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4-08-29 15:36:01 来源:网友投稿

刘燕 胡洪亮 孙冉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抵制和防范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需求,是提高文化素养升华人生境界的应然诉求。文章在以文化人、化文铸匠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下,确立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权威性和趣味性相统一、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四个相统一”的教育内容建构原则。精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形成通识文化链和特色文化链“双链”并驱,即“致知、笃行、成人”螺旋递进的高职院校通识文化教育内容链,凸显“学校特色、区域特征、职教特点”的特色文化教育内容链。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传统文化教育;
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127-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中沉淀下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统称,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传统文化教育,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识文化教育和工匠精神、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等特色文化教育的统一,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的挖掘、教育和传承。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性

(一)抵制和防范文化虚无主义的现实需求

“两个大局”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交织交锋,历史虚无主义盛行,表现形式各异,隐秘地腐蚀着高校青年的思想。形式之一就是站在现代性的角度否定抹杀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忽视、歪曲、贬损,消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误读传统文化的内容,企图制造文化虚无主义,甚至历史虚无主义。

受部分不良观点影响,当代学生对中国发展成就的理解缺乏前后对比、缺乏中国崛起的文化语境视角,往往喜欢进行中西对比,甚至以西方之长比中国之短,从而失去自信,甚至崇洋媚外。要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元素来引导学生认知、澄清思想困惑、提高理论辨析能力、汲取人生智慧。

(二)提高文化素养升华人生境界的应然诉求

传统文化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2]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包括神话故事、伟人故事、美德故事,这些故事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价值,如愚公移山蕴意坚持不懈,曾子杀猪蕴意做人要诚信,六尺巷的故事蕴意亲邻爱人。反观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受多元文化冲击,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一切向前看一切向钱看,虚无了生命本真的意义,陷入道德失序和精神荒芜之中。重构精神家园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文化教育中促进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性情,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塑造朴实敦厚、积极上进的精神气质,促进文化品格和成人使命的发展,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自然生物人”到“自觉文化人”的跃升。

二、基于调查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现状

调查对象有滨州职业学院高职生、思政课教师、其他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对教师采用座谈交流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对高职生在采用访谈座谈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滨州职业学院的高职生进行深入调查。本次调查随机抽取样本,共发放并收回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

调查结果显示,滨州职业学院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已经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什么、谁来教、怎样教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与学生的美好期待尚存在差距。如在教什么上,存在顶层设计缺位,内容整体规划不足。67.11%的学生认为各门课程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较多,20.13%的学生认为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较少,7.0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存在随意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虽然大多数融入了传统文化教育,但对融入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未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和构思,且选择的内容缺乏层次性、专业针对性,体现职教类型特点的文化元素较少。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不少教师存在讲授同质化的传统文化元素贯穿任教所有班级的情况,也有选取文化资源不严谨、人物与事件把握不到位等问题,只是简单讲文化内容而忽略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因素等。

三、坚持理念指引、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

(一)确立“以文化人”“化文铸匠”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以文化人”顾名思义,用文化来教导人,感化人。“文”指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化”是一个动词,旨向了方法,含教化、感化之意,落脚点在“人”上,文化育人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获得感。“化文铸匠”即,把文化内容转变为铸造匠心匠艺的利器,指明了符合职教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二)明确“一根六目”层级式综合育人目标

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链。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从知、德、思、技、心、行等六维确立具体育人目标,即提高文化认知、提升道德境界、厚植理想信念、培育匠心匠艺、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为起点,以行为落脚点,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使传统文化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责任、有理想、有技能、有自信、有品行的“六有”新人。

(三)遵循“四个相统一”的内容建构原则

1. 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统一

以文化人必须明确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教育人这个基本问题。立足区域、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传统文化教育既体现普遍性,又应彰显特色性,体现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征、职教特点的文化,不断优化内容供给,确保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2.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高职课程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作用,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已然成为共识。每一门课程都要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上做出鲜明回答。嵌入价值导向,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也不是为了单纯普及文化知识,而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为,进而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帮助学生做到“两个维护”。

3. 权威性和趣味性相统一

设计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但理应是建立在权威性基础上的趣味性。人人自媒体的信息化时代,需要教师具备一双甄别筛选的慧眼,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选择可靠、真实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切不可为博人眼球而对文化故事夸大其词,更不可照抄照搬碎片化文化信息进课堂,更不可道听途说,传统文化资源内容应取材于权威书报、权威电视台、权威公众号等途径,具体的讲授内容要经得起推敲,特别是文化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些素材应进行充分核实。

4. 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统一

古今相贯通。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立足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但须根植于过去,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外相连通。传统文化教育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并不是指教育过程中要摒弃外国文化,而是要客观对待外国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外国文化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强化文化自信,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

四、凸显普特结合、螺旋递进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精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形成通识文化链和特色文化链“双链”并驱,即“致知、笃行、成人”螺旋递进的高职院校通识文化教育内容链,凸显“学校特色、区域特征、职教特点”的特色文化教育内容链。

(一)打造“致知、笃行、成人”螺旋递进的高职院校通识文化教育内容链

1. 器物文化方面——“致知”

器物文化包括知识型、技艺型、实体型文化“三型”文化。这是文化教育的基点,是为“器”,属于认识感知层。知识型文化包括国学经典、哲学、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节日节气节点文化等。技艺型文化包括中医、茶道、剪纸,陶艺、泥塑、木刻、戏曲等。实体文化包括一切可触摸的显性文化,如建筑、器物、服饰、饮食、交通工具、文化古迹等文化。

2. 方法论文化层面——“笃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如胸怀天下、以民为本、创新创造的方法论。这是文化教育的关键,是为“术”,属于文化践行层。胸怀天下即“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统一天下是开国君主共同的追求。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一家”的理念。以民为本是说自古中华文化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代人民很早就洞察了民心大如天的客观规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创新创造则是强调中国人特别强调积极变革、创新进取,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等,凸显了变化发展、求强求变的积极态度。

3. 思想精神文化方面——“成人”

思想精神文化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3]这是文化教育的核心,是为“道”,属于目标归依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思想精神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在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思想源远流长,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崇高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爱国担当等,其蕴含的精神都有助于高职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感。要挖掘强调奉献、仁爱为核心的优秀传统美德,如《诗经》早就提出“夙夜在公”,《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公允”的道德要求,古人提倡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以义为上,先义后利。要开展以诚信、自强为重点的个人修养教育,做到“修己”“克己”“慎独”“养浩然之气”。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教育内容链

1. 形成学校特色,打造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个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注重用 “三风一训”及办学理念这些精神文化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凝练形成校训“责任”以及“崇德尚能”的校风,“知行垂范”的教风,“博知敏行”的学风和“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知行并重,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坚定了“服务区域经济,贴近产业发展,培养雁型人才,助推社会进步”的办学定位。[4]在大学物质文化方面,滨州职业学院引入CIS理念打造大学的形象标识,如校徽、校歌、路标等;
开发校园文化创意产品;
注重挖掘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整体规划等物质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
用好图书馆、校史馆、艺术馆、展览馆、实训室、网络资源等教育资源。

2. 彰显区域特征,融入地域文化

学校十分重视地域文化的育人作用。一是名人文化。充分利用滨州历史名人如孙武、范仲淹、董永、杜受田的文化资源。弘扬孙子“真枪真刀”的兵学文化和范公“家国情怀”的忧乐文化,建设了孙武文化园和范公文化园两座大型文化园区,分别设立了孙武、范仲淹塑像,建设了八角青石忧乐亭和兵圣亭,石刻岳阳楼记、兵法十三篇。学生实践教学走入杜受田故居,感受杜受田廉政文化,融入宣讲董永孝文化。二是红色文化。滨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存了毛岸英旧居、杨家峪抗日沟、吴洪英烈士遇难地等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5]孕育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历代滨州职业学院人正是在这种老渤海精神的激励下,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尽显“责任”。三是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教育学生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沿黄非遗资源。四是民俗文化。把滨州剪纸、吕剧、渔鼓戏、胡集书会文化融入育人体系。五是海洋文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教育和滨州海洋文化宣传。

3. 体现职教特点,打造专业文化

一是打造知行合一的职教文化。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滨州职业学院一直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高效课堂。在学生生活区建设行知广场,设立陶行知先生塑像,培训中心一楼大厅浮雕中也有陶先生的尊容。二是打造各专业相关的职业、企业、产业文化。把传统文化中墨子、鲁班、李冰父子、张衡、祖冲之等人的事迹和思想不失时机地融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坚持就业导向,融入企业元素和劳动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增强传统文化的现代感。真实企业生产服务场景、企业人物和劳动精神等职业精神的嵌入,可实现职业技能和精神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士官学院突出融航海文化、海洋文化、军旅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品牌。健康学院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打造具有护理专业群特色的文化体系。机电工程学院大力培养学生“敬业、精益、求质、创新”素养,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多层面机械机电特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编著.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36.

[2] 于春海,杨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 重庆社会科学,2014(10):67-75.

[3] 曹桂花. 大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0):102-105.

[4] 李挥. 与市场共舞 助群雁飞翔[N]. 中国教育报,2008-06-11(09).

[5] 赵雷军,吴延香. 依托红色文化元素,助力滨州全域旅游发展[J]. 中国民族博览,2019(16):77-78.

(责任编辑:牛雪璐)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传统文化教育高职院校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2期)2017-01-11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2期)2017-01-11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11期)2016-12-27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体育教学(2016年11期)2016-12-23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年11期)2016-12-1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构建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