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9-28 18:05:02 来源:网友投稿

文/李晓琳(中共大连市甘井子区委党校)

经济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十分关键,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状况不断优化其经济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其经济活动受国家财政支持。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其效益产出,甚至还会关系到国家战略落地。

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经济管理,在深化改革的同时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以当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明确经济关系,强化内部管理监督,提升经济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质量。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是对事业单位资金、经济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致力于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缓解财政压力,推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导致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时面临较大的财政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通过经济管理手段,科学规划财政资金,合理配置单位资源,提升事业单位工作效益,以推动单位的稳定发展。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资源配置管理、筹资管理,事业单位只有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降低单位运行成本,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提升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

一般而言,经济效益与经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事业单位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就需要有效地经济管理手段作为支撑,以控制和管理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属于非盈利组织机构,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而加强经济管理,可以实现合理规划财政资金,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率,降低贪污腐败问题发生的目的,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经营效率,更好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二)增加事业单位的产出价值

我国经济改革对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事业单位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政府的委托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因此,在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方面,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事业单位的职能属性,以提升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增加事业单位产出价值为起点,全面落实经济管理相关举措和政策。

(三)有效缓解财务压力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换而言之,事业单位的所有费用支出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只有在财政部门的帮助下,事业单位才能正常运营。因此,事业单位通过加强经济管理,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在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降低单位运营成本,能够有效缓解事业单位财政压力。

(一)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完善有效的经济管理体制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手段的落实。对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现有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但是,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财务管理制度依然无法满足当前单位经济管理需求,阻碍了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同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作配合,如果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间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无法发挥组织机构间的协同作用,可能增加单位经济管理风险,还会影响经济管理实际效果。

(二)经济管理行为缺少刚性约束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缺乏严格的刚性约束,导致经济管理效果不理想。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固定资产管理不合理。由于事业单位领导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单位内部也没有完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造成固定资产浪费、闲置、处置不当等问题,影响固定资产价值发挥。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维养意识,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部分固定资产损坏,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资金审核监督不到位。部分项目在资金申请审批过程中,事业单位为提高资金申请成功效率,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甚至过度夸张项目的预期效果,从而顺利获得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造成财政资金计划和申请使用“两张皮”的问题。而且,项目资金申请下来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没有对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管理,可能存在资金浪费、资金被挪用的问题,不仅影响项目进程,也会造成资金利用率低,由此引发财政危机。

(三)财政资金运作体系不够流畅

当前,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但是由于财务部门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缺失导致经济管理实际效果与预期相差较远,财政资金运作效率低。就当前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明显存在财政资金运作体系不顺畅的问题,这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缓、财政资金紧缺,且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低,无法有效开展经济建设工作。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运作体系不流畅,资金使用前没有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造成实际资金使用与预算方案存在较大出入,加大了后期资金管理难度。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问题尚未解决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经济管理效果,同时,对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度,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比较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财务信息的滞后性给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如果国家财政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事业单位往往需要自行垫资开展业务活动,这样会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就无法准确评估经济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经济管理工作效率。

(五)经济管理型人才缺失

新形势下,随着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事业单位面临着更多的市场风险,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导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措施难以顺利实施。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专业的经济管理型人才比较紧缺,经济管理型人才招引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这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多数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由财务人员兼任,而大量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给财务人员的工作开展造成了很大困扰,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率,不利于财政资金的价值发挥。

(一)完善经济管理相关制度

事业单位要想加强经济管理,全面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各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基本制度体系的建设。结合国家财政经济相关政策规定和单位内部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对现行的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要加强会计规范、监督机制、绩效考核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完善。例如,事业单位在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方面,相对应的要完善部门管理制度和绩效奖惩机制,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工作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形成完善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优化事业单位内部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应用效益。其次,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工作过程中,应严格参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财政部门规定的《内部会计基本规范》,始终与我国财政经济政策方向保持一致,进一步强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规范性,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发展,这也是保证国家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为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的辅助。由此,事业单位需加强经济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基于内控强化对各项经济活动的跟踪与反馈。比如: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密切反映单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财政资金流向、预算资金拨款进度、资金使用安全性等,并做好原始票据、会计凭证、合同档案的管理,有效防范经济风险。

(二)发挥单位财政管理职能

财政经济良性发展能够很好地引导和改革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首先,国家政府部门要保持正确的财政经济意识,加强财政部门职能履行,从而指导和优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其次,在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宏观角度着手,在充分考虑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市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定,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循环。最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需要有完善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作为支撑,从而提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利用率,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价值。对此,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监督有效性。例如,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财政监督信息平台,对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动态化监督,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便于事业单位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提升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履职情况的认可度,提升财政管理工作质量。

(三)明确单位经济管理目标

为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规范性,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效率,首先要明确单位经济管理目标,以驱动财政经济得以良性循环。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目标除了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社会公众幸福感外,还应该以缓解国家财政经济压力、降低事业单位运营成本,拓展资金筹措渠道,推动财政一体化建设为管理目标。因此,事业单位应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税收情况等基础因素,并规范其财务管理工作。例如,明确规定各部门和岗位职能、工作内容,禁止发生一人身兼多职、权责不明等问题。明确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为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事业单位要科学规划经济管理实施方案,在保证经济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下,促进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事业单位需关注投资管理问题。立足于经济管理制度制定下一年度及下一季度的投资方案,提前做好单位资金与资产筹划。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利用预算工具开展投资规划,即通过合理的预算在购置设置、材料、办公用品时严格控制资金,并通过动态管理模式评估支出信息与资金数据,有效避免资金浪费问题,也能够为实现投资管理目标奠定基础。

(四)优化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构建经济管理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优化,实行会计核算报告制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基于《新会计制度》的实际要求和内容,事业单位要全面梳理并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创新会计核算模式,提升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特别是在发展的新阶段,事业单位要持续深化改革,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风险防控,严格审核各个环节资金使用情况,并将资金使用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完整记录和保存,形成管理档案,定期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基础环境,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率。此外,为保障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事业单位应定期对会计核算计量的基础进行调整优化。依据《新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积极引进并实行权责发生制度,转变会计人员工作观念,创新会计核算方式,使会计核算结果更加直观、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收支平衡。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事业单位要切实将权责发生制度落实到实际会计核算工作中,紧跟政策文件方向要求,坚持以《新会计制度》为主要核算基础,将会计核算流程细化、具体化、合理化,降低会计核算错误率,夯实提升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基础,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良性发展。

(五)加强对财政人员日常培训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财务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人员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政策落实者,其专业能力和经验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整体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对此,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并强化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培养,提高财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首先,事业单位应加强培养财务人员的财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事业单位应在内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经济工作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政策文件、财务知识、财务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例如,印制宣传手册、开展专业知识座谈会、工作交流会、职工培训教育大会等,帮助财务人员更加深入、全面、及时地了解财经、法律相关知识,为后续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组织业务能力及财务知识竞赛的方式,帮助财务人员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激发财务人员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第二,实行绩效考核机制。在明确各岗位职能、权责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设置考核内容和指标,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培训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财务人员的自我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第三,事业单位还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优化财政人员管理方法,提高财务人员对单位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其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专业的经济管理型人才的招引。在经济管理人才招引方面,要拓宽招引渠道,明确招引要求和标准,确保招引的人才符合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需求,还能优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结构。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是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就需要重视经济管理,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当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经济管理行为刚性不强、资金运作体系不顺畅、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经济管理行专业人才等,对此,事业单位应以现存问题为出发点,从经济管理相关制度、强化财政管理职能、明确经济管理目标、优化会计核算方法、加强财政人员培训培养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促进财政经济的良性发展,提升国家财政实力。

猜你喜欢财政资金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商品与质量(2021年43期)2022-01-18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山西财税(2021年4期)2021-07-15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难点与重点大众投资指南(2021年35期)2021-02-16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经营者(2018年24期)2018-12-07守纪律讲规矩是财务人员立身守职之本中国盐业(2018年13期)2018-10-26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外派财务人员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年10期)2016-09-26财政资金风险防范路径探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0期)2015-12-26

推荐访问:经济管理 事业单位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