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认知中的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

时间:2023-09-29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史一丰

[摘 要]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国各地区的民歌在风格特征、语言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著诸多差异,在认知民歌、体悟民歌的过程中,需结合多重路径、多种方式并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分析与研究。从民歌认知出发,以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两个维度去窥视民歌内涵的辨识度及民歌生态的独特性,可以找到打开民歌深韵与意味的入门之钥。

(四)历史认知

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历史认知是了解民歌延续性的必要内容,其中包含原始条件、生长过程、当代语境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见证了民歌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简入繁的发展过程,其中还体现了从民间到城市、从生活到舞台、从大众到精英的转移过程。民歌的生长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传承形态的遗漏性与传承文本的流失性、传承人群的变体性与传承关系的更迭性,都在影响着民歌认知的准确度,甚至有可能走进一种认知民歌的误区,更有甚者会以偏概全单一化地去理解民歌,而更为有效的做法是遵循民歌原有的生长环境,从历史创造的原始土壤找到民歌的“底色”,这才是一种正确的认知态度。当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民歌,用当代的语境、现实的语言去理解和演绎,经常会出现两种观念:是原汁原味地保护民歌的原生态的现象,还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去重新“换肤”,这一直是争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主要涉及艺术创造的深层内涵,它应该不能仅仅局限一种或者多种模式,而应该按历史本身的原有范式,以一种流态的方式,体现它的“传统特色”“现实意义”等。

(五)价值认知

价值认知则为审美功能与哲学思想的结合体。民歌作为一类“艺术事象”,从本质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体现一定的审美过程,达到一定的审美效果。从本质上来说,民歌的发展与嬗变随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价值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民歌背后的哲学思想内容,反映着社会制度的更迭、传统文化的规律、人文精神的内容等,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与前行,始终以哲学思想探求为终极目标,找准民歌非物质文化的原有生态与承继机制,将是民歌认知的意义所在。

二、显性表达与隱形叙事

为了更好地达到对民歌认知的提升,引入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的理念理解,将能行之有效地拓展认知的外延,丰富认知的内涵,并且还能有效定位功能范围的属性,提出民歌认知的概念。

显性表达,所谓“显性的”,主要是指民歌真实的、外放的、被接受的内容,还包括扩大性、可更改性(改编性)、泛化性的内容。因此,民歌本身的显性表达具有双重性特征。在体现民歌本身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显性表达将“不遗余力”凸显其价值,同时也在体现民歌的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理解显性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考虑民歌的原始条件、成长过程、当代语境三个环节,不能单一化、孤立性地去审视这个内容,而要呈现一种开放式的表达和一种对外性的显现。显性表达建立并拉近了民歌与民歌之间的关系,也建构起了民歌与接受者之间的桥梁,提升了民歌的认知功能。

隐形叙事是学术界经常被关注的热门词语,它经常出现在文学、影视的评述之中。在音乐学分析与研究当中,隐形叙事是以音乐修辞学和叙事学的理论为基础,主要探索无标题音乐如何实现音乐作品本身与接受者之间的感受体验。理解民歌的隐形叙事会涉及:(一)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其本身拥有的语法结构与修辞结构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
(二)关于音乐表达的语义性,存在一定的争论;
(三)音乐本身可以“讲述”许多事情。而“叙事”本身不同于音乐的“描绘”,不具备音乐的“隐喻”,更不可能与标题音乐的叙事策略与叙事方式相提并论。那么,作为篇幅较小、个体单一的民歌形式,如何剖析其隐形叙事的选择角度、对象内容、分析路径,将是一个亟须厘清的问题,并且还要廓清其基本范畴。

首先,可以将民歌本身定义为三层含义:(一)特性,指民歌本身所包含的形态内容,如曲调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歌词内容等,同时还包括创作者和演唱者所表现的内容,也就是实际音响内容。它们具有特殊性,也体现了独特性。(二)通性,指民歌本身所包含的功能内容、文化内容,这是民歌本身自带的“光环”,不受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它属于民歌不可剥离的属性,属于民歌可感、可诉的表现内容。(三)同性,指民歌之外的内容,历史的、具有价值的,包括它的成因条件、形成方式等。

其次,显性表达主要涉及民歌本身的内容,主要包含音调特征、歌词及衬词内容、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等,其中还包含民歌本身的历史属性、地域环境、审美特征、文化角度。隐形叙事则是外延形态的内容,其中包括观念形态、精神意愿、人性共通、时代属性。显性表达会以文本分析为寄托,以历史观照为内容,实证性地剖析民歌作品,隐形叙事则更加强调民歌本身的独特性,更加具有主观思维的思辨性,并且不具有普遍性,更多地以实证性的形态分析为基础,同时以历史学、民族音乐学、民俗学、人类学为手段,最后以思辨性的哲学思维去探究。

再次,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存在不同解读性。表达与叙事本身就有层面上的差异性。一种是显在的,可以规划实证路径、选择实证方法的。民歌说了什么,用什么方式说,在哪个地方说,都体现出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具有特殊意义的形式。它有别于其他种类艺术形式,在显性表达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梅里亚姆指出:音乐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为多种情感提供表达的机会——释放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表达的思想和观念,在广泛而多样的情感和音乐之间建立联系,让人们可以自由“发牢骚”,并有可能解决社会冲突,促进创造力本身,以及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另一种作为隐形叙事则是关乎创编者的思维过程、民歌本身的情节设定、音声营造的氛围特征、叙事内容的艺术效果。

最后,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也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在承认民歌原始阶段的割裂性,也就是不具备交流,不具备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它们本身存在共性特征。这个共性带有一定的含蓄性、模糊性,但是都可以与叙事内容达成一种默契的关系。

三、民歌认知中的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

(一)关联性与互补性

图1对民歌认知中的五个认知问题的逻辑关系清楚地做了解释,那么,民歌的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及其关联在哪里,这又会对民歌研究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与意义?是否可以在原有民歌研究的方式、路径中找到其他的突破点,抑或能够找到一个有关民歌研究的共识问题?这些疑问都是本文所关注的要点。首先,已有相关民歌的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有些是从民歌的历史渊源出发,有些是从民歌本体形态出发,还有些是从民歌传承发展等角度出发。这些都很好地展示了民歌研究的不同思路。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对未来民歌研究所期待涉猎的领域。例如,加强对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民歌保护与研究的思路、增进民歌研究学术交流的方式方法、开展各地区民歌展演活动的意义、大力推广田野调查实践的有用性等,这些都能极大地丰富我国各地区民歌研究的内容。这完全不是摒弃原有民歌的研究方式,而是一种关联和互补,它所涉及的是一种作为音乐艺术研究的本源问题,即从文本、表达、叙事的角度去探求民歌艺术,且更加深入地发掘民歌的音乐及文化内涵。

(二)多层次与立体化

赵书峰教授指出:民族音乐学既要关注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描述,更要关注由人因素建构而成的社会、历史、政治等综合语境导致的音乐形态与风格差异性的深层结构问题的综合探究。民歌属于不同文化传统的特殊产物,承载着宗教信仰、历史进程、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显性表达带有共同性的陈述内容,也带有典型化的陈述态度,所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在关联与外在互通。隐形叙事则代表着观念性的建立,以一种立体化的视角来开拓民歌的发展空间并获得生存力量。同时,民歌也通过这两种方式达到了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物对话的境界。尽管我们不去评论这种方式是否存在狭隘性与不足,但是希望以多元化的视角去认知我国各地区的民歌,解读其独特话语,努力与世界民歌大家族在音乐及文化上达到通联。

(三)认可度与普适性

对我国各地区民歌的研究,我们首先肯定民歌创作和演唱群体的原生性,同时也看到民歌传承过程的复杂性,更多地以认可的方式去解读民歌,将民歌作为文化组成部分来解析,最终能够真实地还原民歌所蕴含的种种文化现象,同时还能认可民歌歌词的语义性,关注民歌曲调本身的自然属性。两者在一定时候可以分开进行分析,因为曲调本身带有自然属性,歌词本身带有传达意向。两者有时也不具有统一性(不排除依据曲调去即兴填词)。虽然我国各地区民歌研究的普适性方式经常会被自然而然地采用,但是从民歌研究的整体性而言,保持动态化的认知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角度。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民歌以其倔强的姿态顽强地生长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国的民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吟唱,而是跟着中国大地一起呼吸,一起搏动。通过对它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我们深深体会到我国的民歌文化内涵深厚、哲理性强。纵观当下,我国各地区民歌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深入、民歌研究推陈出新,成果不胜枚举。而本文则想通过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两个角度,以全新的方式解读中国民歌,希望通过这种特殊解析方式,找到打开民歌深韵与意味的入门之钥。

猜你喜欢显性隐形民歌隐形人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9年6期)2019-03-14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创新作文(小学版)(2018年10期)2018-01-26藤县水上民歌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期)2017-06-21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穿花衣 唱民歌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0感无暇” 隐形妆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推荐访问:显性 叙事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