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斌
(桂林市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中心, 广西 桂林 541000)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制造技术成为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城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通过创新制造产业的产品设计方案、降低智能制造的资源供给成本,实现了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全面改进区域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规划方案,应当着眼于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供给,通过采取专项优化的技术资源整合途径方法,支撑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实现协同发展。
区域智能制造创新采用人工智能、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建模等技术,在传统制造产业的各个关键环节融入全方位的智能创新技术,如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的组装加工、产品上市销售以及产品保养维护等环节[1],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因此,区域智能制造的内在发展需求就是融合区域制造业与智能技术。当前情况下,智能制造的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有力地支撑了智能制造的区域产业实现结构转型,助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提升综合效益。
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包含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2]。现阶段,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重点涉及模糊逻辑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制造服务技术、制造管理技术、产品装配及产品设计技术等。
从智能制造系统的本质特征出发,主要就是在分布式制造网络环境中根据分布式集成的基本思想,应用分布式人工智能中多Agent 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制造单元的柔性智能化与基于网络的制造系统柔性智能化集成。根据分布系统的同构特征,在智能制造系统的一种局域实现形式基础上,实际也反映了基于全球制造网络环境下,智能制造系统的实现模式。现阶段,区域智能制造宏观产业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充分体现了区域传统制造行业与现代技术实现紧密融合的必要价值。从区域智能制造的产业宏观发展状况角度进行分析,政府正在深入推进区域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实现全方位、平稳、创新发展[3]。
我国在宏观产业的发展战略中,已经明确智能制造区域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制造2025》的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规划中。通过出台产业发展的创新指导战略方案,推动区域制造产业网络化、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4]。
3.1 强化指导干预
区域制造产业宏观指导干预的各项重要措施,能够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实现优化转型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强化产业指导干预举措的必要性。因此,为了促进区域制造产业与智能化技术有机融合,政府管理部门应提供多个层面的产业指导干预,促进区域制造产业转型、发展[5]。由监管部门制定总体干预实践方案,来纠正产业市场的失灵情况。
智能制造产业想要实现区域化产业协同发展,就要持续扩大制造产业的现有规模,重视智能技术的研发工作,鼓励多元化的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制造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6]。
3.2 开展专项优化
智能制造产业全面优化实现思路,应当重点落实于产业技术资源的供给,采取专项产业优化扶持保障方案,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在此前提下,合理开展专项性的产业发展优化保障工作,加大制造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防止智能制造的城乡区域产业在发展进程中过度依靠国外的技术。要深入开展智能制造领域的专项优化工作,确保制造产业的资源稳定供应。
例如,3D 打印自动控制技术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企业,采取立体化的3D 自动打印输出技术,有助于提升各类机械产品的模具制造、农机制造生产、产品维修与升级等各个重要实践领域的研发水平。在此过程中,智能制造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待遇水平,构建3D 立体化与智能化打印技术的协同研发实践保障机制。智能制造系统不单单是人工智能系统,而且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一种混合智能。现阶段如果要以人工智能全面取代制造过程中人类专家的智能,独立承担分析、判断和决策等任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发展差距。人机一体化突出人在制造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在智能机器的配合下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达到一种相互协作、平等共事的关系。
3.3 注重项目创新
采取智能制造产业全方位项目创新优化保障机制,助推智能制造产业均衡发展[7]。政府监管部门必须要扶持智能制造的产品设计规划项目创新,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创新,融合智能技术进行产品研发。
采用纳米技术进行机械加工,能充分体现出纳米加工工艺特有的灵活性与精准性。采用纳米加工技术,应当重点设计机械加工系统的刀具参数,并准确判断机械工件的材料属性特征。应当重点考虑机械加工的刀尖部位圆弧半径长度、偏角与前角大小,进而确定更加合理的切削加工流程。加工技术人员只有准确区分各类机械工件的外观几何形状、机械使用性能、金相组织特性和部件化学成分等因素差异性,才能设计出最佳的切削量。
3.4 加强协同推进
近年来,智能制造的区域产业发展创新实践机制正在逐步突破产业僵化发展的实践思路,更多地关注协同推进的产业协调发展模式[8],重视制造产业的资源协同供给。智能化的区域制造产业不应局限在孤立发展的框架,而是要致力于产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
3.5 完善设施供给
区域智能制造的全面创新发展,要建立在产业基础设施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智能制造产业如果缺少了基础的产业物质资源供给,将会阻碍智能产业产品制造技术的研发进程。由此可见,现阶段,完善制造产业基础设施供给与支撑体系,对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当致力于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更加充实的物质基础设施,而且,要承担起供给产业资源的责任,协同推进,保障制造产业有序发展。
通过分析可知,深入发展区域智能制造的创新产业模式,现阶段的关键改进路径方案就是要完善区域智能制造的产业供给形式。同时,还要在根源上强化区域智能制造的产业协同,全面落实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供给智能化协同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军事文摘(2022年19期)2022-10-18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印刷智能化,下一站……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中国交通信息化(2017年4期)2017-06-06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四川党的建设(2016年6期)2016-12-28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军营文化天地(2016年10期)2016-06-15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