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育中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时间:2023-09-27 14:10:02 来源:网友投稿

刘涛

摘要:在阅读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挖掘文章蕴含的审美因素,借助多元模式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锻炼学生审美创作能力,为阅读教育带来新鲜活力。本文阐述了阅读在培育和提升审美素养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分析了培育审美素养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实现增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育  审美素养  培养方式

在阅读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挖掘文章蕴含的审美因素,借助多元模式强化学生对美的感知,锻炼学生审美创作能力,为阅读教育带来新鲜活力。文章阐述了阅读在培育和提升审美素养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还能拓展学生艺术思维;
分析了培育和提升审美素养的现状问题,如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不重视审美素养的重要性,未关注学生审美感悟,致使学生审美素养发展出现失衡现象等。对此,文章积极探索解决策略,以帮助学生挖掘美、感知美、创造美、判断美,从而实现增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教育目标。

阅读在培育和提升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价值

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文学作品是表现审美的一种形式,蕴含着作者的情绪情感与价值观念,必然会助力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塑造。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从中提取价值意识及时代精神来思考当下的生活,不断寻求生命的意义、分析人生的内涵。学生在借助文学作品感悟生活、体会社会本质时,自然会敞开心扉,形成心灵上的触动,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当积极理性思考,围绕自身发展现状与生活实践觉醒人格,以全新的角度认知社会,并感知人生意义。

拓展学生艺术思维。阅读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之一,是开展人生教育的载体,是一种完整性的审美教育,并非附庸于德育或智育。教师首先要明确、了解阅读教育中蕴含的审美素养,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审美因素,使学生对审美形成初步感知,通过创设科学的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的存在是展现审美特性的一种形式。由此得出,开展阅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强化学生对美的认知、鉴赏、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教师在阅读教育中渗透审美素养,可以强化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常情况下的道德教育更侧重于外部灌输,而非内部引导;
侧重于意志加强,而非自主自愿;
侧重于理性,而非情感渲染。这样的教育模式只能让学生形成外部规范但内部压抑、被迫屈服的状态,会逐渐扭曲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在阅读教育中培育学生审美素养,可以以内心引导的形式来渲染学生情感感知,强化学生道德品行。审美素养具备一定的自我教育特征,教师借助审美阅读帮助学生将人格品行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在审美阅读过程中形成道德情操意识,尽可能避免在外界向学生施加多方面压力,促进学生感知正确的荣辱观。教师在阅读实践中将学生引入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磨炼学生意志,让学生逐渐产生真心向往道德境界的理念意识,基于审美阅读来强化学生对道德情操的认知。

阅读教育中培育和提升审美素养的问题

教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与唯分数论长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面临升学率的巨大挑战,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手段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课程教育开始走向“只重分数”的极端。此外,多数教师并未以正确观念了解“五育”对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没有发现阅读教育与审美素养之间的关联性,对培养学生美育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更侧重于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及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情感能力、合作意识、创造思维、审美感知等方面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失去与文本内容进行对话的能力,难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难以从巧妙的用词中感知作者当时的情感,教师剥夺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机会,无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未关注学生感悟。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行为角色上的转变,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高尚的情操,挖掘阅读教学中蕴含的美育素养,强化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感知。但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教师并未转变教育观,没有深入探究新课标的具体内涵,教育重点仍全部集中在“考什么”上,片面地将高考大纲作为教育实践的基准,很少关注学生感悟,忽视了阅读的本质。教师强行为学生灌输知识理论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很难提升认知能力。教师为学生讲解大量的解题技巧,多数的课堂时间都投入在指导学生获取高分上,并未给予学生表达观念与见解的时间,学生思维很难得到拓展与锻炼。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思维跟随自己的意志转移,从自己的主观认知出发带领学生分析文章,致使学生思维被束缚、创新意识受到局限,从而难以真切感知到文章蕴含的美。

学生缺乏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主要欣赏对象是自然,主要任务是感知自然美。读者通过阅读文本可以了解自然景观、人物特征、社会事件,作者借助语言将自身的情绪情感、思维观念、审美能力、理想兴趣表达出来,向读者传递美学知识,以丰富读者的审美体验。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以播放音乐、组织话剧、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提升美育效果。然而,在实际课程中,教师采用的教育模式相对落后,一些教师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并未了解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无法为学生构建趣味性较强的阅读环境,难以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同时在阅读教育中没有渗透审美素养培养,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审美体验。

学生审美素养发展失衡。部分学生已经通过阅读教学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文章內容蕴含的审美因素不再陌生,清晰地了解自身审美倾向,可以借助独特的审美思维分析问题。但由于美是抽象性的,学生无法全面了解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美,致使其审美素养的发展开始出现失衡。

阅读教育中培育和提升审美素养的策略

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挖掘美。美无处不在,只有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挖掘美,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引入问题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提出疑问,带领学生探索美,发现文字美与意境美。如教师在讲解《玉楼春》时,将“闹”作为提问中心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否可以由“浓”字代替,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上下文,深入品味文章内容,得出“闹”字既能让读者感受到花的艳丽,还能体会到花的旺盛,以动态形式呈现处于静态的花。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联想当时的情境,突出春意,让诗意变得更加生命化,生机勃勃的春景跃然纸上。阅读教学切不可以“满堂灌”,机械式讲解只会让学生无法感知文章的真正内涵,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通,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教师充当“导演”角色,发挥指导作用。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学生个性特征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探索,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

构建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美。感知美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行为,只有主体挖掘与切实感受美,才能连接与美有关的事物。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情境,可以深化学生感知美的能力。阅读资料中有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每个作者、每个作品都以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呈现美的因素,让读者感受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产生自主关注美的意识。教师在阅读教育中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情境或场景,指导学生通过情境获取情感体验,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仔细推敲每个字词的涵义,让学生从作者角度、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思考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心境与目的,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内驱力,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体验。如组织表演活动来构建情境。多数作者都借助故事内容表达情绪情感,而角色是阐述故事内容的主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的表演活动,还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适当添加或删减故事内容,通过合理改编让故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文章角色的心理活动与肢体语言内涵,强化学生对人物美的理解。

美育延伸,激励学生创造美。鲁迅先生认为读者初步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无法理解作者创作文章的想法与情感,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对文学作品产生新的感悟与见解,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真正内涵。教师借助阅读教学强化学生审美素养的整个过程是长期性的,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持续性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完成最终教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产生挖掘审美因素的意识,还应将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从文本阅读开始,终于笔端。教师结合课内外教育实践,推动学生积极发现课文中的美,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并应用于写作中,将自己的联想创作成文字语言,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掌握了解,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的书评或刊物,要求学生做点评与批注进行鉴赏,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的独特性、文章创作初衷、各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文章思想内涵等准确记录下来,或者将文章中的优美句子进行归纳。也可以在班会、书会等活动中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如文章内容中有哪些环节值得反复阅读,以及为自己带来的感触等,并完成一篇读后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应用积累的优秀句子进行创作,幫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探索,锻炼学生判断美。在课堂最后,教师往往需要适当根据学生掌握状况与教材知识进行补充与拓展,立足“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化知识点,引导学生感知美育价值,组织合理的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文章蕴含的中心思想,领略山河的波澜壮阔,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通,进而形成仔细观察生活事物的主观意识,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升至文化内涵层面。很多经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正确观念判断真与假、美与丑。比如说,为学生讲解《红楼梦》的经典片段时,教师就能与学生共同挖掘作品语言蕴含的美,如王熙凤通过“标致”一词来形容林黛玉,透过简单凝练的词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外形之美及恰到好处的气质,还能体会到王熙凤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人物角色,对人物作出合理评价,正确认知每个人物性格的优缺点以及人物的出场价值,除了学会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做到欣赏他人,还应看到人性的弱点,客观辩证地探讨人物形象,如贾宝玉追求自由却性格叛逆,林黛玉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这种写作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鲜活与饱满的,有利于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知逐渐转化为理性认知,从而提升对作品认知的深度与广度。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借助阅读教育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追求,以促进学生审美意志、审美情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立足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来提升审美创造思维。教师应汲取先进教育观、引进新颖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培育学生自主挖掘审美因素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解析文章内容、明确文章框架、探索文章中心思想,尽可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通。教师在阅读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以审美判断技能对文章作出点评,从实践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知与了解,鼓励学生根据文章主题进行写作,引用自身积累的审美经验来创作优秀文章,达到推动学生审美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甘肃医学院公共课教学

参考文献

[1]简月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措施研究[J].课外语文,2021(21):81-82.

[2]林佳.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

[3]杨曦露.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素养培育策略[J].湖南教育(B版),2022(05):64-65.

[4]杨柳.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J].华夏教师,2020(18):13-14.

猜你喜欢阅读教育审美素养培养方式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育策略探析考试周刊(2017年8期)2017-02-17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出版广角(2016年22期)2017-01-17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0期)2016-12-13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推荐访问:浅析 素养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