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钢
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在吴瑞根看来,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人都是用毛笔挥洒奇思、抒发情怀,正是这些“妙笔”生辉,才留下了“笔下春秋”。吴瑞根是杭州富阳导岭工艺湖笔厂厂长、湖笔制作技能大师。谈起湖笔,从20多岁就开始与制笔打交道的他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富阳银湖导岭湖笔发展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导岭是个小村子,地处富阳、余杭、临安三地交界,四周全是山,山上苦竹遍布。早年间,勤劳聪明的导岭人发现苦竹是制造湖笔笔杆的重要材料,于是砍下苦竹,晒干、切断,运到供销社,再卖到湖州。20世纪60年代,吴瑞根的岳父从湖笔发源地善琏镇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制笔师傅,村里由此办起了毛笔厂,主要生产学生用笔。
吴瑞根高中毕业后进入导岭湖笔厂,跟随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手工制作湖笔技艺。1983年,笔厂改制,吴瑞根当上厂长,一直干到现在。近40年来,他坚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用传统技艺制笔。
一支湖笔分量虽轻,但制作需要厚重的功力。制笔工艺繁杂精细,需经过挑杆、水盆(梳毛)、结头(扎笔)、装套、镶嵌、择笔、刻字等工序。“老底子做一支毛笔需要120多道工艺,经过技艺革新,现在还剩下60多道,但只能靠纯手工。”吴瑞根说,每道工序都必须由技工专司,精益求精地完成,哪怕有一个微小的疏忽,都会导致前功尽弃。
“其中,水盆最为关键,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道工序。需要制作者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握着脱脂过的羊毛在水盆中反复梳洗、挑选,按色泽、软硬、笔锋等不同级别进行分类,然后再放在水里把断头、无锋、曲而不直、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经常一坐就得10个小时。”吴瑞根说,他的手上都是老茧。
“与毛笔结缘,是一大乐事,也是一大幸事。”目前,导岭湖笔在吴瑞根手上发展为两百多个品种,而且制作越来越精良,成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以山羊毛为材料,制出的“大公羊”牌湖笔,具备尖、齐、圆、健四大特点,书写流畅,很受欢迎。2017年,吴瑞根去北京参加展销会,带去的6000支毛笔第二天就卖得一支不剩了。同年,他制作的“孙权御笔”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21年,他被授予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纯手工制笔,对技艺要求特别高,快不得,一年最多只能生产3万支毛笔。现在都是老工人在做,一般年轻人不愿做这个行当,学起来慢,光水盆这一项,就要学两三年,还未必能学精。我现在打算每年至少培养两个学徒,传承好这项手艺。”作为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吴瑞根时常在思索:制笔这項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传承?20世纪80年代,导岭几乎家家从事毛笔制作。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个传统行业日益没落。如今,全村只剩下4家制笔坊,也鲜见年轻人身影。吴瑞根认为,毛笔不仅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一件艺术品,是老师傅们熬心血做出来的,这项传统手艺不能丢。
吴瑞根将“妙笔生辉”标注为自己的微信昵称,以此勉励自己精益求精于物,严谨传承于神。近年来,吴瑞根经常带着自己制作的湖笔去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宣传湖笔文化。同时,他的工作室外还挂着“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杭州富阳非遗生产保护基地”两块牌匾。尽管获奖无数,吴瑞根最珍视的却还是这两块牌子,因为他觉得这最能彰显他不忘匠心、精益制笔的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身份。
“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但愿它能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除了招学徒培养年轻人,吴瑞根还分别被杭州工匠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聘任为教授、导师,走进大专院校开设非遗工坊,讲授湖笔制作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懂得、爱上乃至投身于这项非遗项目。
未来,吴瑞根还想筹办一个湖笔展示中心。一方面,通过展示各种品类的湖笔,宣扬湖笔非遗文化;
另一方面,以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更好地呈现湖笔制作工艺的全过程。“我特别希望这个展示中心能成为青少年第二课堂,能让孩子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