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4-08-28 10: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孔 婵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贵州 黔南 55060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有幸福感;
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这是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2]

我国有关专家也曾从综合的角度概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总之,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以及各个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多种表述,但在基本涵义上是一致的。

综上可知,心理健康指人们在从事一切社会活动时内心世界与客观外在世界两者的相互兼容并且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人格,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认可自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面对这些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关数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中有74%的人已经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并且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数比率会随着学级的上升而增长。大学生会经历恋爱失败、友谊翻车、寝室矛盾、原生家庭等相关问题,以及考试挂科等各种情况而出现不好的情绪,会表现出压抑、焦虑、抑郁等情绪情感危机。“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高校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占38.57%,已形成心理疾患需专门治疗的达12.15%。”[3]

大学生年龄段大都在18 ~25 岁,根据人文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18 ~25 岁这个阶段正属于成年早期,这个阶段强调大学生发展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是个体发展心理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大学生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适应者,而是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的积极塑造者。

(三)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现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现当下社会背景下,新生代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00 后”,甚至部分是“10 后”,大部分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毕业成家立业后的负担是1 对2,甚至是1 对4。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颇高,在这样的高期许和高期待中,不免会出现疲惫和压力。因此,大学生需要正确对待和梳理调节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以及学会跟家长沟通从而达到缓解自我内心压力的目的。

(一)参与心理教育的老师多且杂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开展的方法不一,其中不免有许多高校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并不规范,存在一个典型的不规范现象就是开展这项工作的老师多且杂,相关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无研究都可以插手学生的心理辅导,有无相关从事的经历经验教师都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4]从保卫到宿管,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到心理中心工作老师,似乎只要冠名为长辈或老师身份的人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发言权。这就导致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参差不一。此外,非专业老师处理方式不一定恰当,沟通方法不一定合适,思想引导方向也不一定正确,就会导致存在加重学生心理问题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后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相反更加严重。

(二)部分大学生应付性对待心理普测

当代高校大学生不认真对待高校下发的心理普测,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不重视心理普测,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心理普测对于他们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二是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故而随意应付对待测量量表。三是学生在进行心理普测时,可能由于当时有其他事务的影响或其他事件时间安排上比较紧迫,导致学生随意填写问卷或心理测量表。四是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不正确,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心理普测是设置为了那些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同学做的。因此,学生从心底抗拒心理普测。五是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开展遵循保密原则,高校辅导员不稳定,频繁更换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老师,不仅不利于班级管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愿意相信学校下发的涉及个人隐私的测量量表,不愿意相信新来接手班级的辅导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和学校的可信度降低,并且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将当下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隐藏,这就无疑加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的难度。

(三)学校开展的方式方法过于形式化

当下,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无实质性内容开展和宣传。表面上很重视很规范,实则形式重于一切,走过场、甩责任的情况时有出现。许多高校都是为了测试而测试,为了工作而工作,应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讲座、活动,甚至是大学生测评,没有认真建立每个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这一系列的形式化的背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掩盖,很大程度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和负担,只是单纯为了应付学校和领导的安排,没有从根本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反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工作负担,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感情绪更为明显,开展工作的老师也会倍感压力。

(四)部分高校将责任全部压在辅导员身上

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部分存在设置机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许多高校心理教育健康工作的压力大部分甚至全部落在辅导员一个人的肩上,就辅导员一个人的力量而言,在开展工作时对接心理问题学生人数太多,就不免会分身乏术。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只是单纯将课程看成“课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课程的教育意义,存在思考少、引导少、梳理总结少、作为少等现象。

此外,部分高校心理中心在下发测量量表得到结果后,直接将测量量表结果直接反馈至辅导员处,对学生心理指导并无相关建议,只留一句“该生需要关心关爱,请辅导员关心”,之后填表记录,也不从专业的角度另设心理回访和心理咨询开展后期跟踪记录,全部由辅导员完成。这就存在机构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咨询和反馈工作安排不规范等问题,辅导员要对接的是两百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关心关爱的人过多,但是心理专业的老师或者心理教育的课程授课对接的就几个老师,甚至没有与学生对接沟通,这就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及专业人才的闲置等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偏向“矫治”而不是“发展”

目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都将重点放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工作生搬硬套。对于测量结果出现预警的学生,在没有了解学生测量量表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情况下,强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导,让学生怀疑自己的心理健康,过于相信心理测量量表呈现的结果。此外,各高校对心理健康预防性的工作开展得少之又少,在“预防”和“治疗”两个问题的教育开展上没有齐头并进,顾此失彼。长此以往,高校将处于被动之中,一直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路上,长期处于不确定性、紧迫性的压力之下开展工作,这会使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感到非常疲倦,甚至以抗拒和烦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如此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很难得到发展。

(一)创建和谐校园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好的教育环境以及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都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良好的氛围不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才能真正提高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6]此外,对高校的发展和吸引优良的师资也是有必要的,丰富的校园文化和优美的环境对心情的释放和舒缓都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积极向上的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加团结,尤其是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存在感。当然,所开展的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成长性意义。活动设置应该促进大学生交往、沟通交流、发展自我和表现自我。强化班级组织建设等相关切实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活动,才是最有成长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二)推行同辈辅导

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认识水平提升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通过他人认知自己的途径从而来认识自己。主要途径以及方法是将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部分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因此,同辈辅导可以让大学生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横向的对比和对照,相同环境、相同的遭遇、相同年龄,甚至是相同压力下的不同看法和不同处理方式更加容易让大学生吸收和认同。

(三)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讲座类的主题应该是根据需求设置,充分发挥讲座类的“预防性”作用。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当根据学生特点专业和阶段相应设置课程,开创新的授课方式,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开展心理讲座,防患于未然。

根据学生需求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如针对大四毕业班同学,开展就业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班同学,设置有关职业规划讲座使他们不再迷茫。使学生不排斥心理讲座以及心理咨询,并且让学生不歧视主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同学们,让心理健康变成学生喜欢的课程,变成学生主动需要的课程。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本质都是育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是教书育人,二者其实并不能割裂开来。许多高校和教师将二者分离,其实许多心理健康类的问题从思想政治角度着手和开展是更加有利的。因此,高校应将二者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责任,对高校所有教师而言,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其开展需要规范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应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专业素养高、专业本领过硬的队伍。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着重培养提高兼职教师以及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尤其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方面应当予以重视,加强队伍的工作素养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六)多方法、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故而学生抗拒这门课程的开展及相关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各种平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主动开展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呈现出来,要让学生主动走近心理健康教育,用实际活动参与,切身去感受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让学生勇敢去定义自己的心理健康,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要义所在,而不是被动获取知识、被动参与或者是为了学分而参与。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2022年1期)2022-02-08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心理感受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好辅导员这样炼成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8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健康教育 对策 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