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新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熵减”机制研究

时间:2023-09-27 14: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杨璐璐 刘文洁

摘    要:“新文科”建设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的熵减理论,解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要素,构建“新文科”建设系统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的“耗散结构”,并基于教师教学改革语境,提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新助推新文科建设的“五大机制”,“互促”“互动”“互融”的教学改革建设框架和“四优化”运作体系,从内在要素运行秩序和现实教学改革方面,探讨新文科学科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耗散结构;
熵减

中图分类號: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19-04

“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时代人文社科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方向,已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研究,主要从学科融合和科技嵌入两方面来阐述[1-8]。与此同时,近几年高校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在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下,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手段。人文社科类专业对思想性、语言性、展示性和互动性要求较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对文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工具理性,抓住和发挥好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将“新文科”建设目标融入具体教学过程,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新文科”的要求和目标。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出发点和指南,运用耗散结构的熵减理论,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实现机制和具体路径,搭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框架。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要素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包括五大要素:(1)数据资源。可以分为任务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指导性资源、检测性资源、拓展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类型,并且通过动画、视频、真人演示等方法形象化和趣味化[9]。(2)技术嵌入。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开发和描述性统

计,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在线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各种数据。在课中,出现了如腾讯课堂、钉钉等一批优秀的线上直播授课平台,以及如MOOC、超星学习通等免费教育视频共享平台,在技术方面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可能。在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实时监控技术,跟踪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情况来检验教学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自主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转换为“学生主动,教师指导”。(4)双向互动交流。线上教学更需要教师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通过互动的方式恰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解决。(5)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水平以及研究潜力,对学生进行分层,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所不同,更加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发展。

二、耗散结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自组织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是“新三论”的经典理论之一,最早出现在热力学领域,由普里戈金提出,以“熵”“熵增”“最小熵”等概念描述系统内部秩序变化情况,“熵”是

系统完备属性走向损耗的标志。耗散结构是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正是因为耗散结构的存在,开放系统可从无序逐渐变有序,系统产生最小熵。耗散结构理论已跨越学科界限被用来解释社会科学问题。

“新文科”学科和专业的交叉融合与耗散结构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相通性和类比性。首先,高校与整个社会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在组织体系上与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具有高度契合性。其次,各学科专业由传统的发挥各自竞争优势到现代的优势互补互促的演进,导致开放系统内外能量互动强度与频次加剧。最后,知识多维下教学方式滞后带来的无序排列和混乱,与系统内熵增带来的系统无序加强与功能退化具有极强的类比性。

语境化了的耗散机理是形成符合教学改革语境、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自组织结构”,为系统失序现象或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与策略。在教学改革语境中,这种确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自组织结构”能够缓解因分散化、割裂化、碎片化等问题导致“新文科”建设出现的系统性“紧张”。同时,动态化的“自组织结构”保障开放系统避免类似系统性“紧张”问题的产生与固化(如图 1 所示)。

教学模式创新与“新文科”建设之间存在联系,前者相对于后者来说是一个子系统,教学模式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系统的“耗散结构”。从教学模式本身来说,“数据资源整合与驱动”“技术嵌入与黏合”“自主研究”“双向互动交流”“分层教学”5个方面整体构成教学模式创新“自组织结构”。为了较直观地展现作为子系统的教学模式创新如何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下发挥熵减,图1 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内外系统组成进行简化并明确边界,箭头则代表内外系统的双向互动。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语境中,“新文科”建设中对培养目标、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的要求为代表的dse,和教学模式中以“数据资源整合与驱动”“技术嵌入与

黏合”“自主研究”“双向互动交流”“分层教学”因素整

合而成的能量代表dsi,两者之间互动的结果则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秩序的基础。

三、熵减过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创新助推

“新文科”建设的内在机制

就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来说,虽然从“数据资源、技术嵌入、自主研究、互动、分层教学”5个方面将其进行解构,但“新文科”建设产生了教学模式创新的外在推力。通过关注“新文科”建设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表达形态重构的需求,发现“整合机制”“协同机制”“思维模式”“交流秩序”等策略,能够支撑并解释“新文科”建设宏观系统的“培养目标、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价”如何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创新系统内的

“数据资源、技术嵌入、自主研究、互动、分层教学”5个要素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即不断调适系统内部核心要素建构形态,对5个核心要素的运行秩序产生影响,驱动“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更新完善。

(一)数据资源整合机制

1.建立数据资源采集、交

换、修正机制。数据资源整合的前提就是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收集大量各领域、各高校、各教师的课程及学习资料,建立一个庞大的包含大量信息的原始数据库,拓宽知识资源来源渠道,实现数据资源的初步采集。在拥有原始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后,通过建立数据资源交换机制,实现各线上平台交换共享教学数据资源,继续扩大平台教学资源数据库,同时各交叉学科交换数据资源,实现多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加快“新文科”建设进程。完成初步数据资源整合,修正各平台数据资源库,将原始数据库过滤、筛选和整合,并按时更新,完成多学科信息整合。

2.建立数据资源协调、开放、保护机制。建立区域内以及跨区域数据资源协调共享机制,相关决策部门在对区域内以及各区域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明确且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对本地区内以及各地区之间的教学资源进行协调共享,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区域内和各区域间的在线教育平台、在线学习资源库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遴选机制、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破除区域内和各区域间平台与资源库各自封闭、互不相连,缺乏协同与共享机制的弊端[10]。增加各学科知识在本区域和各区域之间的流动性。推动数据资源开放机制建立,各平台积极放开权限,互通有

无,扩大教学资源受众,使教师学生接收更廣泛、更全面的知识,确保知识多元化发展。

(二)技术嵌入信息协调机制

1.将数字媒体技术嵌入混合教学模式,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平台保障。开发软件,运用数字媒体研发技术开发线上教学平台和软件,数字媒体技术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开发人员需要掌握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技术,要有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以及数字媒体产品项目开发的能力。现阶段,较为成熟的教学平台包括教学视频录播平台如MOOC、超星学习通等,教学直播视频平台如腾讯课堂、钉钉、QQ课堂等,以及资料文献查询平台如知网、维普、万方等,为“新文科”建设中的最重要主体——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平台与资源,学生增加了多元知识来源渠道。

优化软件。运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优化软件平台内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主要是指研究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UI设计、音视频编辑与制作和网络动画制作等能力,通过将该技能嵌入混合教学模式,对已有平台进行优化和更新,为“新文科”建设做好平台保障工作。

2.将大数据技术嵌入混合教学模式,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在技术领域将大数据进行技术嵌入,与混合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实现教学理念、资源、流程、反馈的变化、创造和革新[11]。在教学理念方面,伴随着具有数据记录分析功能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引入,教育理念转变为学生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教学资源方面,学生可以更加便捷迅速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视频公开课、微课以及线上课堂等网络视频资源的使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在教学中将大数据技术嵌入教学流程,进行课前综合分析教学资源和学生数据,课中进行差别化、个性化授课,课后进行数据分析、互动反馈。在教学反馈方面,通过对在线教育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有效帮助教师收集与学生成绩相关的情况。

(三)自主研究思维模式

构建自主研究思维体系。推动“新文科”建设只有教师端改革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两者结合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推动“新文科”建设。要想学生发挥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前首先要构建自主研究思维体系,激发学生自主研究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自主研究的想法,自觉主动学习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好奇心,从思想上建立起自主研究概念。

构建自主研究行为模式。学生不仅要构建自主研究思维体系,还要落实于行动。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汲取多元知识,加快“新文科”学科融合;
其次,教师要构建自主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创造力。

(四)双向互动交流秩序

双向互动交流教学与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教学或学习上的互动交流,主要包括:(1)师师交流。师师互动合作教学教研是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可以通过本专业领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其他专业教师交流,深入了解其他领域知识,推动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融合。(2)师生交流。在线上,学生自主学习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在线下,教师通过课堂面对面教学,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加以讲解,对学生未学习到和未理解透彻的部分进行补充,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将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嵌入到本专业中。(3)生生交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强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使学生敢于交流、主动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双向互动交流评价与反馈。在混合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三个部分。首先,根据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教师评价,在整体学习过程和结果上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其次,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结合学生互评,对该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更加全面的评价,使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互

评、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反馈三部分。教师互评和教师自我评价是传统教学模式中较为常见的教师评价形式,将学生真实反馈纳入评价机制正是建立双向互动交流秩序的优势。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关系人和作用者,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着直观感受,因此加入学生真实反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以上三种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推动“新文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熵减目标:混合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一)构建教学改革的建设框架

专业“互促”。“新时代高教40条”第10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指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12]。“新文科”建设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相关或互补专业,将多个相关专业互相融合,引入新的动力,打破专业内部平衡,形成专业发展的“耗散结构”,实现“熵减”目标。

师生“互动”。在“新文科”建设中,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以外,更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索,反思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成为一位富有探索精神、善于思考的人。

理论与实践“互融”。要把抽象的理论内容具象化,转化为各种专业技能,在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学生实践教育的培养理念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3],为实现“熵减”目标提供最活跃的因素——人。

(二)优化混合教学模式策略的运作体系

资源整合优化:构建多学科融合互通的知识谱系。当前,我国分科教学的学科体系是近现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但分科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迫切要求我们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多学科融合互通的知识谱系,实现“熵减”目标[14]。一是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学科融合和资源互补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间知识整合,促成多学科的融合互通。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为了兼顾升学与终身学习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更多元的视角来学习知识,有学者尝试开展了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各科知识的“无边界同主题微型课程”,把相关学科课程融合到同一主题课堂中[15]。通過此种尝试,整合课程资源,推动学科融合。二是整合教师资源,构建综合全面和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首先,教师要打破学科限制,具备跨学科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中,要主动求变,将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融入本专业领域。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其他专业相关领域教师沟通交流,相互汲取知识,多学科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共同探索学科融合新路径。

技术能力优化:以线上平台驱动空间互通。优化平台技术,加大技术投入,在技术上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空间互通。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提升技术人员的能力,利用数字媒体、大数据等技术,优化现有教学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只能线下面对面教学的区域限制,通过线上平台打通各区域、各领域间的交流渠道。首先,重点关注各线上小范围区域内的资源流动,丰富区域内线上资源;
其次,可以通过平台技术合并、开发资源共享等形式,扩大教学资源辐射面积,加强空间互通。

教学角色关系优化:多环节互动与角色转型并重。混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主体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中主张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教师指导”,具体表现为以下环节。在课前,混合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教学任务产生兴趣,学生通过线上进行数据资料的自主查阅,形成课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型;
在课中,通过课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预习,线下课堂转变为“交互式”的讨论课堂,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师生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在课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后不会和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教学与解答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发达便捷的网络媒体,自觉主动进行课后自主巩固复习,并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型[16]。

培养目标优化: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相结合。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面,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从来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是教师孜孜不倦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高校“新文科”建设中,“育人”是其首要实现的目标。文科的全称是“人文学科”,强调文科建设中“人”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将其优化,不仅要传授知识,培育有一技之长、具备优秀技能的技术人才,更要培育新时代有道德、有修养,具有丰富感情的人,将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

学,2019(6).

[2]  操太圣.新文科建设的效用:知识生产与教养培育[J].上

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3]  李秀娟,张志辉,邹猛,等.需求视角下的交叉仿生学科及

专业设立必要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

[4]  曹利华,胥刚.新文科建设: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现实困

境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1).

[5]  李静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

学院院刊,2019(10).

[6]  袁广林.新科技革命与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兼论新一轮

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方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

[7]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

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8]  张盖伦.新文科来了这是场跨界融合的探索[N].科技日

报,2019-06-13(8).

[9]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10]  崔允        ,余文森,郭元祥,等.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

谈)[J].教育科学,2020(3).

[11]  焦文欢,冯兴杰.基于大数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

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1).

[12]  朱云辉.“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发展探

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为例[J].汉字文化,2021(6).

[13]  颜冰,郑克岭.“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J].江苏理

工学院学报,2019(3).

[14]  魏宏远.近代知识分科与新文学的社会化生产[J].社会

科学,2021(9).

[15]  蒋琳.跨界融合打造无边界博物馆教育课程的探索——

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0(1).

[16]  宋宇.课堂对话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探究[J].全球

教育展望,2020(12).

猜你喜欢新文科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年1期)2020-04-07“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艺术科技(2020年2期)2020-03-30“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科技资讯(2020年1期)2020-03-24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2-06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新闻世界(2019年12期)2019-12-20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10期)2019-12-09“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11期)2019-11-28“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3期)2019-11-22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6期)2019-08-10

推荐访问:线上 混合 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