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幸福在健康中找

时间:2023-09-28 13:3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幸福不仅仅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词汇,更是我们每个人期盼的生活样式,乃至是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每逢过年过节亲朋好友在互送祝福时,一定少不了“幸福”二字,可见,幸福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非常重要,这中间当然包括老年人。在我们前不久组织的一次社区活动中,每一位参与的老年人都希望在自己生活中幸福的时光和事情越来越多,不幸福的时光和事情越来越少,且最好不要发生。

幸福对于老年人当然非常重要。有“积极心理学之父”声誉的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一辈子从事幸福研究,写过多本被称之为“幸福几代人的著作”。他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幸福和长寿二者关系的研究,他找来180 位日常行为高度一致的修女的自传,发现她们都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不喝酒,有相似的婚姻及生育史,相同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但身体状况和寿命却大不一样,有的人颐养天年,有的人英年早逝。塞利格曼研究发现,导致其健康和寿命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中,90%的人寿命超过85 岁,34%的人寿命超过94 岁;
而在没有幸福感的人中,只有23%的人寿命超过85 岁,11%的人寿命超过94 岁。由此,塞利格曼说:“一个幸福的人会是长命的人。”

那么,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到哪里才能找到幸福呢?我以为,对于老年人来说,最便捷的途径是在健康中找。

所谓健康,并不是指不生病。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一种完好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按照这个定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项内容,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健康的概念,同时也为我们划出了通往幸福的三条道路。

第一个路径,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指一个人能够精力充沛地享受生活,有能力去追求美满的生活和探索环境。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疾病”,客观上,人老多病是我们人类在生理方面历龄性变化的一个特点,而且可能年龄越大,疾病越多。据调查,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慢病患病率在城市为53.2%,农村为38.5%。依患病人数,在老年人中患病率最高的是高血压病,其后依次为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缺血性心血管病。但是,即便如此,老年人仍然有一个幸福的“机会窗口”或“人生红利”,那就是上述生理健康定义中所说的“去追求美满的生活,去探索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健康固然是幸福的重要条件,但身体健康与幸福之间“有相关但很小”,相关更大的是我们主观上对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只有主观健康即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心怀希望才跟幸福有关,这一点并不会因年龄而改变。

第二个路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一个人能够充分享受情感的实现和自尊,拥有积极的精神。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核心,是幸福与否的关键。心理健康一般具有六个基本特征:情绪积极;
认知能力正常;
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善于人际交往;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有效发挥自己的能力。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长寿老人的基本特点是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有自主的生活安排,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主动与家人、邻居、朋友沟通交流,情绪乐观,精神状态积极,“有一颗不老的心”。心理健康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心理学研究揭示,情绪并非一时一事的“心头涌动”,而是涵盖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全程性”心理过程,如积极情绪,对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成就感、骄傲、平静;
对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和心流体验,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信任,而消极情绪则是与这些词相反的反义词。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瓦科恩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50 多年里连续对他所在城市的一些居民进行跟踪调查,从他们的20~30 岁一直到80 多岁。研究发现,年轻时心理情绪积极的人,年迈后,他们中95%的人仍然力不衰、气不减,比如可以搬笨重的家具、砍木柴、走两英里的路、“脸不红,心不跳”地爬两层楼,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感到生活充满乐趣,经常帮助他人,幽默乐观;
而年轻时心理情绪消极的人,年迈后,只有53%的人可以做这些事和具有这些心理体验,他们更多地认为“自己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的事一桩接一桩,且自己无法掌控”,不同的心理状态使他们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心理健康是幸福的关键。

第三个路径,社会健康。社会健康,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他人建立或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动物,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在南京的一个社区里,有这样一位老人,82 岁,儿子媳妇双双下岗,靠打零工为生,她微薄的退休金是全家人每月唯一的固定收入。退休后,老人每周去女儿家拿来过期报刊,把上面有关老年保健和生活常识方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用小夹子夹在一起,仔细阅读,不仅为自己制订了一套实用有效、经济实惠的保健方案,还把积累的知识热情地告诉身边的人,久而久之,老人成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咨询师,“妹子,我想补钙吃什么好?”“奶奶,微波炉加热中药对药效有影响吗?”“大妈,鱼和花生能在一起吃吗?” 生活在这样的人群中,老人觉得自己只有28 岁,越活越年轻。

由此,我们得到了下面三个结论:

其一,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非遥不可及。但是,虽然如此,幸福也不可能从天而降,幸福不是免费的午餐,也不可能由“儿女或志愿者、服务人员送上门来”,自己可以坐享其成,幸福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努力,包括制订积极的人生目标,朝着积极的生活方向,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付诸积极的日常行为,所期盼的幸福才会如愿以偿地到来。

其二,幸福虽然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愉悦,但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快乐,“吃好喝好”“游山玩水”或“想怎样就怎样”任性而为,或许可以让自己一时高兴,但绝不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幸福的获得需要我们具有“好的品质”,幸福研究专家塞利格曼将其称为“美德”,他说具体包括这6 个方面: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自律或自我控制,精神卓越。这6 项品质不可能一天养成,但为了幸福值得去努力。

其三,幸福与年龄无关。老年人不可能也不会远离幸福,老年人不是“幸福的弃儿”。很多时候问题出在过于关注疾病带来的生理痛苦和心理不安,或因体力虚弱带来的生活困扰或事务性烦恼,这无形中放大了消极方面,导致在认知上“不幸福”的错误归因。因此,老年人需要转换看待人生的视角,把注意力转到积极方面,寻找身边“好的因素”,刚开始时哪怕只能找到一点点,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发现越来越多,幸福也就到来了。认知上的这种转换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准备了一盒大头钉、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要求参与者把蜡烛挂在墙上且蜡油不能滴到地板上,任务难度非常大。实验发现,成功者都是转换了思维的人,失败者则是固守观念的人,成功的人会把大头钉盒想成“底座”,将其钉在墙上,再放上蜡烛就可以了。小小的一个改变,就可以带来大大的成功,幸福需要的就是这种变化。

猜你喜欢塞利积极情绪生理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7期)2021-09-13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心理与健康(2021年1期)2021-07-22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超长披肩环球时报(2020-10-29)2020-10-29打破生理“平衡”世界科学(2020年1期)2020-02-1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年5期)2019-07-16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福建质量管理(2017年2期)2017-04-1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伴随前葡萄膜炎的Behçet病的影响国际眼科杂志(2016年4期)2016-04-25“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5年4期)2015-07-18

推荐访问:老年人 中找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