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8-30 14:36:01 来源:网友投稿

※ 投稿时间:2023-11-24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A085)

作者简介:张静静(1985-),女,山东平度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摘   要:本文在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社区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为例开展实践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旨在明确非遗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4)02-0001-06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充满人文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城乡文化正在消解,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社会风情、景观风貌、文化生态很多只能残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这也是造成目前城镇居民邻里关系冷漠化、乡村空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化的重要原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技艺、经验和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可借鉴的宝贵资源,对现代城镇社区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社区活动,而是要从形式化的“非遗进社区”到全面融入的“非遗在社区”,让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城镇社区建设的力量源泉[1]。

一、社区的内涵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187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从“社会”与“社区”概念对比的角度,认为社区是自生的、异质的、相对封闭的、单一价值取向的,强调社区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精神意识、血缘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如城镇、街道、村庄都是社区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区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从两个角度来定义社区,从地域角度来看,认为社区是在特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

社区是城镇社会最基础的单元和细胞,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人格发展均可受其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乡村城镇化的建设,传统由共同血缘关系、价值观共识所形成的“社区”概念正在逐渐弱化,面对社区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社区必须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才能使社区居民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城镇社区建设是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基础

1.城镇社区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载体

城镇社区建设不仅仅在于建筑、绿化等硬件设施建设,还要注重社区文化的培育,但是社区文化的建设并非只是组织一些广场舞、书法比赛等文艺活动,还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寻找社区文化的培育点,借助非遗文化实现社区文化培育的同时,也让本地的非遗项目有了更好的宣传和传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广大居民了解、学习非遗文化,甚至化身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志愿者、传承人,从事着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

2.城镇社区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

力军

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要想得以更广泛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督办,而是要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充分发挥社区的主力军作用,才能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绝。通过定期举办各类非遗文化活动、讲解非遗知识、传授非遗技能,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儿童热爱非遗文化,甚至化身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主力队员,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3.城镇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承非遗的重要

渠道

利用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文体场所开展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娱生活,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对社区民众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社区文化建设让非遗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民众生活,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搭建了可以活态传承的平台。因此,社区文化活动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非遗文化是城镇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活态的价值观念,是城镇社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丰富城乡社区的内涵与品质,促进社区文化和经济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主动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非遗传承与保护是维系城镇社区和谐发

展的重要纽带

劳动人民经过千百次的实践探索,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所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舞蹈、美术、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充分体现着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是当地民众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内在性格、社交礼仪的集中表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规范城乡社会秩序,维系民众和谐关系,建构良好的城乡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非遗文化可以丰富城镇社区的文化内涵

与品质

非遗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灵魂,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过程,就是提升城镇社区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的过程。根据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理论,社区作为一个人类群居体和文化实体,是由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共同组成的有机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脱离民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是民族文化、民族个性、民众审美的重要体现。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让社区居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进而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铸就社区的文化品格,提升城镇社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3]。

3.非遗文化融入社区有利于激发民众参与

社区建设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蕴含着巨大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同样也潜藏着丰厚的经济价值。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众生活、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进而提升民众参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社区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比如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由此而建立的陶瓷文化产业园、打造的陶瓷主题的文化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景德镇市众多社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的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城镇社区建设需要坚持创新与传承并重、展销与体验相融,从铸非遗文化之魂、强非遗文化之基、实非遗文化之惠、兴非遗文化之业四方面推动非遗文化在社区工作开展,全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让城镇社区得以繁荣发展。下面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为例,探讨非遗文化助力城镇社区建设的策略。

(一)铸非遗文化之魂:把握“主战场”高地,牢牢守住文化根脉

社区作为国家最为基层的管理部门,政府的相关政策、执政方针、经济发展导向等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政府加大对于非遗文化与城镇社区文化建设融合的扶持力度,才能打造新时代非遗文化高地,以文化力量助力城镇社区建设。

1.政策引领

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江西省、景德镇以及辖区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于陶瓷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众多非遗文化保护、非遗人才培养、社区文化建设、非遗文化进社区相关的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为非遗文化助力城镇社区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比如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的保护方针和原则;江西省政府颁布的《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2020年前工作要点》等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的发布,围绕建设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陶瓷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等方面,为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进社区指明了方向;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政策,要求深度挖掘景德镇非遗文化资源,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让陶瓷非遗文化保护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进百姓生活,丰富社区文娱活动,提升社区文化内涵,助力社区经济建设[4]。

2.人才先行

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之都,拥有手工制瓷技艺方面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众多的陶瓷文创产业从业者和“景漂”陶瓷创作人才,为非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要素,是非遗文化的承载者、传承者、传播者、实践者,对于非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景德镇市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丰富、技艺高超、创新能力强的陶瓷非遗人才,并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来规范非遗人才行为、提升非遗人才道德素养,输送会做、会讲、会创的非遗文化宣传人才、非遗文化创意人才,进而助力社区建设发展。

3.舞台搭建

良好的政策、优秀的人才需要一个宽广的舞台,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能,因此政府需要为非遗文化进社区搭建舞台、开辟渠道,方可确保非遗文化真正融入社区,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比如当前景德镇通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基地、国家古陶瓷研究修复中心、手工制瓷技艺数据库,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助力社区建设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景德镇通过打造三宝国际瓷谷街区、南新区国瓷小镇、富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非遗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播打造新舞台,让陶瓷非遗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社区文化建设有效融合,在新时代城镇社区中“活起来”“火起来”。

(二)强非遗文化之基:打造“主特色”地标,全力打响文化品牌

尽管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非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并且其“世界瓷都”的名声享誉海内外。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很多人对于手工制瓷技艺的起源、发展以及瓷器的制作流程、技术要点等并不十分了解,严重影响了陶瓷非遗文化走进社区、助力社区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对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增进城镇社区百姓对陶瓷非遗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对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可以为非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媒体,或者组织政府部门、社区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进入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城镇社区居民对于非遗的了解,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增强非遗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比如“景德镇申遗”“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天工传器”等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以及“景德镇陶瓷文化数字博物馆”的上线,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学习景德镇非遗文化。另外开展“文物保护进社区”等宣传实践活动,通过文物展板、非遗文化讲解和交流互动等形式,唤起社区居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也清楚其需要承担起的责任与使命,为今后我们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深度挖掘和利用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等现有的非遗文化资源,开展陶瓷非遗文化宣传活动,让城镇社区民众真切感受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的魅力。比如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都会开展展览和社交活动。通过营造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来自各社区的民众和各层次学校的学生切身体验传统非遗的技艺之难、工艺之美。

再次,让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融于各层次教育体系当中,以多种形式让青少年学生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将《中国瓷都陶瓷传人》《景德镇民间故事》《瓷都瑰宝》等陶瓷文化类书籍加入学生校内阅读书籍之列,感受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加深学生对于传统陶瓷文化的认知度,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和引导其未来投入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事业之中。非遗文化进校园,也是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助力城镇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比如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传承人联合景德镇市区20多所中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陶瓷非遗传承人通过大件器物拉坯、手工雕刻、泥条盘筑、捏雕等现场创作,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陶瓷非遗的精彩,进一步丰富传统陶瓷技艺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

(三)实非遗文化之惠:树立“主阵地”意识,不断优化文化供给

1.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城镇社区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深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幸福感,助推文明城市创建进程。比如在景德镇市政府的主导下,景德镇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景德镇工业园等各部门,联合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为陶瓷非遗文化的传播搭建了舞台,为非遗文化助力社区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将水土宜陶、古窑遗址、瓷业建筑遗存、制瓷技艺、陶瓷精品等陶瓷文化通过图文搭配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落实国家惠民政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

2.借助科技力量创新非遗文化进社区的形式

非遗文化进社区,助力社区文化建设,不再是局限于非遗知识的讲解、非遗技能的传授为主,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技术,将陶瓷非遗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以“非遗+科技”的方式来扩展非遗文化内容的广度、深度、厚度。多种多样的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为非遗文化插上新的翅膀,让非遗文化融入社区百姓生活。比如“互动信息屏+智能云科技”“全息纱幕+U型幕墙系统”“VR/AR+全息纱幕+U型幕墙系统”等技术,不仅非常巧妙地利用美学和科技让陶瓷手工制作技艺和精美的陶瓷作品进行三维立体化展示,而且借助剧情代入、趣味寻宝、沉浸式戏剧的互动形式,让非遗文化走进了社区民众日常生活。进而让社区民众在交互体验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景德镇陶瓷非遗文化的内涵、掌握手工制瓷技艺。

3.借助民间非遗团体力量助力社区建设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非遗文化,和其他非遗文化一样,也深深植根于民众生产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当中。除了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官方非遗传承机构之外,在基层社区、乡村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由陶瓷非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的民间非遗文化团体,在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景德镇梦园社区,由景德镇陶瓷厂退休陶瓷匠人组成的陶瓷协会,致力于向社区居民、年轻陶瓷文化爱好者、中小学生宣传陶瓷非遗文化、传授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并对辖区内的中小型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技艺指导。充分发挥了民间社团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以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学习非遗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参与率,取得了良好的助力效果[6]。

(四)兴非遗文化之业:把握“主融合”原则,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非遗文化在带动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壮大社区文创产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兴非遗文化之业,主要是依托景德镇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探索“以点带面”,即以手工制瓷技艺为中心点从而带动其他非遗项目发展的非遗产业化道路。

1.非遗赋能城镇社区文旅产业发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充分挖掘景德镇丰厚的非遗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深度,为传统文旅产业添加非遗元素,有效延伸衍生产品链条,做好非遗文化与旅游市场结合的大文章,大力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比如景德镇已经建成了以珠山御窑厂遗址、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三宝国际陶艺村等陶瓷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旅游路线。特别是三宝国际陶艺村,通过建立非遗产业化示范点、非遗传习场所、艺术工作室等,并以此为基础开发陶瓷主题精品游览线路,向来自全国的各类游客展示三宝陶瓷、农耕、艺术等文旅多元素融合的新时代面貌,形成了以陶瓷非遗文化为主题,吃、住、行、游、娱、购六位一体的陶瓷文化旅游新业态,对于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非遗赋能城镇社区文创产业发展

非遗文创化,是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相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化态势和产业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展示着我国特有的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文化赋能城镇社区文创产业发展,可以让各类文创产品在满足消费者使用和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让消费者深刻感受到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浓浓人文气息。非遗文化是文创产品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有助于繁荣城镇社区文化市场、促进社区文创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景德镇陶溪川园区,由景德镇市文广新旅局和抖音电商在景德镇建立的全国首个陶瓷直播基地,借助景德镇非遗文化原有的品牌影响力提高“陶溪川文创”的知名度,借助抖音短视频将陶瓷非遗文化和“陶溪川文创”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在各级政府和社区民众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政府主导、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融入百姓生活,才能助力城镇社区文化建设和文创产业、文旅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春.日本、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J].民俗研究,2014(05):5-12.

[2]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5):64-69.

[3]谷敏.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J]. 四川戏剧,2019

(12):55-59.

[4]陈莹,吴国玖.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市民的精神家园[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117-120.

[5]白晋湘,万义,白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7.

[6]张纪群,杨亮.新型城镇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性调整与重建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方法

论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02):63-71.

责任编辑:陈宁

A Practical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ommunity

ZHANG Jingjing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pa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f the life of the masses, nor can it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from the grass-roots social environment. Nowadays, as gathering place of people"s daily life, residential subdistricts urgently ne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enrich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combin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community cult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facilitate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Due to this, the current research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hich pro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integrat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community life for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esides, by taking Jingdezhen ceramic cultural heritage as example, it conducted 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methodology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help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elp;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3期)2020-05-30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推荐访问:助力 文化遗产 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