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的视角加以探析,地方居民的日常活动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结合这一特征,着重提出需要对当地文化生态保护区加以维系,构建出具有当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非遗文化保护参与度,倡导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是当前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继承的主要途径,既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可以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两者共同融合,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
地方居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引言
当前,国内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民众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保存方式也越来越多样,目前的非遗采用产业化,以及商业化的方式进行了合理的保存并且有效的传播;
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主要选择在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院、图书馆等的展示方式进行保护;
还有一部分是选择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加以保护。有研究人员层提出,市场机制可以较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同时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表示,可以凭借文旅融合的发展,从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空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由于非遗有着自身的特征,其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文化生态保护区如想要对非遗加以保护,还需采用不同形态,因此可采用差异化形态进行传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改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地方社区拟定的文化活动要求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互相结合,可以通过居民的活动更好的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地方居民社区文化参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一)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空间
在人类文明史中,一切的文明都和某种特殊的社会要素有关联,脱离了这种要素,就没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空间。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也必须在特设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完成。但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又同特定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是特定的文化生态活动空间[2]。非遗主要产生与社区群众的日常文化活动,其传承以及发展也需要与社区群众的日常活动相互结合,在社区活动中加以传承。
(二)社区文化组织是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承担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最主要的载体是社区文化组织机构,文化机构可以运用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对非遗文化加以传承,从而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主要采用市场化的管控形式,一方面,能够缓解有关部门维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来源问题;
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这种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的保存和传播。而求公益的事业单位和社会艺术组织同时也是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播中,起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其中涉及到一些学术研究团队,历史科研机构,社会教育组织等等,其可以对非遗展开深入的探究、确认、立档、储存、保护以及继承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含义[3]。
(三)地方居民是保护与传承主体
文化生态保护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当前社区群众在日常活动中所传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非遗文化还可以通过社区群众力量加以继承以及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否强烈,以及他们对这种保护方式的接受程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以及继承是需要社区居民进行主动参与的,只有居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性地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人们对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工作。当前我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很好地保护和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的是群众的力量,群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提升文化传承的效率。
(四)社区文化活动是保护与传承的有效平台
非遗的表现方式有着多样性特点,对于人文生态保护区众多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让其得到合理的保存和传播,最主要是需要选择恰当的平台对其加以展现,如此才可以真正的与群众日常的文化活性相互融合。只有在当地群众的生活以及具体运用中得到继承与发展,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类似的文化活动,主要目的是使遺产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能够使民众对非物质历史与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产生文化认同感,塑造人文意识并加强文化保护意识等,进而使得当地居民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有更独立,更主动的保护与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遗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类历史文明,同时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良好结晶,可以展现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系出人类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生产力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构建社会主义特色、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展示不同朝代人民的发展特点和精神文明,彰显古代人民劳动的智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更难,因为它们都是经由语言、风俗、生活经历与现实而流传至今的,在中国不少城市由于社会历史的变化而慢慢失传或消失。所以,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必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出现的问题
目前,有较多的先进物质文化以及工艺因为没有传承人,而无法持续性发展。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阶段中国文明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消亡的发展境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得到快速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形式出现了较大的变革,社会群众经济负担不但加剧,对开展非遗保护带来了非常大的限制。
三、地方居民社区文化参与视角下传承路径
(一)保护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生态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传承以及创新的主要依附于社会文化生态保护区。但是因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出现了较大变化,导致非遗得以继承以及发展的生态空间随着发生巨大的变化,有时还会具有认为性质的环境破坏。所以,对非遗文化加以传承,首先需要缓解文化生态保护区被破坏的问题,这也是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加以保护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没有了相应的生态空间,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也就很难实现合理的保护和宣传。所以,有必要把文化遗产本体的保存,和在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空间内的重要人文环境空间保存,紧密结合起来。历史空间和人文环境一方面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活力与动力。但另一方面,历史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也影响了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人们逐渐意识到,唯有保留历史生态空间,方可切实保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根。而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继续开发提供了环境空间。
(二)健全地方社区文化组织,提供健全的组织保障
社会团体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在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鉴定、备案、保存、保护、传播、普及与传播中发生了重大影响。从国外的保护继承经验来看,人们一方面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存,同基层社会相互融合,同时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出基层社会组织的优势。而在中国,此类社会组织的数量已明显减少,且规模也相对较小,同时,在人力、物质、资金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障碍。公益性团体在这些方面的困难尤为明显,不能充分发挥出它本身的优越性。针对有私利的社会文化团体,有关部门应做好指导与管理工作,让其在谋取私利的同时更好地产生公益社会效果,以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而对公益社会文化团体,要从政策上进行激励与指导,并从人力、物质、财务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保障,如建设与健全社会文化站,以及引导非官方机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传播等。
(三)提高地方居民社区文化参与性,培养广泛的传承主体
目前,我国大部分生态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人流失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就成了保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持续性弘扬的关键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加关注。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仅仅因为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被利用的意义尚缺乏确切的理解,致使不能既走向市场化又走向产业化,这又导致了不能以市场为调节手段来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所以,为了有效解决传承人人才缺失的情况,就必须贯彻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的发展路线,只有将它落实在民众中,才能够从民众的生活中得到更为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必须把群众视为基础,进一步增强民众的参与能力,并借助当地民众的广泛影响选择比较适宜的传承人,如此才可以保障非物质文化可以代代相传。
(四)提高居民的参与力度,优化保护形式
对非遗进行保护,主要核心是人的广泛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特殊时期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状况。在早期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主要依靠有关部门宣传,传承人继承,以及被传承人加以延续,但是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在组织、研发人员以及旅游者的普遍介入和推广下,国人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度。特别是在非遗品牌价值的传播方面,国民主动投入能够促进品牌价值的提高,红色旅游一直是国民投入的首选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到,文化遗产必须把历史遗产当作根本,同时才能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加强传播。在当前,中国最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是走群众路线,让不同阶级以及社会团体都参与其中,有限运用社会以及社区的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
(五)开展丰富地方社区文化活动,搭建有效传承平台
文化遗产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此同时,在互动以及分享时还可以展现出非遗保护的现实价值,通过与非遗资源组织展开合作交流,组织社区文化保护,可以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行分享,增强公民的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实施,展现其固有的独特魅力 ,满足大众文化和生活的需求,实现其艺术价值的传播。如要将二者实现最有效的融合,从而达到互创共赢,最关键还必须研究好将二者相互结合的具体实施措施。
(六)提高居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念
历史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唯有不忘记历史,方可创造未来,唯有勇于传承,方可开拓创新。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髓所在,但一旦非物质文化衰败甚至失传,整个中华民族将就像无根之木、无水之鱼。所以我們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与时代精神共同发展,并且紧跟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通过合理调整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理念,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文化内容,从而进一步挖掘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功能,使之真正的与现代文明高度结合,进而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有力助推器。
四、结语
国内现存的不同类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中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多种多样的,是地方上高度重视的文化财产,对此类文化遗产不但需要加强保护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其特定的文化价值,运用科学合理的举措加以弘扬,需要找到合适的途径促使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社区居民一共参与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保存以及弘扬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项富有可行性的措施。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必须要合理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开发利用,从而有效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备的人文价值,更充分的凸显出非遗文化所涵盖的人文魅力,并且能够对其进行良好的宣传和保护,从而能够丰富并保护区当地民众的文明生存形态。
参考文献:
[1]文冬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建设研究——以云南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J].科技资讯,2018(34).
[2]汪荣,刘兴华.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现实意义及路径[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1(3).
[3]代辛.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建设与优化路径[J].青海社会科学,2020(5).
作者简介:史君娣(1980—),女,汉族,山东昌邑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理论。
猜你喜欢保护区文化遗产物质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5期)2022-06-05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品牌研究(2021年7期)2021-11-28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1年5期)2021-11-22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建材发展导向(2019年11期)2019-08-24《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文化遗产(2017年1期)2017-02-13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甘肃林业(2016年2期)201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