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 杨碧莲
瘙痒未必是病,但痒起来真要命。持续、剧烈的瘙痒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中医角度来说,瘙痒的病因主要包括风、湿、火、燥、虫、虚和瘀等。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法,可有效缓解瘙痒。
风邪致痒
特点为瘙痒位置不固定,时有时无。外感风邪包括外感风寒之邪和外感风热之邪。属风寒者,皮色多不红或淡红,遇寒加重,遇热缓解;
属风热者,皮色多鲜红,遇热加重,遇冷减轻。内生之风多为肝风内动,患者大多会有情志表现,比如烦躁易怒、情绪不宁等。
治疗以祛风止痒为主,常用杭菊花、防风、荆芥、苍耳子等。其中偏于寒者,加麻黄、桂枝、羌活、辛夷等;
偏于热者,加丹皮、浮萍、连翘、薄荷、蝉蜕等;
与情志相关者,加天冬、柴胡、龟板等。
湿邪致痒
特点为病情缠绵难愈,症状容易反复,在梅雨季节或潮湿环境中瘙痒加重。湿邪致痒包括湿热致痒和寒湿致痒。属湿热者,瘙痒部位多有渗液及鲜红色皮疹;
属寒湿者,往往瘙痒相对较轻,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脾阳不振的表现。
治疗以除湿止痒为主,常用藿香、佩兰、薏苡仁、苍术、地肤子等。湿热相兼者可选用苦参、滑石、茵陈、萹蓄、金钱草等;
寒湿相兼者可选用细辛、路路通、藿香等。
火邪致痒
特点为起病迅速,皮肤出现红肿,痛痒并作,多发于头面部,可伴有口咽干燥、小便短赤、高热及各种出血症状。
治疗以清热泻火止痒为主,常用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黄连、龙胆草、连翘等。
燥邪致痒
燥邪导致的瘙痒多见于秋冬季。燥邪致痒者除了瘙痒症状,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脱屑、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治疗以润燥止痒为主,常用天冬、麦冬、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干地黄、合欢皮、白芍、地骨皮、夜交藤等。
虫毒致痒
此类瘙痒多见于疥疮、螨虫性皮炎、阴虱病、足癣等,表现为奇痒难忍,入夜尤甚。通过肉眼观察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虫卵或虫体。
治疗以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常用使君子、槟榔、榧子、南瓜子等,外用可选蛇床子、雄黄、土槿皮、枯矾、硫黄等。
因瘀而痒
特点为瘙痒位置较局限,瘀停日久者可见皮肤粗糙增厚。此类瘙痒多见于外伤或老年患者。
治疗以化瘀止痒为主。瘀而兼热者,可用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药物,如生地、丹皮、地榆、赤芍、槐花;
瘀而兼寒者,可用三七、当归、泽兰、川芎、苏木、血竭等。
因虚而痒
此类瘙痒多见于年老体弱或长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一般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之分。阳虚者症见畏寒肢冷,瘙痒较轻却缠绵难愈;
阴虚者症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瘙痒症状较阳虚者明显;
气血亏虚者常瘙痒反复发作,位置不固定,同时伴有乏力倦怠、皮肤干燥脱屑等表现。
治疗以补虚止痒为主。阳虚者可用附子、肉桂、山萸肉等;
阴虚者可用石斛、天冬、麦冬、沙参、生地黄等;
气血亏虚者可用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人参、熟地黄、阿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