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81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备注:null
作者简介:陈细中(1980—),男,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通信作者:陈细中(1980—),男,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362966738@qq.com。
普通作者:null
作者简介:陈细中(1980-),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摘要:运用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平南村双龙舞运动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其起源、传承价值、发展现状等进行梳理,指出双龙舞传承发展存在方式单一,缺少创新精神、成员年龄分布不均,缺乏非遗保护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理论支撑、社会冲击大,缺乏活动经费等问题。推进双龙舞传承发展一要更新传承方式,重视非遗活态传承,二要加强对外学习和交流,创新双龙舞技术动作,三要扩大宣传途径,重视理论支撑,四要利用国家惠民政策,促进双龙舞全面发展。
关键词:平南双龙舞;
舞龙;
活态传承;
扩大宣传
Study on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Folk Sports and Dissemination Strategies--Taking "Pingnan Double Dragon Dance" as an Example
CHEN Xi-zhong
(Luoding Polytechnic, Guangdong Luoding 527200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taking the Double Dragon Dance Movement in Pingnan village of Guangdo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rough combing its origin, inheritance value an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heritance way of Double Dragon dance is single, lack of innovative spirit; uneven distribution of members of age,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non-heritage protection; lack of publicity,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support; social impact, the lack of funding.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traditional dragon dance of the local ethnic groups, w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ideas together with the inheritors, coaches and cultural department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living inheritance; intensifying publicity; making use of the policy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 from the state, expand the market influence and so on, hoped that can effectively, the scientific impetus double dragon danc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ingnan Double Dragon Dance; Dragon Dance; living heritage ;
Expanded publicity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民俗体育运动文化、自然遗产等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特色资源的村庄,承担和传承中华民俗体育运动文化的重要载体。"十四五 "规划提出了要加大力度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注重弘扬和传承民俗体育运动文化[1],使民俗体育运动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更具影响力和创新力。
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富有浓厚的乡土特色。舞龙成为龙文化的重要载体。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因经济、文化、风俗等原因,各地舞龙方式也不尽相同。广东省罗定市平南村的双龙舞在众多表现形态中极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因此,处在乡村振兴的路口,需要重新审视罗定市平南村的双龙舞的生存现状,发挥新时代平南村双龙舞的价值与功能,本文重点以平南村双龙舞项目为研究案例,探讨民俗体育运动文化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现状与纾解策略,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平南双龙舞的发展状况
1.1 平南双龙舞的历史渊源及传承现状
平南双龙舞是流传于广东省罗定市素龙镇平南村的一种民间活动,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平南黄姓族人的祖先在明万历年间建立平南村,每逢喜庆、节日和祭典活动,平南人便聚在村中祠堂门前的地坪上,敲锣打鼓、耍刀弄枪、双龙起舞。据平南村老人黄业松、黄业桃口述, 1842年平南村武术师傅黄师宪等人首次扎起纱龙,为本村正月十五花灯会助兴。此后,平南村村民年年舞龙,历代口头相传。
平南村属于罗定市管辖。罗定市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罗定学宫、罗定文塔、蔡廷锴将军故居等历史文物。除此之外,罗定武风炽盛,自唐代起被称为“抚绥重地、门庭巨防”,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明万历建立直隶州后,实行“募民占籍”政策,罗定不少武士入籍建家立业,多以武传家承。一直到康熙以后,武术在当地乡村十分盛行,明清两代有武进士7人,武举人47人,单是罗镜便有武举8人,担任把总以上武官28人。明末,南明政权覆灭,跟着“三藩之乱”又起,罗定陷于战火中近半个世纪,官兵攻城夺地,乡间盗贼众多,乡民多结寨自守…。民国初年,连年的兵荒马乱加上天灾人祸,使罗定出现“山上不长草,黄坭往下倒”的情景,罗定因此被称为“饿定”。[2]大批罗定人外出“走三行”,即行伍、行医、行商。抗日战争期间,有些著名武师流落到罗定。为了生计,他们在罗定开馆授徒,引入不少外地流派的武功,如:著名的拳师叶敬亭、吴瑞松、铁海龙等。当时,罗定也有一些著名的拳师,如:七和人梁东璧在罗城创办东璧跌打医馆,以武德和医德济世救人,东璧武术也成为罗定百年老字号招牌。同样声名在外的罗定拳师还有分界的陈世权,他擅长轻功、飞镖、飞砖,别号草上飞,因击败摆擂的山东拳师而名冠西南。由于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下,练就了罗定人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奋进向上的性格,加上有习武的传统,许多人加入队伍,成为保家卫国的战士。在这种习武的村落大环境中,为平南村双龙舞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和身体基础。
1.2 平南双龙舞与武术紧密相连
古代“舞”、“武” 相通。楚汉争霸时,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寿毕,项庄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平南双龙舞的起源也与武术息息相关。据黄仁泽纪念馆墙壁上刻着的文字资料显示:平南村始祖黄华原居住在广州府南海县(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携子女抵罗定城(当时称罗定城)经商,后择取城南五里平南市(今天的平南村)定居。因为其定居的时间比附近乡村晚,人数比他们少,常常受欺负。黄姓族人不堪邻村恶霸的侮辱和调戏,练武自卫。后来,他们又派人去佛山黄飞鸿武术馆学习“无影腿”和蔡家拳,所以村中流传着“蔡家拳、李家棍”的说法。经过刻苦练武,黄姓族人练得一身好武艺,平南村黄姓族人在习武强身的同时,以竹为龙骨、沙纸为龙衣扎成纱龙,开始了舞龙活动。现在,平南双龙舞表演多数是金银双龙同时参加。金、银两龙的区分是根据他们身上涂的“龙鳞”来辨别,金龙涂的是黄色的“龙鳞”;
银龙涂的是银色的“龙鳞”。舞双龙时,一般有18人舞动金龙,12人舞动银龙。锣鼓队由一锣、 一鼓、三只钹共5人组成,队员均以男子为主。
1.3 平南双龙舞的制作工艺特色
双龙舞的龙头、龙衣、龙鼓都是由本村族人制作的。双龙舞有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身是由竹子编成的。罗定盛产竹,古人有“柑子园边千顷竹”的诗句。制作龙的师傅先将竹段削成长度相同的竹篾,扎成龙头;
用麻绳将竹条扎成圈,将五个竹圈串在一起,长2至3米为一节,称为龙骨;
用竹圈将半米长的木棍固定,扎在两节之间,称为龙杆。最初的双龙是用皱纱纸糊在龙头龙骨作龙衣,再分别涂上金色、银色的鱼鳞。金银龙均为五节龙,长约十七米。由于纱纸易破烂,不利于保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平南人改用绸布作龙衣,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金龙扎成十五节龙。据平南双龙舞传承人黄大兴师傅介绍,最长的双龙约50米。因为龙身加长,龙头也要加大、加宽,其制作过程和制作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1.4 平南双龙舞的活动中心
平南村有一个著名的古建筑群,以平南黄氏宗祠为中心建有六座古屋,左侧仁泽大屋,右侧仁钊大屋,后排有仁参旧屋,仁参新屋及继祖黄公祠。该建筑群多用多种石料混合建筑,在建筑艺术性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仁泽大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今被后人称做黄仁泽纪念馆。古屋之间有两块平地,是平南人习武、舞龙的场所。1995年正月初一,平南龙舞队活动中心也在此挂牌,同时举行双龙舞大游行。黄仁泽纪念馆内存放龙头、龙骨、龙被、龙鼓及武术训练和表演用的刀、叉、剑、戟等武器。每逢节日或祭典活动,平南人便聚在村中祠堂门前的地坪上,双龙起舞、醒狮助兴。
2 平南双龙舞习俗的价值传承
舞龙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个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折射与升华,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平南双龙舞经过17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在平南村落地生根,并于2006年10月入选罗定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入选云浮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涵盖了村落农民的观念、价值,是平南黄姓族人在习武强身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观赏、娱乐、教育等传承价值。
2.1 表演性和观赏性
平南双龙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服装、道具都很讲究。就舞龙本身而言,经过艺术加工之后,都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广东省,一般开张、庆典、贺寿、过年都喜欢舞狮、舞龙表演。舞龙时以龙珠为指挥,龙头在龙珠的逗引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等动作。表演时舞龙人头戴黄帽、身穿黄色对襟上衣,黄色灯笼裤,脚穿布鞋,腰系红色腰带。由于龙身长,龙头大,舞动时一定要讲究团结,俗话说“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要做到协调统一,才能上下连贯,一气呵成。
最初的双龙舞表演是在春节拜年和元宵灯会上,后来,每逢重大庆典,常常会有双龙舞表演,并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近年来,平南金银双龙参加过云浮市第四届运动会、罗定市第七届运动会盛大开幕式,罗定中小学生艺术节以及云浮市春节民间艺术大游行等大型活动。可见,平南双龙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身心需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表演性。
3.2 心理慰藉
民间舞龙汇聚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对龙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各地独特的民族风格使其更加多彩多姿。平南双龙舞和众多舞龙运动一样,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力量展示项目,也是一种礼仪文化的表达方式。舞龙前有点睛、开龙门等礼节。每年的正月初一,金、银双龙先来到黄氏宗祠堂门口行叩首礼,全体队员也要在神的牌位前虔诚地举行“开龙”仪式,设祭拜神;
再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分别在龙角扣上利是一对,寓意事事顺利;
随后双龙进入祖先灵位前叩头三次,祈求保祐村民丰调雨顺、四季平安;
最后在村中游行。舞龙运动已成为平南村黄姓族人的重要精神寄托。
2.3 教育意义
村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不仅需要我们找回被蒙蔽的乡土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还需要学校体育的带动和辐射。平南双龙舞可以作为当地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传授,教育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近年来,平南舞龙队曾指导罗定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0多名学生进行舞龙基础功练习。在平南双龙舞活动基地附近有一所平南小学,喜欢舞龙的学生,在课外之余,经常参加到双龙舞的训练中。
3 平南双龙舞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西方体育大量传入中国,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者与日俱减,致使人们对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日益减少,很多人对本地区的村落体育项目的认识只停留在了解、欣赏的层面,平南双龙舞也是如此。
3.1 传承方式单一,缺少创新精神
“一种优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必须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自觉自愿的普通认同为前提的。而传承与创新又是一种优良文化得以青春永驻,源远流长的关键。在我国传统项目上,一般有两种传承方式: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4]。在中国人们传统观念里,一向重视血缘关系,大部分项目进行家族内传承,且“传内不穿外,传男不传女”。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学习者便结成师徒进行传承。这种狭隘的传承方式在中国许多地区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传统项目的发展和传承。平南双龙舞就是通过家族和师徒这两种方式进行传承的。
受传统思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平南村民对外来项目具有一定的抵制意识,对其它舞龙动作认同度低,始终坚持原有的表演形式,没有与时俱进,难以走出家门。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平南双龙舞龙头较重,最重的有四五十斤;
而且龙身较长,有的达30多米。因为舞动时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所以,龙头大了要有相对应的龙身才可以融为一体。龙重了,长了,自然就耗费舞龙者大量的体力。由于这些限制,双龙舞表演时动作较少,时间较短,表演缺乏创新,加上与外界沟通较少,大多采用祖辈传下来的动作,致使双龙舞发展越走越窄。
3.2 成员年龄分布不均,缺乏非遗保护意识
目前平南双龙舞的传承人是七十多岁的黄大兴老先生,家中儿孙也喜欢学习双龙舞技术,小孙子才4岁多就能跟着节奏敲出鼓点。黄老先生因为年纪偏大,一般对练习者的动作进行指点,平时表演时,如果队员紧缺,黄老先生还作为一名鼓手亲自上阵。调查发现双龙舞练习成员年龄分布及其不均,作者针对平南双龙舞经常训练的成员年龄进行了调查,如表1所示。
通过访谈,大部分村民对双龙舞的非遗保护意识比较单薄,对其传承价值和传承方式认识不清。由表2可见:大部分双龙舞成员对双龙舞的历史文化、运动动机、申遗目的、发展现状和创新程度仅停留在有所了解或知之甚少的层面,这对双龙舞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3.3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理论支撑
目前,国家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文件不断公布,如国务院国发〔2014〕46号文中指出“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3]。对于偏远地区,这些政策总是显得鞭长莫及。虽然双龙舞进行了几次简单的培训,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理论基础,推广效果不佳,加上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对本地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人们对平南双龙舞了解和认识相对贫乏。传承人在传授双龙舞过程中,多以技术教学为主,缺少相应的理论讲解。在黄仁泽纪念馆里,有的雕刻文字已模糊不清,贴在墙壁上的纸质资料也只剩下少量一部分。
通过对双龙舞练习者的文化程度进行统计可知,双龙舞小学文化最多占47.3%;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9.1%。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与双龙舞的人员越少,严重阻碍双龙舞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传播。
3.4 社会冲击大,缺乏活动经费
近几年,在罗定成立了许多的健身中心和相关的培训班,舞蹈、游泳、画画、街舞、书法、朗诵、钢琴、篮球、羽毛球等相关的培训如雨后竹笋般涌出。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的浪潮让大批青壮年外出打拼,学习和练习双龙舞的人数越来越少,一般表演时要提前半个月以上进行预约,师傅再召集队员进行训练和表演。目前青壮年普遍发福,体智能下降,表演双龙舞的时间逐渐缩短,再加上缺乏有经验的教练,平时收入不稳定,社会价值得不到认可等因素,平南双龙舞的发展空间显得越来越小。
由表4可知,目前平南双龙舞成员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7.3%和20.9%,在调查和访谈中还发现,虽然现在双龙舞成员允许女性加入,但由于种种原因,练习者还是以男性为主。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投入从我国国情出发,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多渠道、多方法筹措。但有的地方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给传承人的资金支持很少。据调查,平南双龙舞练习者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资助、演出得来、个人捐助、政府提供少量资金。
4 推进平南双龙舞的传承发展的对策
针对平南双龙舞的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与罗定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双龙舞传承人沟通,从培养“平南双龙舞”人才入手,重视理论知识和活态传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影响,为“平南双龙舞”适应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促进平南双龙舞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
4.1 更新传承方式,重视非遗活态传承
在传承方面,双龙舞要打破那种落后、保守的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的活态传承,更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学校是其活态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学校为突破口,加强双龙舞理论建设,实行民间和学校相结合。
目前,双龙舞的学校传承较少,除了寒暑假平南小学个别爱好双龙舞的学生过来学习外,就是几年前在罗定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授过一次,此后很少在学校传承。罗定市学校应邀请民间舞龙教练,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并与校内学生以及相关的理论老师进行交流,鼓励高校教师走进农村,加强与当地双龙舞负责人、教练之间交流,用书面语言记录“双龙舞”文化,使双龙舞文化更好地为发扬光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如:照相、录音、录像、摄影、办培训班等。平南双龙舞也是如此。我们要重视传统体育项目的活态传承,从保护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着手,培养当地人们对本土非物质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建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网,社区传统文化保护网,建立生态博物馆或生态村等,唤醒文化主体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使其在自己土壤里继续生长[5]。
4.2 加强对外学习和交流,创新双龙舞技术动作
近年来,随着华人的迁徙,舞龙运动被带上世界的舞台。平南双龙舞必须扩大传承现状,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自我认同感。只有走出去才能让大家认识到这项舞龙运动。远的不说,离平南村不远的郁南县连滩镇有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禾楼舞,在现代化进程中,勇敢创新适应时代潮流,出现别有洞天的发展情况,成为南江文化品牌的名片。随着平南村城乡一体化交通方式的发展,平南双龙舞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寻找发展的机会。
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发达的动力。双龙舞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受其自身文化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保守意识。我们应该在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双龙舞的基础上,尊重平南村当地人们传统舞龙习俗,汲取其它地区舞龙文化的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平南双龙舞应适当减轻重量和长度,增加组图造型、穿腾、跳滚等动作。
4.3 创新宣传途径,重视理论支撑
21世纪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许多项目都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有效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互联网技术为双龙舞所用,借鉴科技手段把平南双龙舞传播出去,还可以和当地文化部门结合,建立专门罗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网站,对项目的起源、代表人物、技术特点、表演内容等进行介绍,拍摄教学视频,让人们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平南双龙舞的历史、教育、文化等价值。
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由于很多舞龙练习者多为民间艺人,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很多好的舞龙技术和方法无法上升到文字记载的层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宝贵的技术将逐渐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希望政府组织人员对双龙舞历史和发展进行整理和挖掘,并给与参与人一定的物质和经济鼓励,促进双龙舞项目可持续发展。
4.4 利用国家惠民政策,促进双龙舞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以来,以村委会为代表的自治组织、以农村合作社为龙头的非盈利性组织、以乡镇事业单位为联谊的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已经在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些具体事项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力军,蕴含着巨大的体育文化管理功能[6]。平南村对双龙舞的保护和推广应积极与新农村的目标相结合,以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为吸引点,在平南六座明清大屋的基础上,开发古村落、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既能带活当地经济,又能促使双龙舞在艺术上的不断创新提高,以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双丰收。
群众对一个项目发展拥有最终决定权,没有群众的支持,任何一个项目都很难维持下去。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开拓“双龙舞”体育市场,增加其技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根据舞龙者年龄、爱好、身材等条件,制作符合双龙舞特色和适合时代潮流的服装,结合不同需要推出不同档次的器材,扩大市场影响力,多形式、多渠道地把双龙舞融入社会活动中。
5 结论
本文从广东省平南村双龙舞运动的起源、传承价值、生态现状等进行了研究,明确指出双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及技艺日渐式微、传统生存土壤异化导致参与人口锐减且年龄段分布不均、缺乏非遗保护意识等突出问题。为推进双龙舞传承发展提出了相关策略,让平南村双龙舞活动精神长久传承,并不断扩大覆盖受益群体,让罗定这片沃土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赵晴晴.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体育文化的困境和发展路径—以舞龙舞狮为例[J]. 体育世界, 2023(11):
24-26.
[2] 陈大远. 罗定春秋(卷二)[M]. 广东: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2.
[3] 喻彩,陈江沄,王庆庆.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路径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05):80-83.
[4]施咏.传承方式视角下的近现代江苏琵琶流派继承研究[J].艺术百家, 2021, 37(5):125-131,138.
[5] 周骞,谭军辉,蒙军.数字化时代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 2019(3):2.
[6] 张青.社会变迁视域下村落武术演变与发展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2020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舞龙 “神笔”舞龙趣味(作文与阅读)(2022年3期)2022-06-10舞龙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2年1期)2022-01-19中秋舞龙小学生作文(低年级适用)(2018年10期)2018-10-27舞龙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17年11期)2017-07-07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试论贵州苗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6年1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