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 李春光 曹静
[摘 要]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站在新工科视域下,对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致力于培育能够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大力进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
创新型专业人才;
策略分析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共生视角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2021JSJG707);
2021年度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重点项目“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jgkt2021-3)
[作者简介] 李晓芳(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开鲁人,博士,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
李春光(1976—),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智能机器人研究;
曹 静(1982—),女,陕西岐山人,博士,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无线网络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7-0061-04[收稿日期] 2022-11-22
引言
我国为了推进产业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进步,设置了新工科专业,致力于培育大批优秀且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有了人才基础保障,可以支持国家整体加快发展速度。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站在全新的发展角度,将传统工科与新工科进行结合,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来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进行培育[1-2]。
一、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2017年,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产业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内部联系,教育部门在复旦大学举办了工程教育发展会议,对新工科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决议。在2018年,关于新工科的相关实践项目通知被正式发布,通知包含多项内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计算机、互联网、工业智能,涉及的主要层面有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科技等。简言之,新工科是指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专业工程技术学科。我国计算机类专业技能的应用需求不断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但就目前高校的教育情况来看,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教育理念较为薄弱
社会对于优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都非常大,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目前所呈现出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教育理念仍然较为落后,尚未充分意识到培育计算机类优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能力的提升,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导致虽然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能力,但是毕业投入工作后,无法灵活地应用已学知识,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极强,高校不仅要开展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教育;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都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和环境,学生的思维被困在课堂中,自身的实践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人才培养定位过于模糊
多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在经过系列的教育改革后,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工程教育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造成现存问题的一大因素是人才培养定位过于模糊,没有真正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局限性仍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被时间和空间所限制,思维被封锁在理论知识课本中。虽然目前部分高校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有相应的发展模式,但是具体执行时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这导致高校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存在盲目性,毕业后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
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专业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时期,人们对于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革命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新经济形态下,出现了许多新型产业,例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想要推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持。但是目前这些领域均缺乏优秀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类创新应用型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各领域重点研究的問题。高校针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要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确立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注重突显院校的优势,对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调研,保证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产业需求,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立足点,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而培育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后期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标准,人才需要具备工程师基本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养,以此作为教育模式的指导方向,加强产学结合,注重开展各项校企合作,最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优化与调整,紧随时代发展的需求,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增设项目报告、评估分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评、他评的方式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程知识体系
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注重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优化,目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同时还要熟知人文社科的相关内容。课程知识体系的搭建要将IT行业的发展标准及企业需求充分体现,突显工程教育的本质,给予实践教学高度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改革需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准确地对综合信息进行提取,同时还要具备管理、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在对高校师资队伍进行建设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分别是引进与培养。对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进行改善,加强“双师”的培养力度。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挂职,全面参与到企业各个项目的研发与实践工作中,通过该种方式既能提高教师的行业敏感度,也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正确的指导。校企合作资源可以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助力,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院校中做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充分发挥校企资源的优势,组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高质量师资团队。
(五)教学模式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型的計算机类专业人才,让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要有十分扎实的专业功底,这是新工科视域下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各项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将学生限制在课堂上。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将传统课堂更改为实训室(特别是场景驱动实训室)、讨论室及工作室等,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结合,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将传统的“教”逐渐转变为“学”,建立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以结构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转变为结果与过程融合的模式,丰富现有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四、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新工科背景下,想要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进行高效培养,需要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首先需要注重对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校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新课程体系下,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将专业课分为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校内课程主要是专业的理论知识课程,由校内的专业教师进行讲解,该项课程的设立是为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提高。企业课程则主要是实训课程,主要是由企业来开展教育工作,通过高效的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强化,同时也能保证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实训课程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将原有分散短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集中长期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大型的实训项目中。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学生需要重点对一些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学习,到达高年级后则需要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提升。
(二)师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想要组建一只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则需从多方面入手:(1)要对现有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进行提升,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可以形成相应的学习小组,不定期在小组内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及时分享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积极学习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2)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构建校企师资合作模式。企业的优秀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这是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基于此,可以将企业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师资团队的构建过程中,这样既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让高校内部教师学习先进的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3]。(3)高校需要加强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基础上,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让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的教学研讨大会,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4)需要将高校的骨干教师送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骨干教师在假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中,不断积累行业经验,为后续开展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质量。为了能够满足新工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在开展教学模式创新工作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需要树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该种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当前的新工科教育需求相一致。(2)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开展教学工作。该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水平。以项目驱动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可以通过模拟企业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通过深入探索的方式进行高效学习。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要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并且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要通过边讲边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及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深入探讨的方式来共同对问题进行解决。传统笔试考试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基于此,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转变,可以采用“笔试+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教学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
高校在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构建时,首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管理责任进行确立,对责任的确立能够为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该小组由院校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成,高校人员主要包含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以及骨干教师,企业人员主要包含项目经理,学生管理人员等。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等软件进行沟通,不定期开展一些线上交流会议,学生可以在线上提出问题,教师和企业人员具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相关指导。此外,还要成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该小组主要是由负责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组成。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教学进行不断的规范,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追踪,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监控,做好毕业答辩的相关追踪工作[4]。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由相应的联合教学督导小组组成,该小组的主要成员有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利用听课和教学查询的方式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考察,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并且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的方式来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信创浪潮下人才培养的产业驱动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存在两大痛点问题:一是中小学信息化课程基本上成了微软培训班;
二是我国高校虽然设有计算机专业,但是教学内容往往是教授学生怎样使用计算机,并未深入对学生就如何制造计算机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在信创背景下,基础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等都要实现国产替代,突破软件核心“卡脖子”的问题。党的二十大再次声明科教兴国战略,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独立成章进行一体部署,产学研用的结合变得更加明确。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要对人才培养思路进行革新,强调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入沟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三方聯动”“三链融合”“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例如,可以在国家工信部的支持下,由企业、高校联合创建平台,目前有南航和龙芯建成的英才班,与华为建立的智能基座等。除了合作模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方案要融入进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都要跟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培养方案要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技术的演化趋势,结合学校的办校定位,实现信息产业驱动的人才培养[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深入剖析现存的人才培养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于计算机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多,对人才的专业能力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站在新工科视域下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注重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完善师资团队的建设,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萧潇.以内涵式发展支撑“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我国计算机类慕课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2018,40(S1):94-97.
[2]汤正华,周泽民,张兵.要素融合:高质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之策[J].江苏高教. 2020(5):77-81.
[3]冯莹莹,赵莎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7):117-119.
[4]陶雅,陶应虎,刘剑.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跨界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大学,2022(1):78-81.
[5]张兵.产教融合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N].新华日报,2022-12-06.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LI Xiao-fang, LI Chun-guang, CAO J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places to cultivate talents,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s education work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rom many aspects,standing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horizon to optimize and perfect the origin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mand for talents to adopt diversified talent training path,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talents that can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nterprise. It has become a subj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talents under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ckground, which has provided th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strategy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