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的重点任务和原则

时间:2023-09-25 0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石建莹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至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层面。按照二十大的安排部署,增进民生福祉需要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进行新的解读和阐述;
更需要坚持发展经济、坚持遵循民生发展规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等原则。

关键词:分配制度;
就业优先;
社会保障;
健康中国;
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D6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3.02.007

Abstract:The ninth part of the report of the Twentie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it is vital to elevate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to the value pursuit level of Chinese Communists. According t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Twentie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needs a new interpretation and elab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improv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mplementing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ealthy China; More importantly, we need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bey the law of peoples livelihood development, do our best within our capabilities, and adhere to the goal-oriented and problem-oriented principles.

Key words:distribution system; employment priority; social security; healthy China; common prosperity

黨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民生福祉实现显著提升,我国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切实保障人民健康,从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到织密社会保障网络,从收入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从养老到社会保障,一项项民生举措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大家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将“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至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层面[2],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涵,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

一、民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1.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

2.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实际增长78.0%。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日益提升。新时代的十年,各地区各部门持续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近看病更方便: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扩容下沉,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完善,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普及水平大幅度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之比在2012年首次突破4%后,连续保持在4%以上。2021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以上,就业局面总体稳定。

4.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新时代的十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6月,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21年底已达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这十年,我国切实推进养老托幼服务,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床位812万多张,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两倍。近三年,累计新增托位20万个,推动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

5.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增加到685种。基本醫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27.7%。这些成就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6.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时代的十年,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批世界级标志性重大工程相继建成。2012年到2021年底,全国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95%。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二、新时代民生工作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民生关切,对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作出系列部署。

(一)完善分配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14亿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共享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但是,我们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仍然比较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5],还有规模偏大的低收入群体以及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等问题。同时,我国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做大蛋糕的难度也在加大[6]。

在这种大的环境和背景下,更应该重视财富分配格局合理化。因为分好蛋糕不光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公正,更关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事实上构成了继续做大蛋糕的重要条件。

因此,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要统筹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7]。财富生产出来过后,要在劳动者、政府、企业这三者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近30年以来,我们整个居民的收入占比在国民总收入占比中是下降的。初次分配强调的是效率。重点是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他们收入增高一点。因此,要守住底线,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的收入。总的来说,初次分配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给每一个奋斗者以公平的机会。再分配要解决的是公平问题。也就是说,初次分配没有或者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平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再分配来实行,从而达到缩小差距,促进公平的目的。再分配主要是税收、社保、转移支付。再分配就是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要加大调节力度,并且要提高精准度,以此缩小收入差距。第三次分配是补充,是自愿。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就要引导和支持有能力、有意愿、有情怀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和捐赠事业[8]。第三次分配对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能引领人心向善。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不是劫富济贫,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使得整个社会财富分配趋向合理,激励人们自愿回馈社会。

(二)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收入之源,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就业的目标就是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使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优先政策包括就业优先战略。2020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就业面临着较大压力。习总书记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根基工程。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第一,继续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要在充分就业这一块加大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要扩大就业的容量,提升就业的质量。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因为就业本身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社会功能。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就是要在中高端产业,要在新经济领域内找到扩大就业的方向。第二,要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结构性就业问题,也就是结构性失业的问题。随着我们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如果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跟不上,很容易出现就业需求、岗位需求和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现象,最后有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结构性的矛盾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毕业生、青年学生就业比较难,因为他们要求比较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招工难,在现实中,制造业高级技工稀缺的局面存在已久。对此既要抓好重点群体,稳住基本大盘,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好。第三,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是我们产业结构中高级化的产物,或者说是数字技术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结果。这些新的就业形态,既有中低端的,也有高端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对此既要支持,也要规范[9]。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标配,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支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是社会稳定器,是经济的调节器。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保障也将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现了社会公平。在新征程上,要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使其发挥为人民生活托底的作用,就要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第一,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有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就是政府主导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主导实施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也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养老体系,让老百姓退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多渠道,以保证有质量的晚年生活[10]。第二,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就是我们熟悉的滴滴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互联网从业人员等,像这种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社保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要通过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不断健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机制,让更多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便捷地享受社会保障。第三,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对老弱病残穷急这些人群的救助,有明显的帮扶性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比如常规的城乡低保,还有一些专项的救助比如教育、大病等,还有临时性救助。民政部门有救助职能,扶贫办也有救助职能。在救助方面除了政府以外是社会力量,社会救助政府是主体,其他慈善机构、个体企业是补充,要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使这个体系更加科学化。第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这一部分包括退役军人、农村的留守人员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等等相关的一些社保制度。

(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和全链条。

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建设,二十大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有新期待、新要求。因此,在这方面二十大报告列出了10个方面的战略安排,包括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等10个方面的部署,并且在这些方面要进一步推进。

三、新时代民生工作的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民生领域对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作出系列部署,这些部署最终的指向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2]

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是很有难度的。共同富裕这个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10年,我们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困扰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是在推进共同富裕。而且通过全面脱贫,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应该是先做蛋糕。只有做好了蛋糕,才能把蛋糕分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相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而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

共同富裕不是养懒人,也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实现的,不能躺平,不能等靠要,它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共建的富裕。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富裕,它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既包括物质富裕,也包含精神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少数人、部分人的富裕,它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富裕。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各地在推进共同富裕的时间上会有差异,不可能完全同步;
不同的人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上也会有先有后,有高有低,不可能整齐劃一,齐头并进。因此,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富裕,它应该是逐步的、渐进的富裕。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不要裹足不前,也不要好高骛远,充分预估共同富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路径,扎扎实实的办好每一件事情,提高时效性。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经济

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希望享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健全的社会保障、更宜居的环境等。所有这些民生领域的改善和提升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和条件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人们就能够安心工作创业。因此,保障民生一定要坚持发展经济,要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是前提,是手段,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国家财力之上。

(二)遵循民生发展规律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遵循民生发展的规律。民生保障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顺序性和渐进性。顺序性就是指民生具有刚性,有一个从低到高的满足次序,就是说民生保障水平一旦上去以后很难降低,只能往上走不能往下走,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走;
渐进性是指民生保障和改善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不顾经济发展实际随便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改善民生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辩证的工作方法。尽力而为就是在经济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
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群众在民生领域的诉求及民生问题需要在我国既有能力范围内解决,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许超出预期的诺言,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定达不到的标准,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

(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实质其实就是方向与路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增强实现目标的方向性,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从而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并及时调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党的二十大在民生领域所做的战略部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不变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一个发展理念,这样一个发展思想,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追求和根本原则[13],不变的是我们党的执政初心和使命;
变的是我们保障的要求更细,保障的范围更宽,保障的标准更高了。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5.

[2]吕慧,赵晓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N].张家口日报,2022-10-24.

[3]马建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决策咨询工作[J].中国发展观察,2021(10):48-56.

[4]侯波.“中国之制”何以成就“中国之治”:学习领会“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重大论断[N].新湘评论,2022-05-16.

[5]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2):1-8.

[6]邱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夯实民生之本 增进民生福祉[N].光明日报,2022-09-13.

[7]申学锋.落实“十四五”规划须做好“四个坚持”[J].中国财政,2021(20):1.

[8]白静.精准施策助科技创新 稳字当头促全面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准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J].中国科技产业,2022(1):8-10.

[9]郑功成.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J].政策瞭望,2022(3):18-20.

[10] 毛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光明网,(2022-11-25)[2023-03-05].https://m.gmw.cn/baijia/2022-11/25/36187529.html.

[11]宋紫峰.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N].中国经济时报,2022-11-16.

[12]曾天雄,张晴晴.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阐释和时代价值[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1):11-19.

[13]馬建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决策咨询工作[J].中国发展观察,2021(23):5-15.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分配制度健康中国共同富裕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4期)2022-09-20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3期)2016-09-08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5期)2011-05-14

推荐访问:福祉 新时代 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