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正本清源,把准方向,厘清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在党的事业中居于关键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位置,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文明体系构建。这一原则,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属性与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精准概括,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确立下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为新形势下守正创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所谓“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装的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历史。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垮台是从思想领域的混乱开始的。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甚至威胁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20世纪末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苏共在二十大之后,开始放任指导思想多元化,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此同时,西方在苏联社会内部培养意识形态专家,形成不同政见者体系,并在大众传媒领域发起进攻,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导致当时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人心涣散,党组织无法发挥作用,军队也不在党的领导之下,最终苏共垮台、苏联彻底解体。苏联的教训说明,如果主流意识形态无法发挥主心骨作用,将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政治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出来的。近代以来,在中国遭遇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支持和行动力量,中国政治史和文明史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品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在文化建设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不断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洞察时代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在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中不断推进文明进步与文化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无可比拟的群众基础。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加速演进与深度互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外部条件、内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革,呈现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形成思想争锋,迫切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统领,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能够最大程度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能够引领社会思潮、稳定社会秩序、强化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共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理论,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撰写的7版《序言》中都强调一个共同的原则,即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和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理论的不断完善也在更深层次上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强大认识论基础。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拓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标志着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不仅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承续中华文明道统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需要以“两个结合”为立足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运用到研究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去,总结历史经验、契合时代要求、揭示发展规律,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间深度耦合与互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和战略机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在推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不断丰富这一科学理论的内涵,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新华网(2017-9-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3.
作 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5期)2022-12-20——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4期)2022-11-23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5期)2017-11-27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探索(2013年3期)2013-04-17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