欢融入路径小学数学云南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路径及对策对外经贸(2017年11期)2017-12-28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8期)2017-08-2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5期)2017-06-15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1期)2017-05-19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9期)2016-12-05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