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3篇

时间:2023-11-14 17:00:06 来源:网友投稿

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3篇

关于农村基层工作会议发言稿最新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篇1

  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市委书记朱海仑深入天山区、高新区(新市区),调研“嵌入式”社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稳定等工作情况。朱海仑强调,要始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着眼点着力点,积极稳妥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当日上午,朱海仑来到天山区的昌乐园小区、阳光雅居一期、跃进街南社区和天山区公安分局,走进小区游园和社区图书室、监控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地,实地查看“嵌入式”社区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措施落实情况。

  昌乐园小区是“嵌入式”社区建设试点,小区现有少数民族居民4900人,占小区人口比例为67%,汉族居民2413人,占33%,居民中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多,社区通过营造安全和谐居住环境、解决就学就业难题、创造医疗休闲便利条件等措施,让居民安居乐业。位于黑甲山片区的阳光雅居一期是棚户区改造安置小区,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小区,各民族在这里共同居住、生活,心情舒畅,其乐融融。

  实地调研后,朱海仑在跃进街南社区召开座谈会。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棚改办、乌鲁木齐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天山区领导以及黑甲山片区管委会、团结路片区管委会、昌乐园社区、跃进街南社区等代表纷纷发言,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实际,介绍“嵌入式”社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维护稳定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朱海仑认真听取发言,边做记录边不时与代表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朱海仑指出,大家都做了很好的发言,就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设“嵌入式”社区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为市委工作提供了参考。近年来,相关区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创新思路,克服困难,在“嵌入式”社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改变了城区面貌,而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朱海仑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以天山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区分不同情况,积极稳妥开展“嵌入式”社区建设工作,不搞一刀切,杜绝工作简单化;有关领导以及市房产局、棚改办等部门要加强研究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天山区做好工作,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第二,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工作。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要借鉴内地城市的先进理念、做法,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合理摆布建筑楼群,错落有致,形成优美的天际线;注重建筑物外立面色彩,突出城市主色调,合理搭配色彩,防止五颜六色、杂乱无章。第三,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最大的群众工作。要把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与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模范单位创建工作结合起来,使各族居民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第四,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各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区规民约,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规范、引导作用,改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要始终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防止简单粗暴、一推了之。第五,始终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好基层工作。要总结经验,不断加强基层工作,提高基层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全覆盖、无盲点。社区要聚焦主业,进一步做好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工作,筑牢长治久安的基础。要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禁机关单位向社区乱要数据、材料,切实减轻社区负担。

  当日下午,朱海仑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高新区(新市区),首先查看高新街片区管委会和昆明路社区办公场所环境、维护稳定和服务群众工作开展情况,了解社区“十有”规范化管理及“十星”创建考核办法落实情况。朱海仑指出,要进一步明确管委会和社区的职责,避免交叉重复,造成人力浪费。要合理设置社区办公场所,方便群众办事。

  在高新区(新市区)公安分局,朱海仑查看了维稳一体化指挥平台和视频技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运行情况,并通过大屏幕观摩了维稳应急拉动演练。朱海仑对两个平台在提高指挥效率、提升维稳能力、加强治安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围绕“快”字标准,不断总结完善,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一旦发生案件,要以最快的速度处置好现场。要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坚持实践第一、效果第一,相互学习借鉴,不断提升维稳工作水平。

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篇2

  灵川县九龙社区位于八里街开发区核心腹地,现有居民19799人,其中80%为外来流动人口,共有汉、壮、瑶、侗、苗、回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305人。近年来,灵川县九龙社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四聚焦”,全力推进社区互嵌发展工作,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共居”,构建互嵌发展社区环境。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公约、居民守则,融入社区环境建设。以同心文化服务站、服务窗口、民族文化陈列室为重要载体,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讲好百年以来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民族团结故事。二是营造嵌入式人居环境。投入260万元实施社区风貌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同心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10余个,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栏、民族团结巷、民族文化展板等40处,嵌入各民族符号、元素、故事,营造民族融合氛围。三是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纳入社区日常工作,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窗口,同时特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少数民族“语言顾问”5人,提供翻译服务。

  聚焦“共建”,构建互嵌发展治理体系。一是依托综治智慧平台,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通过县、镇、社区、居民小区、楼栋的五级联动治理,构建“一站式受理、一网式联动、一条龙服务”的基层治理体系。二是创新“联合调解”机制。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调解员”调解机制,选取一批调解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人大代表入驻社区服务中心联络站,成立“石榴籽”调解团队,由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律师、五老志愿者(老党员、老干部、老法官、老律师、老教师)组成调解员,每月9日设置为“阳光调解日”,社区今年以来排查矛盾36件,解决34件。三是强化居民自治。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协商制定出《九龙社区居民公约》等自治制度,在社区建制调整改革中,鼓励引导8名少数民族企业代表担任社区管理员,同时开创“时间银行”管理模式,即通过参与服务的时间换取享受服务的时间,鼓励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目前九龙社区共有志愿者320名,其中少数民族36名。

  聚焦“共学”,维系互嵌发展精神纽带。一是搭建学习平台,改造优化社区“民族之家”“同心书屋”,配备涉民族类图书1000余册,组建义务教员队,新增“同心院”“同盟堂”等学习场所,常态化召开少数民族座谈会、邀请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民族专业专家学者授课5次。二是拓宽学习载体。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联合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师范大学以及媒体公司,开发民族团结教学资源,创新打造“民族大讲堂”,推送单家集夜话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系列动漫短视频12期、手绘漫画10期,浏览量达5万余次。三是选树民族团结模范。采取自下而上广泛推荐、评审小组严格审核、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公开公示和创建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等程序,每年评选民族团结示范家庭20户、示范个人10名,每年指导社区开展“和谐楼栋”“和谐巷道”评比活动1次,营造“嵌入式”和谐向上氛围。

  聚焦“共乐”,擦亮互嵌发展民生底色。一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孵化注册“民族就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专业社会组织,开设“同创间”,举办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班,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免费开设创业指导、剪纸、插花、制作团扇等技能培训,每月推送岗位招聘信息。目前,已培训少数民族群众1000余人次、提供岗位信息100余条,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就业200余人。二是提高民生服务温度。联合卫生健康局、司法局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法律援助”“专项服务”等活动10余次,依托社保中心绿色通道及上门宣传的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失业补助等政策落实力度,惠及群众200余人。三是丰富各族文化生活。坚持“每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支持各族群众举办民族传统特色节日活动,常态化在社区开展民族文艺汇演、“民族杯”体育比赛、饺子宴等群众文化活动。目前,已开展文旅服务10场次、民俗表演20余场次,参与群众、游客超过2.5万人次。

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报告篇3

  近年来,酒泉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鼓励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了“社区民族大团结、少数民族得实惠、社区工作成品牌”的工作格局。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打造为民服务“火车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提出了明确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力促基层树立民族工作新理念、明确新任务、理解新要求。按照“组织有力、运转高效”的理念,构建了县、乡(镇)、村、组(社区网格)四级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全市68个乡镇、80个社区均设立了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办公室,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各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制定对少数民族人员管理、教育、帮扶、救助等方面的工作规范和管理措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企业、学校及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单位指定了民族宗教工作联络员,定期更新常住及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信息库,形成了社区民族工作有人抓、业务有人干、信息有人传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政府聚焦民族工作主责、突出服务群众、教育引导主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基层群众当中,依托社区网格管理体系,统筹协调民族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基层民族工作系统推进、区域协同、共同发力。

  二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搭建为民服务“连心桥”。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以民族团结创建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坚定发展信心、同步建设小康等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组织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参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实践教育等活动,在社区主要路段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文化长廊、主题墙绘和小游园。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在每个网格内选聘一到两名热心居民作为民族工作联络员,常态化走访,发现苗头性矛盾,及时调解化解,营造了全市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社区开展多种活动,利用社区“妈妈唠嗑队”、社区“老娘舅”、“邻里节”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各族群众学习、交流、议事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给各民族群众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特色化的服务。在举办各种活动中因势利导,把宣传民族政策法规融于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推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社区定期组织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认同并遵从城市管理规则、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推荐访问:共同体 工作报告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