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学科评估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及改进路径

时间:2023-09-27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刘 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对高校而言,“学科评估是推进中国特色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不断推进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并推进重点学科发展,突出高尖强的重要举措”。[1]学科评估具有整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生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需突出“学生成长性,考察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度,以及科研训练对学生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度”。[2]为此,本文拟从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内容入手,以高校学生工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为学科评估作出重要支撑的组成部分、缺位原因并探索实施路径,从而让相对独立、工作内容比较繁杂的高校学生工作回归到高校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切实使高校学生工作融入学科建设并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020 年启动的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在评估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动,其中最显眼的是人才培养质量栏目的第一栏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这突出了中国特色学科建设中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以下对重点内容进行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和成效指标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填写“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突出课程思政改革、社会实践开展、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成效。

“三全育人”并不是新的提法,问题是长期以来高校各条战线都在根据自身理解的职责开展育人工作,始终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是不同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重视及以何种形式和载体开展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高校综合改革的材料是支离破碎的。

(1)课程思政改革方面

目前高校二级学院提得较多的是建设一流课程、打造金课、申报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如果纯粹是知识的输出显然是失败的,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中,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并且要有标志性成果。

(2)社会实践开展方面

国家重视实践育人,强调产学研教相结合。教育部在不少高校设立了教育部实践育人示范基地,但是不少学生却还是对社会了解不多不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高校而言主要是在教学上没有和用人单位做好人才培养的衔接和协同,体现在就业上是就业主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惘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矛盾。”[3]

(3)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方面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高校学生的渗透始终存在,我们在原版教材选取、意识形态领域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方面还存在漏洞和盲区,而这涉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4)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过于强调发展党员,而弱于对党员的教育和引领。党建思政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不多,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有些党员的思想道德呈滑坡趋势。“这些年国家大力培育党建品牌活动、样板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工程,但不少高校的成绩并不突出。”[4]

(5)思政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配比要求是1:200,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也有明确规定,但是很多高校打了折扣,不仅队伍缺口较大,还没有编制,而且辅导员承担了大量的院系办公室勤杂工作,无法真正聚焦主业,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极大削弱了思政工作队伍的战斗力。[5]

2.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标分析

学科建设既然要与国外一流大学接轨,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必定是重要的指标。学科评估对这块细分了几个板块,但是现实情况也不乐观。

(1)师生出国境交流薄弱

一是教师赴海外研习及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人数不多;
二是赴境外交流的学生比例偏低;
三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的学生人数偏少;
四是赴境外参加其他学术活动的学生更少。

(2)外教和留学生人数下降

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外教到我国高校任教的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外教较少。另外留学生到我国高校学习的人数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3.在校生代表性成果指标分析

(1)在校生代表考核类型呈多样化

该板块需要提供一段“在校生总体学习成果”的描述性介绍,对在校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学习成果进行提炼,并列举20 名在校生代表性成果1-3项。20名在校生明确列出了党建思政获奖、学术成果与获奖、优秀学位论文等8类。

(2)在校生代表考核内容呈立体化

对指标内容的细化解释进行考察,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可以挖掘,一是从这8类的排序看,把党建思政类排在第一位凸显了立德树人的首要地位;
二是增加了美育与劳动教育成果类;
三是对学术成果细分了课题、论文、竞赛,还要求列出第一主持人是导师还是学生、发表论文的档次等。

4.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指标分析

(1)就业类型考核全覆盖

一是学生整体就业情况,要填写2016-2020 年五年内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率、就业去向(包含就业和升学)。就业部分需要填写“人数最多的5 家单位的人数及比例”,升学分为境内、境外的人数和比例。二是签约单位类型分布,包含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等10种。

(2)就业方向考核的导向鲜明

一是重视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流入,签约单位地域分布分为“本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境外”;
二是重视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这一段需要用300字左右给予概括。

(3)代表性毕业生考核精细化

“代表性毕业生(限30 人)”,涵盖的信息包括(年龄,学位类别,学习方式)、毕业年度、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工作单位(所在地,单位类型)及行政级别/专业技术职务、毕业生简介(限100 字)。这是毕业生信息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因为它是最能凸显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

我们发现学科评估中大量内容与学生工作有关,甚至有些就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只要学生工作能够做出标志性的成果,就必定对学科评估产生正向影响,但是在现实中却经常发生学生工作内容与学科评估内容脱节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主观方面:高校学生工作领导层对学科评估缺乏深入了解

(1)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和下属部门负责人并未深度参与学科建设工作

学生工作一直以来自成体系,涵盖的工作内容虽然较多,但一般是根据教育部43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中央16 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开展的。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偏向于将任务交由各学科所属的院系班子组织实施,这很容易导致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学术骨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而涉及学生工作的内容则被边缘化。如果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和学工部门不主动了解学科评估的内容,并将之纳入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则会使学生工作在学科评估中显得薄弱,进而影响整个学科评估的档次。

(2)分管学科建设工作校领导与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缺乏有效沟通

分管学科建设工作的校领导与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间缺乏沟通,加上学生工作部门临时性突击性工作任务多,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只有将自身的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价值。这种主观认知的偏差,导致学生工作部门没有认真思考自身工作和学校重大工作之间的关系,很难产出标志性、高显示度成果。

2.客观方面:高校学生工作缺乏协同育人、联合作战的体制机制

(1)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细分导致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一般包括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团委。近年来高校又陆续成立了研究生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资助管理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机构。由于都是平级单位,没有隶属关系,较少出现工作上的交叉,导致在学科评估中没有系统分工,反而是政出多门。鉴于机构和人员越来越臃肿,有些“985”高校率先改革实施大部制,合并了相关职能部门,比如研究生部划归学生工作部,就业和创业两部门合并等。但是改革时间较短,大部制还处于磨合阶段,存在着政令不畅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尚未形成,分工与职责关系还没有理顺。

(2)高校学工队伍承担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长期疲于应付

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日益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对学生管得过死,抓得过细,导致学生工作很难聚焦主业,打造标志性成果和精品活动。这样迫使学工队伍只能优先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这也使需要培育和集中精力开展的重点工作变得碎片化。

3.专业方面:高校学工队伍缺乏学科背景和整合材料的能力

(1)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科建设的理解缺乏专业背景

囿于所学的专业背景,学生工作者往往对参评的学科缺乏深度认识。比如副书记、辅导员作为理工类学科组成员,如果其专业背景是文科,由于专业局限,即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很难深入了解参评学科的评估规则、评估要点及核心内容。一方面不了解其他高校同类学科评估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不了解怎样填写评估材料才能体现本校参评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参评学科专家对自身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劣势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但并没有根据评估内容和要求组织集中指导和培训。

(2)学生工作者缺乏较强的文字处理和整合材料的能力

学科评估材料的填写绝不是简单的堆砌。无论是描述性语言的组织,还是客观定量数据的筛选和填报,都必须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组织不同领域非常擅长的专才进行撰写、填报,还要评估组成员经常性开会提出修改意见并精心打磨,最后交由专家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要进行反复修改。由于辅导员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较少开展文字和材料整合能力的训练,一般来说其整理出来的材料只能作为素材。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对照高校学科建设和评估要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对涉及学生工作的内容配合好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建设,高校学生工作在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中应主动介入,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共同推进。

1.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需重视学科建设评估和学生工作融合的重要性

(1)全面了解学科评估的整体情况,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

围绕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应全面了解学科评估的整体内容,对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涉及学生工作的内容进行解读,将学生工作主要内容融入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并组织学生工作部门和相关人员实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组织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和相关人员制定一份可操作性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内容应该涵盖学科评估要求的“课程思政改革、社会实践开展、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政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按照重点突出、分工明确、分类发力、凸显成效、保障有力的工作要求,为学生工作促进学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高校大思政格局和学科群,打造“大学科”育人的“同心圆”

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牵头,由学工队伍和相关人员组成团队,建立大思政格局,打造大学科育人的同心圆。课程思政改革最直接的成果是成功申报省级、国家级课程思政改革课题,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取得实践成果,同时要打造一批全国思政教育精品项目和品牌活动;
将基层党建作为思政建设的龙头,以全国党建评先争优为契机,在优势学科中建成国家级样板党支部群。在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方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多形式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课程、实践、工作中浸润到学生的思想中;
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思政队伍建设方面,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辅导员,以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抓手,打通辅导员双线晋升通道,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选树一批国家级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大赛获奖个人。

2.高校学生工作应配合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出国(境)交流活动走深走实

(1)配合国家政策从人财物三方面着力推进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

根据国家规定的奖助学金为学校事业经费5%的要求,学生工作部门应从人财物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国际交流效果。在出国(境)交流的动员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联合培养的境外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研究生能够走出去,到对口的境外高校进行学习交流;
在财力方面,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将国家出国(境)奖助学金、国家留基委基金、高水平建设资金等在政策范围内用实用足,解除学生出国交流的后顾之忧;
协助高校内部重点学科在国际组织创新班、涉外研究生班等方面做好管理和牵线搭桥的工作,借助优势学科已有的资源,畅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将相应的出国交流信息公布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自主申请,促成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措施,加强引进外教和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

重点学科的院领导和知名教授要走出去,到境外高校进行交流宣讲,搭建平台,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实现留学生和本校研究生的学习和互动,创造互相推荐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科的国际化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切实做到与国外高校和学科接轨。在学分制改革中,要打通学分互认的通道,实现更加灵活的交流机制。在交流互动中积极物色境外优秀教师来华任教,在这一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和进行充分的沟通是最重要的途径,不少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发展和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主要是缺乏宣传启动和持续的沟通交流,一旦成功一例,对外教和外国留学生赴华学习交流会产生蝴蝶效应。

3.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

(1)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加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学生工作部门要协同研究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牢牢把握党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走中国特色学科建设道路,加强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及多样化。一是强化立德树人,始终把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根据教育部学科评估要求,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要以“导师是第一责任人”为抓手,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短板,因材施教,提高其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的积极性,推动其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将权利和义务压实在研究生导师身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出成果;
同时加大对导师的激励,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2)根据国家战略加强人才培养的立体化

当今世界既需要专尖精人才,也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生工作部门应对标在校研究生培养的8个指标,让导师明晓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和复合型要求。除了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导师应协同学工队伍加强对研究生的党建思政、文体发展、美育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在一段时间内产出标志性成果。比如在学术竞赛、全国大运会、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重点培养一批全能型在校研究生以取得突破。文体方面,重点学科在发展中应有意识招收一些国家级运动员为研究生;
美育劳动方面,重点学科需要加大艺术类通选课程的设置,同时将美育与劳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践行美、创造美、享受美,将‘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助推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6]

4.探索从研究生阶段到毕业后跟踪的教育模式,提升就业和职业发展质量

(1)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部门之一,就业指导中心应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推进研究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机制的建立。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通过产学研、产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社会需求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是解决当前研究生就业动力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学生工作部门要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平台,签订就业实习基地,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有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实现双匹配。

(2)多渠道开拓就业方向,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和发展前景

研究生工作正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立体化形态,学生工作部门应顺势而为。一是鼓励有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到国外深造和继续攻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是鼓励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研究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三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外资、合资、民企工作,发挥研究生在研究能力方面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后发优势;
四是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学生工作部门必须清楚国家的相关政策。首先在就业经费方面国家在政策上有充足的支持;
其次在研究生创业方面有极大的优惠政策和现金补贴;
再次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家急需基础学科和工科学生到境外攻读博士,学成回国报效国家;
最后随着我国乡村振兴,农村为应用型学科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搭建校友和母校的沟通平台,实现合作互助共赢的循环

校友对研究生的就业渠道和层次有深切的体会,而学科评估中对30名毕业生代表的选取又有赖于校友的支持。因此高校所有学科都应该成立校友会并建立理事会,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在各个学科推荐人选的基础上选拔一批热爱母校、热爱校友、善于沟通的校友联络员,搭建学科与校友之间的沟通平台,一方面为校友所在单位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和校友所在单位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让校友和母校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纽带。在学科建设的重要项目上积极和校友及其所在单位合作,形成共建、互助、共赢关系。校友的层次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学校的层次和学校的未来,也可以说这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校友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校友的成长也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样才能验证母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对于学生工作部门来说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高校学生研究生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教育与职业(2014年34期)2014-04-17

推荐访问:视域 路径 高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