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昱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闽南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依托闽南地缘优势,发挥闽南文化办学特色优势,在促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服务两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闽南文化人才培养方面,设立“优秀闽南文化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闽南文化特色二级学科硕士点,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在闽南文化学术交流方面,成立闽南文化研究所,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闽台文化研究期刊《闽台文化研究》;
在两岸青年交流方面,举办国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承办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文化艺术节[1]。本文以闽南师范大学“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为例,阐述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探索。
(一)“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宗旨
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漳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闽南师范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与文化资源优势,明确把闽南文化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对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交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寻闽南文化精髓,感受祖地文化魅力,发挥对台湾同胞祖地寻根的引导作用,搭建闽台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的新平台,以促进两岸青年学子共同追溯同根同源的闽南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增进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自2012年以来,闽南师范大学连续主办8届国台办年度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研习营活动主要面向台湾高校和闽南师范大学招收大学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员。
(二)“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组织实施概况
2012~2019 年期间台湾成功大学、“中央大学”、台南大学、金门大学等20 多所台湾高校师生奔赴闽南师范大学,参加“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系列活动,共同研习和交流闽南文化。他们主要来自各大学“国学研究所”“国语文学系”、中文系等。研习营活动由闽南师范大学主办,闽南文化研究院负责组织。闽南文化研习营工作机构设有主任(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副主任(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协调组、联络接待组和后期组。参加研习营活动的台湾高校均与闽南师范大学建立学术与文化交流合作关系,遴选优秀辅导员协调台湾领队教师共同管理各项事务,分别指派精干负责的领队老师,并各甄选身心健康的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研习营活动。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人数为130余人。2016年台湾“民进党”上台后加深了台湾青年与大陆之间的裂痕,减少了两岸交流往来,参加研习营人数减至40 人。第一届“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于2012 年7 月26 日开营,历时12 天,2013-2019年举办的研习营活动每届历时7天[2]。
(三)“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研习活动形式
研习活动形式包含专题讲座、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座谈、实地考察以及文艺联欢、篮球友谊赛等。
专题讲座主要围绕闽南文化理论、闽台民间信仰、闽台民间舞蹈艺术、林语堂与闽南文化等内容。主讲教师均是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讲座内容丰富,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台湾师生对讲座内容饶有兴趣,与主讲教师积极互动交流,气氛活跃。通过举办闽南文化专题讲座,也进一步促进两岸高校的文化学术合作与交流。
研习营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从文化整体研究、诗词吟唱、民俗到表演艺术,老师们丰富的学养,点亮了两岸青年的新视野。“闽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基本特征”讲座中指出闽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性。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之下,深入探索闽南文化尤其显得深具意义。“闽南话诗词吟诵”讲座中有着许多的精彩示范,老师带领营员们以闽南语吟诗、朗诵,感受到闽南语言的优美。“闽台民间舞蹈文化”讲座中向营员们介绍了大鼓凉伞等民间舞蹈的台闽差异及沿革情况,并且现场练习教学,营员们共同感受闽台舞蹈文化的魅力。“闽台民间信仰”讲座中向营员们介绍了闽台民间信仰不仅反映闽台民众神明的理念、神人的关系,而且涵盖了闽台民众的道法、技艺、口头文学、表演程式、生活禁忌等内容,关注两岸的民间信仰,也必然关注共同的精神家园。营员们表示透过两岸学术交流的机会,结交到许多好朋友,并深入了解闽南文化。
研习营实地考察地点主要分布在漳州、厦门和泉州等地的闽南文化古迹与展馆,包括漳州古城、南山寺、龙文图灵创客空间、漳浦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示馆、林语堂纪念馆、开漳圣王陈元光墓、云霄威惠庙、漳浦赵家堡、泉州开元寺、闽台缘博物馆、晋江五店市、厦门博物馆、厦门科技馆、黄道周纪念馆、南靖土楼等文化古迹、人文景点及专题展馆。如营员们实地参观图灵创客空间,让台湾学子们了解到大陆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可以吸引台湾优秀青年今后有机会选择来漳州创业就业。参观漳州市博物馆,感受到漳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相影响,给营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入口的“漳台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营员们表示对前人的智慧与建筑工艺产生敬意。通过实地参访,台湾青年学子纷纷表示对自己家族的闽南文化的源流,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2014年7月佛光大学博士生阮同学,带着族谱和女儿首次踏上祖籍地,在闽南文化研习营的参访活动中,见到了和家中同样收藏的《阮氏宗谱》,喜悦之情,难以言喻。他说“我们的祖先是从这里到台湾,两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回到祖先居住过的地方,这是一种缅怀,也是身为子孙的一种无限感念。参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的最大收获,不仅在重新认识闽南文化和习俗,更重要的它是一次寻根之旅”[3]。
(四)闽南师范大学“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的成效
闽南师范大学以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为平台,推进两岸青年共同研习闽南文化,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方面累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搭建两岸高校青年沟通交流的平台,增进感情。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的举办,为闽台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两岸高校青年建立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在研习期间两岸青年学子共同体验和感受闽南文化,促进两岸高校青年相互了解和互动,加深两岸青年友情。首届研习营台湾领队教师、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主任林登顺说:“在‘五缘’的情怀之下,两岸高校师生能够透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互相了解,互相沟通,对大家而言都会有很大的长进”[4]。第二届营员台湾东吴大学施亚霓同学、闽南师范大学肖思琪同学表示,通过研习、交流及参观考察,让两岸高校青年学子的心贴近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相聚交流[5]。从2016年暑期开始,通过体验式交流,台湾高校青年入住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寓,研习营营员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第五届营员明道大学的博士生代表陈同学说:“两岸之间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气连枝,我们都是同样的人,说同样的闽南话,唱同样的歌,读同样的书,我们都是一家人。也欢迎大家到台湾来,我们继续一起探讨最珍贵的文化——闽南文化”[6]。闭营式上两岸高校青年依依不舍、相拥而泣,在研习营活动中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二是研习形式多样,两岸青年充分感受闽南文化。交流形式以专题讲座、小组讨论、交流座谈、实地考察、文艺联欢和篮球友谊赛等活动开展。专题讲座主要围绕闽台民间信仰、闽南文化理论和闽台民间艺术等内容,促进台湾青年加深对祖地文化的了解。闽南文化专题系列讲座为开展两岸高校的文化学术合作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一届研习营活动通过近距离接触和实地考察厦门、漳州和泉州等地的闽南文化发源地,感受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魅力和乡土人情。参加第一届研习营的金门大学刘名峰老师认为闽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区域文化双向互动的二元文化,对其研究能突显闽南文化作为边陲文化的特质及其生命力与创造力[7]。参加第二届研习营的王怡超老师表示闽南文化研习交流活动对于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以后漳台能更进一步持续交流合作[8]。
三是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2014 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个体认同心理要素是一种从认知到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层面的心理过程,并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作用[9]。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通过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增进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闽南文化的认知,对闽台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接受程度。文化认知会影响台湾青年的心灵契合程度。参加第一届研习营的明道大学尤世萩同学表示,通过研习活动让大家体会到“闽台缘,两岸情,一家亲”的真正含义,让两岸高校青年学子的心贴近了[10]。
四是传承和弘扬同根同源的闽南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闽南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内涵,凝聚海峡两岸同胞民族意识和向心力[11]。闽南师范大学长期坚持以闽南文化作为办学特色的理念,积极推进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传习,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营的举办,正是利用地处漳州拥有的闽南文化资源的优势,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方面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台湾学子表示通过参加研习营体会了漳台两地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深化闽台民间交流交往、促进闽台同胞心灵契合、服务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加第三届研习营的元智大学胡同学表示“我们共同生活在闽南文化的氛围之中,便该尽自己的一份心力维护与创新,让我们将闽南文化开创出另一番的风貌”[12]。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姿莹老师表示,2013年她作为台南成功大学研究生第一次踏足漳州,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两岸有很多共同文化习俗,应该多交流,增进了解”“两岸融合的路会越走越宽”[13],正因为她对闽南文化的热爱,一直致力于两岸青年的文化传播工作。
《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漳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是开展两岸闽南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基地。“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项目前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应持续推进这一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流程化的运作机制,保障两岸文化交流工作有序开展。
(一)注重发挥对祖地寻根及传承闽南民俗文艺的引导作用
“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应进一步围绕祖地文化重心,以漳州市博物馆漳台族谱对接中心、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等单位为依托,做好闽台姓氏族谱和源流研究工作,更好地发挥对台胞祖地寻根的引导作用。
研习营今后应充分发挥在传承闽南民俗文艺的作用,探索两岸闽南文化传承发展项目。闽南师范大学南音学会、木偶学会和吟诵社等社团活动,大鼓凉伞、歌仔戏、布袋木偶等民间艺术的传习都很有特色,可以在研习营活动中展示和交流。
(二)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鼓励青少年交流交往,可以“利用新媒体、流行文化、互联网广泛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闽台青年共同‘朋友圈’和‘事业圈’”。以往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交流形式以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和交流座谈等为主,今后可以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开展体验式、沉浸式闽南文化交流活动。体验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如开漳圣王信仰及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文化交流活动;
沉浸式体验闽南艺术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如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展、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民间民俗展演和闽南民间技艺展演等。
(三)举办闽南文化学术论坛,增进两岸青年闽南文化学术交流
历届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主要邀请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为营员们开展主题讲座,今后可以尝试举办闽南文化学术论坛,如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承办相关主题的闽南文化学术论坛或会议,邀请两岸青年学子共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两岸高校青年的学术素养和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
(四)加强闽南文化研习基地建设,建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
目前已有的部分闽南文化研习基地如开漳圣王文化遗址、林语堂文化馆区等的建设较为完善,但有些研习基地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如须提高研习基地工作人员参与传播闽南文化的热情和水平,进一步丰富研习内涵,加强与泉州、厦门等研习基地的共建合作,把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办成有学术含金量高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
(五)设立研习营专项基金,确保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持续深入发展
加大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推进其建设成为影响大、知名度高、台湾地区青年参与度广的两岸青年学生交流示范项目,不断完善交流机制,建立流程化的运作机制,推进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可持续发展。增进两岸融合发展,达到心灵契合。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不可隔断的情结所在。闽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正是以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文化为基点,通过对闽南祖地的文化寻根,使得台湾青年学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两岸一家亲的情结,是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探索。台湾地区青年在多样的闽南文化联结活动中实现深度文化体验,与大陆青年经常互动、接触,产生情感联结,逐渐促进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
猜你喜欢 研习闽台闽南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1期)2022-04-14闽南文化传承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9期)2020-11-16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闽南,闽南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中国宪法年刊(2017年0期)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