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奥蒂《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

时间:2023-09-21 18: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李冠彤 黄兆楠

摘要:本文以维奥蒂的《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为例,从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此曲在结构、调式调性、旋律以及节奏四个方面均体现出了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特征,是一部“标准化”的古典协奏曲作品;
从演奏技巧的运用上,则着重从马蹄弓法、固定把位与换把以及演奏力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维奥蒂 《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音乐特征  演奏技巧

维奥蒂是古典主义时期法国著名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对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他在继承意大利提琴学派创作和演奏的基础上,结合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创立了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法国提琴学派风格,特别是在小提琴演奏技术方面,充分发挥了左手手指的按弦技术以及右手多变的运弓技术,扩展了小提琴的音色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了两百余首弦乐作品,包括独奏、协奏以及室内乐等多种体裁。其中以29首小提琴协奏曲最为世人所关注,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出了维奥蒂个人的创作和演奏风格特点,并对同时期以及浪漫主义的小提琴艺术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维奥蒂的《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下简称“G协”)第三乐章为例,以对其音乐特征的论述为基础,结合笔者的艺术实践对其演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维奥蒂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进行深度的认识。

一、《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

在不同时期、不同性格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中,都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特点。文艺美学观点认为,风格是“因于内、符于外的风貌”,所谓“因于内”指的是作曲家所持有的创作理念,而“符于外”则主要体现在对各种音乐表现要素的运用上。从演奏者的角度看,对某首音乐作品的诠释,其前提是对作品进行分析,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则应当放在首位,在对“G协”第三乐章的分析上,下面注重从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结构特征

在音乐创作中,对曲式结构的选择和运用体现出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结合以及布局化的審美意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并突出地表现出以宫廷为主导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音乐在结构上受到了17~18世纪古典建筑均衡性的影响,具有典雅、匀称的艺术特点。在古典主义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上,可以说在乐曲的结构布局上,遵循了对比—统一性的原则,建立了三个乐章的固定结构体制,每一个乐章分别运用不同的曲式结构,给予了主题充分发展的空间。其中第三乐章常采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在乐曲中起到总结全篇的作用。从“G协”第三乐章的结构看,共有11乐段构成,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两个插部和一个结尾华彩段。其中第一部分由A、B、C三个乐段构成、第二部分由A、D、C1三个乐段构成、第三部分由A、C2两个乐段构成,插部1和插部2分别位于第一、二部分和二、三部分之间。从这一结构布局看,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回旋结构特征。从乐段中的乐句结构看,基本上由呈示句和变化句两个乐句构成,如A乐段由a和a1两个乐句构成、B乐段由b、b1两个乐句构成,这种具有呈示—引申性特点的上下句结构,体现出了古典协奏曲中回旋曲式乐段的句式特征。

(二)调式调性特征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中,其调式风格延续了巴洛克主义时期以来的传统大小调体系特点,即运用了传统的大小调式音阶作为主题呈示、情绪色彩对比的主要手法。在古典协奏曲的创作上,无论采用何种曲式结构,其音乐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主调和声风格的基础上,从结构“三部性”的特点看,一般在第一部分中调式调性建立在主与属或者主与下属的功能进行上,在第二部分中则是通过丰富的调式调性变化将音乐在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展开。第三部分基本上为第一部分调式调性的再现。这种在调式调性上呈现出的特征,实际上与曲式结构的对比—统一性有着高度的契合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G协”第三乐章就符合这种调式调性“三部性”的特点,其中在第一部分中,A乐段主题建立在G大调上,进入到B乐段后,由于新材料的引入,转到了主调上方的属调D大调上,具有明显的功能变化。在第二部分中,则是经过了G大调、降E大调、G和声大调、D大调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在调性的变化上十分的频繁,采用了远关系和近关系两种转调手法,使音乐情感色彩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性和对比性。第三部分的为第一部分的减缩变化再现,在调式调性上与第一部分相同,为主调和属调的关系,在结尾华彩段上则是回归到了主调,体现出前后的统一。

(三)旋律特征

旋律是最为活跃的音乐表现要素之一,在旋律中,由音高和节奏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线条成为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现重要手段。从音乐形象的角度看,结构美学观点认为,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首先,音乐中的形象源于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象,是客观事象在作曲家主观思维意识中的反映,也正是由于客观事象给予了作曲家心灵上触发,才成为音乐表现的对象。从音乐情感的角度看,音乐作为一种抒情的艺术,主要是通过对形象的刻画与塑造来表达作曲家的内心的情感,苏联著名美学家莫卡岗说过“音乐的声音能够准确地体现和传达以情感为主要的信息”。无论是对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情感的表达,旋律在其中的表现作用是最为突出的。从“G协”第三乐章对的旋律特征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严密的音高组织使音乐形象高度的抽象化,给予了演奏者充分的想象塑造空间。此曲为一首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在乐曲中没有确定性的文字标题指示,从第三乐章旋律的特征看,主要是通过点、线两种音色的融合与对比去展现出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形象,展现出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是通过华丽多变的旋律技法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情绪。在第三乐章中,主题的呈示与发展,以及各种新音乐材料的运用,渐进式的将音乐情绪置于波浪式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在大调明亮色彩的背景渲染下,使音乐情绪表现得更为生动,富于高度的情感性。

(四)节奏特征

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不仅是旋律音高的载体,同时在节奏上也能够体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在第三乐章中,其节奏风格主要体现在对典型音型的运用。典型音型指的是在音乐中最富于形象化、情绪化的音型,能够从中表现出音乐最具象征性的意义。如在A乐段中,附点三十二分音型的运用既增强了旋律进行的律动感,同时也内蕴着音乐的情绪特点,有一种高昂开朗、雄浑跌宕之感。在B乐段中,通过附点四分音型的运用以及各种同音连线节奏的运用,则凸显出音乐的抒情性与歌唱性,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的想象,在对情感的表达上则显得十分的从容和优雅。

二、《G大调第二十三号协奏曲》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

维奥蒂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小提琴艺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对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拓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运弓和按弦上都体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因而具有了多元化的音色表现。从“G协”在演奏上的风格看,需要以清晰的分句、饱满的音色和充满力度感的各种运弓技巧去表现出强烈的热情。从具体的演奏技术看,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马蹄弓法技巧

马蹄弓法是作曲家独创的一种运弓技巧,又称为维奥蒂断弓,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上身肢体作为运弓的动力,通过肩、臂、肘、腕的有机配合进行运弓,以每个弓段两个音的形式表现出了富于律动性的点状效果。从音响形态的特征看,由马蹄弓法演奏出的音响介于中速和快速的断弓之间,善于演奏前长后短的节奏,形象地表现出了马蹄声效果。以A乐段主题旋律为例,此主题建立在每分钟80拍的速度上,从带有休止的复附点三十二分音符上的弱起,通过连续附点音型的组合和重复性的旋律动机表现出了细密曲折的意脉和疏宕俊爽的情气。演奏时需要先调整好呼吸与节奏,与乐队或者钢琴伴奏达到有机的配合,特别是在三十二分音符D音的起音上要稳定,提前做好断弓的准备,在运用这一弓法的过程中,音响的表现要与内心的节奏相一致,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时的训练中把握好旋律线条的进行,找准重音和呼吸的位置。从发力的角度看,身体要保持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中,特别是上身肢体不能过于紧张,否则难以表现出两次断弓的点状音色效果。在附点三十二分音型的表现上,前两个音分别是附点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的连接,为前长后短的节奏,由于附点十六分音符是重音,所以在触弦的力度上要稍微强一些,弓子的跳躍幅度较大,而三十二分音符为弱音,力度要相对较小。其次,马蹄弓法并不是每一个音都要表现出断或者跳的效果,而是在突出重音和弱位音的基础上达到旋律的连贯进行,也就是在旋律的表现上始终要保持好旋律的流畅感,将各个点状的音紧密地连接成线条。

(二)固定把位与换把

在小提琴演奏中,固定把位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个固定把位范围之内的音建立在统一的音色表现上。换把的目的则是根据音乐的发展有秩序性地将每一个音能够有效地连接起来,无论是固定把位还是换把,都注重强调音高、节奏的准确性,并能够将乐曲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在古典协奏曲中,要求演奏者要严格地按照乐谱进行演奏,注重完整地表现出乐谱上的各种符号,从维奥蒂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演奏看,由于特别突出的强调音响与情感表现的内在关系,所以在演奏时通过固定把位和换把的运用可以达到有效的音乐表现。同时,在左手固定把位与换把技术运用中,还需要考虑到与右手运弓技法的配合。以第三乐章第二部分116~117小节的进行为例,这两个小节主要建立在重复性的三连音进行上,每两个节拍又呈现出了小二度下行的模进关系,演奏时这两个小节中的各音主要是在三、四两个把位上,根据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要求演奏者首先要处理好音准,高效率的发挥左手相邻两个手指指尖按弦的准确性,如果音准发生偏离,则难以将律动化的情感表现到位,其次就是要突出每一个音发音的颗粒性效果,在触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手指按弦的灵活性。在换把技术的运用上,需要高度重视高把位的换把,尤其是在平时要不断地训练手指的运动技能,才能够在低把位和高把位之间进行自由和灵活的处理。以乐曲第177~179小节的进行为例,此部分主要建立在由三连音型重复进行的旋律中,其中在三连音的第二音位上形成了主旋律线条,与其它两个音位构成了隐伏二声部的关系,在换把时要注意过度地进行伸指,否则会导致手指的疲劳或者运动的灵活性不强,演奏时应当将力量的重心集中在手腕的位置上,这样能够较好地给予手指力量上的支撑,有利于手指触弦的准确性。

(三)演奏力度的表现

力度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情感的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典协奏曲中,除了演奏家在乐谱上有着特殊的力度符号标记外,还需要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体现出演奏者的独创性。从此曲演奏力度的表现看,应当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通过旋律进行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演奏力度。一般而言,当旋律趋向上行发展时采用渐强的力度表现,反之则采用渐弱的力度表现。如第一部分58~61小节的旋律进行,为连续上行和连续下行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长线条特点,在演奏此部分时,需要在强调第一拍音头的同时,要增加弓毛和琴弦的摩擦力,从而体现出情绪上的变化;
在旋律趋向下行时,则应当逐步地渐弱演奏的力度,通过肘部、臂部对运弓的控制,减小弓毛与琴弦的摩擦。无论是在渐强还是在渐弱的力度上,演奏者都需要从音响的力度对比上强调音色的变化,由此与具体的音乐情绪表现相契合。二是要按照乐谱上的力度符号进行演奏,如在199~202小节的演奏上,此部分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较多的切分音型,要求在演奏的过程中对切分重音进行强调。在运弓上则主要是采用有力的拉弓来表现重音特点,此时需要充分地强调肩部力量的支撑作用,对臂部、腕部的解放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重音的表现。

结语

从维奥蒂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的分析以及演奏技术的运用中可以看出,古典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创作和演奏上相比于其他时期的作品而言,均有着独具个性化的表现。作为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在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首先要树立起音乐分析的意识,即从音乐表现要素的角度去归纳和总结作品的风格特征,由此才能够明确作品的特点,为演奏技巧的运用提供基础。在演奏技巧的运用上,则需要注重从音乐形象塑造和音乐情感的表达上进行把握,力求实现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统一。所以,小提琴演奏者不仅要在平时注重演奏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赵音.小提琴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J].当代音乐,2021(11).

[2]陈浚.哲当代小提琴三步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21(8).

[3]陈展.音色在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J].戏剧之家,2021(8).

猜你喜欢音乐特征演奏技巧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7-02-15理性中的即兴随想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3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北方文学·下旬(2016年7期)2016-11-10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戏剧之家(2016年17期)2016-10-17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推荐访问:大调 乐章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