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时间:2023-09-28 16: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杨 姝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 124000)

当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行各业均进入发展新常态。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团体之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切实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使高职院校学生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客新势力,是高校创新教育改革当务之急,也是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教师应予以大力关注。高校可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支持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提供了更便捷的路径,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高职院校也因此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应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新的平台,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把控,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创业领域,实现创新创业目标。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创新创业的征途上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机遇。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其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2]。

“互联网+”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据化和在线化处理,囊括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互联网产业相比,“互联网+”跨界性、灵活性、互动性更强,创新能力及开放生态更为突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拉开序幕,并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毫无疑问,“互联网+”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文化、产业结构,顺应“互联网+”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大势所趋[3]。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均可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可喜的是,高职院校对此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职院校蓬勃开展。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一些发展中的困境,最主要的问题是能够落地的实体项目不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创新创业教育,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为薄弱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大胆投身创新创业。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为传统观念所束缚,在创新创业方面畏手畏脚;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受传统意识影响,安于现状,在创业方面比较被动。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认为学生应该平稳就业,不该冒险创业。受这些因素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意识较为薄弱。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受客观条件影响,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要求较高。一些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契合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脱离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课比例较少,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需。部分创新创业教师没有真实的创业经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无法以真实的创业经历进行现身说法。

(三)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高职院校学生难以及时获得市场发展的相关信息,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脚步。与此同时,我国尚未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因素的积极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学生比较被动地投身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成效[4]。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相关工作必须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实践中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尊重我国基本国情,在发挥自身最大能力的同时努力创造社会价值。

(二)全面性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某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须具备全面性,不能搞特殊化。全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全体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所长,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三)协同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然而要想完成此项工作,仅仅依靠高职院校学生是不可能实现的。除了高校教师,全社会必须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各方协同效应,才能高质量地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四)特色化原则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高校也各有各的特色。因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能采取完全统一的形式。要想获得良好的培养效果,高职院校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上挖掘自身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5]。

(一)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首先,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增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意识,学会审时度势,逐步树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观念,努力融入多元化就业格局,重视自我能力培养,深入钻研创新创业。其次,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家长积极转变观念,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的同时,认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引导家长发挥自身的鼓励、帮扶作用,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而帮助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创业尝试。

(二)构建系统的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素质需求,基于“互联网+”思维,培养具备“互联网+”能力的综合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借助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培养载体,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突破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局面,使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理论说教、经验交流、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生动性、灵活性大大增强,更易于取得教育实效。

(三)完善创新创业政策

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地方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积极完善与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政策,努力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持。首先,政府部门应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努力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大创新创业的政策优惠力度,降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成本,激励高职院校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

(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媒体机构合作,大力宣传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开展创业讲座,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及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文化氛围,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可以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社团活动由两名老师进行指导。指导老师要在创新创业领域工作,并且熟悉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以及创新创业环境,这样才能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6],严格遵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原则,积极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局面。借助互联网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夯实学生发展基础,引领学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背景互联网+院校“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汽车工程师(2021年12期)2022-01-17《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4期)2016-12-01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25期)2014-01-23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9期)2014-01-21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院校传真教育与职业(2014年16期)2014-01-19

推荐访问:互联网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