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不足与路径

时间:2024-08-25 16:36:01 来源:网友投稿

马芳芳

摘 要:河南是农业大省,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实践优势。面对农业强省建设中的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涉农人才培养机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改革创新农业制度体系,从而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引领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现代农业;
路径

河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业高质量发展中仍存在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生产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要成为农业强省,必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质层面,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要素生产率;
二是围绕新生产过程,形成与之匹配、能够充分发挥各要素潜力的新组织、分工和协作;
三是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新组织分工协作融合发展中不断迸发新业态。

由于我国“三农”的特殊性,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业生产的长周期、低效益、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较强的韧性;
二是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现实决定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较强的集约导向;
三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小农户为基础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更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

二、河南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在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河南具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现代农业发展优势较强、潜力十足。

粮食生产方面,河南在573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建设25.2万公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市场化机制,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河南粮食产量连续7年在650亿公斤以上,即使在“7·20”特大暴雨和几十年难遇的“烂场雨”等重大灾害影响下仍能保持产量稳定,彰显了河南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能力和农业现代化的明显成效。

农业科技方面,河南专门成立了省委科创委,有36所高校都设有涉农专业,集中资源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组建河南种业集团,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周口国家农高区等,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鹤壁)也已揭牌。目前,河南农机总动力全国第二,小麦制种能力全国第一。

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河南目前拥有首个内陆粮食口岸——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各1所。创建了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绿色食品、冷链食品、预制菜、先进农机设备等产业发展。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2 531个,居全国第一。

农业生产组织方面,河南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全部耕地1/3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良好。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乡镇农业企业2.21万个,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万个、家庭农场4.88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托管覆盖1 575.9万户。

农业政策方面,河南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如金融领域的《河南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种业领域的《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若干意见》,科技领域的《河南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高标准农田方面的《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三、河南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科技仍需进步。截至2023年年末,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4.9%,高于全国水平2.5个百分点,仍有较大进步空间。与农业强国相比差距不小,河南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亟需科技支撑。

创新资源配置仍需继续优化。近几年,河南不断配置农业创新资源,建设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但农业企业整体实力还较弱,具备较强带动能力和创新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在农民日报社发布的2023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中,前100名河南只有3家,第101到500名河南仅有9家。大量农业企业还未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升级改造。河南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虽然受关注较多,但道路等级较低,运输规模、能力较小,村村间道路状况较差等情况仍然存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农业环保等基础设施相对欠缺,难以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广阔空间。

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河南新基建投资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发展较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方面的应用场景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高质量涉农人才相对欠缺

一是涉农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懂经营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较少,农业科技人才更少。目前,河南农村素质相对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留在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是教育水平与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河南涉农人才教育培训与实际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虽然省内高校涉农专业不少,但专业方向比较传统,需要申报调整数字农业等新专业,并激励学生完成学业后能够到涉农领域工作。另外,当前各地人社部门都开展了“技能河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但培训的自愿自发性缺乏约束力,参训人员有限,大部分农民专业素质达不到应用智慧农业场景的要求。

三是乡村对各类人才吸引力较低。尤其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农业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

(四)体制机制牵引支撑不够

一是农业经营体制尚不能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河南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多数还没能做大做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管理水平欠佳,经营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发展能力。土地流转或托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仍面临一些难题,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需进一步多元利用社会资本投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影响农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城乡要素流动客观上存在制度性障碍,人才、资金下乡存在制约,土地资源无法得到盘活和充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人才、资金受经济规律影响,不愿意下乡。由此造成农业要素投入出现缺失或结构性错配,带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劳动力老龄化、小农户分散经营比较突出,农村社会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还是粗放型发展方式,尚不能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四、河南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蓄能

一是聚焦核心种源技术、先进农机装备等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加大投入力度,依托并继续扩大中原农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神农种业、河南农业大学等平台研发能力,从研发硬件和平台支撑上突破基础研究的科研难点,从研发软件上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专注于农业领域重大问题和难题进行突破,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二是注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目前,河南在单产示范田的作物亩产与农业种植大户的大田作物亩产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量的潜能巨大。因此,要继续建立并扩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生产链条,向农民展示先进的农业科技、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参考。

(二)完善涉农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

一是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发挥高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依靠农业科研院所、专业研发平台的雄厚科研力量,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培训;
定期组织农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学习培训,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农业生产思维,提升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

二是实施返乡创业工程。鼓励支持多层次、各类型人才返乡创业,包括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城市退休干部、专家、教师,外出务工返乡中青年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制定专门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为返乡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平台

一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数量、质量、升级、管护等问题,为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保障。在政策方面,要突出需求导向,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打造龙头企业引领的投融资格局,政府更多做好政策制定和规则实施监管等工作。在实施应用方面,根据各地市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策略。例如,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市场广阔的重点地区先行先试,对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等农业大市优先推广智慧农业场景等做法。

二是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及产业融合激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链补链拓链以及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向智能冷链物流运输、数字农业、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向加快升级,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同时,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业现代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是以科技创新和跨界协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具有科技优势的农业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形成农业科技增长极,在产业园区中推广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推动农业与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

(四)改革创新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土地确权、赋权及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工作,推进农村各类资源的承包权、经营权有规范合法的平台进行交易运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仅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交易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还能容纳小农户、小合作社、小农产品交易企业等的资源交易整合,实现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灵活高效配置。河南当前还缺乏规范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应进行探索建设。

二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设立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进一步探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人、地、资金、技术、网络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通。从政策上继续完善城乡贯通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市人才回归农村投身农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高原.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2]赵新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从何处着力?[N].农民日报,2024-04-25(008).

[3]冯春久.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4):4-6.

[4]“三农”工作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EB/OL].(2024-01-10)[2024-01-12].https://www.henan.gov.cn/2024/01-12/2884725.html.

[5]张志飞.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功能作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1.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现代农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何为“新质生产力”?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证券市场红周刊(2023年46期)2023-12-19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中国军转民(2023年18期)2023-10-31“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新民周刊(2023年37期)2023-10-28“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现代农业小学科学(学生版)(2021年6期)2021-07-21

推荐访问:河南 生产力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