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追溯体系的产业链协同机制研究》简介
宁波大学商学院胡求光、魏昕伊、马劲韬著,九州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该著围绕产业链协同是否影响水产品追溯体系,分析了产业链协同与水产品追溯体系协同发展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信息采集困难,相关法律体系与标准不健全,相关技术和设备不足,信息不对称导致追溯体系失灵,缺乏租金分享和价值补偿机制;
阐释了水产品追溯体系与水产品产业组织成长的现实,以及产业链协同对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影响;
提出了完善水产品追溯体系与产业组织协同发展的相关策略。
第一,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水产品追溯体系是系统性工程,实施全过程可追溯管理才有可能在最终环节实现水产品安全目标;
产业链协同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和手段,打破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链条节点间各主体紧密合作,建立统一的追溯体系标准,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方位监控的质量安全管理。
第二,产业链协同发展既强调整体性,又重视各环节主体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产业链协同强调水产品产业链上下游信息互通、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不仅考虑生产者实施追溯体系、选择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同时考虑消费者对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水平。
第三,产业链协同是影响可追溯体系运行的内生关键因子。(1)追溯体系实施后市场结构改变,影响企业绩效;
(2)产业链关系影响企业绩效,搜寻成本不利于完善企业信息;
(3)产业链治理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产权治理和价格治理均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
第四,实施水产品追溯体系既要稳固外部保障,也要强化水产品追溯及其产业链关系的内生逻辑。推进标准化工作与产业化应用,加快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开拓新领域市场,引导消费升级等;
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和政府保障作用,强化产业链的协调协同,促进水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及有效运行。
该著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果,拓宽追溯体系的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弥补只关注大中型或规模以上经营主体,忽视小企业小作坊研究的不足;
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基于内生性的产业链,揭示水产品追溯体系无法有效实施的产业链协同机制;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原本不可量化的变量关系,揭示了水产品追溯体系实施绩效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