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3-09-25 0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雷琛烨,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文化旅游宣传。

一、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在改造中逐渐瓦解,其文化传承受到影响。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将乡村文化中蕴含的有益内容,通过各类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传播,有利于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例如,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展演”“春节书场”等乡村文化专场活动,在让广大群众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也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启智增慧的源头活水

乡村群众若缺乏文化自信,便难以成为新型村民。这迫切需要振兴乡村文化,广泛凝聚精神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障。其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文化活化和创新发展,是构建乡村群众精神家园、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的基础,也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

(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乡村特色文化,乡村难免落入“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而且有利于人才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二、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

近年来,各地着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乡村经济发展成果显而易见,但乡村文化的繁荣振兴却任重而道远,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不少困境。

(一)对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认识不足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仍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误解。例如,认为文化就是阳春白雪,农村人欣赏不来,在乡村发展不来;
认为乡村文化工作主要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产业振兴,才能去谈文化振兴;
认为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不高,开展工作能应付过去就行,不必真抓实干。事实上,乡村文化源于人民、源于基层,生生不息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最有魅力的底色和底气。这需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乡村文化蕴含的人文风景、乡土情感和历史价值。

(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良莠不齐

优质的公共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文化推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叠加情况仍然存在。从全国范围看,不同乡村在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例如,一些乡村缺乏演出场地、礼堂条件落后、图书馆数量较少,阻碍了乡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乡村文化产品供给精准度不高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1],广大农民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由于各类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文化产品供给的“供需错位”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文化活动“一台戏打遍天下”、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

(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

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涉及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村集体、乡村文化带头人、村民等各类主体。但从目前看来,不少乡村公共文化机构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一定的自身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馆(站)、剧团等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管理运营能力不足,一些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稳定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较少,多方互促互进、和合共生的乡村文化生态圈尚未形成。二是真正懂乡村文化、懂文化管理运营的专业化人才短缺,乡村对学历高、见识广、能力强的人才吸引力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的現象[2];
同时,存在乡村文化工作者“专干不专职”、职业培训不足等现象,他们的专业素养提升较慢,缺乏工作创新能力。

三、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需从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让乡村文化全面融入田间地头、融入百姓生活,更好为乡村振兴凝聚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一)顶层设计,提高乡村文化建设地位

1.统一思想认识

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更好推进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持。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乡村文化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相关考核或评价体系。

2.强化工作统筹

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发挥组织协调、引导扶持、宣传推广作用,加大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用地的支持。同时,调动工会、妇联的力量,让这些组织主动参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和乡村文化队伍建设,营造齐抓共管、百花齐放的发展环境。

3.加大资金扶持

持续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文化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积极推进、逐步实现文化生活城乡一体化。可以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对乡村公共文化项目提供包括长周期、低成本资金在内的综合性优质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一村一例”创新产品,通过灵活担保、主动让利等多种方式提供信贷支持。

(二)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文化公共设施体系

1.夯实硬件基础

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将公共文化设施与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等基础设施项目一体建设。特别是要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文化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尽快实现互联网乡村全覆盖,提升乡村网络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深度融合。针对用地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可探索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开发设计乡村小剧场,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公共文化空间。

2.建强文化阵地

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提高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机构保障能力。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或改扩建,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工程。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文化大院、基层流动图书服务点、文化活动室、电影放映场所等为补充,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十分钟文化圈”,真正让老百姓看戏看书不跑远、休闲娱乐不再难。

3.加强软性服务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沉,依托“总分馆”制的运行模式,充分整合各类群众文艺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通过政府购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统筹开展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展示展览、队伍培训等文化服务。规范文化活动组织,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乡村文化项目进行“你点我送”的预约配送服务,逐步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三)创新思路,推动乡村文化产品提质增效

1.以特色品牌制胜

乡村文化区别于都市文化,它是在乡村独特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习俗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之一。乡村文化要立足于乡村,保护好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筛选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符号,打造一批乡村陈列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乡村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和适合群众口味的精品文化活动品牌,塑造“一村一品牌”,从而形成各美其美、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的乡村传统文化名片。

2.以精品生产制胜

乡村文化存在形式丰富多样,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有“自然健康”的乡村美食,有“充满乡土气息与魅力”的民俗风情。这些恬静而美好的场景都是乡村文化创作的源泉。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乡村不仅成为“筑巢引风”的广阔天地,也是都市人放飞心情的精神家園。要一改往日“文化精品乡村非必要、文化产品一送了之”的固化思维,挖掘本地特色,贴近群众心声,踩准乡村振兴、文化小康的时代鼓点,以群众喜欢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在雅俗之间寻找群众最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精心创造打磨。实施村级(社区)精品文化示范项目创建工程,配套出台相关奖励激励政策。

3.以空间创意制胜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就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联合印发文件,提出要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3]。各地要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创新战略,探索实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乡村人文空间创意营造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单位、村史馆、博物馆的建设,让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居民生活紧密相连,培育乡村文化“一源多用”,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资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将田园风光与红色资源有机融合的北京田庄村“星火玫瑰谷”,通过阅读让窑洞重获新生的河南孟州老苗书馆,主打 “昆曲+文创”的江苏苏州周庄古戏台,都让空间承载了故事,用创意点亮了乡村。

(四)整合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发展动力

1.社会力量赋能

发挥政府投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广泛借助多种力量办文化。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调动有情怀、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文化提供主体、提供方式及产品内容的多样化。探索购买服务机制,对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可通过招标采购、项目外包等方式,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坚持内培外引有机结合,完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培养机制,实施专业人才“驻村辅导员”计划,发展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推动村民由文化的享受者转变为文化的体验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2.文旅融合赋能

借助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乡村综合优势,推动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文化旅游提升行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遗传习所,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培育“农家书屋+茶吧”“乡村演艺+夜游”“农舍+民宿”“手工艺+文创”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研学休闲产品,擦亮乡村旅游节、乡村文化展示月等节事名片,促进乡村文旅消费反哺乡村文化,以特色文旅活动带动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3.数字科技赋能

牢牢把握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通过建设文化数字化平台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以全息投影、5G等科技手段打造乡村文化新型体验场景,通过“乡村+影视”“乡村+直播”“乡村+美食”等方式开展乡村文化二次创作,营造差异化发展道路。发挥“文化+科技+传播”的次方效应,开展全媒体传播,推动虚拟域的云观演、云展览、云旅游,与实体空间的线下体验互为促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人文性、观赏性、时尚性、便捷性、交际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学.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N].农民日报,2022-08-19(4).

[2] 罗春涛.牢牢把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N].中国文化报,2022-12-04(3).

[3] 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03-0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2033.htm.

责任编辑:吉强

猜你喜欢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9期)2022-01-18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4期)2021-07-22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5期)2021-07-19公共服务四川劳动保障(2021年3期)2021-06-09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5期)2016-11-16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6期)2016-05-31

推荐访问:乡村 文化建设 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