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旅游业新闻稿4篇

时间:2023-10-01 1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旅游业新闻稿初夏,水城区海坪街道的千户彝寨在青山的映衬下格外迷人。风情街、土司庄园、火把广场、九重宫殿、希慕遮雕塑……一个个依照彝族风俗而建的建筑上,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业新闻稿4篇,供大家参考。

旅游业新闻稿4篇

旅游业新闻稿篇1

  初夏,水城区海坪街道的千户彝寨在青山的映衬下格外迷人。风情街、土司庄园、火把广场、九重宫殿、希慕遮雕塑……一个个依照彝族风俗而建的建筑上,土墙、茅草、图腾、彝文等彝族文化元素与村寨融为一体。

  海坪千户彝寨位于野玉海景区核心腹地,是围绕彝族文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规划打造的村寨,居住着来自水城区6个乡镇的1600余户居民,少数民族占30%以上,其中,彝族占比28%左右。

  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水城区依托彝族文化,积极在海坪千户彝寨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节假日期间,常常有游客来我们这里体验民族风情。”32岁的居民罗春圆说,从20__年搬到海坪千户彝寨后,随着景区设施逐步完善,罗春圆发现游客越来越多,她在景区风情街开了一家彝族服饰店,并结合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起名“七月流火”。“店里售卖、租赁彝族的衣服、鞋子、包包、饰品等,节假日生意比较好,我们吃上‘旅游饭’了。”罗春圆说。

  海坪千户彝寨找准发展方向,走出一条旅游开发与彝族文化保护并行的发展路子,开办民宿、餐馆、农家乐、小卖部等的居民越来越多,纷纷过上了自信自强的小康生活。

  每逢节假日,海坪千户彝寨都会开展彝族歌舞、彝族酒令、包粽子、篝火晚会等独具彝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游客围着篝火尽情唱跳,参观世界鞭陀文化博物馆、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民族风情街,体验5D实景玻璃桥和观光小火车,纷纷为景区点赞。”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堂梦说,“我们将继续打造和完善民族文化体验园、洞穴休闲吧、精品民宿等,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振兴。”

旅游业新闻稿篇2

  “文化+旅游”让大凉山变了样,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进村公路、村民住房、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寨内步道、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一些自驾游客纷纷走进彝海村,饱览田园风光、体验彝家生活。

  20__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举办期间,艺术家们引导当地孩子进行戏剧肢体游戏。凉山文旅集团供图

  “大象长什么模样?有什么特点?该如何模仿它?”20__年12月,20__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举办期间,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音乐基地的舞蹈教室内,三拓旗剧团的创建人赵淼正带动50多个孩子进行戏剧肢体游戏的训练。现场,孩子还以舞台剧的形式重现了“火把节”这一彝族传说,想象力与创造力充满整个课堂。这让在一旁观摩表演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眼前一亮。“我听说整个表演从创作到排练还不到10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孩子们能大方地表演,将台词大声说出来,预示着戏剧教育已经在大凉山开花结果了。”

  艺术扎根大凉山,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还激发出民族文化的魅力。3年,3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让各种文化交织在这里,也让人看到被文化浸润和改变中的凉山。

  无独有偶,截至20__年6月10日,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定期不间断的公益音乐会,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已经连续演出500场。当地群众从一开始不熟悉观赏礼仪到对西方交响乐等有了基本的了解,再到对音乐鉴赏有了更多追求……惠民音乐会在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两年之前还在挣脱“深度贫困”的地方,一个世人眼中神秘悠远的民族地区,如今正努力成为中国文艺的新坐标、未来四川文艺的副中心。

  不仅如此,作为“彝海结盟”的发生地,冕宁县彝海镇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将红色旅游资源与脱贫、奔小康相结合,鼓励当地村民积极投入到文旅产业中,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

  彝海湖畔彝海村二组过去名叫“海子包包”,用彝语称为“斯达布希”。“海子包包”以前是高寒二半山区贫困村的典型,后被纳入彝海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探索以旅游产业带动精准扶贫的模式,并更名为“结盟新寨”。

  如今,走进彝海结盟新寨,一条条通达家门的道路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一幢又一幢彝寨新居错落有致,黑、红、黄三色的点缀将村庄的质朴之美和彝风彝韵凸显得淋漓尽致。这是彝海村充分结合彝海景区的旅游资源,融合红色旅游、彝族民居生活体验、彝族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和经济林木培植等,促进产业交融引领,带动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结果。彝海村二组作为当地旅游亮点,接待着来自四方的游客。

  结盟新寨的乡村旅游发展令人欣喜。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进村公路、村民住房、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寨内步道、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条件逐步成熟,一些自驾游客纷纷走进彝海村,饱览田园风光、体验彝家生活。与此同时,村民也主动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开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从旅游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现在路修通了,游客来这里游玩更方便了。”彝海村村民马海列铁老人说,曾经的苦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旅游业中,家庭收入也提高了。”彝海村支部书记沈达光介绍,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当地群众不仅学会了各种致富本领,而且深刻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旅游业新闻稿篇3

  眼下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夕阳彝族乡绿溪村依靠党建引领,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不仅抓出了亮点,也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大绿溪村是夕阳彝族乡绿溪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只有89户村民344人,村内森林覆盖率达90%。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如今已经依靠党建引领,投资130余万元,打造“党建+美丽乡村”项目,新建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文化广场、党建长廊、党建初心亭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并且获得了昆明市五星级党支部、区级的文明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等多项荣誉。绿溪村通过建强桥头堡垒,提升战斗力;突出领头雁效应,激发创造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先锋力;强化造血功能,推动发展力;夯实服务保障,增强向心力;整合资金300多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场所、旅游标识、游客接待中心,完成大风口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各村的灯光亮化、村庄美化、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也在同步进行,向“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阔步前进。

  夕阳彝族乡党委宣传委员刘梦婷介绍说:“当前正在推进的绿溪绿色生态民俗体验园,总投资在80万元左右,是夕阳彝族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包括了生态民俗体验园主体建筑、水体景观恢复、上山栈道等,旨在整合绿溪的资源,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文化旅游,让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也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在绿溪村,因为优良的生态环境,连古树名木都有故事,各种富聚要素的项目建成后,这里浓郁的民族风情,不仅彰显了绿溪村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里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必将使之成为宝峰、双河、夕阳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特色农业打卡娱乐线路上的最佳体验地。绿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普永学说:“就在村里的民俗文化展演舞台两边,有两棵生长了400年的古树,是分公母的,到三月底,公树开始发芽,颜色是绿色的,到四、五月份颜色慢慢变红,另外一棵一发芽的时候是绿的,到四月份的时候基本就红过来了,整棵树都是红的,然后它会挂果,公的不会挂果。”说到古树,夕阳彝族乡宣传专干张蓓瑞也不无自豪,他告诉记者:“绿溪村最古的古树有800年历史了,胸围有8米,是晋宁第一树,要五、六个成年人才能够合抱过来。来到夕阳彝族乡游玩的游客,首先也会来到这里参观一下,拍拍照。”

  目前,绿溪村党总支制定了《大绿溪村三年发展规划》,积极引入政府专项资金,将大力发展彝族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业、家庭式田园产业、乡村自驾露营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将绿溪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真正带动村内传统农业、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文化资源向经济转化,着力带动村集体发展、村民增收致富。

旅游业新闻稿篇4

  今年的春节长假,短途游、近郊游成为大多数游客选择,加速了古镇旅游热度升温,由伟光汇通倾力打造的彝人古镇旅游人次逆势增长。

  据腾讯和高德大数据平台统计,截止大年初五,彝人古镇春节共计接待游客26.16万人次,当日最高客流5.83万人次,较20__年春节同比增长12.71%。

  春节期间,为营造节日氛围,彝人古镇内各街道均悬挂上了大小灯笼,整个景区焕然一新,处处充满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多元业态,结合造型古建、街区氛围及亮化景观,更让游客沉浸在浓浓的“年味”氛围之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建筑风格上,彝人古镇延续了原德江城的风貌,再现了南宋时期的盛世繁华。古镇建筑样式汇集了云、贵、川等地的彝族民居样式,同时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参照传统彝族村落建筑设计,毕摩房、苏尼房、姑娘房等在此留存。

  彝人古镇自运营以来,以彝族文化为主线,通过深入挖掘地缘历史,赋予精神内涵,将毕摩文化、庆典文化、服饰文化、酒歌文化等民族元素活化重塑,打造了特色文旅产品《彝乡恋歌》、《祭火大典》,将完整的民族风情文旅体验向游客市民呈现。

  近年来,彝人古镇以“新体验、新消费、新旅游”角度,借助春节、五一、火把节、彝族年等民俗节庆体系,通过年轻化、趣味化、休闲化的创新打造,将旅游与科技、文化等跨界融合,同时依托彝人部落、彝乡恋歌等旅游特色产品,结合新零售、创新业态等,将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民俗演出、文化活动、特色业态中,通过古镇内的牌坊、广场、水系等景观游线及体验业态,共同形成古镇“点线面”融合的沉浸体验及文旅消费矩阵。

  华灯初上,彝人古镇更显万千风情,古镇各街道,是穿梭的游人,路旁的小店里,是围桌而坐的食客,苍茫夜色上空,升腾的是人间烟火气。

  一直以来彝人古镇着力将自身打造为“夜品、夜购、夜赏、夜游”的夜间旅游休闲目的地,通过专业运营不断迭代古镇业态及丰富休闲体验,在强化古镇品质引领消费同时提升了城市魅力。

  为更好满足群众品质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彝人古镇近年来通过重点打造大牌坊、彝人部落风情街等标志性景点以及街景灯光、氛围、配套设施,更好的将景区的建筑特色、文化底蕴向外展示,并营造出良好的夜间氛围,打造更好的夜游体验,实现建筑与人文有机融合,为夜间文旅消费提供了出色场景和条件,并规划打造了星空夜市、滨江市集等特色街区,通过聚合引入周边临摊商贩,进一步丰富夜间经济形态,充分释放消费活力。

  彝人古镇景区作为滇西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20__年旅游人次达1957.2万人次,在客流集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景区管理,保障游客畅游体验对景区建设至关重要。早在20__年,彝人古镇便开始了智慧景区建设,并持续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结合5G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景区管理提供了高效信息化管理通道同时,优化景区旅游消费体验。

  目前彝人古镇智慧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实现旅游核心区内4G/5G、WIFI信号全覆盖,智慧 旅游、数字社区等数字化应用已通过电子地图、交通疏导、人流监测、社区管理等方式逐渐融入到景区运营的方方面面,未来,景区还将依托5G、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充分挖掘、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潜力,通过数字赋能,将旅游服务、商家通过线上方式形成串联,让游客得到更好、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在营造良好过年氛围的同时,彝人古镇景区各项防疫措施不放松,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确保市民游客出行游玩安全放心。早在春节前,古镇就组织专人针对客流密集区域及人工消杀死角做精准消杀、全面消杀,切实提升疫情防治效果,同时实行游客扫码及测体温进入,游客需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测温后方可进入景区。与此同时,景区内各区域还张贴防疫宣传海报,同时利用景区广播系统循环播放防疫提示,提醒游客配带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每个人都有一个古镇情怀,而彝人古镇与生俱来的文化肌理,在承载地方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明同时,也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回归传统、体会“年味”的需求。

  作为首批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及“云南省旅游休闲街区”景区,彝人古镇将持续通过消费场景创新、原创内容品质提升、文化IP资源融合转化,不断迭代、积极营造,充分发挥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文旅消费品牌窗口作用,带动引领周边旅游经济及助推产业升级,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消费活动同时,积极为促进楚雄融入云南大滇西旅游环线贡献力量。

推荐访问:新闻稿 旅游业 旅游业新闻稿范文 旅游业新闻稿怎么写 旅游业新闻报道 旅游类新闻稿范文 旅游类新闻稿件 旅游产业宣传新闻稿 旅游方面的新闻稿 旅游新闻报道 关于旅游的新闻稿怎么写 关于旅游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