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法康复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4-08-31 18:18:01 来源:网友投稿

庞敏雁,张雪花,王 蓉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江苏苏州21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机体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或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患病机制多见于剧烈运动后出现持久胸骨疼痛,休息或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且患者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提升,心电图出现进行性变化,并发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有研究显示[3],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的主要措施为保护及维持心脏功能,避免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治疗措施,针对发病12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通过球囊扩张促使冠状动脉再通,并置入支架,控制患者病情,且针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治疗更为安全有效[4-5]。术后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再住院率,控制疾病危险因素,通过康复训练保证机体活动能力。当前临床康复训练虽具有完整训练内容,但训练期间对术后患者能力缺少评估,患者不了解训练内容,缺少训练前健康教育,部分患者为老年人,训练能力低于常规训练患者,常规康复训练缺少患者机体评估,进而影响康复训练效果[6]。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阶段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康复知识掌握及心功能改善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苏州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8月1日~2021年8月31日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①患者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诊断标准[7];②患者经心电图检查患者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③患者经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升高;④患者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纳入标准:①当前患者心功能、生命体征平稳;②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符合Ⅱ、Ⅲ级标准。排除标准:①14 d内出现活动性出血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②合并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史者;③合并对扩容或升压无反应休克者;④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者;⑤合并严重且未给予药物控制高血压者;⑥合并主动脉夹层分离者;⑦合并肢体功能障碍者。应用双色球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9(56.23±1.35)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8例;合并疾病类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高中10例,大专及本科10例,本科以上1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0(56.65±1.14)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17例;合并疾病类型:高血压12例,糖尿病1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高中8例,大专及本科11例,本科以上1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患者入院后由医生进行常规检查确诊疾病,给予手术治疗,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1~3 d,给予常规康复训练。①组建康复训练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手术主治医生、内科医生、康复师、护士长及2名护理人员,通过相关参考文献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康复资料,同时考核康复小组训练内容,给予常规健康教育。②确立康复训练措施:患者术后1~3 d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术后药物知识、术后饮食知识、术后注意事项等。运动措施采用有氧运动,主要采取散步、抗阻训练为主。每日晨起后散步10~20 min,2次/d;抗阻训练以弹力带进行训练,每日10 min;踏车运动采用运动30 s,恢复60 s,50%最大短期运动能力强度的方式为宜。运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心电图未出现改变为宜,运动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③康复训练路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构建整体康复训练流程,由康复师根据患者训练情况调整训练时间,由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训练指导及稳定期监督。

1.2.2 观察组 采用阶段法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入院后常规治疗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同对照组,康复师制订阶段康复训练表,于患者术后1 d开始实施训练,并在训练前评估患者机体症状是否符合训练内容。阶段康复训练表见表1。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临床自拟康复知识掌握度调查量表对两组入院1、15 d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分,包括:康复训练知识、康复训练依从性、术后注意事项、药物知识、饮食知识,评分标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对康复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②应用1979年美国学者Kearney以Orem自我护理理论制定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对两组入院1、15 d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包含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43个条目,总分为172分,评分>总分70%为高水平、30%~70%为中等水平、<30%为低水平,Cronbach′s α为0.86~0.92,重测信度各条目组织内相关系数为0.883~0.998,信效度良好。③根据超声测量对两组入院1、15 d心功能水平进行监测,包括:心室收缩期容积[正常值(45±16)ml]、舒张末期容积[正常值(108±24)ml]、射血分数(反应左室泵血功能,正常指标>50%)、运动积分指数。④采用自拟不良反应调查问卷对两组入院1、15 d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调查。

2.1 两组入院1、15 d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入院1、15 d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入院1、15 d ESCA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入院1、15 d ESC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入院1、15 d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入院1、15 d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功能恢复欠佳、身体功能下降等症状,手术治疗虽能有效开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闭塞血管、恢复心肌血液灌注,但术后患者受损心脏泵血功能与机体能力仍遭受不同程度损伤[8]。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的重要部分,临床对康复医疗不断重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应尽快给予康复训练,促使患者恢复其受损的心肌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常规康复训练虽包含完整训练计划,但多根据康复师和护理人员自身护理经验进行,在护理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缺少对患者术后机体症状的评估。术后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患者训练目的、内容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准确掌握训练内容是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主要针对问题[9]。

阶段法康复训练目的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通过标准流程化康复训练程序确保心脏康复训练效果[10]。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应用阶段法制订标准化训练过程,既可保证训练内容同质化管理,也可确保患者阶段化训练内容,提升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15 d,观察组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术后患者临床体征的评估确定患者术后具体时间及康复训练内容,根据患者病史、运动量等基于危险风险评估,为患者制订个性化训练措施,同时给予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知识的了解度。观察组康复训练知识、康复训练依从性、术后注意事项、药物知识、饮食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自护能力提升后对疾病知识及康复训练知识掌握程度不断提升,并通过不同分层有氧训练、抗阻训练进行管理,确保康复训练具有操作性,改善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室收缩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运动积分指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阶段法康复训练通过由强到弱的抗阻训练以及有氧训练有效预防患者术后心绞痛、胸痛及乏力的不良反应,避免血液循环影响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阶段法康复训练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通过阶段分层训练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强化对康复知识及药物疾病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入院心肌梗死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21年3期)2021-12-02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装备制造技术(2020年11期)2021-01-26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中华养生保健(2020年2期)2020-11-16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17年2期)2017-03-20作文门诊室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6年39期)2016-11-16作文门诊室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6年35期)2016-05-30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3期)2016-01-06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11期)2015-06-10作文门诊室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15年45期)2015-05-30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6期)2015-03-11

推荐访问:心肌梗死 术后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