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纪录片《翠云廊》蕴含的审美“三味”

时间:2024-08-28 08: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纪录片《翠云廊》受到观众的喜爱不是偶然的,有其合理的内在逻辑,即它包含了高品质文旅纪录片所必备的三种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创意之美。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文从纪录片影像寻根溯源,总结出这部纪录片的艺术特点,或者说它的成功之处,希望对于从事纪录片工作的同行能有点滴参考价值。

【关键词】略论;
纪录片;
翠云廊;
审美;
三味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18—03

2024年2月,正值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9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了五集纪录片《翠云廊》。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和梓潼县之间,绵延300余里,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被誉为“蜀道灵魂”“世界奇观”。这部系列短片每集时长虽然不足5分钟,却凭借简洁明了的架构、轻松愉悦的叙事圈粉无数,网上一片叫好,为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增添了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大餐。究其根本,是它符合人们审美境界的“三味”。

一、生态之美,文化大餐的原味

每一个旅行者,无论是闲看山水,还是旅途匆匆,最喜欢看的依然是大自然的美景。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旅游就是看风景,愉人悦己。翠云廊的景色,原是人力所为,历经千年变迁,已融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说是“自然的人化”。镜头里的翠云廊,上下俯仰、变化万千。仰视画面饱满、绿茵遮天,树干直冲云霄、力透苍穹;
俯瞰树荫如冠似盖、苍翠欲滴,又似轻风逐水、微波荡漾。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林间驿路,光影五彩斑斓、如梦似幻;
和风细雨的时节,缘坡拾级而上,草木温润、气息清新。

翠云廊的生态景观里,一如人间百态。鸟儿在林间歌唱,节奏舒缓婉转、抑扬顿挫,仿佛在细说着它们的巴蜀方言;
天牛不辞辛劳,沿着天路上行,正在探寻新的栖息地;
林下花草葱茏,错落有致,争夺着树荫下偶尔飘洒的阳光;
苔藓斑驳,新陈错杂,或攀附着树干枝条,或紧贴在石皮之上。即使是悬崖峭壁下的江滩碎石,依然布排有序,尽显大自然的神秘布局。

生态美,不仅仅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瑰丽,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剑门关扼守要冲、依山而建,关楼前景深邃、绚丽多姿:春夏晴好,艳阳高照,满目苍翠;
秋日萧索,凄风苦雨,红叶飘零;
凛冬时节,彤云密布,风雪交加;
四季更迭,皆为美景。昭化古城的民居,青砖黛瓦,古色古香;
传统的商业店铺、后街背巷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亲可敬。悠远高悬的柏木古栈道,诉说千年兴替史。向上,壁立千仞,无路可寻;
往下,江流湍急,涛声不息;
唯有这条古栈道,从远古走来,尽显古人无中生有的生存智慧。

这样美轮美奂的景致,自是摄制组刻意选取的审美对象,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眼光;
同时,也是创作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的镜像才能代表翠云廊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才能承载翠云廊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才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移情与共鸣。

二、人文之美,文化大餐的韵味

“美的本质标志着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改造。①”没有人文底蕴的风景只是纯粹的景观,难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翠云廊从兴起到趋近完美,不仅便利于人们的生存,也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不仅有历经千年的路道与林木,更有悠久的文脉相承。纪录片紧扣经典诗文与重要文物,以人文之美展现翠云廊的文化韵味。

(一)诗文

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作。这部纪录片共引用了10首古诗,堪称句句经典,各具特色,且主次有别、详略得当。

第一集率先出场的是清人乔钵的古诗《翠云廊》,“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受域名制约,此诗知者有限,流传不广。但这是翠云廊地名真实可考的源头,兼容自然与文艺双重意味的雅名,是点睛之作,也是自秦朝开始修筑这条路的情感回望,因此具有历史与文化双重的标杆意义,把它放在“头版头条”无可争辩。

剑门是古蜀道上最为凶险的一段,也是文人墨客诗兴勃发之地,9首原创于此的古诗在第四集集萃呈现。“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播音员开篇吟诵《蜀道难》,把观众的思绪带入唐宋群星灿烂的文化时空。李白天马行空的思维与恣肆奔放的语言,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力,配以群峰耸峙、云海苍茫的视频以及苍劲浑厚的男中音,产生无以复加的艺术美感。“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细雨骑驴入剑门,远游无处不消魂”等脍炙人口、传颂千年的著名诗篇,从杜甫、陆游等诗人的经历与心境出发,以隽永的文字,描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抒写了沧桑的历史画卷,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怀。其余几首古诗则以字幕摘录方式闪现,犹如文章略写,一笔带过,戛然而止。

诗歌之外,这部纪录片没有长篇引用大段文章,只是在关键之处交代聊聊数语,以字幕居多,文字短小精悍、信息量巨大,有的是信史原文,有的是文物介绍,有的是补充说明,散落在各集之中。例如在第一集,为证实秦朝对这条路和树木保护的重视,援引了《汉书》原文:“(秦始皇下令全国推行)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数以青松”。在第五集讲述明朝中期大规模修路植树一事,字幕叠加《剑州志》原文:“三百余里官道,古柏数十万株,为璧所植,至今官民相禁剪伐,以志甘棠之爱。”还是在第五集,清代《禁戒碑》勒石记载的“砍树被罚”故事,就是教化乡里护林护树的实例,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热的现实意义。

(二)文物

川渝大地历史深沉,巴蜀路上文物繁多。翠云廊2000多年的历史,见证历代王朝更迭、时代变迁,沿途文物数不胜数。第三集集中展示了一部分文物,既有典型秦文化风格的蒜头壶、源自中原的错银云纹铜壶,也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民间瓷器,还有兼具中原与巴蜀风貌的手工产品。摄影师聚焦这些文物,就是从实体器物的角度论证,兼容并蓄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一条清晰主线。

千佛崖是摄影师镜头指向的另一处文物集中地。因为源自盛唐,雕凿的人物形象饱满、神态安详,富有雍容华贵的强者气息。题记等文字说明,犹如今日的微信短文。它们既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建筑载体,也是崇德向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是一座座微型艺术宝库。造像者不仅有达官贵人,也有商贾与平民百姓,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阶层,这里是翠云廊记录时代变迁、人物命运的微《史记》,它也是社会繁荣、文化下沉的风向标。镜头里的千佛崖,从社会精神层面证实,兼容并蓄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一条清晰主线。

谈及《翠云廊》里的文物,剑门关仍是绕不开的话题。剑门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壮丽的自然风光、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东汉以来,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的作品。纪录片第四集浓墨重彩说诗文,落脚都在剑门关。“天下雄关”既是诗人创作的时空背景,也是本集纪录片的地理背景,达到了历史与现实、人文与影像的高度统一。“任何理解都是历史的理解,即通过理解历史,理解自己的现在”②。以古喻今,就是要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山川大地、把个人荣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何尝不是创作团队字里行间、画里话外的真情流露?虽然目前的剑门关是修旧如旧的复制品,但是千载厚重历史的加持、无数经典诗文的赋能,使它具备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建筑物本体倒是居于次要地位,也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像翠云廊这样富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数不胜数,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美,既是文化的美,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这也从侧面证明,以诗文与文物入画,彰显纪录片创作团队深化主题、优选典型的能力。

三、创意之美,文化大餐的趣味

生态之美,顺乎自然;
人文之美,源自先贤。以上两者,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创作者无法改变的客观实在,能够改变的是发现美的视角。对于纪录片创作团队而言,真正的创作应该是用客观的事实、精妙的创意,来传播自己的理念,即以有趣的方式讲真实的故事,而这正是《翠云廊》最大的亮点,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一)拟人

这部纪录片第一集开场就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树喻人,以“我”为主线,使观众油然而生一种亲切的对象感。“剑阁柏”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身份,讲述从战国到清朝初期两千多年的历史文脉,交代了翠云廊雅名的由来,把枯燥漫长的时间线条化成趣味横生的“自传独白”。通观本集,都是以柏树为中心、为灵魂,突破了一般纪录片的叙事风格,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效。

(二)演绎

第二集仍然以第一人称开场,主角摇身一变,从千年以前的职业铺兵夜行速递入手,“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再现”了他们的工作流程、劳动方式,即如何在翠云廊这条绿色通道上传递文书,使观众对古老的信息传输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
模拟“神行太保”奔跑行进、交接公文等画面,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影视演绎的生动画面,把尘封已久的文字记载回归鲜活的人生历程,给冰冷的历史注入了人间烟火的温情,具有很强的可视性。

(三)动画

《翠云廊》多次使用了简易动画的制作手段,以卡通形象弥补实景镜头的缺憾。在第一集介绍“土堠”这个专业名词的时候,画风转入二维世界:前路遥遥、风雨交加,行道树茁壮成长,土堠难以为继。简约的线条勾勒出古老邮路的概况,让人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类似的动画手法在第二集中又出现几次,其中之一说的是当值铺兵交接公文、接力传递并形成一个信息传递的闭环模式。作为国家重要的文物场所和知名旅游景点,肯定不允许随便动土修筑实物“土堠”,更别说设置驿站和急递铺,现场取景当然就没有了依托;
平面动画应该是比较妥帖的替代,它丰富了视频表现手法,增添了视觉艺术的童趣。

如果说前述动画还不够特别有趣,那么第二集里“飞马传书”这一片段则让人眼前一亮。一人一骑在绿色长廊中飞驰前行,越过街巷,马蹄声清脆响亮,画面的尽头则是现代的市井里弄、叫卖吆喝,让人产生一种从古至今穿越而来的错觉,虽是动画叠加实景镜头,但是衔接流畅、自然转进,几乎不着痕迹。这样的动画设计,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已经超越了叙事的功能范畴,既似文学创作中的跳笔,更像川剧表演中的变脸,惊喜连连、意境悠远。

(四)音效

巧妙的构思、精细的创意,会自然产生一种艺术的张力。音效是体现纪录片创作艺术性的另一个纬度。

第三集是这部纪录片的文物专辑,音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谈到“这些产自当地窑口的民间瓷器,似乎更能体现当地人的风格”时,特意做到了声画对位,黄釉狗对应狗吠声声,鸟食罐对应鸟鸣唧唧,憨厚的造型、真切的叫声,形声对标隐含着作者的匠心独运,观者亦是会心一笑,幽默风趣、生动调皮的感受由心底升起。在第四集也有相似的亮点。在介绍剑门地名由来的这一段,配音简洁清晰、短促有力,音乐节奏明快、气势雄浑,画面从两山对峙到群峰向天,大量运用航拍和动态镜头,犹如两军对垒、战鼓雷鸣,让人激情飞扬、血脉贲张。

还有好几处让人忍俊不禁的配音,增添了节目的喜感。第一集后半部分专门推介了一株2300年的柏树“帅大柏(伯)”,听话听音,说的好像不是树木,而是一位帅气的长辈,几近笑场的语气善意满满;
第三集在从文物转到美食的时候,“串串之交”“聊嗨了”等俚俗词语明显带上了四川方言腔调,犹如邻里聚餐谈笑风生;
第二集在开头和中间两段,采用了喘息式个性化的配音,犹如长跑健将在边跑边说;
第四集则引用了“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的诗句,播音员的话语里带着十足的笑意,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对比

第二集集结尾部分,是一组古今对比的时空递进画面,从铺兵夜行举火照天到佛晓走过丛林,再从林荫小路遁入山间隧道,遥看车路桥梁,短短几秒钟,跨越千山万水、疾进人世千年,其间光线明暗交替合理、运动方向完全吻合,即使不用解说,观众也能通过画面语言看懂创作者的意图。

在第三集中场,镜头从文物瓷器轮转到火锅,时间跨度极大、关联度不高,但是创作者选取了造型相似、比例相近的实物镜头,前后相承、衔接自然,实现完美过渡,餐桌上的沟通交流充满生活情调,因为文物的雅趣毕竟是意念中的,而生活的谐趣就在身边,更具温度与人情味。

更让人惊奇的是,第四集《明皇幸蜀图》后面紧接着的是一片桑叶背面经络图,与实景卫星地形图高度相似,而翠云廊通道就是桑叶脊背的督脉,印证了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创作者的想象力令人击节赞叹。而且,四川广元具有5000年的养蚕历史,是世界养蚕业的发源地之一,有“蚕虫古国”的美誉,不得不说这是神来之笔。

四、结语

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创意之美(或者说是原味、韵味、趣味),在《翠云廊》这部系列纪录片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内在逻辑关系。生态之美是人文之美的基础与前提,人文之美是生态之美的发展与延伸,创意之美则将两者有机衔接在一起,以形式和内容相匹配的电视化手段吸引眼球。在媒体融合的当下,电视受到了移动媒体的巨大冲击,但是仍有《翠云廊》这样的节目脱颖而出,确实值得我们县级融媒体研究学习,特别是在主打网络短视频的今天,更要扬长避短,适应智能手机用户的阅读习惯,打造高品质的短视频产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注释:

①李泽厚.评判哲学的批判[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新武(1969—),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三味审美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纪录片之页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味”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年10期)2015-12-05酝酿语文“三味” 打造特色课堂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9期)2015-07-22鲁迅的“三味”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5年2期)2015-03-23

推荐访问:略论 纪录片 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