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玥,徐 晗,邢莅涵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加强各个产业的联合合作以及跨区域合作,重点是实现梯度性转移。产业转移是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合理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体系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产业转移需要人才与科技的支撑,高校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科技产出的重要源泉。自高校产生以来就承担着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有助于将高校创造的科技优势、知识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充分探索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产业转型的契合点与融合路径,丰富校企合作机制与服务路径,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社会优质资源的充分整合,从而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的增长。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第三大职能,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具有良好的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高校通过提升自身对教育资源与知识要素的配置和组织能力,不断拓展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契合关系,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1.1 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建设是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
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做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高校需要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原则。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品质和整体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对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成果,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各种专业的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此作为推动区域建设的保障和重要的驱动力。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其肩负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1.2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地方高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引导者和参与者,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研究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责。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广泛体现在地方高等学校结合区域特色,适当调整学科建设与研究的重点;高校为地方产业转型输送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动地区经济统筹发展。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还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利资源条件,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保证。
1.3 地方高校为智库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产业转移背景下,科技是第一推动力也是第一生产力。为实现人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区域人才的流动以及区域产业梯度的融合,更需要高校培养符合区域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高校智库是指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由众多领域学者组成,面向政府部门,为其提供有利于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方向、科学政策和创新思想的平台,高水平智库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代表。高校智库具有人才荟萃、专业覆盖面广、知识储备量大等资源优势与特点,能够为加快产业转移提供智力保障与解决方案。
2.1 高校与产业关系松散,契合度低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方式相对较为闭塞,科学研究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背离。地方高校的建设应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以促进区域转型升级为战略目标。长期以来,部分院校对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予以了关注,但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无法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1],高校缺乏对创新人才的优质教育,人才培养与当地需求之间没有充分的一致性。高校若脱离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则如同无源之水。此外,学校的培养任务并没有做到与实际的生产需求相匹配,使得教育难以在支持产业变革和现代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2 高校与企业沟通不畅,产教融合度低
产教融合是高校与社会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形式,也是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为高校实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路径。但因为其自身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与政府、企业间缺乏高效的沟通机制与交流渠道,缺少完善的工作制度,因此,校企协作体系还不完善。高校与所在区域企业合作更多的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没有把“合作”和“互动”的配合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在合作过程中,校方更侧重强调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企业来说,更希望为自身带来利益,为公司留住人才。校企之间忽略了彼此的共同利益追求,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2.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区域服务程度低
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高校的科研成果不仅仅具备学术创造价值,还应具备重要的社会价值,使其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应用于地方经济中。只是这个过程中通常存在重学术价值、轻市场需求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通常采取传统的学术课程制度,研究成果大多数以论文方式完成,具体的研究实践结果少之又少。在产学研合作中,奖励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高校科研项目并没有解决企业产品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没有办法将其运用到企业现实产品中去。
3.1 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在其所在的环境中扎根,才可以为当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略有不足,这使得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有大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因此,高校应立足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现状,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努力建设一批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专业,不断深化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源源不断地输出地方产业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3.2 深化产教,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当前,地方大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主要是强调教学,而没有注重对实践的探索,无法提升实践能力。尽管高校与企业间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方式,但大多流于形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习场所,但缺乏深度的产教融合,学生缺少创新意识,面对突发的问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加强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专业化的优势,通过后续的完善更新,促使这种合作模式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特点,不断创新产教合作方式。在日常运作中,要主动与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利用技术和资源以及人才的优势,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高校一方面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科研中心,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解决高校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也可以通过专家指导、实习等方式进入企业工作[2],共同参与科研任务,从而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管理与技术问题。这样既帮助了企业在产业转移背景下更快速地完成转型升级,又能推动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产-学-研-用”结合。
3.3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地方高校仍然存在“关门办学”的理念,导致高校和师生普遍缺乏主动服务与合作互惠意识,且学生的实践机会也较少,加上目前的评估机制并不健全,这使得地方高校的师生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纵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上。对产业转移、结合的横向课题关注度较少。此外,经济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有相当部分的项目推广及产业化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所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对于地方高校和产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首先,应该鼓励地方高校进行产业转移、结合横向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课题的申报和实施,由高校的学术领头人带头,以高校为先导,配合地方高校的特色与优势,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对大学的科学研究评价制度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制度,构建一个以创新为导向、以专业和行业为基础的,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评价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地方大学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最后,地方高校可以设立一个技术转移部门,专门负责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等全方面合作[3],既为师生们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可以充分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服务建设,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入市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从对资金的依赖转变为对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学成为人才的主阵地,是推动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为实现产业转移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快速更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与人才的带动。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根植地方,融入特色,不断探索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相匹配的发展道路是高校高质量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地方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产教融合形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等多方面,不断提高自身公共服务能力,使高校人才资源在产业转移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高校和地方区域发展的良好互动,有利于高等教育助力改善地方产业结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动高校建设双赢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欢经济社会应用型区域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5-17分区域小学生导刊(2016年34期)2016-04-11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河北城市研究(2013年1期)2013-08-23区域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