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未来的诠释。
一
为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呢?这是赵岐生一生都一直在想也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
眼下,他已从容地将小提琴的未来与他的未来捆绑在一起,约定百年之后在另一个世界静候聆听他亲手制作的小提琴飘出的美妙音色。
小提琴,乐器群族的宠物,人人喜爱。它以优美的流线造型和迷人的声音广泛流行于全世界,是现代弦乐的主角,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
它拥有极美的音色。阴柔之美:其音色含蓄典雅、细腻集中、甘醇华丽、忧郁神秘;
阳刚之美:其音色浓郁豪放、浑厚深沉、圆润明亮、浩然大气;
中庸之美:其音色宽松温暖、厚亮有度、刚柔相济、中庸诙谐。主宰小提琴命运的有两位贵人:一位是制作它的人,一位是演奏它的人。
赵岐生这位东方的提琴制作师,倾尽一生,非要在这个来自西方的乐器上,如痴如醉,执着前行。他的逻辑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文明当属人类共享文明。于是他认准一条属于自己该走的路。
赵岐生几乎把生命的每一寸光阴都献给了提琴事业,一副十足的只争朝夕的状态。他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捣鼓他的“未来琴”。
快80岁的人了脾气依然那么急。我大老远来看他,怎么着见了面也该寒暄几句不是。可屁股还没坐稳,他老已迫不及待了,我只好急忙从包里掏出笔和本子,以赶上他的节奏。他开门见山,且语气严肃凝重:“就说这世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名琴,能够珍藏那么长久,且经无数大师演奏,至今保护得仍非常完好,这是不是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叫我说,人家那才是真正的工匠,世界顶级的工匠!制作出那么好的琴。但对这些,好像国内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潜心研究啊!你知道吗?当下基本都在做‘现代琴,就是那种做出来马上能够投入演奏的琴,这是急功呀!如果再这样下去,前面讲的那种古曲名琴就要渐渐断代了。我写的《提琴制作声音拾零》这本书,里面提出的关于提琴制作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不管是业内还是业外,关注的人并不多,更不被更多人理解,所以我这个已经死了一回的人真的很着急。哪怕是彼此之间争得脸红脖子粗,只要能够产生共鸣,那我也愿意,这样有利于‘未来琴的制作与发展。”老爷子上来就是一统儿连珠炮,是听,还是记,他把我搞得异常紧张。我还是认真听他讲吧!我在观察他讲这些话时的表情。我似乎明白了这位老者的迫切诉求。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未来琴”,不光是他制作的,只要符合“未来琴”的要求和条件,谁制作的小提琴都包括在内。他是“未来琴”制作的传播者,他在为“未来琴”鼓与呼。
赵岐生祖籍江苏沛县,父亲入伍在冯玉祥的军队里从事随军摄影记者,做到副官。1943年赵岐生生于陕西岐山县,他的名字取得显然有纪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举家迁至北京(北平),父亲在革命博物馆工作。
进京那年赵岐生3岁,受老城巿井耳濡目染,他的言谈举止,行住坐卧,为人处事有老派北京人的那股劲儿,局气、义气,讲礼,好面儿,言直口快,秉性爽利,其生活繁复、细腻、自信、超然。看来文化和时间能使一个人乖乖地顺从和降服。
1957年,赵岐生读初一,家住北京西四北八条。街坊有位上高中的王姓大哥,当时正在和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的首席学拉小提琴。同一大院儿,赵岐生常去听他拉琴。王大哥看他兴趣浓烈,问他愿不愿学,赵岐生欣然应允。当时提琴厂出厂的琴最便宜也得30多元,这位王大哥陪他去委托商店买了一把18元钱的小提琴,从那时开始和他学琴。
到了1958年,恭王府有个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院里面成立了业余音乐学校,属于各种音乐课程均有的辅导班,周末开课,学费每月5元。入校需考试,因他已经学了一年提琴演奏,被顺利录取。这样,赵岐生初二和初三的每个周末,就在这个业余音乐学校上课。学习提琴演奏和视唱练耳,演奏是老师单独授课,视唱练耳是上大课。
1959年,正在读初三的赵岐生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结果被两个学校同时录取,而他选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入学后与盛中国成了同学,后来的日子二人亲密无间。
1964年,附中毕业后赵岐生被分配到北京乐器研究所,跟随提琴制作大师戴洪祥学习提琴制作与研究。1965年,60岁的提琴制作师曾坤钰先生从印度尼西亚回国,他制作的小提琴,无论工艺还是声音,都更接近意大利的小提琴。赵岐生跟着这两位老师正正经经学习了两年提琴制作。
做琴,看着容易,自己上手就难了。赵岐生真正对小提琴制作有足够自信心,大约始于1985年。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毕业的张大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包头歌舞团工作,他有很多学生,需要购买1000多元一把的琴,他对赵岐生说就你负责为这些学生做琴吧。那时一年能售出五六把琴,从此赵岐生制琴的动力就更大了。他意识到已不是原来的自娱自乐了,面对学生,可不能误人子弟。从那以后赵岐生将制作提琴当作了一项事业对待。
大约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赵岐生分配在制琴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集中。制琴方略已经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对制琴工艺有了全面认知。同时非常留意和揣摩西方大师制作的名琴、好琴,研究它们的工艺、声音等。看的多了,心里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方向,感觉也成熟了许多,制作要求陡然提升。
二
若干年过去,盛中国和赵岐生,这对曾经的同学,一个拉琴,成为了小提琴演奏大师;
一个制琴,成为了小提琴制作大师。“盛中国可以!”他说。但他婉言不要这样称呼他,他的自我评价是:我只刚刚到师,离大师还远着呢,绝对不敢当。师,这是我对自己最客观最真实的估价,评价一个人要像音乐的音准,得靠谱,实事求是,一旦失真,旋律就不那么美妙了。
2000年,赵岐生寻觅到一块宝地,论证后在京郊草莓之乡的一村庄修建一处制作小提琴的特殊琴房。环境幽静、恬淡,远离喧嚣。这里任其无限想象,执着地追寻着小提琴制作的未来。每年新年前后,便是草莓上市的季节,路旁挤满了销售草莓的摊点,红彤彤的新鲜草莓给人们带来喜性与欢欣。间或,一首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从赵岐生的琴房飘来,回响在希望的田野。
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师来自他的天赋与勤奋。赵岐生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制作出世界一流的“未来琴”。
他对“未来琴”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当下的琴,百年后的音。
这些年赵岐生一直在业内渗透“未来琴”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加以修正和完善。这期间,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四处搜罗各种信息,广为交友,当然是对他制琴有帮助的朋友。多年前,老同学盛中国在试奏赵岐生和另一位小提琴制作师的新琴时,称赵氏提琴符合“未来琴”的标准,而那一把是“现代琴”的发声。盛中国奏后评价赵氏提琴:“声音平均度好,干净、饱满。”这是赵岐生第一次听到演奏大师对小提琴制作的不同表述与定位。
什么是“未来琴”与“现代琴?”盛中国从演奏大师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性概括。“现代琴”是现在就需要达到最好的音质,而“未来琴”则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奏后,才能逐渐达到最好的声音。这个解释与赵岐生对小提琴制作的定位不谋而合。赵岐生对“未来琴”的认知来源于维塔契克的研究,他把这两种不同的提琴制作定义为:“充分振动”与“抑制振动”。这是“现代琴”与“未来琴”的本质区别,也是最基本的学术定性。
于是赵岐生坚定了这个结论:新琴要想能成为古典名琴,必须要通过“抑制振动”的模式去实现,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演奏,使其百年后量变为古典名琴,这就是他需要倾尽一生所能的“未来琴”。
赵岐生迫切地想把“未来琴”的理念传播给社会,让更多的人予以关注,并赢得支持“未来琴”事业的发展。
提到未来,任何事情乃至万物都有未来。人类对未来的思考和创造会带给我们精神与物质上的非凡意义。赵岐生的“未来琴”,是立志要制作出可以在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能够持续发出美妙音响的小提琴。
“未来琴”的概念是赵岐生从漫长的制琴生涯从中顿悟出来的,这种顿悟是一个又一个一连串迸发出的灵感所凝结成的,并通过精密的实践不断加以研究而形成的,最终实现古典名琴的目标。
相对于“未来琴”的“现代琴”,其声音特点,是振动充分,发音敏感,音量宏大。但声音容易发空,结实度差,音色层次欠丰富,很难在长久的演奏中抵挡或抑制声音饱和度的衰减。理想的小提琴,应该是将“现代琴”和“未来琴”的优点或优势得以最佳的融汇和融合,这是小提琴制作的最高境界。
赵岐生在长达近50年的制琴求索中,提炼、总结、概括、梳理、归纳出他的制琴方略:首次提出“现代琴”与“未来琴”的理念;
首次提出小提琴整体和分体的概念,整琴由54个分体构成,最重要的是54个分体之间也要达到最佳的匹配,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首次提出始终树立整体思维的意识。提琴的50多个分体与整体要实现高度统一;
首次提出提琴制作的第一因素要从原料开始;
首次提出小提琴面板的结构。这五个“首次”标志着赵岐生的“未来琴”已达到较高的成熟度。
但世界上的事就是充满矛盾的,实现其完美,就会面临更多的难题。赵岐生一头扎进他的工作室,一个一个化解,一个一个攻破。只要有琴,有材料,有那上百把的各式各样的割削刨凿的工具陪着他,就会焕发出他无穷的智慧。赵岐生活得极其简单,他的世界似乎容不得任何事情,除了小提琴,对任何物像或存在都没有更多的兴趣。他显然已经到了迷恋、痴迷的程度。
当下,能冷静理性地屏弃急功近利,执意着眼未来,做离自己很远的事情,有谁愿意这样。但赵岐生向他的人生乃至生命承诺:我要做很久以后人们才有可能发现或关注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在了,但我制作的100把小提琴百年之后哪怕还有10把、5把在大师的手中演奏,吾亦足矣!
我从他发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重病的我,每天的体力是有限的。于是请了一位做家务的帮手,她说是为还债才出来找事做的。我问她这么荒漠的环境,能呆吗?她说女儿结婚向人家借了钱,我必须坚持。我说那就让我们一起 ,去还各自的债!她笑道:“你这也算是债吗?”赵岐生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可能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债。我最后一个债务是三年前我本应离去,但没有。这是上帝看我还能再做几把琴,于是又给了我些时间。因此,我只能加倍去偿还,只有这样到了那一天我才能暝目。”
老爷子这一系列的行径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感动,我说不清,但心里明白得很。
三
之前不知道,我俩加了微信我才晓得他是一位站位很高的人,满脑子装的都是世界前沿的东西。他发朋友圈的大都是当前世界发生的大事,关注的是地球上的整个人类。我想这对他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眼界,他的眼界就很高,内心格局也蛮大的。
为了实现他的“未来琴”之梦,赵岐生“磨刀不误砍柴工”。他读了很多书,涉及领域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材料学、结构力学、西方音乐史等领域。他说对他帮助最大的几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的《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美]S.钱德拉塞卡著《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英]吉尔伯特·赖尔著《心的概念》,[英]伯特兰·罗素著《心的分析》,[法]雅克·德里达著《声音与现象》,还有维塔切克撰写的《弓弦乐器制作史论文集》等,这些书是他奔波在提琴制作之路上的向导和老师。
他说:“这些书对我至关重要,是它们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和能力,能以整体全面多元的维度,去思索思考提琴声音的本质与本源。”特别是“默会”帮了他很多。一个人具有了默会能力或默会知识,就会拿到通向宝藏之门的钥匙,接下来会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赵岐生制琴的灵感来自他对相关知识的渴求与汲取,他一边制琴,一边钻进书里找答案。他感觉那些书里的奥秘与他的默会结合后,使他豁然开朗,不断发现新大陆,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尚好营养。
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哪一个零件都很重要,对它们要一视同仁,每一个都要像宝贝一样爱它们。赵岐生和我讲,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赵岐生的“未来琴”就是在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环节上实现最佳的效果。
将30多个零件精密的制作出来并将它的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靠什么?靠默会。赵岐生对小提琴制作的默会,外人不会知晓,也不可能知道。但我能够想象的到或者我默会到他对小提琴制作过程的顿悟、理解、感悟、拿捏是极其精准的,是他用生命交换来的,为了他的“未来琴”,他好像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他最大的憋屈就是很难找到一位能够通过默会清楚理解和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他所有的急,仿佛都急在这儿了。
在两次采访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到默会知识对他的启迪和启发,因为有了默会知识,后来在提琴制作上才避免了走弯路,做无用功。帮他这忙的就是默会知识。
他说:“一般知识只能做到一般,只有默会知识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是他对默会知识最经典的应用与理解。
赵岐生的默会知识,主要是相对于他从书本上了解和掌握到的显性知识而言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我们任何人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
默会知识焕发出或者说大大开发了赵岐生的智力和各种机能,本质上是他对提琴制作的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其实就是他越来越成熟的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控制力、拿捏和掌握的一种分寸。
通过默会知识使他真正获得了提琴制作方面的解放。只有默会知识才能促使他的思维获得自由, 因为默会知识是种个体知识 ,它深深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黄焕金对默会知识的描述更为形象。“知识一一离开产生它的人的头脑, 便像鸡蛋那样获得一个坚固的外壳” , 别人不能直接看到知识的内核。无论任何类型的知识,只要转化为个体的默会知识 , 只有通过默会认识, 使知识在另一个人体的头脑中复活,个体的默会思维因素才能被激活。
默会知识镶嵌于赵岐生的制作实践活动中,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觉察、被意会。他的一些经验及悟道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赵岐生认为默会知识虽然是无法言传的,但却是可以意会的,可意会意味着可提取、可反思、可交流,但目前赵岐生还没有真正找到与他交流的对象,因为身边没有具有和他一样对“未来琴”产生足够默会的人,这使他很苦恼。
赵岐生的默会知识来自于他的持续勤奋与刻苦实践。这意味着他对“未来琴”制作及愿景已经获得成功真正理解。默会知识还具有显著的“情景性”和“文化性”,他所获得的默会知识,需要认识主体寓居于认识对象的细节与线索、身体和文化之中。这表明,参与实践、参与世界、融入到共同体的文化历史当中(他读过很多书籍),以及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途径,赵岐生从他的高质量的顿悟中完全找到了。
四
小提琴制作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赵岐生对小提琴之所以有那么深的理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诗内与诗外的功夫,对提琴的构造及发音特点了如指掌。谈到小提琴的设计,就必然要涉及古提琴原始设计者的艺术观点和技术方法。现代的数学是技术学的工具,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数学是艺术的启蒙,比例和序列是美学研究的要素,并且为所有的艺术家所采用。大师级的小提琴制作者,不仅仅是个方法学家,而且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小提琴的整体协调和一致主宰着整个设计。赵岐生绝不是一位省略大脑只劳驾双手制作提琴的人。
博采众长,汲取吸收,为我所用。赵岐生在看了学了做了那么多之后,2017年,他将一辈子制作小提琴的想法、感悟与诉求写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提琴制作声音拾零》。
该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在提琴制作之内,第二部分在提琴制作之外。书中内容浅显凝练,化繁为简,是一本很好的提琴制作的工具书。但从另一角度切入,它又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赵岐生针对当下提琴制作提出了他的观点和看法。提琴制作起源于欧洲,已有500年的历史。从17世纪到18世纪在意大利的克雷莫纳达到了顶峰。以阿玛蒂、斯特拉蒂瓦里和瓜纳利三大家族为杰出代表。在当代,后两位制作的提琴,已被公认为古典名琴中的典范。世上所有最优秀的提琴演奏家,用的都是制作完成后300年左右的古典名琴。
赵岐生提出提琴制作并不是制作工艺问题,而是决定声音的因素和声音在以后长期演奏过程中的演变的问题,这是制作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新琴无论如何制作,其声音都不可能达到古典名琴的品质。因为最佳的音色,是必须经过长期量变的结果。新琴的声音,只是最佳声音的初始阶段。提琴的量变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木材构造与工艺结构的量变,二是琴板在长期演奏中,由琴板振动模式的量变决定的声音的变化。
新琴的琴板在没有受过振动的情况下,它的声音只是一种未量变状态。只有在长期不断使用与演奏的前提下,其琴板振动才能逐渐形成适应提琴所有演奏技巧的振动模式,其声音才会最终量变为最佳声音品质。新琴的初始声音,在其以后的量变过程中,约百年后才能逐渐趋于从变量到相对稳定的常量,最终成为古典名琴。
古典名琴声音形成,除制作工艺之外,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有:一贯的良好保养,专业维修和演奏家的持久演奏。古典名琴的形成,至少需要四个条件:精确的未来琴制作,终身的维护与保养,专家的精密调适与修正,演奏大师的常态演奏。如何制作才能量变为古典名琴?主要是由提琴整体结构与琴板振动模式所决定的。琴板振动模式分为三类:过分的琴板振动和过分的非振动,如琴板过薄和过厚,琴板薄厚分布有误;
充分振动,使琴板在新材料时就能达到最佳振动状态;
抑制振动,使琴板振动自如,具有好声音的各种状态。抑制琴板整体振动最大振幅,留有余地,在后期不断的演奏中,渐渐达到琴板最终充分振动的模式,是我们所要的。
他反复提及,一把结实度与穿透力都很强的琴,只是混响度较弱,在近听时声音并不很大,但由于琴弦与琴板振动充分、强劲,其声波传送距离会更远,声音衰减速度减慢。远听时声音并不小,尤其在音乐厅加之厅内混响,声音会变得清澈明亮。
为了实现“未来琴”的梦想,赵岐生还在提琴所需木材构造与性质,工艺结构对声音影响的界定,提琴制作声音程序,声音量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并获得了结论性成果。
五
小提琴制作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出一位工匠难,走出一位大师更难。
据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师郑荃介绍,就提琴制造专业对学生的条件要求非常高。第一要求学生拥有材料、结构、声学、力学、油漆等理工科方面的知识;
第二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一个再好的想法必须通过亲手制作来完成;
第三要会演奏弦乐器,有很强的艺术造诣,对音质有特殊的敏感性;
第四要有很好的造型感,这是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提琴的制作在中国已形成蓬勃兴旺的制造产业,这当然是好事。但如何解决“现代提琴”声音和“未来提琴”声音的取舍,是小提琴制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小提琴的声音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才会逐渐成熟,也才能产生理想的振动。这正是300年意大利古典名琴所不能被现代高科技制琴所取代的原因所在。
赵岐生制琴工艺在手,灵感于心。提琴的每一个零件,他都赋予了它们生命的灵性,所以才拥有了理想的质感与律动。
什么样的手才能制作小提琴,或者说小提琴制作需要怎样的的一双手。其实,琴师制作出的每一把小提琴都是其生命的精血所孕育出的心肝宝贝,全靠这双温柔的手精心地做好自我“接生”工作。可想,这双手不只是要具备工匠的功能,更是人类智慧再现的执行者。这双手,是一双严格执行大脑指令的手,大脑发出的每个细微信息,都不允许这双手有丝毫的偏差或衰减,要百分之百地高度精确地予以还原或回复,就像医生的手事关患者的生命,琴师的手也事关小提琴艺术生命。
今年,赵岐生已制作5把琴。他认为,一个好的制作师,就是全身心挖掘自已的潜能、排除干扰,做出最好的琴来。他一直以三百年前意大利克利蒙那小镇中的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为榜样,大师12岁学徒,18岁成立自己的制琴作坊,从此再未离开过自已做琴的房间。他活到93岁,一生中经历无数次大瘟疫与战争,全镇一半以上的居民都逃荒而去,但他仍然在做琴,在当时疫情死亡率十分之四的情况下,他却安然无恙,并成为后代制琴师的楷模。这是老天对一位执着者的眷顾与奖赏。赵岐生从2000年就一直没离开过他的乡下的工作室,一天到晚沉浸在他的琴房,几乎不出门。
赵岐生的时间很宝贵。制造提琴虽然用的是双手,但他的脑子分分钟都不停地思考着琢磨着。已是78岁的他越来越没有一丁点儿闲工夫,视琴如命。来他琴房的人想与他交流,一定要然及有关小提琴的话题,或者用他制作的小提琴演奏曲子,找找感受,留下感觉;
否则他真的没有时间闲陪你在那云山雾罩。你的话不能触动他,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一直沉默着。他等着你赶快做出反应,言归正传,说些他听得进去的,有用的,沾边的。这时看着他的眼神你会非常紧迫,自然会有压力,你如果不想在他面前显得白痴,就要顺着他的气场跟上他的节奏。不然再不开始交流,局面会很尴尬。如果你听他讲的入神,他略加甄别后,你不是在装,他确认他的话真的没有对牛弹琴,或是你说的话靠他的谱儿,这时他的话语会渐渐递进以至会滔滔不绝。他希望你问及得很深,很内行,对他有用,有启发,有帮助。这样他会不厌其烦地和你讲个明白。他愿意讲,但一定是有的放矢,他的时间真的很宝贵。
在和老爷子聊天时,他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我几次想劝老爷子少抽最好戒掉,但我话到嘴边没有开口。我戒烟是从世纪初就开始了,中间至少戒了十几次,时间最长的一次有8个月,但又复吸了,到底也没戒掉。我这又刚刚戒了一年多,还不错,但还不敢说就戒彻底。我知道从事艺术行当这些人,戒烟比登天还难。记得盛中国在一次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香烟是我的精神支柱,啤酒是我的创作源泉。”真是这样。作为盛中国的老同学赵岐生恐怕是如出一辙。香烟危害健康,但他们把艺术提到前边,离不开香烟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况且关键时候,香烟真的会帮助他们启发灵感。不过毕竟这把年纪了,又生过一次病,还是应该少吸或者干脆戒掉。如果换一个人,我可能早就开口向他建议了。不知为什么面对老爷子我就没了勇气。也许香烟真的像盛中国所说的那样,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希望他将“未来琴”的理想继续发扬光大,走的远一些,达到人、琴具老的境界,出自他手的每一把都是古典名琴。
赵岐生制琴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他体会到任何事情要得到公认,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论正确,二是得以实践证实。他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工作就是把瓜纳利(意大利制琴大师)没有完成的理论完成好。当然走向古典名琴的道路非常漫长而曲折,我充满信心。
太阳从东方升起,赵歧生沐浴着阳光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他说:“做琴是件需要安静的事,我不出门,又住在乡下,除了制琴,没什么额外活动。对我来说,影响我制琴的因素,只有重病与身故。制琴,我将自始至终。”
作者简介:
周振华,北京文联第七、第八届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九届解放军长征文艺奖,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新民晚报》《文学报》《中国作家》《十月》《美文》《北京文学》《天津文学》《长城》《山东文学》《安徽文学》《黄河文学》《山花》《当代人》《神剑》《散文百家》《散文海外版》等报刊。多篇散文作品入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排行榜、教材读本,并被应用于中、高考试题。已出版《乡音乡情》《跪拜大地》《温暖记忆》等文学及书法作品23部(集)。
猜你喜欢 制琴小提琴振动 振动的思考科学大众(2023年17期)2023-10-26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收藏百年欧洲制琴工具 填补制琴文化研究空白乐器(2021年12期)2021-12-14Hey Diddle, Diddle阅读(快乐英语中年级)(2021年8期)2021-09-05振动与频率天天爱科学(2020年6期)2020-09-10中立型Emden-Fowler微分方程的振动性数学物理学报(2017年6期)2018-01-22听懂木头的声音中国国家旅游(2017年1期)2017-01-13文化演艺平台打造爱乐人的盛会琴童(2016年6期)2016-05-14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发展北方音乐(2016年6期)2016-02-02Pear Concert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15年7期)2015-11-23推荐访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