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海养殖风头劲,我国造船业迎重大利好

时间:2023-09-27 11: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吕龙德 熊莹

风正好扬帆,奋楫恰当时。向海洋要食物,打造“蓝色粮仓”的战略构想在我国已经提升至重要位置。随着近海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许多国家纷纷拓展深远海养殖,而我国为了发展生态智慧渔业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也正在大力推动海洋养殖走向深远海。对比渔业发达国家,我国深远海养殖虽然起步晚,综合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但通过近年的实践和探索,不管是养殖装备技术,还是养殖模式等都有了明显突破,我国开展深远海养殖的条件日趋成熟,能力不断提升。深远海养殖的兴起必然会催生巨大养殖装备市场,从而为造船业创造难得机遇。但是,重大利好的背后必然是激烈的竞争,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早筹划早探索必不可少。

深远海养殖并非新鲜事

深远海养殖在国外已有50多年历史,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传统海鱼养殖在近海岸处设立养殖场,不但占用近海资源,还容易污染近海,而深远海养殖则突破近岸海域限制,可带来一石三鸟的效果:更大发展海洋经济,更多利用海洋资源,更好保护海洋生态。正是这样,欧美一些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深远海养殖技术探索和应用,进行深远海养殖网箱设计建造,打造深远海养殖场,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这些国家还在深远海养殖海域规划、养殖品种选择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与应用,为提高深远海养殖技术水平提供了支撑。在这些国家中,挪威无疑是出色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其深远海养殖实现了惊人效率,在标准建立和规范管理上也是领先世界,先后发布了《海洋渔场——场址勘察、风险分析、设计、选型、生产、安装和运营》、《海洋渔场装置安装规范》和《锚泊定位》等技术标准。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试验、研究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参与深远海养殖。深远海养殖是未来海鱼养殖的发展趋势,也是传统海鱼养殖业的升级方向。

深远海养殖是海洋牧场的其中一种模式。海洋牧场是传统海水养殖转型的高级阶段,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装备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大型网箱等措施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生产方式,分为传统型海洋牧场和装备型海洋牧场,其中后者由海洋养殖休闲平台、养殖工船和深水智能大型网箱组成。装备型海洋牧场主要分布在深远海域,也就是业内所说的深远海养殖。当前,发展海洋牧场尤其是装备型海洋牧场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渔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在亚洲,日本的海洋牧场建设及相关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该国在鱼苗繁育、放流、固定和浮动人工鱼礁设计建造、鱼类生态养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韩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制定了《韩国海洋牧场事业的长期发展计划》,委托国家海洋研究院和国立水产科学院成立海洋牧场管理与发展中心,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工作。这种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技术体系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做法,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全球深远海养殖技术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产业拥有广阔的上升空间。从现阶段看,深远海养殖主要有深海网箱养殖和远洋工船养殖两种模式。首先,深海网箱养殖是在远深海处建立网箱投放幼苗养殖的方式,即:通过智慧渔业养殖监测系统探知网箱内水质指标是否符合养殖需求;
由智能投饵系统直接联动智能投饵机进行投饵,提高饵料转换率,减少饵料消耗;
为了减少养殖带来的海洋污染,配备了清洁机器人处理养殖用水;
配备小目标雷达监测附近渔船,并搭配探照灯防止其它渔船接近网箱。其次,远洋工船养殖是利用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来进行养殖的方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工船航行来为养殖生物挑选最为适宜的养殖海域,根据海洋大数据提供的预警信息来规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以降低养殖风险。

我国海洋养殖正走向外海

在全球深海养殖日益盛行的背景下,我国正在不断加快步伐推动外海养殖发展。今年有关“三农”工作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4月10~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我国重点发展深远海养殖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和环保要求决定的:一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特别是优质海产品需求增大。二是近海养殖水质恶化,周边环境污染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网箱养殖已跟不上时代,加速深远海养殖势在必行。

我国海水养殖由近海向深远海转变始于1998年海南岛从挪威引进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圆形双浮管深水网箱。早在1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鼓励深远海养殖:2011年,农业部《“十二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开发深水大网箱等海洋离岸养殖;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外海和遠洋渔业;
2019年,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建设;
2020年,农业部《关于加快水产机械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完善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深远海养殖呈现较快上升势头,养殖模式实现多元化。截至2022年,我国建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3个,覆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涌现了山东、广东等一批勇于开拓深远海养殖的省份。其中,山东成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第一省。2020年,青岛设立全国首个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并编制建设方案,开启了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通过深远海养殖成功实现首批国产深海三文鱼收鱼;
烟台加大现代装备投入,实现了深远海养殖生态化和智能化。福建和广东等地在结合实际情况和先期经验的基础上,从生产操作、网衣维护和灾害天气防御等方面不断提高深远海养殖技术水平,大力拓展“蓝色粮仓”生产空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今年3月印发《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实施“金融+海洋”工程形成“海洋牧场”等新增长点,展现了打造深远海养殖大省的决心。

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深远海养殖定义、网箱材料、网箱系统、养殖技术及配套装备等研究,部分成果已实现应用,深远海养殖逐步向大型化、智能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虽然我国深远海养殖如火如荼发展,海洋水产品保供保质能力有所增强,但海洋养殖整体上还是集中在港湾和湾外10米等深线以内沿岸海域,不但港湾环境和水质遭到严重污染,而且对海产品养殖的质量、安全和产量都不利,离跻身世界一流深远海养殖强国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全面推进我国深远海养殖既必要又迫切。随着国家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项扶持政策持续推出和深入落实,以及养殖技术和先进模式深入推广,我国深远海养殖必将在短期内掀起更大热潮,海洋养殖转型升级的场景加速呈现。

巨大市场迎面来

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先行。传统网箱养殖装备经历了从网兜、木排网箱到刚性结构网箱和柔性结构网箱等历程,随着海洋养殖进军深远海域,这些传统装备必然难以满足需求。虽然目前业界对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界定还没有统一说法,但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类网箱结构的养殖平台,如由挪威研发、武船集团建造的“海洋渔场1号”就属于此类装备。另一种是类船体结构的养殖工船。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提出了这类装备的发展理念,并进行了诸多实践,但生产规模有限,一直未能形成主体产业。深远海养殖在全球兴起,尤其是我国全力推动海洋养殖转型升级,必将大幅拉动养殖工船市场需求, 如我国青岛北船重工2022年成功建造交付了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可以设想,未来包括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在内的海洋养殖装备市场必定迎来一片火爆。

从国际市场看,挪威、芬兰、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渔业大国的大型养殖公司已经成功运营多年,传统养殖装备已不能适应深远海养殖,对新技术新装备提升需求日益迫切,并且需求量不断放大。这从近年国外养殖平台、养殖工船订单量呈快速上升势头即可看出端倪,其中挪威在这方面的需求最大。据挪威三文鱼养殖巨头萨尔玛集团市场调查显示,仅挪威渔业市场就需要超过100座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事实上,这些年挪威就订造了一批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我国武船集团和中集来福士等船企就承接了来自该国的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订单。此外,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将深远海装备作为重点研发和推广设施,掀起了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建造浪潮,如西班牙建造了长达189米的金枪鱼养殖工船“Tuna Offshore Unit”号,美国建造移动式电推养殖平台……

近年,我国海洋养殖业以高端养殖工船、养殖平台等为代表的一批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从2017年交付养殖工船“鲁岚渔61699号”算起,我国为国内市场交付、在建的深遠海养殖平台和大型养殖工船超过30座。“国信1号”建成后,我国对养殖工船建造更是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深圳计划建造4艘,珠海计划建造10艘,青岛将投资建造50艘。据调研,我国适合新型渔场养殖的海域约为16万平方公里,而南海适宜海域面积就达6万平方公里,深远海养殖装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有专家预测:未来仅南海渔业装备市场就高达1800亿元。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日后将成为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最大建造国,也将成为此类装备的全球最大用户。

当前,我国养殖装备运营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种是以山东大型企业为代表的养殖企业投资购买装备自我运营的模式。另一种是以福建中小企业为代表的装备租赁运营模式,即建造企业投资建造并免费提供给养殖企业试运行。还有一种是建造企业与养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投资、运营装备的模式,典型代表有中集集团、烟台国丰等企业合资成立的烟台深蓝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等。不管是哪种运营模式,我国海洋养殖装备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国内许多船厂和研究院所已纷纷介入该领域。近年,华南一些船企也发力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制造,如广船国际为福建省闽投深海养殖装备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开建120米长养殖旅游平台,并与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签署南海大洋性鱼类工船养殖项目框架合作协议,其所属文冲修造交付了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和“普盛海洋牧场3号”;
黄埔文冲承建了大百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4艘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工船;
友联船厂(蛇口)交付了“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
粤新海工中标珠海市农控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远海养殖船建造项目。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的崛起,将为我国造船业开辟宽广的发展道路。

我国已具备较强建造能力

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研究起步较晚,虽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就提出了建造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的设想,但真正付诸实践只有8、9年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短短几年里,我国造船业紧紧抓住海洋渔业养殖的新机遇,把先进的国际项目建造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生产资源等进行充分整合,增强科研创新,在新型海洋养殖装备建造领域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深远海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的制造能力,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装备构建技术。2014年,武船集团获得挪威萨尔玛公司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海洋渔场1号”订单。这也拉开了我国承建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大幕,在2020年后更是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建造技术大幅提升,不但推出了一批具有全球性的首制装备,而且在智能化、大型化和抗风浪能力上都展现了较高水平,譬如“国信1号”既能发挥船舶游弋属性,移动躲避台风、赤潮等恶劣气候,又能实现封闭舱养可控,自运营以来已累计航行5200余海里,完成400余万尾大黄鱼入舱上市。

我国近年完工交付的养殖平台除了“海洋渔场1号”、“澎湖号”、“普盛海洋牧场1号”和“普盛海洋牧场3号”以外,还有振华重工建造的“振鲍1号”和“振渔1号”、天津德赛建造的“德海1号”、中集来福士建造的“长鲸一号”、青岛武船重工建造的“深蓝1号”、马尾造船建造的“海峡1号”、福建船政重工建造的“福鲍1号”和大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湾区横洲号”等。养殖工船除了“国信1号”,还有中集来福士为挪威Nordlaks Oppdrett AS建造的全球最大三文鱼养殖工船“JOSTEIN ALBERT”、大船集团为海南民德海洋发展有限公司改装散货船而成的“民德号”。我国已有不少船厂具备了建造或改装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的能力,并有越来越多船企和科研院所正布局该领域。广船国际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华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广船国际也不断加大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力度,未来一定能取得更大发展。一些船舶配套企业也积极打入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市场,如最近华南船机就成功签订了为大百汇集团4艘10万吨级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工船配套的16台起重机订单。我国在此类装备的设计上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不但拥有了生产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力,甚至有些基础设计也实现了自主化。如: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联合设计了“深蓝1号”,中集来福士提供了JOSTEIN ALBERT的基础设计和详细设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负责黄埔文冲批量承建的养殖工船的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日前,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自主设计研发的国内最大智慧型养殖工船已获得了中国船级社船型批准证书。

我国在设计建造深远海养殖装备过程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譬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建的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采用波浪能、太阳能加储能的方式来提供电力来源,搭载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活鱼传输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不仅有效地增强了便利性,还大大减少了能耗成本。随着国家对加快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的重视及要求更具针对性,我国船企、院所研发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的热情和投入必将更大拉升,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设计、制造和运营水平。近期,国信集团就宣布今年要加快推动国信2-1、国信2-2号养殖工船设计建造,启动30万吨级养殖工船筹备工作。

技术与成本是主要问题

深远海养殖是一个全新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少。概括地说,有两点最为重要也不可避免:一是抗风浪问题。深远海风高浪大、海水流速快,这是水文气象恶劣、台风多和海水温度高等因素所致。据统计,西太平洋和南海每年平均发生28次台风,对我国沿海造成影响的台风平均达到7次,有历史记录的最大风浪超过16米。同样,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是台风和飓风频发的地方,离海岸越远环境就越严峻。二是深远海养殖投入大,风险和成本都比较高。从实施目标看,深远海养殖除了加强环保外,还希望通过增加投入来实现高效率、高产出,并提升海产品质量。可现实是,投入大幅提升了,而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益。在水深40米以上深远海进行渔业养殖,不但需要配置移动式工船、可升降式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平台,还要在捕捞、加工、物资运输、系统维护等综合保障服务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以养殖工船为例,由于远离陆地,船运生产生活物资成本高,养殖工人食宿问题必须在海上解决,养殖工船要通过发电来实现海水中取水。这些都明显增加了运营成本。

这些问题无疑对深远海装备产业提出了很高要求。不管是养殖平台还是养殖工船,都必须具备很强的抗台风抗大浪抵御能力。与此同时,由于装备在远离陆地处运营,各项物资运输及人员往来不便,深远海渔业装备必须保证能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实现装备有效运行,所以养殖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需要不断提高,包括水质自动监控技术、自动投饵技术、自动分选技术、水下视频监控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养殖生产中。也就是说,大型化、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将是未来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趋势要求,因为只有扩大网箱规模、提高单位产出、降低运营管理难度和各种开支,才能真正实现成本降低。

抗风浪性能和性价比高是关乎深远海装备产业走得稳、走得远的两大核心要素。目前,全球深远海装备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亟待更大突破,如水动力学方面,虽然海洋养殖装备的研究方法与海洋工程装备有所区别,但其依靠模型实验的研究方法仍或多或少借鉴和模仿后者。这种模型难以实现全比例缩小、模型刚性远大于实物、台风破坏机制极其复杂,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现有研究方法还存在明显缺陷。一直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以高密度聚乙烯浮式网箱为主导装备,但抗风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作为该领域的后起国家,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技术特别是自主设计水平上还落后于先进国家。目前,我国有些养殖装备的基础设计虽然实现了自主研发,但在抗风浪上比挪威等欧美国家的设计逊色许多。我国自主研制的养殖平台“深蓝1号”自2018年运营后虽然成功经受了“格美”、“派比安”、“玛莉亚”和“安比”4次台风考验,但面对的也仅是10级风力和5.5米浪高,而挪威萨玛尔集团提供概念设计的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平台“Ocean Farm 1”可在水深100-300米开放海域使用,抗风等级高达13级。另外,深远海养殖装备造价高也严重困扰行业发展。欧美一些国家之所以提出养殖工船概念却难以大规模推广,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就在此。目前,我国已交付或在建的养殖平台建造成本平均在5000万至1亿元。而集海产品繁育、养殖、加工生产等于一体,具有自航能力的养殖工船造价更是高得惊人,如“海洋渔场1号”造价4.2亿元,“国信1号”更是达到4.5亿元。这样巨大的前期投入,加之养殖装备建造周期长,从设计、建造、试航到交付约需2至3年,运营期间还会面临技术、经济等不确定变化,很多投资方对此都是顾虑重重且压力不小。可以说,解决技术和成本问题,既是全球海洋养殖装备行业的努力方向,也是我国船企必须突破的瓶颈。要想做大做强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产业,当务之急是提高设计建造技术水平和达成高性价比的成本下降。

机遇下须如何应对?

深远海养殖时代已来临,高端养殖装备市场激增的脚步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巨量市场,将为我国造船业提供新的发展领域。近年,我国深远海装备制造水平大幅提升,但整个产业还刚起步,要快速抢占研制高地,最终实现领先优势,行业任重道远。面对重大机遇关头,我国造船业应如何去推动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国家层面应加大力度支持深远海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等海洋养殖装备发展,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该领域更多倾斜,对符合条件的养殖装备应优先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出台释放了重点支持海洋养殖装备制造的信号,希望后续能推出更多专项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金融资本介入深远海养殖及其装备制造行业,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助力作用,为其拓宽融资渠道。此外,地方政府也应从发展经济角度出发,对当地海洋养殖装备研制予以引导和帮助。对此,青岛今年出台《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5条政策》支持养殖工船等养殖装备建造,就是一个振奋业界的创举。

其次,行业应推进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健全,增强我国在该领域世界话语权。还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积极组建各种合作联盟,整合养殖公司、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力量共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和核心技术,特别是在概念设计和基础设计的自主研发上要有大的突破和提升。从近年实践看,我国船企主动和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了可喜局面,但行业在这方面的引导和牵头还不多,亟待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船企要积极介入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和攻关力度,勇于开拓创新,逐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养殖装备产品,通过全面提升技术水平、生产管理效率等降低养殖平台或养殖工船的建造成本,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以赢得更大市场份额。

最后,要树立开放合作意识,借用国际资源优势弥补自己不足,通过吸收、消化和创新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快速入列世界第一梯隊。船企要加强与挪威等海洋养殖装备研发强国开展有关设计和建造的合作交流,打开大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项目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技术人才,争取在追赶征途上少走弯路,促进企业研发更有效率效果。

天高任翱翔,凭风冲云霄。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前景一片光明,我国船企只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发扬无畏艰难、勇于挑战的作风,不断开展科研攻关,聚精会神做精做优产品,就一定会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产业迸发更大作为,推动我国朝着海洋渔业强国目标不断迈进,推动我国成为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强国!

猜你喜欢网箱装备海洋好装备这样造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2年8期)2022-09-20港警新装备环球时报(2022-05-26)2022-05-26防晒装备折起来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0年6期)2020-05-22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电子制作(2017年24期)2017-02-02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渔业致富指南(2016年12期)2016-11-11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现代盐化工(2015年3期)2015-01-23演习中的阅兵装备现代军事(2009年12期)2009-01-05

推荐访问:造船业 利好 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