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精神需求图景及其引导模式

时间:2023-09-29 17: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杜喆

[摘 要]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创建息息相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在美好生活的视域下,以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审美需求、求知需求和理想信念需求五大核心要素为基本维度,探查大学生精神需求在美好生活中的独特表现;
并立足新时代创建美好生活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从统筹多主体相协同的顶层设计到社会生产的基础保障,再到教育体系的总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多向发力模式,以此作为突破口推动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工作的守正创新。

[关键词]美好生活;
大学生;
精神需求;
育人体系;
“三位一体”多向发力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0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的最新要求。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能否健康发展与合理满足不仅事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及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要深入美好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内在关联,将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融入新时代创建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去,以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这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在理论与现实双重建构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

一、美好生活的应然内涵及其对精神需求健康发展的要求

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镜像的关系,人在现实中的生活状况不仅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人的精神需求也与其自身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创建存在内在联系,二者彼此勾连、辩证统一。在当前创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背景下,要科学认识美好生活的内涵,明确其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健康发展的要求,这是合理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前提条件。

(一)美好生活是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生活样态

美好生活包含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从唯物史观看来,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需要,这些需要是多元立体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逐渐成为一个不断趋向丰富与全面的历史活动。“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如此循环往复,需要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们“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正是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深刻体现。物质生活无疑是美好生活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但在提供了物质保障的基础上,一个社会如若不能进一步使人从客观世界尤其是客观物质世界中超拔出来,这种生活也不能称得上是美好生活。因此,相比“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全面,是一个包含着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复杂需求体系,特别是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4美好生活是符合人的需要,在物質与精神有机统一的维度上指向人的整体幸福感和内在获得感的生活。

(二)精神需求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展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也日益深入,产生愈加强烈的精神需求。在精神需求的驱动下,大学生拓展社会关系、开展学习活动、规划人生方向等。因此,精神需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现阶段,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内在统一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5

首先,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其“人之为人”的本质确证。人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存在物,不仅是物质实体,更是精神主体,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精神上的不断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6。随着社会生产满足人需要的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需求中的精神向度日益凸显,其人之为人的能动性推动着大学生将自身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完成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展示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殊性。也正是通过精神需求的满足,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不断更新,促进其对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反思与追问,体现人之为人的崇高性与丰富性。其次,精神需求是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人始终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7。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做出特定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又指向需求的满足,可见,精神需求是从内在根源上驱动大学生行为实践的重要动力,对于大学生精神境界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拓展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切都为大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成长奠定基础。如果精神需求被压制或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

(三)美好生活的创建要求大学生精神需求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个人发展统一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二者构成现实的、历史的内在统一体。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在精神上的成长与成熟能够凝聚起社会发展所需的强大精神动力,美好生活的创建以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保证。

然而,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其精神需求具有两面性,既包含积极、健康、合理的内容,也包含消极、落后、不合理的部分。前者能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推动大学生精神进步,充分彰显其全面的本质,而后者则使其精神发展走向扭曲或狭隘的地步。同时,积极、健康、合理的精神需求标志着大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趋势,为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所以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并非水到渠成就能实现的,往往是在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的共存与交织中曲折上升,甚至还存在短暂停滞或是倒退的情况。因此,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减少、避免不合理的精神需求带来的消极影响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精神需求在美好生活中的独特表现

鉴于美好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关联,有学者指出,我国青年“已对美好生活形成兼具时代特征和群体专属特征的感知及评价”[8。从而,大学生精神需求也有着合乎其对美好生活群体的感知和期待的独特表现。总的来说,大学生精神需求以情感、道德、审美、求知与理想信念为核心要素,与大学生感受美好生活、融入并参与生活实践以及生活理想的最终实现息息相关。

(一)情感需求:大学生感受美好生活的心理基础

情感先于理性而存在,是人适应社会的心理工具。情感需求是大学生在成长关键时期首先应建立起来的关于获取归属感、安全感、愉悦感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诉求,以此来更好地感知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并通过情感需求的满足和调节获得自我保存的心理支撑与感受美好生活的精神体验。

在哲学中,情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是人对事物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来自主客观两方面,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物的突出表现。马克思在论述“现实的个人”时,将其定位为从事社会实践的“感性存在物”和“有激情的存在物”[9,认为意志、爱等情感方面的内容都是“实践感觉”,是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因此,大学生适应与感受美好生活的情感需求包含其在群体关系中的情感链接以及自我娱乐怡情两方面。一方面,情感事关人的生命本态,人的精神世界首先是情感的世界,人在精神上的一切发展都源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情感;
另一方面,在宏观的意义上,美好生活作为人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评价离不开在群体中获取情感体验、感受幸福生活的心理经验。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偏废都会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与精神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因此,大学生情感需求要内容均衡、合理地发展,才能情感稳固,在个人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更好地适应与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进而满怀激情与热情地投入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建实践中。

(二)道德需求:大学生参与美好生活的伦理保障

美好生活内蕴着社会和谐稳定的规范性旨趣,有赖于大学生道德需求的健康发展。大学生道德需求指的是其“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在稳定状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10,这种依赖性和倾向性是随着社会交往的展开,从最基础的精神情感中衍生出的关于社会生活的道德感和价值感,是大学生从自身社会属性中建立的自我意识以及关于实现自身良好存在方式的价值省思。

从道德作用于社会发展的方式来看,“精神世界的内在规范外化为现实的规范体系,进而发挥着规范人类行为的具体作用”11。因此,考察大学生道德需求要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和内在道德素养双重维度进行。大学生道德需求的发展需要依靠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来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指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揭示出社会道德规范对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这是大学生道德需求中基础性和底线性的维度。此外,大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自身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两方面的共同促进。因此,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需求表现为内在规范与外在规范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二者综合状况的反映。

(三)审美需求:大学生融入美好生活的文化支撑

美好生活必然包含着生活主体关于“美”的定义与追求,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生活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是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融入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和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2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13。审美需求的充分发展与满足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其全面发展若想实现自身主体“从感觉的被动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的转移……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14。尽管美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难以在对美的鉴赏中找到某种绝对性,但美的现实性使大学生审美需求总是受到整个社会对于低俗与高雅不同判断的影响,整体上与社会生活的状况和群体心理特征相一致。大学生应具备高雅的精神品味,不仅要对“美”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确立高雅的审美理想,也就是将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自身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创建实践相互关联,能够立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开展积极高雅的审美活动,才能以良好的、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审美需求塑造自身的崇高精神与理想人格,感受美好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文化价值。

(四)求知需求:大学生创建美好生活的理论指向

知识是人在探索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总和。大学生求知需求是大学生为了不断提升素质才干、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建构思想理论体系而广泛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需求。它一經产生就会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力量,促使其打破自身局限性,获得关于生活的理性认识,并进一步作用于社会发展,成为把握世界本质规律并发挥能动作用的基础,具有在社会意义上传承知识、推动精神文化成果创造创新的价值。

就美好生活的实现而言,生活是可以无限发展、达到更美与更好的,但这种可能性建立在生活主体不断地获得关于生活的理性认识,并逐渐增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才能建立起把握世界本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理论基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建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网络社会的影响。网络信息爆炸,社会知识量呈倍数增加,大学生求知需求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其中不仅包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满足求知需求的方式更是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论水平,体现着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网络时代建构美好生活要求大学生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不仅有求知的欲望,还要有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更要有辨别真伪的判断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对大学生求知需求的满足手段、途径、内容等都提出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更多学习方法,还要能够在面对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时具备提取与整合有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将杂乱的信息建构成理论体系,才能进行人类精神文化成果的再创造,促进文明的传承、融合与延续。

(五)理想信念需求:大学生优化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伟大梦想和现实构思无不体现着人类对价值理想和信念意志的崇尚与追求。大学生理想信念需求是建立在其情感、求知、道德和审美各方面需求的发展与满足基础之上,对拓展自身能力、坚定意志与信念、追求崇高理想与抱负、实现价值完善、奉献社会等方面的要求。这是随着大学生精神和心理的不断成熟而升华出的对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更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顽强信心,这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个体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其个体生活与类生活之中,事关个人与社会的生成与完善,二者能够实现统一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需求要从个体微觀理想到社会宏观理想的跃迁中实现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15只有当主观需求与客观世界建构相统一、个人奋斗与社会共同理想相融合的理想信念才能指引大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实现全面的发展和生命的升华,在对人生奋斗目标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朝着既丰富自身本质属性又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做贡献的方向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三位一体”模式

美好生活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具有现实性和整体性的意义,也为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发展和引导提供了宏观的视野。据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全社会应共同承担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任,系统培育具备良好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全面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共同致力于美好生活的实现。因此,从适应美好生活对高素质青年人才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独特内涵出发,要统筹多重主体相协同的顶层设计,配合社会生产的基础保障和教育体系的总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多向发力模式,推动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的守正创新。

(一)统筹顶层设计,促进大学生精神需求核心要素的有机衔接

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要综合考虑现代化国家建设与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将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大学生自身精神发展的内在需求有机结合,以不同层次主体联动与协同的思路进行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的顶层设计。首先,要依据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大学生精神需求置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和发展现实状况之中进行综合考量。国家、社会、高校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发挥引导作用。国家制定全局性的政策并提出精神引领的总体要求,社会发展为大学生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有利的条件,而高校是引导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核心主体和主要实施者,制定具体的引导方案、方式和机制。要促进国家、社会、高校之间的主体联动,将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贯穿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始终,使个体微观尺度与社会整体发展宏观尺度在精神需求的结构性优化中实现协调统一。其次,人的精神与意识是能动的,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其精神需求的能动性,依据人才培养规律,从小学重在情感、中学重在知识、大学重在思维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全局出发,设立螺旋上升的精神需求引导模式,通过塑造其内在人格与心态,培养其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建构的能力,激发其理性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推动大学生精神需求内容要素的合理发展和彼此衔接。

(二)夯实供给保障,以高质量精神生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需求与生产息息相关。生产以满足需要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满足需要的方式并体现一个社会满足人民需要的水平。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发展和引导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状况为基础,同时离不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这是基于供给侧改革层面探讨社会生产对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的保障作用。一是要推动高质量物质生产,为精神生产发展奠定基础。建构大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大学生精神需求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新时代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要求社会具备更高水平的物质生产能力,以更优质的生活资料丰富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持大学生精神需求的长足发展。二是要契合大学生需求发展状况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16,难以真正打动受众。因此,不仅要坚持“内容为王”,使大学生在优质文化产品中涵养民族精神、巩固与升华精神需求。此外,还要贴合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内容与结构,创新丰富的文化视听形式,完善和充实大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三是要优化技术发展进路,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赋能社会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推动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不断开发信息技术的生产力潜能,改善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消费方式与技术环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规范化的智能技术伦理,优化技术保障,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供给。

(三)完善育人体系,以崇高价值涵养大学生高层次精神需求

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的核心是以系统完备的育人机制保证这一动态过程的长效运行。因此,要遵循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理念建构育人体系,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体系化育人方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尤其是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发展。第一,在思维模式上,要以“大思政”思维在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历史逻辑与实践精神贯穿高校课程建设。对此,要遵循大学生认知内化规律,一方面,以柔性、间接的方式将价值观教育巧妙融入育人活动,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认知发展的全过程、全阶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拓展社会认知、强化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南;
另一方面,要建立核心价值观的育人评价体系,对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高层次精神需求方面的效果进行反馈调节,全方位地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引领。第二,在育人方法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高层次精神需求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也要强调现实践履,开展多维度、多形态的大学生精神需求引导。尤其是当前网络信息化社会,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大学生普遍已经不再满足于以传统方式开展精神活动,而是倾向于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要科学规划与合理设置价值观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比例,通过更多地拓展校内资源和组织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精神实践的指导作用。特别要注重通过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消费,贴合大学生认知习惯和信息接收习惯,发展网络育人新方式,在现实与虚拟场域共同激发大学生对崇高理想和价值信念的认同和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记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6][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編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32;
223;
211.

[3][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97.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5]凌石德.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161-16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9.

[8]谢珍萍.中华文化情境下青年美好生活获得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1(04):132-141,170.

[10]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8.

[11]王海滨.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J].哲学动态,2015(08):20-27.

[13]陈学明,毛勒堂.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2-17,53.

[14]〔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1).

[16]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1).

(责任编辑:王岚)

The Prospect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and Its Guidance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od Life

DU Zhe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good life,which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to achieve good lif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od life,taking the five core elements of emotional needs,moral needs,aesthetic needs,knowledge needs and ideal and belief needs as the basic dimension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iqu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in the good life,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creating good life in the new era,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oordinating multi-subjects to the basic guarantee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n to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the “trinity” multi-direction power mode is constructed as a breakthrough to promote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guidance work.

Key words:  good life;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needs; education system; “trinity” multi-directional force mode

猜你喜欢精神需求育人体系美好生活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42期)2017-10-31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19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8期)2017-04-26新媒体时代媒体功能转变研究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12期)2016-12-23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商(2016年33期)2016-11-24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推荐访问:视域 图景 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