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3-09-28 1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文/杨秋甜(武汉城市学院)

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预计2023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 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82 万,再创新高。国际经济方面,2023 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势黯淡,呈现“一低五高”特征,即高利率、高成本、高通胀、高杠杆、高不确定性、低增长。国内经济方面,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冲击,亦面临着地产暴雷和经济下滑的内部风险。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年创新高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双重影响下,这将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毕业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突破就业困境是当前就业工作中的迫切需求,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既是增加就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亦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既是当下就业指导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新”38 次,提到“创业”13 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 次,这足以可见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普遍重视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1989 年的“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但并未引起重视,发展较缓慢,直至1998 年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才进入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且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很多高校都创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地点,定期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指导。[1]高校的管理部门、专业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中来,使学生“进来是考生,出去是人才”。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社会化能力,各高校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竞赛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创办以来,参赛项目和人数逐年增加,影响力逐年扩大,[2]是迄今为止参赛高校最广、规模最大、参与师生最多的综合性竞赛。其历届参赛情况统计如图1 所示。

图1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情况图

由此可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受高校课程结构、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资源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设为必修还是选修课程,各学校存在着差异。课程形式与内容过于表面,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理解,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实际应用案例的输入,仅限于“纸上谈兵”,故而不能满足学生“双创”能力与就业的提高需求。且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不够,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止步于实践,参与意识极为薄弱。

在课程体系建设时,不能充分凸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衔接不够明显,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仅停留于形式与概念。大一、大二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即使有好的创意,但也无法开展相关的创新与创业;
大三、大四学生虽然有专业知识的支撑,但是该阶段的学生又忙于找工作、考研等,疲于奔波与各种复习中,也难以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

2.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是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但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都不够,这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时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挖掘项目的时候,无法把握社会的动态、社会痛点与热点;
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利用,无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方案。而赛事的进程节奏又比较快,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好的项目或无法将项目做得完善而无缘决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信心,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实践平台利用不足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创建了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园、创客中心、科技园等相应的人才孵化基地,但是其利用率比较低,基地的实际运营情况差距也比较大,甚至有一些沦为挂牌工作室,成为学生自习或娱乐场所。再者,由于统筹高校创新创业的职能划分上存在多部门协同管理,未能将基地实际运行项目有效结合,统筹推进,加之主管部门也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缺乏配套的基地运行考核机制与促进机制,导致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当中去。[3]除此之外,实践平台与企业联系不足,缺乏校企合作,既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存在的难题。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4]经济的发展引擎,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高素质高校大学生无疑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不二人选,这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提升赋予了时代特有的机遇。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在国家政策对“互联网+”的大力扶持下,“互联网+”的概念也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挖掘社会存在的痛点,利用专业知识设计方案,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营销和财务分析等。在参赛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与提升[5]。

(二)“互联网+”赋予更多的创业机会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不断融合,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密切。“互联网+”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更多机遇。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符合高校学生心理预期与心理特征,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这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和平等特征,为创业提供了公平的创业环境、开放的创业空间和更低的创业门槛、成本。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与交流、发表言论、进行交易等,交易环境透明化、公平化,行业竞争趋向良性化。“互联网+”的创业空间广阔,产业衍生性强,产业链长,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创业门槛较低,与传统创业相比,无需过多投入人力、物力,大大减少了创新创业的前期投入与成本。高校学生只需掌握相关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知识、经济知识与好的项目,即可通过互联网去寻找人才、资金,创业风险较低,创业失败的损失在可控范围,这将会大大削减了创业的心理压力。在这过程中,专业的指导老师或是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以及部门的相关人员对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业思路加以科学地指导,更好地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为创业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基于目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特有的创业机遇,高校教师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亦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

(一)加强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

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立德树人,坚持创新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作为高校教师,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创新。

(1)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理论结合时间和案例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时,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实际案例的讲解,以成功的创业案例或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与积极性。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将积极性。

(2)以赛促教,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教,深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引领学校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全面发展教育的新格局,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

(3)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创新创业中心、创客空间、双创园等,打造并开放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丰富理论知识。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高校双创平台与企业的联系,共建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教学水平

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水平。不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还是国家政策的解读,都得依靠教师这个群体。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组建高素质、高水平和专业型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是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丰富高校双创教师的创业知识与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普遍都缺乏创业知识与经验,甚至部分教师身兼数职,对双创研究与解读不够深入。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与各行各业的人士或企业联系与沟通;
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丰富教师的创业知识与实战经验,全面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与创业素材,在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时,既是教学过程,也是自我积累的过程,不断丰富创业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2)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专家导师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前来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或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专家导师制,吸引更多有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支持创新创业基地与平台的建设;
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探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与动力。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猜你喜欢互联网+大学生能力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发明与创新(2022年30期)2022-10-03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推荐访问:互联网 助推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