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教子与家风传承

时间:2023-09-21 15: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张立峰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十一日,大宋仁宗皇帝钦点的奏名进士放榜,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22岁、苏辙20岁,可谓少年进士,春风得意。

此前,在礼部试中,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知贡举—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评价,“喜置第二”;
在摘句《春秋》、解题作文的“对义”考试中,苏轼的成绩更是高居第一。

与此同时,他们的父亲苏洵也向文坛领袖欧阳修,献上了自己的文章。欧阳修读后赞叹有加,认为其文章有荀子之风,京师文人学子无不争相传阅。苏氏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氏文章著称于时。而苏氏教子和苏门家风,也渐为世人瞩目。

崇学重德

眉山苏氏是宋代著名的文学仕宦之家。在“唐宋八大家”中,苏门父子居其三,“三苏”的父祖辈及后辈中,也不乏文名卓异者。这背后,除了个人的天赋与努力,苏氏崇学的家风至关重要。

苏洵年少时,其父苏序就经常陪同兄弟三人一起读书作诗,积年累月,竟然作诗千余首。后来,哥哥苏澹、苏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苏洵却屡次举进士不中,长年游学于外,苏序也很少过问。乡党亲族们都很奇怪,苏序为什么对长子苏澹、次子苏涣在科举考试上教训甚严,却对小儿子苏洵纵而不问。

在当时,科举考试重视“声律记问”之学,长子苏澹、次子苏涣擅长于此,苏序便勤加督促;
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却不愿为声律、句读之学束缚,苏序就不勉强他。抛弃了科场“敲门砖”以后,苏洵发愤于经史学术,最终跻身“唐宋八大家”。可见,苏序对儿子们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因材施教。

到了苏洵为父时,他对苏轼、苏辙的教育也不逊于其父。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就是说苏洵发愤攻读的故事。这个时期,正值苏轼兄弟开始启蒙就学。苏洵的所作所为,无疑为两个孩子树立了读书正业、奋发向学的好榜样。

苏洵不愿经营产业,却“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可见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三苏”互为学业上的师友,都著有同名文章《六国论》,各抒己见,相互砥砺,堪称“现代亲子研学教育”的文化源头。

苏洵曾经认真总结了自己和两位兄长在科举考试上的成败得失,根据苏轼兄弟的性情禀赋精心施教。一方面要求他们按照科举要求发愤读书,勇于仕进;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二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才能。

《三苏文选》明刻本 供图/视觉中国

治平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9.2cm×45.2cm 北宋 苏轼 故宫博物院藏

治平帖全卷

两个儿子一名“轼”,一名“辙”,均与车有关。轼是车上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苏洵在《名二子说》中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性格豪放不羁,苏洵担心他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辙是车轮碾过的痕迹,虽无车行之功,也无翻车之祸,“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这与苏辙淡泊深沉的性格相符。《名二子说》寄寓的,是苏洵对二子个性成长的规诫和行稳致远的期许。

苏洵写作此文时,苏轼才11岁,苏辙8岁,兄弟二人此后的人生际遇正如苏洵所言,当真是“知子莫若父”。

大约在苏轼10岁时,苏洵再次出外游学,母亲程氏便亲自教授苏轼兄弟。

程夫人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出身名门,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不仅很有文化教养,还颇有眼界见地。司马光在《程夫人墓志铭》中记述,苏洵27岁时立志发愤读书,他对程夫人说,家人要依靠他经营产业过活,他若向学则家业必废。程夫人便说,先生若有心向学,“以生累我可也”。经过程夫人几年经营,苏门“遂为富家”,而苏洵也能因此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对于母亲,苏轼是极为敬重的。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和《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两文中,苏轼说母亲“性仁行廉”,能以身言教。

苏家曾经借居眉山的“纱縠行”。有一天,侍女無意中发现屋下埋有一个覆盖木板的陶瓮,大家猜这是伏藏之宝,要挖开看看。程夫人却“命以土塞之”,认为这是屋主之物,不能擅自挖取。后来,苏轼到凤翔府为官,也在居处发现疑似宝藏,想要挖掘,妻子王弗说,若是程夫人还在,“必不发也”,于是苏轼“愧而止”。

苏轼从小就被母亲教导以慷慨节义之士为榜样。《宋史》记载,有一次,程夫人给苏轼讲《范滂传》,东汉范滂因党锢之祸为宦官所杀,临刑前与母亲诀别,请她不要过于悲伤。坚强的范母对儿子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便问母亲,他如果成了范滂,母亲会如何。程夫人感慨不已,答道:“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这样的家庭教育,对苏轼的人格成长影响至深。在北宋后期新旧党争的旋涡中,苏轼始终坚守本心,体现了传统文人独立不迁的刚直气节。

10年后,“三苏”父子同时出蜀赴京赶考,在途中的8个多月,他们游历山川、诗文互和;
又在一日之间,名动汴京。男子们出去应考,程夫人带着两个儿媳苦守家园,然而还未等到京师的好消息,程夫人就病故了。待父子三人匆匆归家,发现家中篱笆倒塌、屋顶漏雨,“如逃亡之家”。

想必,程夫人与“三苏”父子心中都有遗憾,尤其是苏轼兄弟。除了用两个进士及第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对于母亲的谆谆教诲,苏轼兄弟也都牢记在心。

《治平帖》引首苏轼像

东坡寒夜赋诗图 绢本设色 31cm×106cm 明 仇英

以文兴族

少年时的苏轼活泼好动,但缺少恒心,于是程夫人让他抄写经典,以磨去浮躁、积累学问。这样的抄书习惯,苏轼保持了一生。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即便遭此困境,苏轼仍不忘每日的抄书功课。《耆旧续闻》记载,有一天,黄州地方官员朱载上拜会苏轼,正逢他抄写《汉书》,迟迟未得一见。后来,朱载上得知苏轼抄《汉书》竟达三遍,并且任选书中某三字,苏轼都能接续背诵,“无一字差缺”。朱载上既惊讶又感佩,教育自己的儿子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崇学重德的苏门家风,在苏轼和苏迈等三子之间,也有很好的传续。

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但有闲暇便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在出游时一起赋诗联句。有一次,苏迈对鄱阳湖畔石钟山的来历很是好奇,翻阅了《水经注》等书籍,仍然难解。苏轼对他说,读书要“博观约取”,做学问要“目见耳闻”,不可臆断。

元丰七年(1084年),宋神宗将苏轼贬为河南汝州团练副使,苏迈被任命为江西德兴县尉。于是,父子二人相携来到鄱阳湖畔,实地考察石钟山。他们乘小舟、临绝壁,访寺僧、问渔工,“徐而察之”,探寻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事后,苏轼有感而发,写出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

在鄱阳湖口分别之际,苏轼将一方石砚赠予苏迈,并在砚上勒石题诗一首《迈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这四句诗,句句有真义。学习圣贤之道,要保持如饥似渴的态度;
求取功名仕进,要保持戒惧之心;
治理财税,要持有助人之念;
审理刑狱,要慎之又慎,不可草菅人命。

苏迈但凡动笔批阅公文,必先用砚,这样就会看到苏轼的劝诫。事实上,苏迈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德兴县志》中记载,苏迈“文学优赡,政事精敏”,“民不忍欺,后人仰之”。当地百姓还自发建造“苏堂”,纪念这位清正为民的好官。

三年后,苏迈携儿孙们来看望苏轼。此时,苏轼已被贬至广东惠州。尽管如此,年迈的诗人仍然希望家人不要忘记“以文兴族”的使命,要求儿孙们作文写诗力戒空洞浮夸,应当华实相称。

枯木怪石图 纸本墨笔 26.5cm×50.5cm 北宋 苏轼

墨竹图 纸本墨笔 98cm×43cm 北宋 苏轼

东坡赤壁图 绢本设色 北宋 王诜(传)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后来,苏轼再度被贬去海南。在海舶上,他收到了苏迈寄来的书籍和酒水,仍然不忘写诗叮嘱儿子:“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告诫苏迈要重视史论和诗赋,这是苏门的家学。他还说,只要文字的光辉还在照耀世间,即便他与此地的粪土同腐,也再无遗憾!

小儿子苏过在三兄弟中受苏轼影响至深。苏轼晚年屡遭贬谪,直至海南岛,苏过始终侍奉在老父身边。苏轼晚年集中唱和陶诗百余首,其中,涉及家风传承的有81首,这令年纪轻轻的苏过对陶渊明心怀敬仰,从此“口不谈世之爵禄”。

苏轼将抄书的“家学”也传给了苏过,让他手抄《唐书》和《汉书》,为其打下极扎实的史学根基。苏轼还亲自教导苏过诗歌创作,这使得他成为同辈诸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遗有《斜川集》传世,世人称之为“小坡”。

事实上,苏轼、苏辙子辈6人、孙辈23人,绝大多数是文学优选之士,人人能诗擅文。只不过如旭日般的“三苏”,特别是苏轼,散发出的文学光芒太耀眼了,子孙辈俨然成了陪衬的群星。

在仕进一途,苏迈等人受到新旧党争和“元祐党籍碑”的影响,仕途坎坷,但都出仕为官。到了南宋,党爭渐熄,苏轼、苏辙的孙辈乃至曾孙辈,更多地活跃于南宋政坛。苏轼的长孙—苏符,官至礼部尚书,曾出使金国;
苏辙的长孙—苏简,在镇守广东时打击海盗有功,进龙图阁学士,追赠少保。

可以说,苏门子孙始终秉承着父祖辈传承下来的崇学重德的家风,很好地完成了苏轼心心念念的“以文兴族”的家族使命。在确保家族良性发展的同时,优良的家风家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文化传统。

统计数据表明,两宋时期眉山县共有进士9 0 0余名,而全国各县的平均值则不足40人。眉山自古人杰地灵,读书风气浓厚,陆游就曾写诗赞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其中,“三苏”父子的垂范作用和苏门家风的外溢润泽,也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指引。

苏门家风郁然千载,浸润的除了两宋学子,今人又何尝不沐其泽惠。

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3.5cm×118cm 北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三苏苏洵苏辙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读书(2022年2期)2022-02-10苏洵发愤读书快乐语文(2021年18期)2021-12-22苏洵焚稿故事作文·低年级(2021年5期)2021-06-01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3期)2020-11-16“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2期)2020-08-13“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4期)2020-02-01论苏洵的史学成就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11期)2020-01-19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意林·作文素材(2018年20期)2018-11-19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山西青年(2017年22期)2017-01-29

推荐访问:家风 教子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