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讲话指出,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10篇,供大家参考。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讲话指出,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为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了丰厚养分。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爬坡过坎的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能为妥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历史智慧,增添精神动力。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历史的总结和学习。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942年3月,毛泽东专门讲到如何学习和研究党史的问题,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学习党的历史,是将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
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这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能使我们对这样的道路是如何开辟、如何拓展有真切的认知,就会对走这样的道路倍加珍惜、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1921年成立至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学习党史有助于鼓舞和激励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能够使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强的政治定力,并且提高【】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比如,通过对党的创立史的学习,就会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通过对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就会明白什么叫坚定信仰,就懂得为什么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历史是全党极为珍贵的精神宝库。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能使我们增强信心,坚定决心,获取智慧,提高本领。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学习好党史这门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学习党史应重点把握好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一百年历史积淀丰厚。我们今天学习党的历史,应该重点把握好哪些方面的内容?
深刻领会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回顾历史,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逢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才信赖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党的事业和党的自身也才不断得以发展。我们要在对党史的学习中,加深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增加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自觉。
深刻了解百年的奋斗历程。百年征程铸就辉煌。学习党的历史,必须了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和巩固的;必须了解改革开放是如何启动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与拓展的;必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实现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怎样的历史性成就。通过对党的奋斗历程的学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脉络、重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重要历史人物地位作用,如此,才能对党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深刻感知百年创造的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饱受着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踏上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在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中,深刻认识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从而加深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认同。
认真掌握百年理论创新成果。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从建党开始,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倍加珍惜百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作为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在艰苦斗争的磨练中,特别是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反复比较中逐步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都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要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加深对这些历史经验的认识与理解,并以这些历史经验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
努力弘扬百年形成的革命精神。在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之中,如革命年代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和改革年代又形成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新的革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都是党在奋斗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筑起的道德高地和精神丰碑。
以科学的态度学好党史
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其目的“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开展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必须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党的历史。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结合全党学习《六大以来》的具体情况,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要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共党史,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是研究党史应坚持的基本态度,也是学习党史应该秉持的基本立场。
如何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学习党史呢?就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将党的历史置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乃至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将党的历史置于国际国内两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对党的整个历史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全面的学习和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因此,开展党史学习,要重点学习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学习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历史;学习党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经历各种风雨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不能偏离这样的主题与主线。
历史的细节对丰富历史固然很重要,但在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中,一定要把握好本质与主流,而不是过于纠缠在一些历史问题的细枝末节上,或者以这些细枝末节去取代历史的主题与主线,更不能任意裁剪甚至曲解历史。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虽然这是对党史研究提出的要求,但对于党史的学习同样是适用的。
当然,学习和研究党史,并不是说不能探讨微观个案,而是要把历史的细节放到历史的主流中去考察,从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进行个案分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局部代表整体,以支流替代主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要通过对党史的学习,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认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回顾党所走过的路,更加走好未来的路。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讲话指出,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为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了丰厚养分。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爬坡过坎的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能为妥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注入历史智慧,增添精神动力。
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历史的总结和学习。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1942年3月,毛泽东专门讲到如何学习和研究党史的问题,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学习党的历史,是将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
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这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能使我们对这样的道路是如何开辟、如何拓展有真切的认知,就会对走这样的道路倍加珍惜、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1921年成立至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民族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学习党史有助于鼓舞和激励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能够使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强的政治定力,并且提高【】我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比如,通过对党的创立史的学习,就会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通过对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就会明白什么叫坚定信仰,就懂得为什么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历史是全党极为珍贵的精神宝库。通过对党的历史的学习,能使我们增强信心,坚定决心,获取智慧,提高本领。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学习好党史这门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学习党史应重点把握好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一百年历史积淀丰厚。我们今天学习党的历史,应该重点把握好哪些方面的内容?
深刻领会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回顾历史,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逢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才信赖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党的事业和党的自身也才不断得以发展。我们要在对党史的学习中,加深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增加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自觉。
深刻了解百年的奋斗历程。百年征程铸就辉煌。学习党的历史,必须了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和巩固的;必须了解改革开放是如何启动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与拓展的;必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实现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怎样的历史性成就。通过对党的奋斗历程的学习,了解党的历史发展脉络、重大历史事件来龙去脉、重要历史人物地位作用,如此,才能对党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把握。
深刻感知百年创造的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饱受着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踏上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些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要在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中,深刻认识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从而加深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认同。
认真掌握百年理论创新成果。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从建党开始,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倍加珍惜百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作为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在艰苦斗争的磨练中,特别是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反复比较中逐步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都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要通过对党史的学习,加深对这些历史经验的认识与理解,并以这些历史经验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
努力弘扬百年形成的革命精神。在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之中,如革命年代所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和改革年代又形成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新的革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都是党在奋斗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筑起的道德高地和精神丰碑。
以科学的态度学好党史
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其目的“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开展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必须客观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党的历史。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结合全党学习《六大以来》的具体情况,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这样研究党史,才是科学的。我们研究党史,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要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共党史,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是研究党史应坚持的基本态度,也是学习党史应该秉持的基本立场。
如何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学习党史呢?就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将党的历史置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乃至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将党的历史置于国际国内两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对党的整个历史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全面的学习和研究。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因此,开展党史学习,要重点学习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学习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历史;学习党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经历各种风雨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不能偏离这样的主题与主线。
历史的细节对丰富历史固然很重要,但在对党的历史的学习中,一定要把握好本质与主流,而不是过于纠缠在一些历史问题的细枝末节上,或者以这些细枝末节去取代历史的主题与主线,更不能任意裁剪甚至曲解历史。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我们要用这样的研究来使我们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虽然这是对党史研究提出的要求,但对于党史的学习同样是适用的。
当然,学习和研究党史,并不是说不能探讨微观个案,而是要把历史的细节放到历史的主流中去考察,从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进行个案分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局部代表整体,以支流替代主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我们要通过对党史的学习,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认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回顾党所走过的路,更加走好未来的路。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3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把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当成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干部队伍中从来不缺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弄潮儿”。泡桐书记焦裕禄一句“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道出了党的干部亲民爱民、拼命奉献的情怀;自比“樵夫”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画出了为民忘我、苦干实干、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模样。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树干事创业的雄心,主动干事担当、为民作为,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弄潮儿”。
要坚守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谋福祉一直都是习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从陕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坚守为老百姓干些实事的情怀。这种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96年来一直不曾改变的初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褪色。
要发扬实干精神。“天下之事,皆成于实。”实干是顶一万句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把推动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干实事,多做好事,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扎扎实实地干一些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实绩,真正做一个在群众眼里站得住脚、经得起说的“办事人”。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要提升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领,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4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的丰富内涵,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及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课题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透彻理解这颗“初心”,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信仰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了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旗帜问题。
1921年6月30日-7月3日,13名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成立中共,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们党重要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钱,人一走,这笔钱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上海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上海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要!当年有谁在意?一大开完,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
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这些人无论从智商、学历、出身、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不见得会比毛泽东差,其中张国焘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只是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书记员。但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当了特务,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和国民党特务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他们7个人不管当汉奸的、当叛徒的,假如历史是可知的,作为中共的发起人,他们要是知道自己亲手成立的党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会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吗?他们竟然不相信共产主义了,他们能不糊涂吗?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剩2个人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我们这个党能从中国政治舞台边缘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源自一个一大最不起眼的政治代表,毛泽东,居功至伟。所以初心最重要,理想信念更重要,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就不能走到我们中间来!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初心的第一要义就是坚定对党的忠诚。不忘初心,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李大钊: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全国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瞿秋白:从容就义。
叶挺:出狱后要求恢复党籍。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以党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96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和飞跃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初心,就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毫不保留忠诚于党。“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铮铮誓言,也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义务之一。忠心于党始终是党的好干部的基本标准。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共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核心要义是对人民的赤胆忠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并首次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出身本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出身,党章中有明确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载入新修订的党章,成为全体党员的根本遵循。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公仆本色,时刻牢记服务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服务”。一方面,执政党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摆正党与人民的位置。另一方面,“领导就是服务”,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如何维护人民的中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绵延流长,疆域辽阔。近代中国的落后让中国饱尝亡国灭种的灾难,割让和丧失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马关条约》赔款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亿两白银。抗日战争中人口伤亡在3480-5000万人之间。受战争损害的人口为2亿人。xx万英烈拋头颅洒热血,有名有姓仅330万人,红西路军烈士21800多人,仅有6600名有据可查。
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突出历史贡献。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96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漫漫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伟大智慧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要是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来概括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那么,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和开创性的?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年来,我们靠什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靠什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根本原因,即三个“一”:一个核心、一个理论、一条道路。
一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个核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起来,集中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
一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能够引导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一条道路,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发展,开拓前进。我们一直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巳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辉煌。
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更有责于新时代。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必将加速推进。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5
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把干事创业、为民造福当成一辈子最大的快乐。
“为官避事平生耻”。党的干部队伍中从来不缺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弄潮儿”。泡桐书记焦裕禄一句“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道出了党的干部亲民爱民、拼命奉献的情怀;自比“樵夫”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画出了为民忘我、苦干实干、廉洁奉公的好干部模样。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牢树干事创业的雄心,主动干事担当、为民作为,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弄潮儿”。
要坚守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民谋福祉一直都是习近平同志最大的初心。从陕西的梁家河村到北京中南海,他一直坚守为老百姓干些实事的情怀。这种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96年来一直不曾改变的初心。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褪色。
要发扬实干精神。“天下之事,皆成于实。”实干是顶一万句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员干部要把推动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干实事,多做好事,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工程,扎扎实实地干一些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实绩,真正做一个在群众眼里站得住脚、经得起说的“办事人”。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要提升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领,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6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这40年中,国家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第一,在这40年中,整个人类的历史正在发生着十分显著的变化。《未来简史》的作者这样描述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取得的成就“我们靠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工具与昔日诸神竞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可能创造出超人类,不止在工具上远胜过昔日诸神,就连身体和智力也不落后于神”。我们可以观察到曾经在20世纪困扰着全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基本解决,人类目前的中心议题已经转为挑战死亡和享有幸福等更为侧重于人类基本生存问题以上的内容。
第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书写了新的篇章。正如***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所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地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这40年中,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依靠其进步不断带动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仅仅从城市公共交通这一个方面分析我国的发展:一方面,从数据角度来看,2016年我国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达538842辆,运营线路总长度为729418公里,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为8441316万人次。另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实际体验来看,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城市公共交通的的飞速发展。以国家大力支持的高铁事业为例,其不仅促进了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贯彻我国走出去战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铁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居民交通体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铁的高速特征为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往普通火车乘坐时间较长的缺陷。第二,高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这显著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由于高铁的自身的高速特点带来的能够快速实现资源流动的优势,大量相关资源向高铁沿线城市聚集,并在此基础上以规模经济为初始表现进一步产生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扩散效应。从长远来看,这种扩散效应以及相应的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必然会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区位条件的改善,从而形成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分工协作系统、逐步扭转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三,伴随着高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和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抓手,中国的高铁大国地位无可置疑。至2015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9万公里。目前,高铁已经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助力,在我国对外展现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及提升人民对于国家的自豪感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40年中,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多方面、多角度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奋进。首先,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一方面,从数据角度来看,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3585.5亿元,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3821元,同比增长8.4%;另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体验来看,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明显有了提升。例如,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出门不带钱包就可以进行支付成为可能。其次,党和国家积极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以2016年数据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8%,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了8.2%。最后,党和国家将提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与扶贫工作有效结合。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目正在逐步减少,2016年全国9个省区市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请28个贫困县退出。相信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够成为现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社会总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正如***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谈及这4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时他也在党的***上这样说道:“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同时党的独特优势即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群众联系的优势也决定了只有党能够担当起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
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和推动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这40年中,党积极推动中央改革与地方政府创新相结合。在中央层面,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动改革开放适应不同时期的形势;在地方层面,广大党员积极贯彻中央层面的政策措施,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正是中央与地方力量的有机结合,才推动了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当然,在这40年中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需要继续奋进。根据彭文生的观点,以前我国能够实现迅速发展离不开制度变革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而目前伴随着社会总体外部需求疲软以及内在需求供给潜力放缓,总体来看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势性放缓、收入分配失衡以及高储蓄率、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扩张的复杂情况,需要依靠转型的政策路径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我想,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国家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的时刻,我们应该积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正如***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所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人民的努力下,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2013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
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
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9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初心”的丰富内涵,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及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怎样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课题的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透彻理解这颗“初心”,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信仰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要内涵。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了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旗帜问题。
1921年6月30日-7月3日,13名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成立中共,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我们党重要的发起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钱,人一走,这笔钱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上海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上海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要!当年有谁在意?一大开完,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
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这些人无论从智商、学历、出身、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不见得会比毛泽东差,其中张国焘是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只是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书记员。但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当了特务,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和国民党特务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他们7个人不管当汉奸的、当叛徒的,假如历史是可知的,作为中共的发起人,他们要是知道自己亲手成立的党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会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吗?他们竟然不相信共产主义了,他们能不糊涂吗?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剩2个人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我们这个党能从中国政治舞台边缘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源自一个一大最不起眼的政治代表,毛泽东,居功至伟。所以初心最重要,理想信念更重要,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就不能走到我们中间来!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初心的第一要义就是坚定对党的忠诚。不忘初心,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李大钊: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培养了许多革命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全国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必将得到光荣胜利,将来的环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瞿秋白:从容就义。
叶挺:出狱后要求恢复党籍。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以党为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96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和飞跃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没有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忘初心,就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不忘初心,就是要毫不保留忠诚于党。“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党员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铮铮誓言,也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义务之一。忠心于党始终是党的好干部的基本标准。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共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核心要义是对人民的赤胆忠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并首次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出身本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出身,党章中有明确的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十九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载入新修订的党章,成为全体党员的根本遵循。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公仆本色,时刻牢记服务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民”,一个是“服务”。一方面,执政党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摆正党与人民的位置。另一方面,“领导就是服务”,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如何维护人民的中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绵延流长,疆域辽阔。近代中国的落后让中国饱尝亡国灭种的灾难,割让和丧失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马关条约》赔款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亿两白银。抗日战争中人口伤亡在3480-5000万人之间。受战争损害的人口为2亿人。xx万英烈拋头颅洒热血,有名有姓仅330万人,红西路军烈士21800多人,仅有6600名有据可查。
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突出历史贡献。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96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漫漫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用了28年的、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伟大智慧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主要是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来概括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那么,为什么说是全方位的和开创性的?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年来,我们靠什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靠什么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论述,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根本原因,即三个“一”:一个核心、一个理论、一条道路。
一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个核心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这个核心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起来,集中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的合力。
一个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的理论能够引导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纵深发展。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力量。五年来,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的。
一条道路,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共同发展,开拓前进。我们一直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巳经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取得新的辉煌。
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更有责于新时代。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必将加速推进。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篇10
新时代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旨在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汲取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力量,继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在学习历史中坚定信仰、把握规律、走向未来。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调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营养,这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习“四史”对于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科学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四史”是党员、干部的“营养剂”、党的建设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
1.推进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营养剂”
加强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促进党员、干部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需要从“四史”中汲取丰厚滋养。
历史文献蕴含丰富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经典著作史,经典著作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创作、传播并接受检验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邓小平的《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从江泽民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到胡锦涛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再到习近平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
党内教育提供实践经验。我们党历来重视利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从延安整风运动到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从1983年整党运动到1998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从2005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2008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到2013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15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2016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借鉴党的历史上党内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是帮助党员、干部突出政治性和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警示案例折射历史镜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中的警示案例可以发挥“惩前毖后”的作用。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从新中国初期发生的“第一大案”,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犯贪污腐败罪被判处死刑,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查处包括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在内的多起举国震惊的大案要案。这些必须引以为戒、自我镜鉴的反面材料,就是历史提供的“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2.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必修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四史”,有助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员、干部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能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提升党员、干部把方向的能力。把方向的能力事关党员、干部能否在大是大非、重大危机面前临危不惧,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成功挽救了第一次革命危机。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再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败的首要问题。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清醒、客观地去分析历史,认清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规律,提高党执政的战略思维。
提升党员、干部谋大局的能力。谋大局的能力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毅然放下政党恩怨,连续两次推动“国共合作”,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置身于历史视域中去思考、定位、谋划,提升深刻认识和自觉服从大局的能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党员、干部定政策的能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定政策就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是对党员、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政策是体现执政党性质宗旨的试金石,是反映治国理政水平的标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解决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农”政策、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宗教政策、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政策等。我们党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学会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客观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党执政的决策水平。
3.科学认识“三大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百科全书”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四史”中蕴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经验与智慧,是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学习“四史”、把握“三大规律”,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列宁指出:“马克思正是总结了历次革命的这个历史经验,这个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教训,提出了一个简短、尖锐、准确、鲜明的公式:无产阶级专政。”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但后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没有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成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的道路上接力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70多年,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四史”,是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法宝,对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16世纪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问世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已有500多年,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图景。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论其中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转变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相辉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发展规律。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矛盾等各不相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俄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其后又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淖的近代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救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并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先辈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进步、领导革命进程中,创造了科学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精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四史”是理论宝库,是精神荟萃、经验集成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借鉴革命建设改革经验,是学习“四史”的核心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必备的知识、智慧和力量之源。
1.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四史”是一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学习“四史”,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并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弘扬精神——汲取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力量
历史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学习“四史”,就要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和“魂”。“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如李大钊、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蔡和森、左权、叶挺等为坚守信仰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就义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被捕入狱仍坚信:“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向导,党员、干部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该何去何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廓清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迷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宣示着新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从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出发,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
3.借鉴经验——继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优良传统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学习这些历史,就是要以科学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继承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
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四史”,就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总结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经过延安整风,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被写入七大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既有丰硕成果,也历经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纵观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党员、干部学习“四史”,重在抓住本质、明晰主线,核心是把握要义,要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历史与未来的连通,不断提升学习和研究水平,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坚定信仰、把握规律、走向未来。
1.学习历史和坚定信仰相统一
学习“四史”,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思、信、行一致,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
要学而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四史”,要做到学思结合,“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学习“四史”,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正视自身的理论素养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差距,查摆漏洞,提升理论思辨能力,做到不仅能科学解释历史发展问题,还能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之路。
要学而信。学是信之基,信是学之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员、干部要带着信仰去学习,在学习中坚守信仰。党员、干部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要在思想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自觉做好精神上思想上的免疫防护,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要学而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四史”,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中国问题、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四史”,旨在为指导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增强本领与能力,做到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
2.学习历史和把握规律相统一
社会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也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培养敏锐的历史眼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在学习历史中把握其中固有的规律性。
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在遵循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学习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党员、干部要学会对具体历史问题作出具体结论,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历史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或学习中去,如果“药不对症”,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历史学习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需要做到既全面、整体地看待历史,又要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针对历史问题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光辉典范。学习“四史”,就要做到以史为镜,坚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认识标准,不可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错误。
正确对待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历史总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相呈现中不断前进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既有辉煌成就,也经历过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学习“四史”,就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同时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3.学习历史和走向未来相统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习历史则是为了以史鉴今、昭示未来。“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学习“四史”,就要站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根基之上,借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成功经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累智慧、提供方案。
立足现实。学习历史、面向未来,要以现实为基础。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借鉴历史经验服务当下,才能行稳致远,增强对未来的预见性,实现历史与未来的接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奠基石,创新是守正的原动力。在学习历史中坚持守正,就是坚守历史正道,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学习历史中实现创新,就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学习“四史”,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开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历史视野,是历史发展必然性认识的能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进了党纲和决议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之接续奋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告诫全党:“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学习历史中走向未来,就是坚定信仰、把握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孜孜以求、阔步前进。
推荐访问:讴歌 新时代 改革开放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优秀精选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优秀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名人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优秀精选配有插图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 图片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带插图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短篇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加配图 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10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