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信治,庹小庆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是学生身心整体的、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既要分工完成各自阶段的任务,又要增强合作、有序衔接、整体推进、持续提升。在美国,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因而需要更好的协同来帮助高中生成功地进入到大学[1]。《把中等教育带入信息时代:为普遍入大学做好准备》报告指出,几乎一半的人认为高中需要变革,如制定有凝聚力的大学预科课程,和大学建立课程和评价方面的合作等,从而强化高中和大学的关联[2]。其他一些报告也揭示了高中与大学的断层问题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障碍。首先,高中与大学所属机构不同割裂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在美国,高中隶属于K-12 系统,由州教育部门管理,但是大学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在遵守联邦和州法律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和需要,自行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高中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使二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各司其职,缺乏合作和衔接。高中与大学的课程体系不统一,造成了学生对二者课程重复的抱怨情绪。“国家要警惕这种情况,要防止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就对学习丧失兴趣,因为国家似乎已经不能处理好从高中向大学过渡所产生的资源浪费”[3]。其次,高中和大学培养目标的不一致使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高中学习目标较低,学生比较容易达到,但大学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因此,一些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因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而不得不中途辍学或者反向转学。高中的课程学习及其考试内容偏向于简单,其结果是许多聪明的学生慢慢地变得懒惰、粗心和肤浅,而那些智力超群的学生也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优势、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也就难以从实现自己的目标中获得快乐[4]。再次,高昂的学费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创新人才进入大学深造的难度。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低收入家庭财富增长的幅度。这种学费上涨的趋势对中低收入家庭造成了负担加重的压力,导致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但有创新潜力的高中毕业生更难进入到大学就读。最后,高中和大学的信息不对称使部分优秀人才被埋没。负责学生升学工作的高中教师和顾问等人对大学的信息了解甚少,导致学生也很难了解大学的完整信息。与此同时,部分高中教师对于自己学生的情况也了解不多。美国“都市生活调查”显示,大约71%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希望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然而被调查的教师却认为只有32%的学生具备继续接受大学教育的条件[5]。这一现象也说明了高中与大学信息的不匹配,使得学生对自己心仪大学的招生信息、专业的各种学分要求、课程计划等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的学业失败[6],也使得部分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未能进入合适的大学进行深造。针对高中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衔接和合作的问题,美国政府、高中和大学都采取了一些能够使二者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
(一)颁布中学和大学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
美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选拔和培养,政府也通过立法和政策提供各种支持。1951年,福特基金会下设的教育促进基金召集了3 所大学和3 所高中的领导和教师,就二者的衔接问题开会讨论,随后发布《中学与大学的通识教育》的会议报告,强调针对那些学有余力且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开展高中和大学的课程衔接项目。该报告特别指出:“尽管我们希望设计一套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课程方案,但我们特别关注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群体。这是因为我们坚信,将标准从顶部向上提高要比从底部向上推动要简单得多。”[3]1957 年10 月,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人在震惊中反思学校教育问题,联邦政府在1958年9月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教育的扶持,增拨大量教育经费,重视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等“新三艺”科目的教学[7]。此外,该法也非常重视天才教育,加强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辨识、选拔和培养,并通过资助开发测试系统来准确识别这些学生。学生一旦被识别为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获得特殊的教学和指导服务。美国政府在1965 年颁布的《初中等教育法》为“天才教育计划”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并在1969 年和1970 年的修订版中继续强调对天才教育的资助[8]。在20 世纪60年代陆续启动“继续升学计划”(Upward Bound)、“天才搜索”(Talent Search)和“学生支持服务”(Student Support Services),是第一批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以提升大学升学准备度为目标的TRIO项目[9],很多因为经济或族裔背景被边缘化的学生,因此项目而有机会步入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1983 年4 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提出要对有潜质的儿童应给予一定的特殊关注,并注重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10]。该报告引发了美国国内学者与民众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与重视。同年,卡耐基基金会也提交了《高中:美国中等教育报告》,提出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建议。此外,报告还提出,在大城市中设立科学类或艺术类的磁石学校,以满足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的需求[11]。1988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唯一专门推动天才教育发展的《贾维茨英才教育法案》,启动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项目[12]。该法案规定了拔尖人才的教育权利和相应的资金投入,大部分州实施了强制性的、由政府提供资助的英才教育计划。得益于该法案的资金资助,美国重建了天才教育办公室,此后,又建立了国家英才研究中心。20 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改革,这些教育改革政策文本和报告均表达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自那时起,美国的教育改革政策一直持续关注和重视培养杰出的创新人才[13]。2010 年,政府颁布了具有法律性质的《教育改革蓝皮书》,标志着美国的资优教育立法进入到了鼎盛时期,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然而,2002 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2015 年的《让每个学生成功法案》再次强调了教育平等的理念,但参议员切克·格拉斯利连续三年向国会提出《授权教师给予天才和高能力学生帮助法案》的提案,虽都未获得通过,不过也表明了美国对天才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14]。
(二)成立P-16 委员会并建立P-20 教育数据系统
美国P-16 是指从学前教育到四年制大学这一整个教育阶段,是preschool 与grade16 英文字母的缩写,而K-12 则是指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年级的教育。美国的教育系统致力于确保学生在每个教育阶段,都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并为他们以后在大学学习中获得成功做好准备。P-16 教育系统的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起点,包括提高学校的学术标准,确保教师和学校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和客观的评估,以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等,从而确保学生顺利地从中学学习阶段到大学学习阶段的过渡[15]。该教育系统不仅加强了各教育阶段的衔接,同时也能很好地支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关注个人潜质、性格方面等方面的因素,还要关注学生整个教育过程所处的环境,以及教师队伍和教育机构等等[16]。
政府在P-16 教育系统中建立了P-16 委员会。在州一级,该委员会被称为教育合作委员会,州级的教育委员会在各州的教育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委员会是由州长领导,并由各教育阶段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支持人员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论坛等形式促进不同教育阶段间的合作,推动教育政策和项目的协调与整合。考虑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在招生政策和入学要求上的复杂性,教育委员会将公立中学以及大学的代表者汇聚在一起,举办P-16 会议,旨在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17]14。借助于会议的交流,各教育阶段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能够制定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合作措施。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增加彼此对教育政策和措施的理解与支持,还可以促进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K-12 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总之,P-16 委员会能从整体上保证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让有创新潜质的儿童能够在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中获得合他们的教育。
P-20 数据系统涵盖了从K-12 阶段到高等教育结束后的早期职业阶段,有助于各个阶段的教育机构之间实现教育资源和数据的共享。通过覆盖全州的网络,学校可以获得每位学生的学术技能、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课程成绩等信息,以及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技巧和非认知属性等其他信息,并且提供了更完整的学生档案,为大学录取过程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依据。大学可以从学生档案中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并因材施教,从而增加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概率[18],同时,也能够充分了解那些在某方面有特质、有潜力的学生,并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将其培养成某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到目前为止,已有19 个州将P-20 数据系统与人力资源数据库互联[19],从而将学生的教育阶段和职业阶段连接起来,更有助于他们成为创新人才。
(三)设立相关的奖学金
奖学金包括学费、书本费等费用,但不同地区和不同大学的奖学金数量不同。奖学金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不同背景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这些信息并申请,而公开传播渠道的畅通可以确保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奖学金的存在和申请要求。奖学金对于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衔接而言至关重要,它可以成为学生继续深造的巨大动力,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奖学金更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为获得的奖学金为他们进入大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支持[17]15。因此,大学可以设立奖学金来吸引优秀的K-12 学生来加入。为了争取奖学金,高中学生会努力地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入学信息,从而确保自己满足获奖的标准。高中学生的努力学习态度也为他们在后续的大学学业成功奠定基础。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继续申请奖学金。总之,奖学金可以激励一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能顺利地从高中进入大学,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优秀人才因资金困难而失去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四)建立大学招生信息平台
各州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的优势建立大学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大学招生政策以及入学标准等方面的信息。例如,佐治亚州建立的佐治亚网易平台,不仅提供了大学招生网址的链接,还提供了详细和全面的招生信息和入学要求,在学生选择大学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详细说明来基于自身的情况进行入学方面的自我指导。学生还可以依据网站提供的大学上一年度的课程信息,与自己所学的高中课程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进入大学的课程选择,而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提前学习大学课程。总之,这个平台可以让学生找到喜欢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深造。
(一)确立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美国很多高中没有将学生升入大学作为唯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是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除个别学校侧重于人文或艺术的教育之外,大多数学校都重视STEM 教育。STEM 教育基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人才[20]。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养成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南卡罗来纳的科学和数学州长高中是一所以发现和培养本州最有天赋和学习热情的学生为使命的高中,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具有变革性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领袖,并参与解决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21]。这些措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和社会参与做好了准备。
(二)开设精深型课程
美国的高中通常提供精深型课程,深化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会开设更加深入的课程,比如AP 课程、IB 课程、荣誉课程和双学分课程等。AP 课程是一种符合大学学术标准和水平的高中课程,供有能力和兴趣的高中生选修[22]。AP课程的内容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开发的,基于相应课程的大学水平要求。这些课程有统一的内容范围、评价标准和方式。AP 课程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科学和外语等。它们旨在为有能力和兴趣的高中生提供与大学水平相当的学术挑战。有些较好的高中甚至会开设200 门以上不同难度水平的AP 课程[23]。这些AP课程的学分以及考试分数,将会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信息。大多数学校将AP 课程和专题课程结合起来作为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来选择适合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高中的基础性课程与相应的AP 选修课程纵向组合,形成了内容逐渐深化的整体板块。这些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所选择的学科,同时也起到了衔接大学专业门类的作用,在客观上为学生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预备性和导论性的课程。学生通过这样的选修课程,可以更好地为未来的大学学习做好准备,并进一步培养对特定领域的兴趣和研究能力,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核心课程在具体领域的深化与延伸会产生多样化的选修课程[24]。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往往采用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启发式教学是美国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支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美国高中还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并把学生参与实验和研究作为课程的要求。这些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在做中学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使他们对创新产生兴趣。跨学科教学也是美国高中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从而最大化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25]。此外,美国的高中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与实验,通过实际的操作与实践的经验来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并能在真实世界中运用知识。跨学科教学和实践性学习,将科学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获得了多元的学科知识,而且还开拓了视野,丰富了体验,训练了思维,发展了社会责任感,等等,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设计创新型课外活动
美国学校非常注重通过校园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学校通过课外实验、竞赛和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检验自己的想法。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来学习与创造的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在美国高中日益流行起来。创客运动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并且促进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并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促进他们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学校提供创客运动所需要的设备和设施,如3D 打印机、电子元件等,使学生能够设计、制作和改进物品或产品。学校将创客教育融入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而学生通过参与创客运动,可以有效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合作精神[26]。
(一)利用奖学金吸引拔尖创新人才
美国的常春藤名校“按需发放”奖学金,而一些声望略逊的大学,如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则“按分发放”奖学金。私立大学的奖学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地方组织,他们拥有的资源和网络能够吸引更多企业或地方组织进行捐赠,因此在奖学金种类和数量上具有较高的丰富性[27]。许多高校以奖学金的方式吸引尖子生和创新人才进入到该校学习[28]298。高额的奖学金甚至是学费杂费全免,对于大部分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家庭贫困的海内外创新人才极具吸引力。这些奖学金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克服生活困境,从而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最终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一些优秀学生在奖学金制度的支持下,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都不需要负担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甚至还可以积攒下一些钱。
(二)举办招生宣传会
美国高校组建的“招生宣传队”,一般在每年秋季“周游全国”,预算富足的时候还会有选择性地“周游列国”,在全美以及世界各地举办招生信息会,从而扩大录取时的选择范围,增加录取到优秀人才的机率。此外,高校还会去名牌中学和出名学区物色优秀学生和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最大数量的听众,各所名校的招生宣传队常常共同举行招生信息会。在宣传会上,除了校方模式化的宣传,学生也可以向名校自荐。前来举办信息会的大都是各校招生办主管这一地区的工作人员,他们会特别留意招揽当地高中毕业班的突出学生[28]298-290。总之,招生宣传会非常有利于高校直接选拔优秀的高中生,提高了创新人才的发掘率,防止更多的人才被埋没。
(三)设立英才教育中心
英才教育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是美国第一个由高校建立的甄别和教育早慧学生的中心,注重挖掘具有天赋才智的学生,给予这些天才儿童特殊化教育,包括更密集、更精细、更宽广的教育注入,更具挑战性和难度的学业标准,允许这些具有天赋的学生“跳级”,让他们可以比同龄人提前进入大学学习等。同时,高校也为那些由于教育资源很差或其他因素而导致潜能发展受限的学生举办预备学术营,在数学、科学或语言等方面给他们密集的指导,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学生进行竞争,从而在未来有机会进入顶尖大学。此外,英才教育中心的筛选测试还能够给学生宝贵的认识自我、发掘学业潜能、凸显自己才性的机会[29],有助于增强他们成为创新人才的信心。
(四)开设提前升学项目
提前升学项目是专门为那些具有出色创新潜质学生所设计的教育计划,它允许这些学生在未完成高中阶段学习或尚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情况下,以全日制大学生身份进入大学,继续接受专业化教育的加速教育计划[30]。提前升学项目旨在为这些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挑战,并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通过参与这样的项目,学生能够在更早的阶段接触到大学级别的教育,并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这个项目的录取标准通常包括SAT/ACT 成绩、平时学业成绩、教师推荐信和论文写作等。通过对上述评估指标综合考虑,学校能够识别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和难度的大学课程以及优质的学习环境。一些具有较高的天赋、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中学生,被挑选进入该项目之后,即可从所在高中退学,进入大学学习。该项目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能够为本国乃至全世界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总的来看,该项目的创立不仅有助于在高中阶段选拔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促进学生在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利于高中与大学建立常态化的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奖学金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