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crisis)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十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校园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维护学校稳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学校成立“杉城镇中心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小组由负责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领导,成员由德育处负责人、班主任、校心理咨询员、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各班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制定危机事件处理方案,实施危机风险化解,为重大危机事件处理作出决策。
第二条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第三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第四条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
2.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问题者;
3.存在诸如学业严重受挫、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严重人际冲突或突遇严重挫折者
4.过去有过自杀行为或企图,或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如明显内向、与别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者;
6.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7.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如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化等;
8.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者;
9.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产生危害者。
第五条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讨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第六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应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七条对严重心理异常学生的干预措施: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周围同学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后,应及时反馈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由学校心理咨询员及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进行评估和初步诊断,提出相关建议,并转介到专门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
1.如果诊断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所在班级应密切注意学生心态,指派学生骨干给予关心,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汇报情况。心理咨询室根据班级报告或学生本人要求开展跟踪咨询,及时提供心理辅导。
2.如果诊断危机程度较高、不宜在学校继续学习者,由学校与家长协商解决休学事宜。
第八条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周围同学发现学生的自杀意念后,应及时向各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以下措施:
1.在心理危机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将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转移到安全地点,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护。
2.由心理咨询室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评估,如果在校内可以解决,由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如果情况严重,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进行救助。
3.尽快通知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家长到校,家校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第九条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有学生处、德育室负责,首先给予控制,保护双方当事人的人身安全。由心理咨询室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评估。如诊断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者需要住院治疗或回家休息,及时通知家长并与家长协商解决。
第十条对已实施自杀自伤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1.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应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要立即将其送往医务室或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同时向学生处汇报情况。
2.学生处要及时向校领导和公安部门汇报,由公安部门负责保护、勘察和处
理现场,防止事态扩大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的调查。
3.立即通知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家长到校。
4.对于自杀未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应与家长协商解决。如危机情况尚未解除,必须由家长为其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转介到专业心理治疗中心进行咨询和治疗,不得让其继续留在学校学习,以免影响其心理康复或发生其他意外。
5.对于已实施自杀行为学生周围的学生,包括同班同学、好朋友、目击者等,学校和班级应采取相应的安抚措施。心理咨询室可根据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避免更大范围的急性心理危机出现。
第十一条对于因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在其复学以后应采取相应后期跟踪措施:
1.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出具有资质医院、咨询中心等开具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2.学生复学后,学校和班级应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给予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同时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每月至少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3.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学院还应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应安排班主任、学生骨干、该生好友等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
第十二条在开展危机干预与危机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做好资料的收集与证据保留工作,包括与相关方面打交道的重要的电话录音、谈话录音、记录、书信、照片等。学生自杀事故发生后(含已遂和未遂),学生所在班级在事故处理后应将该生的详细材料(包括遗书、日记、信件复印件)提供给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备案。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班级亦应将其详细资料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备案。
第十三条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第十四条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专、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能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要重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危机干预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全校各部门尤其是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工作人员,应服从指挥,统一行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因失职造成学生生命损失的,要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和《**_*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按照“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过程管理,完善预防机制,注重工作实效”的原则,制订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方案,有效解决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引导青少年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发展自我、远离侵害,预防和减少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切实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人性化原则。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群体,发展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在预警、干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保护和预防,切实维护中学生身心发展。
2.预防性原则。建设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教育性原则。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应及时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危机,矫正不良心理行为。
4.参与性原则。预警干预机制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要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社区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推进预警干预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5.实效性原则。建立和健全预警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心理干预工作的规范化,增强机制运行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目标
1.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学校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建立学校危机干预工作小组,形成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宣传,加强教师、家长以及中学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和认知,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危机状态的识别能力,能及时启动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系统;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以使学生在面对危机时能有效应对。
3.通过心理援助的适时介入,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当下,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地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避免或减少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的发生。
4.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中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具体举措
(一)建立预警干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校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组室以及有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实验中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实验中学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二)确定预警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第一,生活中出现了导致心理压力的重大或意外的事件;
第二,躯体和意识出现不适感受,又未引起周围人的重视而不能得到及时疏解;
第三,遭遇到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应付的困境。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出现就意味着个体出现了心理危机。心理压力超过个体应对能力、情绪障碍严重或行为失衡的个体,都极易出现有潜在伤害性的危机状态。不同的学生因其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生活状况不同,在面临心理困惑和危机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1.一般预警类
(1)心理因素方面
第一,个性较为内向、沉默、喜怒不形于色,心事较重,遇到一些问题不愿或无处向人诉说;
或个性过于暴躁,易怒者。
第二,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因各种原因导致情绪失控者。
第三,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或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
第四,在学校和医院门诊心理测试中抑郁倾向较高者、有狂躁倾向及反社会型边缘人格特点者。
第五,有心理障碍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
(2)学习压力方面
第一,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或者父母期望过高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学习努力但仍然考试不理想的学生。
第二,因外地(校)新转学、因病住院或休学后复学、各学期开学或结束等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三,严重厌学、逃学,或有考试综合征及学校恐惧症的学生。
第四,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3)家庭生活方面
第一,近期家庭及学校生活中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如家庭中有迁居、父母及亲属出现变故、家庭经济状况改变;
因犯规而受批评、人际冲突、遭受失败等。
第二,成长经历中有过自虐自伤记录,最近生活中又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者。
第三,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的学生等。
第四,因经济严重贫困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且交不起学费的学生、需要经常向亲友借贷且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学生等。
2.重点预警类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第一,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第二,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学生等。
第三,近期在学校言行和情绪表现有些异常,比如内向的突然变得外向起来,或更加封闭、沉静、沉默;
作文或作业中、与他人交谈中常谈到与死相关的话题或表达生活无意义感;
外向的突然变得内向,不与人交流,有暗自流泪或与其它人留恋告别的言行等。
第四,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第五,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第六,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三)预警干预具体实施
1.学校心理预警干预机构的层次组成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包括三级系统。
一级预警机制: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助理、学生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监护。他们距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情况(其中心理助理本身就是学生),对班内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作重点预警,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并及时上报年级组。
二级预警机制: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组、学校德育处领导组成小组进行监护。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以及时的预警干预。把各班级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上报到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或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
三级预警机制:由心理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给予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以科学专业的心理干预,将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适时向有关医疗机构转介。
2.各级学校心理预警干预机构的职责
(1)各级心理监护的职责是:三个“及时”。即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面临的变化和危机,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情况等。
“及时”的涵义是:
发现学生情绪波动或心理异常情况后,要在1小时内,向各班主任汇报,即刻采取必要的保护性(初级)干预措施;
在危机学生处在被保护的情况下,速上报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或专职心理教师),并制定相关措施实施心理干预;
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小组要向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领导小组或学校领导及时汇报,与家长联系。
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领导小组或学校***理危机预警干预领导小组、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联合协商,共同进行心理干预。确认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明确建议家长及时转介至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和治疗。
(2)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和自觉求助的教育,班级心理助理发现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同学问题后,应及时报告班主任老师。
(3)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家长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并与家长建立联系经常沟通,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4)构成三级体系的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系统,并与家庭、学校共同形成对学生在校内的心理保护网络。
3.学校心理预警干预的运行
实验中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分为三个部分,即预防、预警和应急。
(1)预防:强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德育处、心理辅导室要明确岗位专人负责,强化以班主任为主体,以德育处、团队干部、以及学科教师为骨干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度关注流动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或其他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第二,学校建立心理助理制。各班设心理助理一名,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班主任做汇报。努力学习有关心理知识,积极参加心理助理培训,用相关知识帮助同学,用乐观心态引导同学。当个别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时,要及时报告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室,并劝说其尽快到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工作遵循保密原则,维护同学的权益,不得随意泄露同学的隐私。
第三,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学期至少保证2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同时充实学校心理辅导室组成人员,积极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及朋辈互助活动,在开学、考试等重要阶段更要加强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预警:建好预警监测中心,开展学生心理普测
预警系统是整个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可在心理辅导室设立“心理预警监测中心”,各年级组、门卫室为校内信息监测点,校外的信息监测点主要有家委会、当地派出所、学校周边的网吧、商店等;
校内监测员队伍以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门卫保卫人员、值周教师等为主。学校应在各班级设置“心理监测点”,以班主任、班干部和班级心理助理等最有可能获取第一信息的人员为主体,其他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其职责是发现监测对象和其他人员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预警信息监测中心报告。
第二,学校应定期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更好地开展心理危机预警的必要保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筛选出部分问题较严重学生,在保密的基础上与其班主任联系,作为长期关注和引导对象,并进行心理咨询等干预,防患于未然。
第三,监测信息及学生心理测评由学校心理预警监测中心负责收集并进行评估。学校监测中心要设立并公布预警电话,建立重点监测对象数据库,实行重要信息登记、通报制度。班级心理监测处理点要做好预警信息登录,对重点预警对象、重大信息获取及处理结果都要有文字记载,不得漏报、瞒报、误报。
第四,预警信息的发布。在提前获取准确的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信息时,学校“心理预警监测中心”应做好评估工作并上报学校领导,根据事件的不良程度与紧急程度下达指令,实施相应级别的预警应急援助方案。预警的级别分三个级别:
三级“蓝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心理问题,其危机程度为“一般”,校心理辅导室可以自行处理。
二级“黄色”预警,主要针对那些有可能演变成危机的心理行为,其危机程度为“较紧急”,学校心理辅导室要在第一时间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校长室报告。
一级“红色”预警,主要针对短期剧烈的心理冲突和失控行为,其危机程度为“紧急”,学校要在***相关部门和教育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领导小组。
(3)应急: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
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有效保护学生的重要环节。处于心理危机情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周围人的支持与理解,一般处理危机情况需要的是:
首先,危机评估。危机评估是进行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危机评估的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个体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社会状态和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等。另外,评估需要贯穿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状态,了解个体支持系统的有效性,从而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其次,制订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评估的基础上制订符合个体生理、心理状况的干预方案。设计干预的技术,以解决目前的危机或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确定应提供的支持。
再次,实施干预。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简称危机个体?)保持密切的接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鼓励危机个体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以减轻焦虑,可以采用认知干预或者采用系统脱敏等行为主义取向的干预技术,向危机个体提供应对技巧;
向其解释其情感反应是对灾难的正常反应,强化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合理性;
不对危机个体做不切实际的保证;
强调危机个体自身对其行为和决定所负有的责任,提高其应对效能,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帮助危机个体调动其社会支持资源,如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
最后,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结果,不断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干预者通过观察、交谈以及使用量表等方法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及危机评估,以了解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生伤人、自杀事件屡屡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类型及特征,以及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能提高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能力,还能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301-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况
1.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括。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危机包括三个方面: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在大学生阶段发生的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认识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广泛的注意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杀的失败”,同理,只有准确地知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产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因素。
1.内在原因。内在原因主要包含大学生本人自我调适能力差、人格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乃至00后,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原生家庭对他们从小就比较溺爱,成长环境比较单一,造成了这部分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适能力差、对人际关系、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要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还面临着在“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挣扎,再加之就业、恋爱等压力,使他们无法承受。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都不一样,而焦躁、软弱、阴郁这些类型的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就要大得多。
2.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他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着家中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精心呵护,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打击。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转变为经济的支持,很少关注到学生自身心理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事件都或多或少地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大学生的各种压力也随之加剧。校园贷、传销、非法宗教活动等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隐蔽性与突发性。由于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加之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都不容易发现,具有隐蔽性,而当被别人察觉时,大多已形成了心理危机,因此,又具有突发性。
2.发展性和易发性。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大学生个体容易受到季节、他人及社会的影响,具有易发性。
3.交互性和复杂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个或者多个问题交互的。例如:有些大学生同时存在焦躁、失眠的状况。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是复杂的。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1.坚持预防为先,重在普及。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要进行心理测评,以此来评估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心理测量工具主要采用以下三个心理学量表: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以及SCL(《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建立动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因此及时跟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渠道不应该仅仅是大学期间开设的少量的心理课程,而应该从多方面来普及,例如,多姿多彩的心理协会活动、与心理相关的书报借阅宣传、心理主题班会等。
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让他们学会理性地看待。大学生往往对心理健康问题不重视,大多时候并不确信自己已经患有心理疾病,加之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错误的看法,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地寻求帮助,克服危机。
2.干预专业,讲究科学。因为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所以高校应设立危机领导小组,健全“四级”预警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干预体系,科学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健全“学生—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咨询室”四级预警机制,从多环节多渠道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动态,便于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既能有效避免干预过早,造成学生本人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也能有较减少事后干预。
大学生与同班同学接触的时间较多,因此,同班同学也容易观察到个体的心理危机问题;各班应设立心理委员,同时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心理健康问题,便于及时将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的情况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还需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转介给心理咨询室,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还应及时与所合作的医院、精神病院进行联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干预体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单凭学校就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大多与他们本人的原生家庭有关,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多家庭教育单纯地重视孩子的成绩、技能方面的提升,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从小父母比较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导致了大学期间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问题。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问题的,因此,在发现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学校应完善学生了解、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渠道,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设立危机救助热线电话及实行网上心理干预,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咨询;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制度,落实责任,积极寻求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群体,大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他们必将承受来自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恋爱、重大丧失、与“自我”有关的问题的压力。社会支持能减少对他们不良社会应激的伤害,有效地提高社会适应性。
五、对现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三点思考
1.将大学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健康辅导员区分开来。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范畴涉及多个方面,但是与心理健康辅导员有很大区别,个别高校忽视这个区别,将思想政治与心理的辅导员合二为一,这对于有效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利的。
2.积极发挥朋辈疏导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容易与同龄人朋友倾诉自身的困扰,而不是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因此,积极发挥朋辈疏导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3.注重心理危机后的干预。注重大学生心理危机后的干预,对于预防其他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学生本人的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就十分重要,做好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充分运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可以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避免危机的扩大化或衍生新的危机,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刘立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转介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2,(02):70-71.
[2]潘子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35-138.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目前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由于心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学生、家庭、社会、学校带来了较大的损失,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促使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并对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心理危机高校学生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08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面临困境时,应用惯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陷入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心理问题及自杀倾向、自杀尝试的高校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构建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十分必要。
1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1.1家庭问题
一些家长因性格、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素质、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易造成孩子敏感自卑、焦虑易怒、偏执抑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家长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家庭经济问题、父母关系不和谐等也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1.2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转型,大学生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加之当前多数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一帆风顺、未经历过挫折教育,遇到此类的问题时很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1.3教育缺失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各高校虽采取多种措施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的教育流于形式[1],教育实效性不大。
1.4自身原因
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转变,面临着自我认识和发展的问题,对人际交往也有较高的期待,但由于当前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经历的挫折少,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且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与人交往中,尤其是恋爱中遇到情感问题不能很好地自我排解,容易产生心理压力。
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分析
2.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高校均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突发事件后的应对方案,并通过演练、模拟、应用,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2.1.1心理健康教育助教建设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助教建设计划是华东师范大学于2004年起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2],在这一计划中,要求每个宿舍有一名学生志愿参与,收集本宿舍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危机信息;
参与培训和活动的学生,可获得学分。每个宿舍有一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计划的覆盖面广,采用“有偿性”的模式可增加学生的志愿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在本计划的实施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能在活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角色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
2.1.2“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些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构建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针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的相关制度及实施办法,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院系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等,并积极成立校园心理危机援助队,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创新了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存在的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不足,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干预效果不明显:从表面上来看,我国各高校均具备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强调危机预防、干预一体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预重点模糊,不少学校仅重视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较少关注对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意识的培养,致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行动迟缓,难以把握危机干预最佳时机,导致干预效果不佳;
第二,重“处理”轻“防范”:目前不少高校并未能真正认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关系,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危机爆发后的处理,而忽略日常的危机防范,缺乏对心理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把握;
第三,工作者专业水准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担当,此类工作者一般只经过简单培训,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工作,也有些学校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类工作者虽具备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缺乏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临床经验,使得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非科学化现象严重,此外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缺乏透明度、忽视心理舒缓功效等问题,使得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率不高。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任务,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紧迫性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健康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6-97.
[2]蒋丽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146-147.
作者简介:李昌永,本科,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校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特制订本预案。
一、总则
(一)干预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辅导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要预防优先,将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生命第一的原则。发现危机情况,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3.亲属参与的原则。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学生家长或亲属。
4.全程监护的原则。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安排专人对干预对象全程监护。
5.分工协作的原则。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干预对象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6.长期有睡眠障碍者;
7.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8.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9.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1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
12.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话语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职责
(一)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心理健康中心和各系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小组组成心理危机干预三级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心理危机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和干预工作。
(二)以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干部、学生心理委员为支撑力量,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借助同学之间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沟通,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尽快与校心理健康中心取得联系。
(三)以学生处和各系部主任、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为重要力量,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监管工作。学生工作者应了解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并及时与校心理健康中心联系。
(四)以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兼职人员为核心力量,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人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处于危机状态或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应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专业人员应给予评估和会诊,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转介等措施。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环节
(一)问题的发现
各系部要建立起通畅的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做到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心理危机动态,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周围同学应予以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并及时向班主任老师反馈情况。对有行为异常或近期情绪、行为变化较大的学生,及时报告校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预诊和危机风险评估,提出危机干预措施和初步的治疗建议。
(二)讯息报告
学生发现危机情况,周围同学应立即向班主任报告,班主任在采取必要措施并迅速赶往现场的同时向校心理健康中心和系部分管领导报告,系部分管领导立即向学校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报告,职能部门主管领导视危机严重程度酌情向学校分管领导及时汇报。
(三)即时监护
各系有关职能部门立即派专人对危机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四)通知家长
在实施监护的同时,各系应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长来校,如果家长确实无法尽快赶到学校,在家长以传真、电话等方式的授权下,对学生采取治疗措施。
(五)进行阻控
对于有可能造成危机扩大或激化的人、物、情境等,进行必要的消除或隔绝。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可能引发其他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物,各系部应协助校心理健康中心及时阻断。
(六)事故处理
当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事故发生后,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
安保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有关单位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各系部对学生进行安全监护;
校医务室负责对当事人实施紧急救治,或配合相关人员护送至就近医院救治;
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制定心理救助方案,实施心理救助,稳定当事人情绪。
(七)成因分析
事故处理结束后,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事件的成因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尤其对那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手段和措施认真总结,以备今后参考。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队伍建设
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分为专业人员与相关人员。专业人员一般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包括学生工作者、教师、相关职能部门。危机干预需要在校心理健康中心统一指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以保证心理危机干预成效。
1.加强相应的投入,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一旦遇到灾难性或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时,有能力向需要这些服务的学生及其家属提供紧急服务。同时,也要加大对心理社团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
2.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专、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能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应该要重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危机干预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
3.要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等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室、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担任,各班班主任应积极协助学校负责人抓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办公室设在心理健康辅导室。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二、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近期有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4、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诉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5、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6、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7、受到意外刺激后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
8、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9、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10、性格有明显缺陷,严重不适应学习环境等的学生;
11、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12、近期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进行评估干预;
13、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的学生;
14、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的学生。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的学生。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的学生,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三、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有益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习环境,举办全校性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演讲等),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为老师、行政人员提供心理咨询与协助,参与人员是全体教职工。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
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
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学校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
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心理辅导室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班主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
学校每年对三类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排查:①对一年级不能适应学习环境学生的排查;
②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排查;
③对心理压力太大学生的重点排查。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在学生层面,培养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同学心理健康健康方面的联络,对班级内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报告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
在班主任层面,心理辅导站根据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三)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危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应在当天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学校相关领导,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
五、干预措施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心理辅导教师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二)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三)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四)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1、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在学校正常学习者,学校成立以班主任、学生干部为负责人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以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学生进行安全监护,监护小组及时向学校汇报该学生的情况。
2、对于危机程度较高但能在校坚持学习并接受治疗者,学校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家长如愿意将其接回家治疗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如家长不愿意接其回家则在与家长鉴定书面协议后由家长陪伴监护。
3、经心理危机评估小组或心理健康专家评估与确认有严重心理危机者,学校及时通知学生家长立即来校,并对学生作休学处理,让家长将学生接回家或送医院治疗。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学校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对心理危机特别严重者,学校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或在有监护的情况下送医院治疗。对于出现危机事故的学生在医院接受救治期间,学校亦指派相关人员根据医院要求在病房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
(五)建立救助体系。
对于突发学生自伤自毁事故的紧急处理,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应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并立即报告给校长室,校长室通知校医院、保卫处、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室人员到达现场。上述各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应派人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紧急援救。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将学生送医院治疗,然后向有关部门汇报。现场紧急救助各部门的职责如下:
1、校长室、德育室负责现场的指挥协调
2、校医院进行紧急救护
3、保卫处负责保护现场,配合学校对当事人实施生命救护,协助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配合学校及医疗部门对学生进行医疗救护过程中的安全监护。
4、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制定心理危机事故救助具体方案;
并将具体方案报学校相关领导。
六、后期跟踪
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学生复学后,学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对其要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心理辅导教师每月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对于因有强烈的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休学而复学的学生,学校要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干部等对其密切监护,制定可能发生危机的防备预案,随时防止该生心理状况的恶化。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保持密切的关注,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咨询及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日渐突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部曾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8年3月11日教育部在京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研讨班并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的关心。
因此,了解心理危机现象,认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和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
一、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综合性的,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等。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比如:父母早亡或者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联系在一起的。自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问题。
2、社会原因。
人际关系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学新生,刚一到陌生的环境,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环境,这时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要广阔得多,他们既有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又存在交往障碍。加之,近年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但社会整体就业职位无明显增加,就业难已成为大学生一人校就困惑伤神的难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反应。
3、学校原因。
首先,面对一门全新的专业,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笔者所在的韩国语系就有不少的学生在升人大学前没接触过韩语,加之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学教师,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不得其法,出现迷茫、困惑,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没兴趣进,进而导致心理上的危机。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1、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当前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缺乏必要挫折承受能力,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会苦恼、焦虑、愤怒、忧郁、悲观。因此,积极稳妥开展挫折教育和挫折心理训练,必须教育和磨砺大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对人生挫折,善于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2、学校要通过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针对在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学习方法和方式问题等开展专题教育。
(二)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种工作机制,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者机构的任务。
首先,要有一个高效率的危机干预应对中心。学校应成立以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危机干预咨询中心,统一协调、指挥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心既对上级负责,也要对学校负责,更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搞的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高的学校,大都此项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有一位熟悉和理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主持。
其次,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网络。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这一系统工程,仅有高效率的干预应对中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医院“四级防护网络”模式,使之形成互相联系、相互交叉的立体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为第一级,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分团委、学生会为第二级,各班的学生干部、党员、寝室长为第三级,医院、医务卫生所为第四级。
第三,配备和培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职人员。组建一支经过一定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开展等。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全球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措施。希望在中国教育中能尽快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从而及时有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者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干预机制及其干预原则进行,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危机的原因干预机制干预原则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日渐突出,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部曾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8年3月11日教育部在京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研讨班并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的关心。
因此,了解心理危机现象,认识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和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
一、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
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造成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综合性的,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等。概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的一些潜在或显性的条件,如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抚养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比如:父母早亡或者离异、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联系在一起的。自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问题。
2、社会原因。
人际关系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学新生,刚一到陌生的环境,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环境,这时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要广阔得多,他们既有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又存在交往障碍。加之,近年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但社会整体就业职位无明显增加,就业难已成为大学生一人校就困惑伤神的难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部分学生表现出焦虑、抑郁、悲观的情绪反应。
3、学校原因。
首先,面对一门全新的专业,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笔者所在的韩国语系就有不少的学生在升人大学前没接触过韩语,加之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学教师,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不得其法,出现迷茫、困惑,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没兴趣进,进而导致心理上的危机。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
1、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当前一部分青年大学生缺乏必要挫折承受能力,生活中遇到挫折往往会苦恼、焦虑、愤怒、忧郁、悲观。因此,积极稳妥开展挫折教育和挫折心理训练,必须教育和磨砺大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对人生挫折,善于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2、学校要通过健康教育课、心理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针对在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学习方法和方式问题等开展专题教育。
(二)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种工作机制,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者机构的任务。
首先,要有一个高效率的危机干预应对中心。学校应成立以主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工作部(处)、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危机干预咨询中心,统一协调、指挥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心既对上级负责,也要对学校负责,更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搞的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高的学校,大都此项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并有一位熟悉和理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主持。
其次,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网络。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这一系统工程,仅有高效率的干预应对中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医院“四级防护网络”模式,使之形成互相联系、相互交叉的立体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为第一级,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分团委、学生会为第二级,各班的学生干部、党员、寝室长为第三级,医院、医务卫生所为第四级。
第三,配备和培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职人员。组建一支经过一定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开展等。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全球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措施。希望在中国教育中能尽快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从而及时有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者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在于预防,而不是等到悲剧发生了才进行干预。所以,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应当作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预警机制;
预防;
疏导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1、什么是心理危机。1964年,心理危机干预的鼻祖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其后,美国心理学家KristiKanel于2003年对心理危机的实质和发展过程做了更为合理和清晰的解释,他提出心理危机包括3个基本部分,即发生危机事件:危机个体感受到危机事件并因此痛苦;
以前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对目前问题的解决无效,引起危机个体意识、行为和情感方面的功能失调
2、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的意义
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的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3]危机干预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是为了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带来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实践中复原或康复[4]。近年来,高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部分学生在遭遇危机事件后,导致自身的生活、学习状态受到极大影响,出现厌学、肢体自残、离家出走等行为,或出现暴力攻击他人,更有甚者,选择以轻生自杀的方式来摆脱痛苦的纠缠。如果这些冲突性行为只是在学校管理、社会安全或社会法律的层面上得到阻止和解决,而没能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对在校高中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所学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如何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名学生的高中校园来说,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起到预警的作用呢?简单来说,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心理老师的识别,而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将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控制在起始状态,及时疏导,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学习。个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通过专业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测量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工作,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鉴别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情况严重者及时跟家长沟通,转介到高一级的专业咨询机构或医院就医。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概念。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与了解,并且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充满误解与敌意,因此导致在自身出现心理适应性方面问题或遭遇重大危机事件的时候,不懂得寻求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3、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作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很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个体在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心理教师可以针对高中生中普遍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惑和障碍,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学生,开展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体验、学习、探索、成长,以达到及时疏导心理障碍的目的。
4、发挥班主任“预警员”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对班级和学生长时间接触的优势,将班主任成功塑造成“预警员”的角色。很多时候,对待在心理测评中表现异常的学生或是察觉到自己心理适应性方面有问题而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帮助,但对于在测评中没有察觉到异常或是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心理老师很难主动察觉到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而班主任每天有大量时间跟本班同学接触,加上对自己学生的行为举动比较了解,因此一旦学生出现异常,班主任能在比较短时间内有所察觉。所以,由班主任来充当“预警员”的角色,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5、利用来自学生的力量。充分利用学生自身资源,通过自由报名或者班级同学、老师的推荐,对这些选拔出来的同学进行专业的心理沟通技巧、心理障碍识别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让这些同学具备基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识别知识,同时掌握一些专业的沟通倾听技巧,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与本班同学朝夕相处以及学生相互之间更容易信任的优势,对有轻微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对需要专业帮助的同学及时报告专业的辅导老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及时上报,以达到对心理危机事件最佳预防效果。
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中,预防和应急作为两个主要方面,两者作用的时间不同,处理的方式不同,前者重在“防”,后者重在“治”,两者都很重要,但如果作为一个学校来说,能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那对于一个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GillilandBE,JamesR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
[2]KristiKanel.Aguidetocrisisintervention[M].PacificGrove,USA:Brooks/ColePublic,2003:4-12
[3]史占彪,张建新.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93-399
[4]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付芳.试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5.
摘 要: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的内容包括: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组建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制订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协调与其他干预手段之间的关系,提高专家团队的素质,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发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具,等等。
关键词: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 快速反应机制 构建
自然灾害事件、暴力恐怖事件、校园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必然引发校园公共心理危机,亦称群体性心理危机。
公共心理危机具有突如其来、涉及面广、破坏力强等特点,所以,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减少公共心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建立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为由于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人群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
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以保证工作的落实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二、组建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承担。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不少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一支心理咨询员队伍,可以他们为基础,再吸纳一些校外优质的兼职人员,组建起本校的学生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三、制定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每所学校都应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本校的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并以流程图的直观形式张贴在墙上。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心理危机处置预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件信息
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由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引起的,所以每当一个重大的灾难性公共事件发生后,出现公共心理危机几乎是必然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组织的成员有义务对发生在校内外的灾难性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将捕捉到的信息迅速向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汇报。
(二)紧急会议
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人在接到成员事件报告后,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相关事宜。
1.事件评估
事件评估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1)该事件能否引发公共心理危机?
(2)如果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可能涉及哪些人?
(3)该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具有哪些症状?
2.处置方案
根据对事件的上述评估,提出应对的具体方案。方案应包括:
(1)危机干预的目标(阶段性目标和终期目标)。
(2)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个别干预还是群体干预?是否借助于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手段?)。
3.任务分配
将干预方案以任务形式分解到专家组成员个人,必要时可按年级或专业分组进行,设立小组负责人。
4.问题解决
在方案执行中不可能没有问题,比如,团体干预的学生召集问题、场地及设备问题、交通和安全问题等,那么,遇到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加以协调配合?都必须有所考虑。
(三)干预实施
根据紧急会议的部署,具体展开心理危机干预行动。
(四)监测指导
要对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加以信息反馈,专家组成员必须将每天的干预情况向专家组负责人汇报。专家组负责人根据成员的汇报应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事先对事件的评估是否准确?
2.干预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3.是否对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诊?
4.有无需要向心理医院转介的对象?
(五)总结反思
每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结束,都必须对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为下次工作提供借鉴,不断提高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的水平。
四、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
专家组平时要注意收集与公共心理危机相关的技术资料,分类加以整理,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较为普遍且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专家们就要对这一常见的心理障碍有较深入的研究,达到精通的程度,以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筛查对象,及时转介,有效矫治。
五、协调与其他干预手段之间的关系
心理干预对于公共事件的善后固然很重要,但它绝不能代替事件的其他处理手段,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常常受制于其他干预手段的运用和发挥。比如,一场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倘若事态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单靠心理专家的心理危机干预来消除人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心理危机干预无用论”是错误的,“心理危机干预万能论”也是荒谬的。正确的态度是,将心理干预作为事件宏观干预的一部分,并积极发挥作用。
六、提高专家团队的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专家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的建设,通过各种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一)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尽快落实学校心理咨询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选派教师参加公共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
(三)专家组成员应多进行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实践,如参加一些灾后心理援助之类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和技巧。
七、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公共心理危机如同火灾和生理疾病,事先预防胜过事后处置,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比率和降低心理危机的危害程度。
八、开发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工具
(一)准备好用于诊断心理问题测评软件或问卷调查表,以便在公共心理危机发生时快速筛查出有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
(二)制作团体心理辅导课件,比如:“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怎样合理地宣泄情绪”,此类的课件可以用于各种突发公共心理危机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提前有所准备。
总之,建立学校公共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尽快予以建立,提高学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危机”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危险”和“机会”两层涵义。学校管理者如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立起公共心理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加以实施,那么学生每经历一次心理危机,心灵就经受一次洗礼,抗挫能力就会得到一次提高,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雷雳.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淑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及矫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6]四川省心理学会.震后中小学生心理援助――方法与途径[C].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处理,适用本常规。
第二条总则
为了保障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学生的身心安全,及时预警有恶性事件发生倾向的个人或人群,及时在重大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提供心理援助和疏导,及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对相关人员或人群进行维护性心理疏导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常规。
第三条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及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参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员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以及高级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社会安全保障人员(公安、法律、火警等)和社区工作者等。
第四条心理危机干预从过程上来说包括: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维护性干预和发展性干预。
预防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
引导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
维护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
发展性干预:在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后的以促进继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也包括对健康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条心理危机干预从对象上来说包括:当事人干预、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
当事人干预:对事件发生现场中的直接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对不在事件发生现场、但与当事人或人群有密切接触并受影响的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对当事人或人群的亲属人群的心理干预。
第六条心理危机干预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现场干预、来访性干预、跟踪性干预。
现场干预:在重大事件现场与其他专业人员配合与合作对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来访性干预:对有冲突爆发倾向的求助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跟踪性干预:重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相关人员或人群的补救性心理干预。
第七条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架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架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子系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系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
第八条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重大或恶性事件的发生。该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教育部已有文件规定从20*年新学期开始,大学新生入校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各地高中在高一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参照执行。
学生团队中的“心理互助员”: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互助员”队伍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整个青春发育期,伙伴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心理互助员”是经过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在学生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他们的活动可以团队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能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当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能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而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反应。
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学校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队伍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直接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教师往往和学生接触密切,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就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灵敏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并应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资格证书。他们的预警信息来源除了直接使用心理健康档案、接受和筛选来自上述两支队伍的信息外,预警信息的来源还包括学校系统的心理辅导电话热线、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信箱、校园网中的心理健康论坛(BBS)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冲突性事件爆发倾向(自杀、自残或暴力)人员的来访性心理干预,其岗位责任之一就是要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时提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直接领导者应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第九条应急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或恶性事件(自然灾害、灾难性事故、传染性疾病、暴力冲突、自杀自残自虐等)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要能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它系统(教育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群(同学、教师)和亲属人群(家长、亲戚)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领导指挥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领导指挥小组是学校危机干预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在事件现场领导和实施对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负责协调与其他危机干预系统(管理、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的各种关系。领导指挥组的负责人应由教育系统领导和学校负责人组成,他们应该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领导指挥组的成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有高级职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高级职称的学校医务人员等。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领导指挥小组可在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
专家指导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专家指导组是在学校危机发生时由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派往事件现场的、负责指导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工作组。它的主要责任是:对现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指挥领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监督;在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对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和整理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料、与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过程相关的资料;对事件发生后的维护性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方案或建议;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与事件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研究报告。
专业工作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事件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工作人员主要由本校的和本地区(或本学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已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组成。在他们的下面还应该建立若干个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为事件现场的人或人群(同学、教师、家长)提供适当的心理援助和疏导。这些小组的成员可以由接受过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教师中的骨干教师、团队学生会干部、学生中的“心理互助员”等组成。
第十条维护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是指在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以及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或人群提供补救性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系统。维护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无法到达现场,因而采取事后补救性的心理干预。例如,学生自己服毒自杀未遂,被抢救回来后的心理危机干预;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的继续跟踪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人群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例如,某学生自杀后,或类似“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有密切交往的同桌、室友、同学、朋友等人群的维护性心理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维护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领导指挥组:维护系统领导指挥组的建立按事件发生的区域来确定。在一所学校范围内的,则以学校负责人为主;如果是在学区范围内的,则以学区负责人和相关学校负责人共同组成。领导指挥组还应有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参加。
专业工作组:维护系统专业工作组人员构成与应急系统专业工作组人员构成基本相同,其任务也基本相同。在进行维护性心理干预时,专业工作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区分和鉴别出已患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员,要及时向上一级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求助,或及时转介到当地医疗卫生或心理咨询部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展览等都是进行维护性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牵涉到的相关人群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和辅导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指挥组要根据所发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帮助不同的人群认识事件的性质、了解事件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宣泄或转移内心的心理压力、掌握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技术。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存在,迫切需要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学校成立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等干预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减少或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与宣传,加强学生及教师对心理危机的了解和认识,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心理难关,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减少学生因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的突发性校园事件,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尽量减少或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坚韧创新人格。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生命第一的原则。发现危机情况,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2.分工合作原则。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协作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家长参与原则。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学生家长。
4.全程监护原则。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安排专人对干预对象全程监护。
5.严格保密原则。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三、心理危机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在校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异常的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8.经济困难又性格内向、不愿求助或缺少求助途径的学生;
9.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
10.陷入情感危机中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组织机构
1.成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设置组长和组员。组长由校级领导担任;组员包括:学生处领导、班主任、保卫人员、校医、心理老师、后勤人员等。
2.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分工:
2.1校领导担任总指挥,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2.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并通过耳麦听从校领导的指挥。
2.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2.5保卫人员维持秩序,如有需要联系相关救护机构。
2.6后勤人员提供所需。
2.7所有参与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佩戴耳麦,统一听从校领导总指挥。
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负责做好心理危机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评估,制定危机事件处理方案,实施危机风险化解。
4. 各班应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应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早发现、早汇报、早评估、早反馈、早干预,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2. 中期干预
对于进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采取支持、阻控、监护、心理辅导、紧急救助等方法,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在实施监护的同时,应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家长来校,如果家长确实无法尽快赶往学校,在家长以电话等方式授权下,对学生采取治疗措施。事故处理结束后,对事件成因分析,对事先征兆、事发状态、事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尤其对那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手段和措施认真总结。
3.后期跟踪
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协同班主任应对这些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辅导老师根据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班主任和学生家长提供的情况,定期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的形式,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班主任和心理危机干预小组。
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求
1.信息通畅。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确保装备齊全,信息通畅,反应迅速。
2.工作到位。危机发生时,相关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迅速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3.积极配合。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工作人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统一听从现场总指挥的调度,主动配合,服从指挥,避免延误导致不良后果。
4.记录备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书面文字记录,必要时做好音像资料的收集,保存完整的录像,确保资料详细完整。
5.责任追究。对于因违反工作原则,延误时间,知情不报等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
七、制度保障
1.《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录入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录入其中,实行动态管理。
2.培训制度。心理辅导老师应对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实行定期培训。
3.专家联系制度。学校应有固定联系的校外心理医学专家,并对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
4.档案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和各班主任在开展危机干预与危机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做好资料的收集与保留工作。
5.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应到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后,方可到学校办理手续,并到心理辅导中心备案。
参考文献
[1]杨亚雪.职业中专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初探[J].海工学院学报,2010.
[2]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3]吴婷婷.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思考—以学生自
我伤害个案为例[J].科学咨询,2018(6):110.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处理,适用本常规。
第二条总则
为了保障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学生的身心安全,及时预警有恶性事件发生倾向的个人或人群,及时在重大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提供心理援助和疏导,及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对相关人员或人群进行维护性心理疏导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常规。
第三条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及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参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员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以及高级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社会安全保障人员(公安、法律、火警等)和社区工作者等。
第四条心理危机干预从过程上来说包括:预防性干预、引导性干预、维护性干预和发展性干预。
预防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前的心理干预。
引导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
维护性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
发展性干预:在当事人(或人群)心理康复后的以促进继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干预。也包括对健康人群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条心理危机干预从对象上来说包括:当事人干预、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
当事人干预:对事件发生现场中的直接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与当事人相关人群干预:对不在事件发生现场、但与当事人或人群有密切接触并受影响的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当事人亲属人群干预:对当事人或人群的亲属人群的心理干预。
第六条心理危机干预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现场干预、来访性干预、跟踪性干预。
现场干预:在重大事件现场与其他专业人员配合与合作对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来访性干预:对有冲突性行为爆发倾向的求助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
跟踪性干预:重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相关人员或人群的补救性心理干预。
第七条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架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基本架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子系统: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
第八条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重大或恶性事件的发生。该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教育部已有文件规定从20*年新学期开始,大学新生入校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各地高中在高一学生入学时也可以参照执行。
学生团队中的“心理互助员”: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互助员”队伍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整个青春发育期,伙伴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心理互助员”是经过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在学生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他们的活动可以团队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能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当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能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而形成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反应。
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学校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学生会工作者队伍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直接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教师往往和学生接触密切,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就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灵敏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并应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上岗资格证书。他们的预警信息来源除了直接使用心理健康档案、接受和筛选来自上述两支队伍的信息外,预警信息的来源还包括学校系统的心理辅导电话热线、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信箱、校园网中的心理健康论坛(BBS)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冲突性事件爆发倾向(自杀、自残或暴力)人员的来访性心理干预,其岗位责任之一就是要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时提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直接领导者应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第九条应急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或恶性事件(自然灾害、灾难性事故、传染性疾病、暴力冲突、自杀自残自虐等)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要能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干预的其它系统(教育管理、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群(同学、教师)和亲属人群(家长、亲戚)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领导指挥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领导指挥小组是学校危机干预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在事件现场领导和实施对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负责协调与其他危机干预系统(管理、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的各种关系。领导指挥组的负责人应由教育系统领导和学校负责人组成,他们应该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领导指挥组的成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有高级职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高级职称的学校医务人员等。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领导指挥小组可在县(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
专家指导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的专家指导组是在学校危机发生时由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派往事件现场的、负责指导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工作组。它的主要责任是:对现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指挥领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在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
对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收集和整理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心理健康资料、与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过程相关的资料;
对事件发生后的维护性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方案或建议;
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与事件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研究报告。
专业工作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系统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事件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工作人员主要由本校的和本地区(或本学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已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组成。在他们的下面还应该建立若干个临时性的工作小组,分别负责为事件现场外围的人或人群(同学、教师、家长)提供适当的心理援助和疏导。这些小组的成员可以由接受过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教师中的骨干教师、团队学生会干部、学生中的“心理互助员”等组成。
第十条维护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维护系统是指在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以及对与当事人或人群相关的人或人群提供补救性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系统。维护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无法到达现场,因而采取事后补救性的心理干预。例如,学生自己服毒自杀未遂,被抢救回来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或人群的继续跟踪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
重大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人群的维护性的心理干预。例如,某学生自杀后,或类似“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有密切交往的同桌、室友、同学、朋友等人群的维护性心理干预。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维护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领导指挥组:维护系统领导指挥组的建立按事件发生的区域来确定。在一所学校范围内的,则以学校负责人为主;
如果是在学区范围内的,则以学区负责人和相关学校负责人共同组成。领导指挥组还应有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参加。
专业工作组:维护系统专业工作组人员构成与应急系统专业工作组人员构成基本相同,其任务也基本相同。在进行维护性心理干预时,专业工作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区分和鉴别出已患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员,要及时向上一级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求助,或及时转介到当地医疗卫生或心理咨询部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展览等都是进行维护性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牵涉到的相关人群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这些活动和辅导显得尤为重要。领导指挥组要根据所发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帮助不同的人群认识事件的性质、了解事件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宣泄或转移内心的心理压力、掌握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