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中的教育智慧解析

时间:2023-09-27 12: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孙滢 孟凡珍 宋晓杰

摘 要:《周易》《尚书》《礼记》《困学纪闻》《十三经提纲》都是包罗万象的瑰宝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四个角度进行梳理归纳,探究其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籍;
周易;
尚书;
礼记;
困学纪闻;
十三经提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5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6-0041-03

收稿日期:2023-03-14

通讯作者:孟凡珍(1975-),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厅课题:语文校本课程实践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中。

其中,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涉及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原始社会末期至封建社会初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研究价值。作为五经之一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必读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思想。《困学纪闻》一书涉及经史子集,对经学、天文、地理、文学等都有研究;
《十三经提纲》是唐文治为1924年刊行的《十三经读本》所做的指南,位于《十三经读本》84册之首,其书分卷讲论各经大义,指导经学。这些文献典籍包含着系统深刻的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本文围绕道德教化的教育目的、多育并行的教育内容、多重视角下的教育方法以及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等四个方面,对典籍中体现的教育思想进行阐述。

1 道德教化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都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注重人自身的进步与提升。古代社会非常注重人的道德教育,《周易》中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道德修养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尚书》围绕提升自身修养对君主与臣民提出了教育要求;
《礼记》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强调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德性的人,以此巩固统治;
《困学纪闻》《十三经提纲》也将教育目的放在提升人的道德品行上。

《周易》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品德高尚、坚毅果断的人,“蒙以养正,圣功也”(《蒙·彖传》)“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传》)[1],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洁无瑕的品质,使人有正确的认知,为人正直。君子不仅要“崇德”,还要“广业”:君子要观天文、观人文以知晓事物的变化规律;
君子应当明庶政、慎用刑,做到明政明法;
君子应精通武器装备,以戒不虞;
君子应能够振民育德,具备教育能力。由此看来《周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传》)。

《尚书》重视个人的修身教育,对社会地位不同的君主和臣民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但都围绕着道德修养设定,本质是相同的。作为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品性修养与国家安定、人民富足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对君主进行道德教育。《尚书·皋陶谟》中记载了大臣皋陶对舜帝提出的道德要求“慎厥身,修思永”[2],即做人要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坚持不懈地对自身做出道德约束。君主还应做到“知人”“安民”,则可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和贤臣的尽心辅佐。《尚书》还对臣民提出了“九德”的要求,即臣民应做到宽厚而又谨慎、柔和而又独立、和善而又严肃、有才而又恭敬、随和而又坚毅、刚直而又温和、简约而又廉洁、刚正而又忠厚、坚强而又有道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便可委以重任,臣民同样要重视自我教育,提升自身修养,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礼记》继承了儒家教育思想,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正如《学记》开篇所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统治者如果想让更多的人归顺自己,让平民也遵循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只有教育这一条路,因此教化人民便成了《礼记》所提倡的教育目标。那么统治者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民众呢?《大学》给出了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认为天子庶民都应以修身为本,做到明德知礼,则天下可定,教育也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教以人伦”“教以仁义”的观点在《困学纪闻》与《十三经提纲》中也有体现,“惟圣贤是式,惟德性是尊”[4],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社会所需的人才标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至善的品德,以个人素养的提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

2 多育并行的教育内容

古代的教育内容并不单一。“五育并行,德育为先”,提升道德修养始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除德育外,《周易》《困学纪闻》提倡启蒙教育,重视对儿童基础知识和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启蒙开发;
受社会发展影响,《尚书》提出要加强军事教育和礼乐教育,《礼记》中有专门论述音乐教育的篇章。

“德”在《周易》中频繁出现,几乎每卦都提到了君子要有德性,由此看來《周易》将“德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根本与基础。首先《周易》提出了德育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
其次《周易》阐述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谦等德育内容。其中仁义礼智为基础,是解释乾卦元亨利贞推演而成的,君子的言行应该以“德之四端”为标准;
最后《周易》论述了德育的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君子接受教育、自明自省以此提高道德修养。

古代社会极其重视开启儿童智慧,《周易》在《蒙》专门论述了启蒙教育思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处于懵懂无知阶段的儿童三观尚未形成,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启发教育,使其脱离愚昧,他们的品性将会发生变化,有的人甚至会误入歧途。与《周易》把儿童的道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不同的是《困学纪闻》更为重视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君子所以贵乎多识也”“学者耻一物之不知”。蒙学教育首先要教给学童字词知识,使其能够读书写字,知晓文字的音形义;
其次儿童应了解动植物、天文历法、服饰建筑等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常识,完善知识结构。

夏商周时期,部落战争频发,建立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完备的制度、进行军事教育十分必要。《尚书》中多次提到了战争,如牧野之战、商汤灭夏、文王征黎等,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先秦时期军事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部分。战前军事教育思想大多体现在誓师词中,借上天名义以鼓舞士气,增加战争合理性;
战中以纪律教育为主,设定奖惩规则以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如《费誓》一文明确了允许做与不该做的事;
战后以总结反思为主,统治者战败后及时进行反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并要向贤臣请教治国良方。《尚书》中体现的军事教育思想对古代军事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周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建立,相应地礼乐教育也逐渐兴起,统治者希望借助礼仪、乐舞实行教化。《尚书》中提到上到国君治理国家,下到平民日常言行,大到国家外交军事、祭祀活动,小到个人服饰着装、仪表姿态都要以“礼”为标准,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便于维护统治。古人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将音乐纳入教育内容可以塑造正直善良的人格,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礼修外,乐修内”,礼乐教育稳定了社会秩序与等级制度,形成了恭敬有礼、温和宽容的社会品德。《礼记·乐记》中也论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礼乐”节制人欲。

3 多重视角下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体现,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正确运用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文献典籍中提出的教育方法历久弥新,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璀璨明珠,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教师教学要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逐步深化提高,不能毫无章法。《蒙·象传》中提到“山下出泉,蒙”,以山下流出泉水象征对儿童的启蒙,表明教育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礼记》多次提到教师教学要合乎规律,“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不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按照学生认知顺序安排教学活动;
二是考虑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不遵循学习规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思维混乱,抓不到重点,降低学习效率。

《礼记》继承发展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多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适时点拨学生,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思想发生偏差时拉正方向。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礼记》中以类比的方式论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美食不亲自品尝不会知道它味美,高明的道理不去研究也不能知晓其中奥秘,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十三经提纲》在论《中庸》时提到“学问具在力行”[5],在论《仪礼》《孝经》等时,均提出应当身体力行,践行知识,可以看出古人对实践的重视。

教育初始阶段建立规章制度对儿童进行约束是非常有必要的,规矩意识必须从小建立。《周易·蒙》中提到“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以往吝”,对于不遵守纪律的儿童如果不加以惩罚,任其发展,结局只能是走上邪路。《尚书·舜典》创造性地提出“扑作教刑”,用木条抽打荒废学业的学生,罚其体而警其心,让学生能够端正态度,专心于学业。教育惩戒可以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是教师进行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但教育者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警惕过度惩罚。

上述教育方法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探讨的,下面基于学生视角讨论一条学习方法——学习贵在坚持。鲁迅曾说:“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礼记》以“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句话告诫受教育者要时刻将学业放在心上,休息时间也不能忘记,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有突出成就。《困学纪闻》借苏魏公、蒲传正之口表明可无衣无食但不可一日无书的治学态度,借黄霸、赵岐在颠沛中不忘学习的经历鼓励学习者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坚持学习,可及圣贤。如今我们身处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4 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古代社会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自我教育、家庭教育都是人们增长知识、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三种教育形式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1)自我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内化的过程便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周易》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即君子通过自省以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学习者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创造性的体现。自我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自我认识。受教育者对自己要有清晰准确的认知,知道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能够客观评价自己;
自我学习。教育者的时间与能力有限,因而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吸取知识;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能力决定着自我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总结该阶段的收获与不足之处,促进自我提升。

(2)家庭教育。蔡元培曾提到“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作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补充和延伸的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仅成为当代教育热点之一,在古代教育教学中也受到重点关注。《周易》着重强调了家庭教育的思想。首先论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传》)。家庭成员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即使是孩子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则天下可定,可见家庭关系的稳定有秩序对社会安定大有益处,家庭教育不仅是为家庭、为孩子,更是为社会、为国家;
其次明确了父母教子要严格,要树立起自己严厉的形象。父母以“严君”的形象面对孩子,在其子面前树立起威信,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性与自觉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巩固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论述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全家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良好家风。《礼记》记载了家庭教育中对“礼”的规范,以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困学纪闻》借君陈的事例论述家学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成才起着促进作用,是教育体系在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上述五部文献典籍所体现的优秀教育思想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仍发挥着作用。吸收和弘扬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有助于加强道德教育,提升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形式;
有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古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

参考文献:

〔1〕刘登阁注译.周易[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杜希宙注译.尚书[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3〕戴圣编(西汉)著,张博编译.礼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9.

〔4〕王应麟(宋)撰.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唐文治.十三经提纲[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礼记教育思想尚书SOUNDS OF THE VILLAGE汉语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半途而废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20年9期)2020-10-13《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汉字汉语研究(2020年2期)2020-08-13文明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2018年4期)2018-07-04尚书·禹贡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兵部尚书·枢密使军事历史(1983年4期)1983-12-06

推荐访问:古籍 中国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