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玺:沙漠里也能有绿水青山

时间:2024-08-27 14:18:02 来源:网友投稿

梁伟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愚公不畏艰难开山修路、子孙相继的故事流传千古。一则寓言、一种精神,传承千年。

在甘肃武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43年来,三代治沙人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谱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传奇故事。

1985年出生的郭玺,是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也是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爷爷郭朝明、伯父郭万刚都在这片沙漠上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答卷。作为新一代青年农民的郭玺从2016年进入这场“斗争”,八年来,他传承着祖辈、父辈不畏艰难、不怕困难、坚韧顽强、踏实苦干的精神,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应用新技术,每天开着大卡车送水送草、浇树浇花,驾驶挖掘机平田整地、开山修路……

2024年5月,郭玺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经过祖辈、父辈们多年的治理,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至20公里,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我要终身奉献八步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所有人都知道沙漠里也能有绿水青山!”

忘不了童年记忆中的“黑风暴”

郭玺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东北。那里与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相邻。“古浪”是藏语古尔浪哇的简称,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但在郭玺出生的时候,古浪早就没有黄羊,甚至在爷爷郭朝明那一辈,也没人见过黄羊,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两季的沙尘暴。在这片土地上,连绵的沙丘让人跋涉艰难,出门八步就是沙,故而得名“八步沙”。据公开资料显示:地处河西走廊东段、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检测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前,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周围的农田、道路常常被黄沙埋没。1981年春天,古浪县土门镇的6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军八步沙,组建了集体林场。这6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他们是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郭玺的爷爷郭朝明便是“六老汉”之一。

六老汉的家距离治沙点有7公里,人背驴驮,带着树苗、草种和工具挺进沙漠。八步沙变绿了,六老汉的头也白了。20世纪90年代,第一代治沙人走了4个,剩下的2个老了也干不动了,但八步沙还没有治理完,六老汉的家人舍不得放弃这片林子,于是他们约定不管有多难,6家人的后代里必须有一个人接力治沙。1983年,郭玺的大伯郭万刚放弃在土门镇供销社的“铁饭碗”,回家治沙植树,成为最早的第二代治沙人。

对于沙漠,郭玺打心眼里不喜欢,很小的时候,他就总听大人们说关于沙州城的故事,故事的开头千篇一律:在很久很久以前,离土门镇不远,有一座沙州城,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年年丰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饶的物产吸引了大批商人前往这里,沙州城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但来自八步沙的一场沙尘暴,一夜之间把这座城市夷为平地。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在郭玺的儿时记忆里,生活用水就是蓄水池里的水,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与黄沙为伴,衣服上头发上都是黄沙,就连吃饭时嘴里也是沙。在他看来,好像就没有不落沙子的地方。沙漠吞噬着村庄,有些人选择坚守,更多人选择离开。

因为父母务农,年幼的郭玺常常跟着爷爷和大伯在沙窝里种树,在灌木丛里摘沙枣、追兔子……那时候的他很调皮,爷爷和伯父辛苦种下的一棵棵树苗,郭玺不费吹灰之力,就连根拔起,爷爷生气地在他屁股上拍上几下,他还会哈哈大笑。看着汗流浃背,晒得黝黑的爷爷,他不解地问,“爷,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种这些不一定能活的树。”爷爷说,“为的就是你长大后,这里不再是沙漠,而是花海!”“要一直变不成花海,您不就白干了吗?”爷爷回答:“干骨头上也有三两油呢!熬尽三两油,埋了就埋了,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一个人活得有意义,活上几十年就好了;
要是活得没意义,他活上一千年又能干什么?再说了,我干不完,还有你伯伯,你伯伯干不完,不还有你吗?”“我可不干!”郭玺不假思索地回答。

1993年5月5日,郭玺和同学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看到西北天边黑色的沙暴巨浪一样压过来,他们赶快抱在一起躲在地窝中。郭玺回忆:“天一下子就黑了,什么都看不见,飞沙走石,大风的声音让人不寒而栗。”这场持续近2个小时的“黑风暴”,最终造成23人遇难,其中包括18名学生,上百人受伤,6000多头牲畜死亡,上万顷良田被掩埋。为了铭记这次沙暴之害,古浪县政府在铜钟上刻文,“痛定思痛,矢志治沙,风沙肆虐之患,非恒志无以除,非全力不能治。”

而这场风暴也让刚满8岁的郭玺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当自己成年后,离开这片与黄沙相伴的地方,去远方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要拳头攥紧了,付出就会有回报”

2004年,郭玺19岁,没有丝毫犹豫,他决定走出去,看看大漠以外的世界。

在银川,郭玺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悠闲。每当休息时,漫步于南湖公园,湖水清澈,湖边的柳树婆娑,仿佛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卷。周围的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玩耍,笑声回荡在空气中,和自己的童年截然不同。

在兰州,晚饭之后,郭玺会去黄河边走走。吹着凉风,看着滚滚黄河水,对面是星星点点的灯光。

在嘉峪关,这里没有风沙,时时都是“嘉峪关蓝”,郭玺感觉空气里都是清新的味道,晚上抬头满眼都是星星。这里空气一年四季纯净,还有东湖、迎宾湖、南湖这些生态景区,天蓝水清的环境令人心情愉悦。

郭玺学会了开装载机,白天工作,晚上和同事们打打游戏。当然,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郭玺也会想,倘若黄河、南湖、迎宾湖的水能够流进家乡,那爷爷和伯伯的“花海之梦”是不是能够很快实现。

遗憾的是,爷爷没有等到“花海”,2005年,他因病去世,直到离开前,他都紧紧拉着郭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郭玺知道爷爷的意思,“他想让我治沙种树,但是我真的不想自己的青春里只有大漠和种树,我喜欢外面的世界”。

送走了爷爷,郭玺又回到外地工作。大伯郭万刚时常联系他,想了解他在外面的生活。当年,郭万刚在土门乡供销社上班,月工资有60多块,是很多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但是郭朝明指着林子对他说,“你不来看树,这树不白种了。”郭万刚被迫辞去公职,带着情绪进了沙漠,一干就是几十年。郭万刚说:“我在村子里问过许多年轻人,没人愿意再去沙漠,治沙太苦,工资一年三四万,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如果不把治沙当事业,年轻人的心不会留在沙漠。”

其他年轻人的工作做不通,郭万刚只能偶尔“敲打”郭玺,他希望郭玺在外面转悠一圈后,回来还能接自己的班,“你爷爷是第一代治沙人,我是第二代带头人,你不带个好头,你爷爷种的树不白种了?”郭万刚说的还是当年父亲对自己说的话,但是这些话并没有打动当时的郭玺。他喜欢外面的精彩世界和自由的生活,而且在2009年,郭玺还遇见了爱情,牵手媳妇王利霞,有了自己的家庭。

2016年,郭万刚再一次劝说郭玺回到林场工作。前两次,他直接拒绝了,第三次,他还是拒绝。当郭万刚转身准备离去的时候,看到大伯落寞的背影,花白的头发,郭玺有些于心不忍。“先说好,我就帮你干几个月,等到明年春上,我还是要出去打工的。”郭万刚心里乐开了花,“我感觉有戏,因为当年我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的,结果干着干着就离不开了。我们家的血液是相通的,冥冥中我就有感觉,他跑不掉了。”郭万刚笑着说。

那个秋天,郭玺回到了八步沙林场,虽然从小生活在这里,但是对于具体事务,还是一无所知,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这是第一代治沙人摸索出来的治沙诀窍,时至今日,依然有效。就像给沙漠盖被子一样,把草方格埋进沙里,把沙固定住,再在草方格里种树,而且都是人工背草、人工挖坑铺草种树的模式。郭玺每天六点多就开始工作,一干就干到晚上八点多,工作特别辛苦,偶尔干不好的时候,还会被郭万刚批评。当然,他也有犯脾气的时候,有想逃离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500元,比外面工作辛苦,收入却只有之前的一半。郭万刚看出郭玺想要打退堂鼓,对他说:“只要拳头攥紧了,付出就会有回报,大自然也会给你回报。要是哪天感到委屈了,心里不舒服了,就去沙漠里看看,看看我们这些年的付出和成果。”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5月,郭玺打算将工作交接,继续外出打工。临行前,他开着面包车进入林场,决定与自己这大半年的工作告个别,车开到眼窝子沙后停下,那是八步沙林场的一块小高地,站在那里可以望到远处的镇子和县城,也可以把八步沙最开始的7.5万亩土地尽收眼底。“我从小到大见过最大的水域就是黄河,没见过大海啥样,那一天,我看到成片的柠条花开,感觉像花海一样,我想那就是爷爷曾经给我描述的场景吧。”郭玺说。

那一刻,郭玺的脑海中一个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闪现:大伯郭万刚接了爷爷郭朝明的班,一干就是几十年。“六老汉”之一的贺发林病重,让儿子贺中强用毛驴车把他驮进八步沙说,“你要把树种下去,要是树毁了,就是对不起我。”50岁的贺中强老泪纵横。“六老汉”之一的张润元的一个儿子常年在外,一个儿子患病,女婿来接替了他……

郭玺说:“如果爷爷们、大伯叔叔们不治沙,哪有如今的花海?这是件很伟大的事!我要留下来!”

“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这片沙漠”

就这样,郭玺成为新一代青年农民,压沙种草、植树浇水、防火巡护……目睹自己栽种的树木生根发芽,亲身体验沙漠种树的不易后,郭玺开始明白了爷爷辈和父辈们付出的意义。

郭玺明白,生态持续改善,离不开科学治沙。“从第一代治沙人赶着毛驴拉水,到第二代治沙人骑着‘三马子(农用三轮车)浇树,再到现在开起大型运水车,灌溉效率越来越高。”他每天开着大车送水送草、浇树浇花,驾驶挖掘机平田整地、开山修路,经常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空闲。

这些年来,郭玺为了提高治沙效率,积极利用农业机械。2017年,在郭万刚支持下,郭玺牵头成立了农业机械队,并引进打坑机、挖掘机等多种农机设备,进一步提高治沙效率。“过去,3个人一天最多只能挖1亩地、70个树坑。有了打坑机,1人一天至少挖5亩。”这些年,郭玺不仅治沙造林,还客串教练,手把手指导队员操作机械。当下,农机队一半以上是年轻人,在现代农机助力下,林场管护封育的区域延伸到八步沙70公里以外的地方。

距离八步沙林场不远处,就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2018年,林场流转移民区上万亩沙化土地开展滴灌种植梭梭试验,郭玺不分白天黑夜,连续数月吃住在基地,直到滴灌设施铺设完成,种植的梭梭喝上“安苗水”,才放心回家。“效果出奇地好!”郭玺介绍,梭梭成活率高达90%,节水效率更是提高一半以上。林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脱贫模式,在黄花滩3个移民新村流转土地1万多亩,进行肉苁蓉产业化种植,林场通过给农民支付土地转让费、就近务工支付劳务费和后期认领管护等方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那段时间,郭玺和同事们坚守基地一线,带领当地农民平整耕地,种植枣树、枸杞和肉苁蓉,给周边农户带来了300多万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郭玺还引进资金建成土鸡养殖场,成立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招聘当地农户就近务工。走进养殖场,茵茵绿地上,成群的土鸡“闲庭信步”,觅虫啄食。郭玺说:“我们冠名‘八步沙溜达鸡销售,今年行情看涨,每只能卖近百元,年出栏量超过1万只。”

2019年4月,郭玺开设视频号“八步沙林场”,以真实的场景、真实的表达,生动宣传八步沙治沙造林故事,动员和鼓舞更多的人关注治沙造林生态建设,主动参与沙产业发展。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发布有关沙漠治理和产业发展快手短视频上百条,引导更多的人成为让荒漠变绿洲的奋斗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实践者……

多年来,郭玺和父辈们坚守在腾格里沙漠,治沙造林30.63万亩,封育管护44.9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7000多万株,修筑治沙道路100多公里,完成省道308线、316线等通道绿化200多公里。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现在的郭玺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四点多先去养殖场看看鸡,然后看着运水车进林子浇树,一直得浇到晚上8点多;
早晨中午吃的都是馍馍,晚上要是回家能吃上王利霞做的馓饭,他感觉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这些年,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鸡和林子里,对于鸡的长势和树木的成长,郭玺的付出远远超过对三个孩子的关心。往往回到家的时候,孩子们已经睡了,出门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有起床。大女儿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爸爸没有家。”那一刻,郭玺很无奈。对于未来有没有孩子能接自己的班,他希望有,但是每每和孩子们说起林子的时候,孩子们都有些不耐烦。他苦笑,终于理解了当年爷爷、大伯劝说自己时候的心情。

这一次,郭玺获得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来到北京领奖,掐头去尾也没有待上24个钟头,他说放不下林子里的树。

未来还有很长,郭玺说,自己在这片大漠上会一直干下去,“我要把青春留在家乡,只要家乡变好了,我们就不用再往外跑!我希望八步沙有水有树,林子里有大片的花海,即使我老了,还有我的后代接着种下去。”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古浪县治沙林场 古浪县水果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1期)2023-02-12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4期)2022-05-23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绿色中国(2019年14期)2019-11-26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绿色中国(2019年17期)2019-11-26治沙专家郭普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林场住宅现代装饰(2017年12期)2017-05-22古浪县祁连山北坡退耕还林现状生态效益探讨及可持续经营对策农业与技术(2017年5期)2017-04-11甘肃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7年1期)2017-04-05

推荐访问:绿水青山 能有 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