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3-09-29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盛灿

摘要: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性,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当前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专业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作为高等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涉及机电技术、现代智能制造、传感器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具有知识面广、教学重点多、内容贴合工程实践等特点。相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运行操作、机器人工作站检修运维等技术工作,在职业生涯初期面对较为复杂的工程案例容易产生浮躁心理,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而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由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思政教学往往是被动的“灌输式”教育,思政教育偏向理论化、平面化,不能很好地与专业课程知识点和毕业后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专业教育同思政教育相互分离,甚至格格不入,未能做到同向而行。因此,在《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重点和工程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教授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劳动素养,是落实“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

二、《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所要求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使总体教学任务与课程思政目标相结合,设定如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①增强爱国热情,树立科技报国、为国奉献的奋发精神。

②培养工匠精神,激发团结协作,争做“大国工匠”的进取精神。

③促进规范意识,养成严谨细致的机器人規范作业操守。

基于上述目标,从以下方面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

(一)在理论教学中融入科技报国和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国际上认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发展较晚,起初工业机器人只能从国外进口,而且多执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突破,加之智能制造技术带来的制造业的突飞猛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场。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着力突破工业机器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推进产业化进程。因此,在介绍工业机器人发展和应用时,可以结合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进程来对比我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瞩目成就,加深学生对科技报国、工业强国精神的理解与体会。在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技术时,通过选取近年来贴合实际的工程案例,如在疫情期间物流行业所使用的智能无人工业搬运机器人,现代新能源汽车智慧工厂生产线中使用的协作机器人等,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辽阔前景,激发学生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激发科技报国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新时代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每个劳动者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为此,高等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需要注重把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工业机器人工作站作为一整套复杂的系统,在实践操作时需要操作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高效完成作业任务。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基础阶段就培养好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为日后操作复杂的机器人系统打下基础。

工业机器人操作的基本原理是示教—再现,其中示教部分尤为关键。在指导学生进行机器人工作点的示教时,需要对工作点的具体位置和运动路径进行反复优化和调整。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将工匠精神和团结意识的培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手动调节工作点位置和运动路径,使学生克服浮躁心态,严谨、认真地操作机器人,时刻关注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运动状态,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例如,在“工业机器人运动路径的选择”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得到不同的工业机器人运动路径优化方案,让学生实际操作工业机器人时加以验证,通过不同方案的应用比较得出最佳优化方案,最后再经由小组总结形成操作报告。通过个人反复操作—小组讨论优化—形成操作报告的过程,学生养成集思广益、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和不骄不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钻研操作技术和优化操作方案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追求。

(三)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意识和职业操守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的理论部分较为复杂,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对与机器人直接接触的实践操作更加积极。如果忽视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在实际操作机器人工作站时容易因操作不当发生撞机,造成机器人本体和周边工业设备的损坏,甚至危及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师需要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结合机器人的基础技术特点和实际操作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学生规范作业的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操作机器人进行不同的轨迹运动时,要提醒学生结合机器人技术特点思考每一步操作的注意事项:手动操作机器人接近目标位置,要精确使用增量模式;
机器人末端在实现复杂轨迹运动或远距离移动时,要增设中间过渡点加以保护;
机器人按指定程序运动时,操作者不能进入机器人工作区等。在每次课程结束时,要提醒学生将机器人工作站归位,取下机器人使用的夹具,整理使用过的耗材,保持实训教室秩序规整,养成良好的规范作业习惯。此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在实践教学部分可以引入比较典型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产中存在的规范和安全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方法,筑牢学生的安全生产心理防线。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方式

(一)精进教学团队能力,形成优质思政教学案例库

课程思政的实施对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工业机器人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还要对机器人行业最新技术,机器人在不同类型企业的应用现状,机器人典型工程案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汇总整合工程技术领域中涉及机器人技术的典型案例,形成便于教学团队共享共用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是快速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中,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全面评估、系统设计、明确标准、科学选择、以评促建”的建设策略,共建共享“育人为先、规范实用”的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教学团队应结合课程特点确定思政案例库建设标准,并充分利用校内外渠道扩充库内资源,提升团队思政教学能力。例如借助校企合作项目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工程案例以及实际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利用企业进校宣传宣讲机会学习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新型机器人技术等。思政案例的质量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在思政案例库建设上,要注意在充分收集案例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尤其是对来源于现实生活、行业实践、国家建设等方面的案例进行总结提炼,注重案例选取的合理性、价值性、实用性,使案例各部分内容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需要,针对性地解决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载体,多角度实现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依托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载体,从不同角度增加学生的感知度,提升思政教学成效。教学方式方面,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实践联系紧密,需要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增设机器人上机虚拟仿真教学,多媒体视频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上机仿真练习、视频案例分析、线下综合实操等多种学习方式中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熏陶。不同教學方式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形式新起来、方法活起来,实现教育模式的实践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培训学生参加全国、省、市职业技能竞赛,考取工业机器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特种作业证书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培训和练习计划中,在精进技能的同时形成严谨求实、不骄不躁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载体方面,结合校内现有教学条件进行课程改革,通过编写“机器人+思政”实训校本教材,将思政案例融入校内工业机器人实验实训课程中,将思政目标与校内实训教学结合,让学生在使用实训室的工业机器人进行练习时有思想、有动力、有目标。此外,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联系相关企业增设工业机器人校外实训课程,在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实习时,通过企业员工手册学习、工程师现场教学、简单生产项目实操等方式在生产现场切身体会课程思政元素,打通思政教学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三)总结实施成效,积累课程思政教学经验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不同,其实施效果难以通过考试考查的方式做出评价。尤其是在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伦理等问题上,如何科学有效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是课程思政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实施全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通过向学生发放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向合作企业负责人了解实践情况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对思政教学重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情况及时总结实施效果,不断优化思政教学方法,拓宽思政教学情境,及时调整《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改进授课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作为思政团队,要加强合力攻关,采取集体备课、思政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对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细节进行打磨,形成团队增益效应,增强教师教学质效。此外,教师需要加强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竞赛,在竞赛中检验思政教学效果,吸收兄弟院校优秀成果和经验,结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特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思政教学经验,确保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取得应有成效。

四、结束语

工业机器人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制造逐渐迈向智能制造,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对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正当其时。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前提下,不断丰富思政案例,拓宽思政载体,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并形成优秀的思政教学队伍,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技术和思想素养的“双提升”,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达到“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静.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4650.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付秋林.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前景[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56(10):217218.

[4]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5):2830.

[5]林艺蕾.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践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2):1113.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案例工业机器人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9年6期)2019-06-24工业人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机器人来帮你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4期)2015-07-07认识机器人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4期)2015-07-07机器人来啦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4期)2015-07-07“工业4.0”之思考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4年6期)2014-03-20

推荐访问:探索 课程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