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鹏 孙华
[摘 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国家“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林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为契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论述传统林业创新模式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进行分析,并以林学“陶铸班”为例对林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进行分析。以期对涉农高校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农科发展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思考和参考。
[关键词] 林学专业;
创新型人才;
创新实践培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森林培育学的教学体系探索”(HNJG-2022-0117);
2020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视域下林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HNJG-2020-0359)
[作者简介] 党 鹏(1987—),男,陕西渭南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研究;
孙 华(1979—),湖南隆回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7-0019-05[收稿日期] 2023-01-04
引言
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是涉农高校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创新人才短板问题的重要举措[1]。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包含对农林科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构建能够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2]。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培养农林创新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需求,也是高等农林教育回应国际国内形势与挑战、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高等农林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在国家“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在现如今多样、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有效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热门话题[4]。传统林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田间”的教育方式,难以契合国家林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林业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传统的林学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未来林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在国家“双一流”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对人才需求的转变[5]。本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开展林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同步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林业生产与管理体系转型升级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一、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林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传统林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化林业转型,逐步向着高质量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是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6]。林业行业对林木良种选育、林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林业生态安全、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领域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而林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出现脱节,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有出入,教学目标与现代林业发展需求不适应。目前,林业行业急需一批与林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符、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和推进林业的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以上教学与生产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7]。另外,林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仍缺乏知林爱林情怀,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不够强。
(二)传统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林业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模式单一、研学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下,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陈旧,动手实践的能力不足,理论和实践与林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脱节,这也导致农林高校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出现逐渐弱化的现象[8]。如何有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破解传统林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田间”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9]。
(三)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障碍
构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创新、实践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学校、地方事业单位、企业组成的协同体,涵盖主要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实现由高校单元育人向多元育人的转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对于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林业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然而,目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同步的林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因此,需要破解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障碍,推进人才培养链与林业全产业链对接,解决学校单方面办学、学生不接地气的问题。
二、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五个一工程”林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提出坚持绿色发展、以“林”为本的教育理念。坚守亚热带区位优势,面向山区,服务“三农”,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大量能吃苦耐劳、精通业务的高素质创新林业人才为目标。旨在构建亚热带林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林学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式上实施本科教育“五个一工程”,即让每位学生从二年级开始“选择一名导师,参加一个科研项目,参与一项实践活动,掌握一门技能,撰写一篇论文”。学生一旦确定了指导老师,教师就负责学生的课程论文指导、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的指导。导师会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实习培养方案,这使得导师因人而异、悉心施教成为可能;
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实验室工作以及导师的科研工作,以研促教,以教帮研,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二)“林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学校深化“林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地方政府、林场、林科所、林业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在产业一线、山区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课堂设在山林间”;
其次,构建校企、校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协同育人机制的管理体系,打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服务山区、精准扶贫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再次,破解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障碍,选派教师长期进驻地方和企业挂职,帮助和解决林业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技术攻关;
最后,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践和创新教育导师,开设创新和创业讲座。深化产教协同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强化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验证人才培养专业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是否扎实的试金石。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构建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创业实践为主线的相互交叉的四阶段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新体系。增加资源培育类、经济林类、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类的课程研究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内容的比重,增加实验实践课程的挑战度,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培养模式改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实施了“林学专业十三五综合改革”并获得湖南省教育厅立项,依托本项目在林学专业建立了本科生分类培养制度,组建了林学“陶铸实验班”(以下简称“陶铸班”),实行小班管理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陶铸班”配备专用教室,实行小班单独授课,配备专兼职搭配合理的优秀教师团队来负责班级的管理和运行。林学“陶铸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分段培养的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本硕博多通道、多专业、多方向出口。同时,实行淘汰制和滚动制相结合的灵活进出机制,根据学业等综合表现进行分流培养和择优递补。在考核方式上,实施“柔性评估”的考核机制,注重实验考核、科研课题考核,考核形式鼓励多样化、个性化。
(二)课程体系改革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林学专业,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加强基础与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优化。加强“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经济林栽培学”“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管理学”“水土保持学”“林业地理信息系统”“林业生物技术”10门主干课程的建设。将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教学内容模块化与定量化,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与交叉。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微生物及病虫害防治”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林业生物技术前沿和时代性。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信息技术与“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森林保护学”“森林防火”“水土保持学”“湿地与野生动植物管理”等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解決复杂林业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加强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及实验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开展互动式教学,将“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遗传学”“森林测计学”“种苗学”“森林培育学”“经济林栽培学”的课堂转移到重点实验室、实验林场、基地进行教学,采取师生互动式、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参与式教学中体验科研工作的乐趣。
在教学手段上,根据林学专业的特点和师资水平,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定期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探索智慧环境下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对于一些理论抽象(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或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开花、结果、育苗)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现实和数字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演示和分析,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程建设上,围绕10门主干课程开发亚热带林学精品教材、建设10门线上线下课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更全面、更细致的课程教学资料,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交流与管理。
(四)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
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是检验专业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是否扎实的试金石。构建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创业实践为主线的相互交叉的四阶段林学本科人才实践教学新体系。资源培育类、经济林类课程的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实践内容增加40%以上,增加实验实践课程的挑战度;
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类的课程综合性与创新性实践内容增加30%以上。
以芦头实验林场中亚热带林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基础,拓展办学资源和合作办学渠道,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在产业与山区一线。深化“林科教”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林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
制定严格的讲台准入制度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助教助研制度、行业挂职锻炼制度、进修出国制度、岗前培训制度、上岗审核制度。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介绍林学专业各研究方法的研究前沿,营造多渠道、多形式的学术氛围与开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组织听课,抓“有效课堂”教学,树立向课堂要质量的意识。通过自查或抽评等方式对林学专业各教学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实现对教学运行过程监控和评价的全覆盖。构建由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情动态监测体系、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体系、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体系构成的“五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积极推进师资和办学水平国际化,深化与班戈大学林学专业联合办学,学习借鉴班戈大学先进教育思想、管理经验和质量评价体系;
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安排学生分期、分批到国外学习和交流;
不断提升林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成效
在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驱动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建立了本科生分类培养制度,并在2017年组建了“陶铸班”。以“陶铸班”为例,从学生的课堂和实践兴趣、科研水平和考研录取情况、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对林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进行以下分析。
(一)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兴趣显著增加
“陶铸班”学生大二学年开始,学院通过动员宣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林学院师资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师生通过双向选择,使学生确定指导老师并进入课题组开展研究。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实践、科研、毕业论文等,引导学生撰写发表科研论文,实现以研促教、以教帮研的目标。自2017年该培养模式建立以来,“陶铸班”学生自主联系老师并参与科研课题的比例逐年提升,最终确定导师并进入课题组的比例占到85%以上。通过对2017级、2018级共68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该培养模式的认可度达到95%,认为自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科研素养明显提升的比例占88.5%。
(二)学生的科研水平及研究生录取率明显提升
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陶铸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的时间,能够深度参与科研课题,包括实验室的测试分析,校内温室的控制实验,以及野外的林地调查等。通过从课堂到实践的转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动手实践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成果也比较突出。比如,2017级有2名学生发表了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
2018级2名学生发表了SCI论文,1名学生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
2019级有3名学生发表了SCI论文,1名学生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同时,考研(保送)的比例也稳步上升,2017级考研被录取的人数为25人,占比为71.4%;
2018级考研被录取的人数为27人,占比为77.1%;
學生分别被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
(三)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林学院林学专业老师每年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达30~40人次,大部分科创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相关,有稳定的经费支持,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了创新创业项目与林学学科发展的有机融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成果也比较明显。比如,2017级“陶铸班”学生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奖三等奖4项;
2018级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2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他创新创业大赛奖9项。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的实践,学生的整体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结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以林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为契机,依托国家第一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和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林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为基础,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按照“厚基础、重创新、强能力、精专业”的原则,通过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应用实践训练,构建了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三位一体”的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身发展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培养和造就我国现代林业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和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2]刘竹青.“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18(1):15-21+92.
[3]周光礼.把握契机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4]曹小玉,李际平,吕勇.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2):19-25.
[5]齐艺娴,王颖,邵梦娟,等.“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J].智库时代,2020(11):219-221.
[6]范立鹏,杨长峰,肖基浒,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林学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2):42-47.
[7]胡增辉,冷平生,郑健.强化林学专业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45-146.
[8]周垂帆.林学类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对其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5):70-72.
[9]丁喆.林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18-22+61.
[10]尤子鹃.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6):5+8.
Training Mode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Forestry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DANG Peng, SUN Hua
(College of Fore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r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Double first-class” and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has made a series of reforms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by taking the forestry major as an opportunity to be listed in the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construction list. By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forestry innovative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thod,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forestry major by taking “TAOZHU class”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provide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the new era .
Key words:
forestry major;innovative talents;innovation practice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