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晋阶,追寻诗意与神韵之境

时间:2023-09-21 20: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初中的习作,语言问题最为突出,如何让学生写出生动的语句,一直是老师辛苦努力的方向。笔者在教学中从思维上入手,通过裂变、概述、情境和语句的方式,让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晋阶提升,逐渐向诗意和神韵靠近。

关键词:创意写作 裂变晋阶 情境 诗意

景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教师。

诗意和神韵是我们写作追求的至高境界,但对中学生而言几乎是无法企及的。但语言问题,根源在思维。兴起于西方的“创意写作”认为“写作人人可为”[1],主张写作教学从思维上着手,注重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言比较简单直接,不够细腻。借鉴“创意写作”的理念。笔者从思维习惯上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思考。之所以简单直接,不够细腻,是因为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见所感的时候囫囵一体,缺少层次性、全面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裂变晋阶”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言语表达层次性、全面性的思维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所谓裂变原指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者多个较小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借用到记叙文写作中来,所谓裂变晋阶,指把叙事、情景、语句等分裂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分,从而使文章叙事更详尽,情景展现更细腻,语言更有诗意,进而使文章质量晋升一个台阶。

一、概述裂变,锤炼过程化思维

从叙事节奏角度来看,叙事有省略、概要、场景、延缓、停顿等多种叙事方式。但语言能力薄弱的同学往往都是概要式叙事,把原本应该更详尽的叙事囫囵一块,简要叙事,草草结束,文章自然缺乏感染力。

1.叙事裂变角度

中学生的叙事能力都比较弱,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写600字的作文,都是概要叙述为主,很少有场景、延缓和停顿,这样的叙事自然是干瘪无味的。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也根本没有追求叙事艺术的意识。他们的作文就是写一件事,最后贴个主题标签。针对此种情况,先要让学生有寻找裂变点的意识。但无论怎样,一定要同学生明确,之所以需要裂变,是为了使文章主题更加凸显,而不仅仅是在结尾处贴标签了事。从形式上看,一篇记叙文中后部分的叙事,应该要有高潮部分到来,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猪肚。如果叙事能力较弱的同学,这部分内容也是一带而过。教学的时候,可以强制学生在文章中后段的文字一定要有裂变意识。这种硬性要求,对培养学生习作习惯是非常有示范意义的。从人物形象刻画和情感抒发角度来看,裂变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记叙文叙事绕不开人物,所以需要突出核心人物情感和形象的叙事一定不能草草了事,应当尽量把省略叙事和概述裂变成多个部分,从而更详尽表现人物的情感或者是人物形象。有部分学生的文章叙事会有转折和波澜。这类故事是比较不错的选材,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写得寡淡无味。有部分原因是在转折之处过于简洁轻快。如,有同学作文中写道,自己上语文课时偷偷地在书上画插图,后来被语文老师发现了,自己很害怕。但老师只是比较和蔼地劝诫了他,老师却通过插图看到学生对课文理解很深刻,表扬了他见解深刻。劝诫和表扬的部分应该需要更为详尽的叙事,但学生却用了概述的叙事方式。此处如果用裂变思维,把表扬裂变成几个部分来叙事,则文章会生动很多。

2.裂变操作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实践。一是以动作为裂变核心。学生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在需要裂变的地方,往往都以人物作为故事发展的核心。想让此类文章出彩,最好的入手角度是动作,也就是以动作为核心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如《社戏》中写有船之后,几个小伙伴开船的经典语段,孩子们“望”到船,跳下船,拔篙,母亲嘱咐;
孩子们再用点、磕、退、上前、驾、说、嚷、飞等一连串的动作,非常生动地把开船的过程展现出来。如果学生写作,正常也就是大家非常开心地一起划船去看戏了。按照裂变思维,划船是本段文字的核心。裂变为开船前,开船时,开船后三个部分进行叙述。开船前再裂变为望船、跳下船、拔船篙、坐在船舱中,开船时再分成许多个动作部分,开船之后再裂变成多个部分。这样的两极裂变之后文章自然变得生动丰富。笔者在课堂中以此为范例,选择学生习作中的片段:“我和小伙伴们在故乡的大树下一起玩耍嬉戏”让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进行裂变。学生一起给出了很多种裂变方法。如,有一组学生把此处叙述裂变成为来到树下,爬树,摘树叶,折树枝和顶着树叶玩耍几个部分。来到树下裂变为跑、等、嚷、喊等动作;
爬树摘树叶裂变成弯腰、抱树、靠树、伸手、摘叶、扔树叶、折树枝等动作;
顶着树叶玩耍再裂变成为排队,站直,放树叶,拎树枝,挥动树枝,挡对方树枝,扭动身子,保持平衡,树叶掉落等等。此处裂变,注重小组合作,思维碰撞,用集体的智慧相互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训练的同时激活思维。

以动作为裂变核心,能够很好地推动故事的发展,让故事丰富精彩,但仅有这些文章会显得缺少情味,有些呆板。如果能够再注重人物神情的呈现,则文章会更有神韵。如鲁迅《社戲》中的那段开船的文字,动作裂变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人物的神情姿态的描摹和呈现。如母亲的嘱托“小心”和“大家有说有笑”。两处文字的插入,让动作之外多了一些人的情味,不那么呆板。所以在动作裂变之后,要求学生在原有裂变基础上再加一两处神情姿态的描摹。如有学生在拎树枝的时候加入“笑哈哈,嬉嬉闹闹”,有同学在挥动树叶挡住对方后面加上,“笑开了花,笑弯了腰”;
树叶掉落之后,加上“奔跑喊叫,追逐打闹”。这样裂变之后,文章自然灵动而精彩。

如果想进一步锤炼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从此处学到的裂变方法在自己作文中找到可以裂变的点,然后坚持进行裂变修改。坚持训练下去,自然会让原本干瘪的文字,丰富生动起来;
让原本只会凑字数的同学感觉到写作其实很简单。

二、情境裂变,融情画中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刘勰此话道尽了为文的基本规律——以情动人。学生记叙文受限于个人思维能力,很难在谈理上有什么建树,绝大多数只能从“情”上入手。但真正能够很好地处理情感的学生非常少,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结尾贴标签式的表现一下情感,文章自然很难打动人心。

中国诗学主张有别于西方,主张含蓄蕴藉。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追求的都是韵外之致,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代王士禛用“神韵”二字对这种诗学主张进行了凝练的概括。所谓“神韵”,追求的是把情感寄托于“物象”。简而言之,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生的记叙文不求全文能够做到情景交融,但如果能够在需要抒情的部分,有一段“神韵”之味的文字,自然是神来之笔。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以“裂变”锤炼情境思维,提升写作能力。但对学生而言,首先要让学生有“情境”意识。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后段进行情境裂变写作,这样的文字出现的最好位置是在概述裂变之后和快结尾处。情境写作意识需要多次训练才能建立,但在具体训练过程中,需要至少三步才能实现。

1.裂变

情境裂变,包含最基本的“象”与“情”,所以必须两方面都要兼顾方可有效。教学中会发现,部分同学的文章中或许根本没有“物象”,这样的学生还需要对其进行专门针对性的训练。但有部分同学文章中已经有了“象”的意识,但和情景交融的要求还很远。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训练提升。学生文章中提到象往往都是单一的,静止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裂变。可以从动态呈现角度裂变。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学生提到的静止的象的状态至少可以分为开始什么样,后来什么样的,再后来什么样的,然后就到了现在的样子,后面或许会怎么样?这样的裂变自然会让文章丰富许多。也可以从空间角度进行裂变。前面从时间角度进行了动态裂变,那么从空间角度自然可以进行静态裂变。原本整体合一的物象,在空间中,可以进一步划分多个组成部分。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等。从这个角度进行裂变观察,会发现即便静止的物象也突然会变得丰富起来。也可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角度裂变。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象往往是一个整体,但如果仔细审视,会发现物象由无数个部分组成。这是单纯从空间分布角度所能看到的。但如果进一步进行逻辑层面思考,会发现,这些空间里的组成部分,都和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象的构成部分。从多个角度进行裂变思维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这也是能够把文章写得丰富细腻的前提,正所谓胸中有竹,方才有笔下之竹。

有了象的细腻呈现,这只是情景交融的第一步。“象”是表象,“情”才是核心。所以在“象”的裂变训练之后,要进一步对“情”进行裂变训练。而学生的情感往往是贴标签的“感动”“难忘”等。情境裂变训练,至少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是全文整体情感角度。学生的情感往往只是在文章结尾处进行贴标签,我们至少可以将它分为开始的时候什么感受,中间什么感受,后来什么感受,最后什么感受。把一处的情感表达,裂变成三到四处,分散到文章中去。能够做到这样至少让文章有些情味。二是瞬间情感裂变。大多数学生的文章,能够注意到叙述事件,但很少能够做到细腻丰富表达情感的。这也是写作能力不足造成的。但按照“创意写作”的理论,语言的问题,本源上看是思维的问题。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语句,其根源在于他们没有养成细腻的情感意识。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笼统的概念化的表述情感的阶段。所以要训练学生把瞬间概念化的情感裂变成流动的一组情感,把“瞬间”放慢、延长,再来观察延长后的情感变化。比如“难忘故乡的梧桐树”,故乡老梧桐树下玩耍的情景很难忘,此处可以通过讨论裂变成为:刚开始回忆玩耍场景感觉很幸福,很留恋;
随着画面感越来越清晰,这些朋友们都长大了,感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
其中有些好朋友很多年未见过,感叹真情难在,让人伤感;
而树还在,曾经的祖辈们已不在,不仅伤感而且难过;
回到现实的怅然……

这样的情感裂变思维是需要真真切切去训练才能够产生。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的根源是思维能力的不足。

2.融合

学生的每一项能力都是无数次重复训练的结果。学会把物象和情感裂变之后,学生的文章会细致很多,也基本能够做到老师所要求的丰富细腻。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文字已经基本达标了。但要做到情景交融,有诗意“神韵”还欠缺了关键的一步——融合。想做到情景交融,需要将“象”与“情”分阶段进行训练相融。

第一阶段,直接对接。可以将裂变之后的情感,与裂变之后的物象分散组合。当然,这个“组合”不可能像我们数学上严格地一一对应,只是让学生在物象描写之后,有情感渗透表达的意识。此处的融合较为生硬,尤其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是一处物象描摹之后,马上来一处直接的情感抒发。但即便如此,也比没有这种表达要好得多。而且,这样的表达多了,语言能力自然会提升的,从而晋阶到更高层次的表达。第二阶段,浑然相容。把自己的情感不露痕迹地融进“物象”之中,看似写物造景,很少有文字直接抒发情感,但浓郁景物氛围之中却处处渗透着情感。这就是中国诗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神韵”。严格地说,这样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直接地去教学生如何写出这样的文字,只能慢慢引导,靠他们去感悟。但有了第一步的训练,部分学生其实不用教就可以自然过渡到浑然相融的境界。当然浑然相融的境界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可以将自己的感官和物的感官打通,可以将物当做人来写,可以使用一些双关、拟人等修辞。这些都是一些具体技法,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而言用处不大。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范例”和“模仿”方式进行教学尝试。笔者依旧以鲁迅《社戏》中的段落为例。

投影: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此段文字主要表现自己内心的愉悦和激动的心情。但文章全都是通过景物来呈现的,做到了情景交融,富有神韵。训练的时候,先要求学生讨论,作者如何将情感分散在物象描写之后的,关注字词句。本段文字主要是把自己愉悦的情感分裂在多重感官之中。通过多感官组合构成流动的画面,相互交织,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討论之后,提供训练语句:“落日西斜,我们都各自回家吃晚饭了”。让学生把前面裂变的幸福、留恋、感伤等多种情感,通过多重感官融进物象的描绘之中。有学生写道:

落日的余晖映到肌肤之上,温暖的记忆至今难忘;
西天的霞光绚烂夺目,映衬着年少稚嫩的脸庞,在梧桐叶的沙沙声中越来越模糊,逐渐消失在霞光之中。伴着那些银铃般的嬉闹之声,逐渐远去,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

无论情境如何裂变与融合,一定要坚持“画面”感基本原则。裂变多层次之后,注重画面感的再现和描绘,尽量通过物象的描绘营造浓郁的情境氛围。这样的文字才有“神韵”,这样的文章也自然能够动人。在一次次的裂变训练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断地晋阶提升。

三、语句裂变,走向诗意的境界

中国传统的诗学追求诗意、神韵,这也是写作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很难达到的。如果概述和情境的裂变打开了语言提升的大门。那么语句裂变则是晋阶的最后阶梯。中国诗学的诗意追求是建立在文言文语句基础之上的。中国的诗歌句式最长的也只有七言,古文也基本都是短句为主。所以想让文字富有神韵,我们目前习惯的白话文表达方式是很难做到的。

现代的白话文是“五四”运动之后兴起的,受到拉丁语系表达习惯影响非常大,从句多,虚词多,连词多,用语直白。这是我们白话文与诗意追寻相冲突的历史原因。此外,学生的语言,多来自口语习惯。会有不少啰唆之处,句子之间意思也会有很多重叠之处。而诗意的语句,句意之间是跳跃的,是有留白的。这留白和跳跃是需要读者用想象和经验去补充和品味的,这也是韵外之致。所以语句裂变也要分步骤进行才行。

1.瘦身

先要对学生啰唆重复的语句进行瘦身,删除不必要的虚词、连词,和不必要的语义重复之处。只保留句子主干部分,尽量让语句简洁。课堂实践中可以直接选取学生文字进行删减训练。如:

走着走着,突然,有一抹红映入我的眼帘。那是怎样的一抹红啊!那抹红,与这片毫无生机的对比下就像是这安然惨淡的视野中唯一的景致。梅花在这寒冬的季节里,没有向寒冷屈服,而是独自站在寒风中,听着这寒风。

让学生一起讨论,对文字进行“瘦身”之后,改成如下文字:

走着走着,突然,一抹红映入眼帘,是这片毫无生机的视野中唯一的景致。梅花,没有向寒冷屈服,而是独自站在寒风中,挺立着。

删减的都是语义重复之处,和不必要的连接词,“瘦身”之后的文字虽然谈不上诗意神韵,但简洁干净,表达流畅自然。

2.语义单元裂变

“瘦身”之后的语句流畅自然,让语句表达富有诗意,要对句子进行裂变。但裂变句子不是随意裂变的,而是将句子中的语义单元尽量切分出来。如学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故乡红砖青瓦的老屋,在落日的霞光的浸染之下格外美丽动人,我远远地眺望着燃烧着的晴空之下的老屋,内心却无比的悲伤。”句子裂变出的语言单元有:故乡、老屋、红砖青瓦、落日霞光、美丽动人、眺望、晴空、燃烧、老屋、悲伤。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此为例,让学生也在自己作文的语段中进行语义裂变训练。为诗意的表达做好最后的铺垫。

3.流动画面的呈现

裂变出多个语义单元只是训练的起点,之后,让学生每个语义单元用尽量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来,并且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在语句重组的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向,一、语句尽量简短;
二、尽量使用名词、动词、适量形容词,尽量不使用虚词、连词等词;
三、每个短句尽量展现画面,尽量不要进行概念叙述;
四、画面之间的意境尽量有跳跃,尽量不要重合,同时又能连贯起来。在这四个方向的指引下学生会有多种重组语句出现,虽然学生的能力有高低,但无论何种层次的学生,在此晋阶训练之下,他们的思维也会慢慢朝着诗意神韵靠近,语言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升。如上段文字进行语义单元裂变后,有学生修改道:“故乡,老屋,红砖青瓦,披着霞光,映着落日,闪耀着金色。我静静的,眺望着,凝视着。晴空如燃,老屋如金,而我却无比悲伤!”

裂变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叙述方式到情境组合,再到语句形式,可以说是逐步晋升的过程。难度也在不断提升,但却在不断靠近诗意和神韵。裂变式写作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写作思维的训练和提升。通过不断锤炼学生的裂变思维,养成良好的裂变习惯,慢慢晋阶自己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红兵,许道军.创意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8.

[2]劉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15.

猜你喜欢创意写作诗意情境不同情境中的水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10期)2022-11-10诗意地栖居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冬日浪漫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44期)2021-01-11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护患情境会话护士进修杂志(2017年3期)2017-02-14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特征分析文学教育(2017年1期)2017-02-10被耽搁的诗意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的几点思考课程教育研究·下(2016年11期)2017-01-03浅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5期)2016-11-17特定情境,感人至深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6年3期)2016-11-11

推荐访问:裂变 神韵 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