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可及性研究——基于广州市的样本

时间:2024-09-03 10:00:04 来源:网友投稿

蔡黎曼 许倩媛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为此,2021 年国务院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两个政策文件均提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1][2]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正向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前教育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和便捷性的关注逐渐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在第九条“社会参与”中明确指出:全社会应当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当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按照有关规定对学前儿童免费或优惠开放。[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融合是新时代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4]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是青少年儿童群体的重要课外教育基地,而且也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目前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界定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对概念加以描述,具体包含服务主体的非营利性、服务对象的非排他性、服务内容的非均衡性、服务目标的非差异性;
[5]二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载体,认为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强调的是社会全体成员进行资源共享、普遍参与、平等享有的文化权利。本研究将公共文化服务定义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通过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建设和分配,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通过借鉴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分类[6],本研究将公共文化服务分为以下五个类别: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地铁站等;
公益性文化活动,如公益性全民阅读活动、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与交流展示等;
公益性文化产品,如公益性舞台艺术作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等;
民办文化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如民办图书馆、美术馆等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民办演艺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免费或低票价演出等。

可及性概念最早由罗纳德·安德森(Ronald Anderson)在1968 年提出,是评价卫生服务系统公平性、效率和质量的主要指标。[7]1999 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特别报告员卡塔琳娜·托马斯瑟夫斯基(Katarina Tomasevski)将可及性引入到教育权的评价中,形成“4A”框架,包括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可适应性(Adaptability)四个维度。[8]在我国,可及性已成为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从2017 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到2021 年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 年版)》,均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9]我国学者王前、吴理财在“4A”框架的基础上,于2014 年将可及性概念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提出了可及性评价的四个维度,即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适合性、可接受性。[10][11]“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与发展的焦点已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可及性成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服务系统与服务对象间“适合度”的概念。[12]本研究将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界定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与服务对象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具体通过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合性四个维度进行测量评估,供需匹配度评价示意图如图1 所示。其中,可获得性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如设施、资源、产品等)的多样化程度能否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
可接近性指服务对象乘坐一定的交通工具、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到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便捷程度;
可接受性指文化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的素质、服务过程是否符合服务对象的社会文化期待;
可适合性指公共文化服务能否根据服务对象与服务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10][13][14]

图1 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框架示意图

从可及性的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外对可及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公共医疗卫生政策领域,近年来有少数学者将可及性测度的客体拓展到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养老服务领域,可及性理论逐渐被应用到文化参与、文化创造的可及性路径中。[15]从可及性的测度空间看,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获取关注较多。[16][17]随着“馆校合作”热潮的兴起,逐渐有学者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学校教育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主题多聚焦在双方合作的路径探究、课程资源开发、教育项目尝试等,研究对象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但鲜少有学者从供需双方适配度的可及性视角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情况。以“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幼儿教育”等词汇作为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发现2018—2023 年间相关论文匮乏,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主题论文更是寥寥无几。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幼儿和中小学生的重要课外教育基地,是助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的重要载体,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是厚植共同富裕教育基础的重要举措。[8]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肩负着探索改革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机制、新路径,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的重任。[18]因此,本研究以广州市为锚点,试图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幼儿园需求之间的可及性及其存在问题,探讨幼儿园便捷高效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可能性,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与学前教育融合发展与推广提供一定政策依据,助力广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以广州市为取样范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广州市各区选取办园性质、层级不同的幼儿园发放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37 份,有效回收率为 96%(见表1)。此外,本研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和拟解决问题设计了访谈提纲,访谈幼儿园(公民办)行政人员、一线教师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共计9 人,以期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双方的态度、困难及期待,佐证或解释问卷调查结果。

表1 样本人口学统计特征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吸纳国内外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维度特别是卡塔琳娜的“4A”框架(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和对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维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借鉴王前、吴理财所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评价体系[10],自编《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可及性》调查问卷(问卷框架见表2)。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调查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倾向;
第三部分是对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可及性调查,包含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和可适合性四个部分;
第四部分考察幼儿园实际运用公共文化服务的情况。对于可获得性、可接受性指标,主要采取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李克特5 分法进行赋值;
对于距离、时间、价格成本等可及性指标,将结合广州基本情况和特色,预先列好相关选项,由弱到强进行赋值。问卷整体信度系数为0.797,KMO 统计值为0.831,显著性水平P 值小于0.05,说明该问卷效度较高。

表2 问卷框架

(三)研究过程

问卷在正式发放前进行预测,并根据4 位园长及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订,如增加个别概念解释和示例,替换个别词汇以符合教师的认知习惯。问卷正式施测并回收后,剔除有缺失值、规律作答、填写时间较短等无效问卷,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使用自编访谈提纲对幼儿园教师、行政人员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开展访谈,访谈所得信息依据问卷结构进行归类整理。

(四)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和录入,采用SPSS23.0 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1.对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

由表3 可知,广州市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均值得分为 3.26,介于一般与比较了解之间,仅有4.6%的教师对广州市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类别非常了解。由此可见,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仍有较大空间。通过访谈可知,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聚焦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而对其他类别知之甚少。

表3 广州市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

2.对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价值的态度

由表4 可知,幼儿园教师认可公共文化服务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类别平均得分均较高,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依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展示(4.5),公共文化设施(4.48),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创作与传播(4.4),公益性文化活动(4.39),民办文化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4.34)。幼儿园教师认可公共文化服务的教育价值,认为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生动活泼、身临其境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与场所,提高父母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也开拓了教师视野。

表4 幼儿园教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价值的态度

(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价值的态度

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可知被访谈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幼儿园联系较为密切,也认可公共文化服务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我们涉及K12 整个板块,这里是一个公共空间,也是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是我们这里的常客,我们非常欢迎他们到来。”(GX-1)“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非常对的,因为展览馆不仅强调实物的展览,还强调人跟物展陈的互动。孩子可以通过活动、感官、肢体的认识,去深度了解在地的一些民俗文化。我们这里也是大湾区里重点关注的品牌性民族文化。”(GX-1)“公共文化服务最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拔高一点讲,就是一个面了,整个社区从最基层的素质都会提高。不是抓一个孩子的教育,而是一个面的教育。”(GX-2)

综上,广州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教育价值有较充分认识,但对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了解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了解是运用的前提,通过访谈可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认可公共文化服务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与教师的价值取向相一致,这为促进幼儿园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可及性现状

1.可获得性

(1)种类与数量可获得性

统计数据表明,广州地区幼儿园教师对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种类的数量满意度均值为3.41,仅有 6.5%的幼儿教师对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和数量非常满意。可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需开发新供给,增强优质资源配置能力。在广州市幼儿园教师对各项公共文化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满意度排序方面,公益性文化产品及民办文化机构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得分靠后,分别为2.44 和1.8。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主体、多渠道共同推动,应持续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活力,完善社会主体参与的准入、退出和评价、激励机制,培育更多合格服务主体,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19]

(2)服务可感知

由表5 可知,广州地区幼儿园教师对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与资源渠道的便捷性满意度均值为3.18,仅有 4.7%的幼儿教师认为非常方便。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层级幼儿园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与资源渠道的便捷性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p =0.151 >0.05,因此判断方差齐性。鉴于方差齐性,用LSD 对各组均值做配对比较,结果显示F=5.257,p =0.01 <0.05,说明不同级别幼儿园在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与资源渠道的便捷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LSD 事后检验结果说明,省级示范园在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渠道便捷性方面显著高于市级示范园、区级示范园和未评级幼儿园,其他层级的幼儿园之间不存在组间差异(见表6)。通过对一个全国优秀市域社会治理榜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GX-1)进行访谈得知:搭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发布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活动信息,并充分利用公众号进行资源信息更新和共享,同时密切与其他机构的联系,有利于消弭不同层级幼儿园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与资源渠道的不对称。

表5 幼儿园教师对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与资源渠道的便捷性满意度

表6 不同级别幼儿园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与资源渠道便捷性园际差异分析

2.可接近性

(1)空间可及性

由表7 可知,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活动的空间距离满意度均值为2.35。其中,40.84%的幼儿教师认为距离较远,17.1%的幼儿教师认为距离太远,超过一半的幼儿教师认为距离偏远,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师幼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及参与相关活动。由表8 可知,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教师期望出行方式为步行,出行距离在一公里以内。可见,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布局需更加均衡,资源配置需更加高效。

表7 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幼儿园的空间距离评价

表8 师幼期望出行方式与距离

(2)时间可及性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活动时长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及有效注意时长,控制好活动流程和持续时长。由图2 可知,80.73%的幼儿教师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活动持续时长适中,但仍然有19.27%的幼儿教师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活动持续时长偏长或偏短,没有达到预期。

图2 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活动持续时长的评价

3.可接受性

(1)服务内容、形式满意度

由表9 可知,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活动内容、形式与幼儿适配度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36 和3.42,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就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活动内容及形式与幼儿适配度而言,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资源及活动内容没有完全达到或未能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活动内容及形式与幼儿的适配度是判断一个活动是否适合幼儿参与的重要条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好融入学前教育,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年龄发展特点,而且要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以便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表9 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活动内容、形式与幼儿的适配度

(2)服务人员素质满意度

由表10 可知,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素质满意度均值为3.53,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提供的帮助没有达到要求。在访谈中,幼儿园教师表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持;
如果是机构内部专门针对幼儿园的对接任务,会有专人负责活动的开展,且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更贴近幼儿需求和发展特点,效果会更好。但这种任务导向型、偶发性的活动,幼儿园教师认为其持续性不足。

表10 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者素质满意度

(3)服务过程满意度

服务过程满意度包含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以及活动目标达成情况两个维度。由表11 可知,在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师幼体验满意度均值为3.95,绝大部分教师与幼儿在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有开心的体验。可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在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教育活动目标达成情况方面,由表12 可知,活动目标达成情况的均值为3.57,大部分教师认为基本能够达成活动目标。在访谈中,有教师提到:在一个真实具体的环境中,幼儿能够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满足获取经验的需要,也因此萌发很多想法,比教师集体授课效果更佳;
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社交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重要载体。

表11 活动体验满意度

表12 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4.可适合性

由图3 可知,以下几个因素成为教师考量是否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该项公共文化服务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4.51),幼儿的兴趣(4.35),该项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教育价值(4.28),该项公共文化服务能否配合班级正在开展的教学活动(3.41)。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在满足了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的前提下,可适合性成为教师优先考量的因素。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活动的服务特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兴趣,以及能否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适时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幼儿园联系越密切,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特点的了解越多,越能据此对活动内容、形式等做出调整以满足幼儿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研究表明,个别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会拓展合作形式,选择和一些专业机构联合开发适合幼儿的活动和材料,如绘本、漫画、剪纸材料等,以弥补自身幼教专业性的不足。

(四)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情况

1.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频率

由表13 可知,幼儿园运用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频率均很低,超过70%的幼儿园教师从没运用过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或运用频率仅为一年1 至3 次。分析其阻碍因素,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与幼儿园师生需求之间的适配度,增加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频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常态化。

续表13

2.影响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因素

由图4 可知,可接近性和可获得性是影响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的最重要因素。从幼儿园出发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活动的距离远近(空间可及性——可接近性)影响程度最高:很多教师认为幼儿外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组织幼儿外出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且每次外出的审核程序非常严格,距离远近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种类数量(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能否直接转化为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可运用的资源。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资源与活动信息的便捷程度(可获得性)则关系着幼儿园能否有效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并做出调整与准备。也就是说,幼儿园教师认为影响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因素主要聚焦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两个维度。

图4 幼儿园教师认为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因素的综合得分

3.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

由图5 可知,幼儿园在运用本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困难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为:不清楚有哪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可以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有限、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部门配合不够、费时费力但成效一般。由此可见,可获得性仍然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活动信息流通效果不佳会导致幼儿园教师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作出活动计划的安排和调整,最直观的表现是教师不知道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致使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的频率较低。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与幼儿园建立长效的协作机制,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及时向幼儿园推荐适合幼儿的活动,甚至邀请专人指导或协助幼儿园教师开展活动,助力教师能用、会用、善用、乐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图5 幼儿园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遇到的困难综合得分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与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均认可公共文化服务的教育价值,这有利于促进供需匹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但幼儿园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类别认知不足,主要停留在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了解和应用层面。总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可及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可获得性方面,已有可供利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远未达到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资讯的渠道也需进一步多元化与便捷化。在可接近性方面,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长较为合适,时间消耗成本适中,时间可及性达成情况较佳;
但在空间可及性方面,幼儿园教师希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幼儿园的距离控制在一公里以内,且为幼儿开放更多免费场所和合适时间段。在可接受性方面,安排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供场地、推荐适合幼儿的活动信息这几项是幼儿园教师期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在可适合性方面,幼儿园教师期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更多考量幼儿的需求,融入更多广州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特色,活动过程能够与班级正在开展的教学活动相得益彰。

(一)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是现阶段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学前教育的主要因素

幼儿园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在当前阶段还不能满足幼儿园师生的文化需求。其中,提升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是现阶段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关于居家养老社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相关研究中,均指出首先要考量公众能否接受到服务等最基础的问题,其次是公众能否便利获得服务,而能否适应或接受服务(即可接受性和可适合性)是最后要考虑的问题。[20][21]匹配幼儿园的文化需求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也是幼儿园师生从行为上获得和从内心上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前提。可接近性则是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关键性维度,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否为幼儿园所长期利用。[10]物质基础层面的可获得性是支撑教师“能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时间距离维度的可接近性是保障教师“乐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前提。

(二)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关注不足且运用水平较低

幼儿园教师既是连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幼儿的纽带,也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开展教学及游戏活动的意识与水平影响着自身与机构合作的效果及幼儿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越靠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开发的前端,师生的需求越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生产中得到提前考虑,越能为供需双方合作奠定牢固的基础。[22]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对公共文化服务关注不足,不知道如何运用公共文化服务,更遑论参与到活动共建、共创、共研中。究其原因,一是幼儿园教师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的思路不够开阔,对已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幼儿园教师检索及获取资讯信息能力不足,不知道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三是传统学校教育和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代表的非正式教育正逐渐构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23],对教师的跨学科和融会贯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4]这就需要打通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链条,职前培养跳出学科框架,鼓励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关注社区乃至城市空间蕴含的教育价值与社会资源,从课程架构开展高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的有益尝试,减少信息孤岛现象,形成从职后补偿到从教准备的转变。

(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非正规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其所具备的社会教育效能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场馆正积极探索与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学段的合作,以促进双方教育的有效衔接[25-28],但合作过程中面临提供的服务与学校期望差距较大、安全保障压力大、教育实施难度大等问题。[29]本研究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合作的学段对象,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幼儿园师生的供需适配度。研究发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资源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检索渠道不清晰,很大程度制约了幼儿园教师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与幼儿的适配度以及能否根据幼儿群体的特殊性进行适时调整也是幼儿园教师关注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幼儿园是否愿意长期运用公共文化服务。总体而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教育理念滞后、主动性不足,在教育权利与责任分担的分配机制上存在模糊地带,未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30-32],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稳步扩能提质增效,缓解公共文化服务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的主要矛盾

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接近性感知是幼儿园师生主观层面对公共服务设施接触难易程度的心理评价。[33]物质基础和时空距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文化建设发展顶层规划中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理念,考虑儿童发展需求,考量幼儿园方便出行的空间距离,将幼儿园纳入辐射范围内,盘活已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场所,支持儿童项目常态化开展;
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原则,免费向幼儿园开放。同时,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17],打造数字资源库群,加强不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间互联互通,建立由专业教研员、志愿者、场馆专家和其他专家等多方力量构成的社会教育团队,实现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34],向“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迈进。

(二)鼓励幼儿园常态化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升教师利用相关资源的动力和能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实施,社区乃至城市建设的学前教育功能渐趋显现。幼儿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幼儿园、家庭、社区乃至更大的社会空间,共同构筑了儿童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需跳出幼儿园教育系统,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教育资源。第一,通过拓展园所内外学习机会,丰富教师自主学习的资源,加强教师对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资讯检索能力,联动不同幼儿园协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库,实现园际各类信息资讯的共建共享。第二,幼儿园应完善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沟通渠道,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教师应熟知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学需求,通过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者协同合作,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计中融入教育元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教育效率和效果。[35]第三,幼儿园教师知道有什么资源、知晓如何运用资源是幼儿园常态化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前提。教师既需要理论、技术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教育要素与非正式环境中的资源和机会有机结合的优秀示范。只有教师真正体验到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达成有效教学和促进幼儿成长的价值后,才可能真正对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产生探索动力与意愿。

(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为幼儿园量身定做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丰富的展品资源、开放的学习空间、多样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教育目标、生活化的体验、社会化的情境,有效扩大教育活动空间,丰富课程资源,充盈教育内涵。[30][3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学校共同编入一个科学的系统协作网络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这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且要懂得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交叉学科的知识面。第一,要通过内训和外训强化学习, 推进转变, 重视与幼儿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才队伍。第二,要搭建信息资源公开平台和检索渠道,方便幼儿园选择合适的公共文化服务并进行预约联系。第三,要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贯彻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注重利用实物演示、环境渲染、互动体验等多元方式。第四,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新调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幼儿教育融合迈向多样生态。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与基本要求,也是顺应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推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乃至城市建设不同领域间的高质量协同,突破壁垒森严的教育职能边界,搭建一个开放、多元、连结多方参与的教育生态学习体系。依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校外组织开展的非正式学习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应该成为嵌套进基础教育系统的有机部分。可及性评价体系为审视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幼儿教育的耦合情况提供了新视角,引入了更加多元的声音。如何借助“可及性”这一概念和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常态化的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与评价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还需要更多研究和实践加以探索和助推。

猜你喜欢 机构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7期)2021-01-18我爱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欢乐的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爱“上”幼儿园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18年9期)2018-05-14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23期)2016-12-27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7期)2016-09-29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4期)2016-09-29

推荐访问:广州市 学前教育 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