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豪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5)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教育家精神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1]这一维度内嵌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既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广大教师如何做“好老师”“大先生”指明了前进方向。仁爱是一种社会德性的抽象演绎,教育家具有仁爱之心便是社会德性的具体彰显。因而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教育家仁爱之心,既是教育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彰显的本质性规定与内在要求,也是其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与德性诉求,其生成有着其所固有的历史溯源、理论实质以及功能指向,对其理论剖析是深入理解其背后实践意蕴的基础。
(一)教育家仁爱之心的历史溯源
教育家的仁爱之心有着所固有的历史渊源,这一点可以从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中找到依据。先秦儒家将仁爱视作能够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并对他们进行帮助以致于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情感态度,最终实现自我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世界道德理想的塑造。例如,孔子将“仁”上升为一个哲学范畴,又将其发展成系统化的仁爱学说。他认为仁爱本身就是爱人,其根源则是一种人的“仁性”或“仁心”,指涉人的主体意识,并且这种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终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继承发展孔子的“仁爱”思想,将“仁”与“爱”予以整合,对仁爱的对象进行区分,即亲亲、仁民和爱物,并将仁爱扩展到仁政之上,进一步使政治道德化。朱熹则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充分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后形成新儒学,他认为人得天地之心以为新,心之德即为仁,仁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相应地,人所应做的,是“为仁”而非“求仁”。自此,儒家仁爱思想便形成“泛爱众”“亲亲”“仁民”“爱物”为基本内涵、以“君子人格”为践行基础和载体的基本体系。
古今中外,教育作为人类一项具有崇高情怀的道德事业,也是一项塑造他人灵魂的光荣事业,其终极价值诉求则是追求“真善美”。对于教育家,一方面,仁爱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包容和接纳程度,只有拥有热爱大自然、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对其形成终身忠于的意识和魄力,自我才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思想价值、实践行为去影响教育对象;另一方面,仁爱是一种个性的成熟,是不断追求个体精神生活充裕以及健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通过教育实践,推进教育对象精神和心灵的健全发展,最终止于至善的美好状态中。
(二)教育家仁爱之心的理论实质
教育家仁爱之心的本质,是指教育家在特定社会角色中所对外展现的个体品质和价值取向,“是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模式”[2]、情感倾向以及人生境界,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以“仁”为要求的理想人格。教育家的人格作为一种道德力量,是其在实施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运用自如的教学行为准则,它有利于激发自我潜能,最终达至教育预设目的。任何阶段的教育实施过程中,纵然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十分重要,但这些始终无法代替教育家人格所发挥的高超力量,质言之是不足以与人格这一要素进行抗衡。教育家只有人格完美,才会对教育对象心灵真正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力量是相对强大且持久的。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的身正不仅要求以身作则,而且也指涉追求至善人格,因而这就要求教育家理应塑造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扎实的专业职业素养,从而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二是以“爱”为基础的个体情感。教育家的情感,是其基于主观层面的一种职场生活体验和外在表现,既是个体的一种心理过程,也囊括外在表征。而“爱”作为教育家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其个人所具有的一种对外友善态度,并且它并无特定的对象,既可以指涉任何人,又可以指向任何物。因而,作为教学实践主体之教育家,在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将“爱”倾注到每一位教育对象身上,才能在传播知识、传播真理的实践过程中达到“情感优教”的美好诉求。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无力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教育家所内嵌的“爱”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其塑造良好的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是以“仁爱”为内核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它是教育家在面对一切困难时所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拼搏的心理品质,既支撑教育家现实的人生,同时指引其朝着理想的人生方向发展。仁爱是教育精神的象征,也是人之为师的德性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4]7这就要求新时代教育家要坚守“仁爱”的教育精神,把“仁”的理想人格之本源性,与“爱”的教师情感之奠基性相结合,让“仁爱”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达到认知、爱护、关心以及帮助教育对象的价值旨归。
(三)教育家仁爱之心的功能指向
马克思曾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406,不能脱离主客体关系来看价值。仁爱之心对于教育家十分重要,这是由教育家本身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并且正是教育家具有仁爱之心,对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是激发教育主体价值实现。价值从哲学层面看,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某种关系。对于生命个体的教育家而言,其一切教育活动都在追求某种价值,既包括社会价值,又囊括自身价值。而在追求这两类价值的过程中,他们体现出的“仁爱之心”,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内在品质,能够支持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彰显主体性,使之能够激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从而让自我主体价值不断得以实现。
二是引领教育对象人文关怀体悟。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价值理念,其本质是对人现实状况的关注。当前人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呼唤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需要人文关怀,尤其是面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初心使命,就更加需要让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家所带给他们的“感性输入”。仁爱心作为教育家最为独特的人格品质,它能够将教育家的关怀正确地恰当地传递给教育对象,并让其主动性接受,同时通过积极打造情感化育的空间,让教育对象真正能够感受来自教育家对其生命、人格以及精神的关怀。
三是提升教育活动实践成效。教育活动实践成效的提升,是处于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协调配合所达至的,双主体之间只有相互融入、相互弥补,这样教育成效才能不断得到提升。无论是教育家亦或是教育对象,在仁爱教育的感召下,教育家会变得更加勤奋上进,教育对象也会更加遵守纪律,同时教育对象在接收到来自教育家“爱”的关切后,会潜移默化得更加认同教育者、认同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认同个体学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教育者心中有爱,才能引导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
仁爱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基本象征,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属性。不同角色由于职业身份不同,因而其仁爱之心对外展现的样态也大有差异,其中教育家的仁爱之心具有乐教、爱生以及甘于奉献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三者共同构成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定力。正是在这种教育定力的牵引下,教育家能够坚守教育岗位,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快乐施教,其目的在于培育教育对象,使其成才、成长、成人,这是对教育对象之爱的一种体现。
(一)乐教是仁爱之心彰显的前提要义
乐教作为一种教学态度,也是教育家仁爱之心能够彰显的重要前提。教育家往往将教育工作当作一种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理想信念,秉承仁爱出发、快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真诚、友善、愉悦的情感去感化和陶冶教育对象,这一切源于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推动个体自我真正达到“乐中教”与“教中乐”的人生境界。欲达到“乐教”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三个相结合:
一是将兴趣爱好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教书育人作为教育者的本职工作,对一般教师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状态,只需要完成岗位基本职责要求足矣,但这种工作却被教育家视为一种兴趣爱好来培育,在他们看来,只有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种兴趣来培育、当成一种爱好来培养,当成一种志业来追逐,才能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发现教育者职业的神圣,既可以打开教育对象新的世界视野,也可以带给自我不一样的成功体验,最终极大满足自我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
二是将职业规划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教育者职业规划是个体根据自我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的因素予以分析,进而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并对照这一目标开展行动计划的实践过程。不同层次的教育者往往职业规划有着高低之分,对于教育家而言,其职业规划层次更高更远更宽。教育家正是拥有不同于一般教育者的职业规划,才能更加明确前进方向,提高个人主动创新创造性,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文化水平,进而实现自我完善。与此同时,教育家职业规划的制定以及不断实现,又可以满足其个体寻求教育价值的获得感,进而有利于“教育主体”形成“乐教”的心理感召。
三是将理想信念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家,心中牢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他们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贯穿融入到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中,将最好的专业知识、最好的道德品质传授给教育对象,让其能够汲取正能量,成为有用之人,在实现个人“教书梦”的同时,也在教育对象心中种下“报国梦”。例如,以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陈寅恪、梅贻琦、竺可桢等代表的近现代教育家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甘于奉献、乐于施教,将教书育人视为自我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为教育对象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出更多正能量。
(二)爱生是仁爱之心彰显的关键环节
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教育家需尊重关爱每一位教育对象,以真情实感去教育和引领教育对象,努力成为他们的引路人,这既是社会伦理道德在师生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追求“真善美”、体现仁爱之魅、彰显爱生的关键环节。爱生,同样要求教育家对教育对象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理解与尊重相结合。教育家爱生,表现为理解和尊重教育对象。一方面,教育家为更好地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就需要进行“心理移位”,质言之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将自己置于教育对象的位置上去思考、体验、理解他们对某一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以便与教育对象取得共识,并根据教育对象的接受水平,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让其理解教育活动的意图和做法。另一方面,教育家在充分理解教育对象的同时,还应该对其充分尊重,即对教育对象在存在价值和上进愿望的肯定,这也是调动教育对象积极性的重要一环。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6]179,这一口号充分说明教育家要尊重教育对象,并使其产生自尊心。
二是鼓励与批评相结合。教育家爱生,表现为鼓励和批判教育对象。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家既要学会鼓励,也要巧用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现“严爱相济、润己泽人”[7]。一方面,教育家要对教育对象寄予希望,要坚信他们能够实现个体人生梦想以及实践价值,不断发现其长处优点,持续性给予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教育家在发现教育对象出现薄弱环节或者人生方向走偏走歪,要及时对其进行批评,帮助其迅速改正。广大教育者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充分掌握好适时、适度和合理的原则,运用好鼓励与批评这对“武器”,让教育对象明白好与坏、善与恶以及美与丑,自觉做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三是宽容与接纳相结合。教育家爱生,表现为宽容和接纳教育对象。宽容作为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教育宽容是宽容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这就需要教育家在日常教育和教学中不断运用宽容理念、秉承宽容原则和践行宽容路径,从而去感染和熏陶教育对象,使之感受到宽容教育所带来的和谐美好。值得注意的是,宽容教育必定是有界限的,有一定尺度的,并不是对教育对象的错误不闻不问、不予理睬,更不是纵容教育对象犯错误,而是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寸步不让。同时,基于界限、尺度约束下的宽容教育,教育家还需接纳教育对象,即接纳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不同,接纳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主观感受,将他们视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从而满足其内心归属的需要。
(三)甘于奉献是仁爱之心彰显的内在规定
教育是一项充满大爱的事业,教育家又是一位奉献大爱的使者。作为社会中默默奉献的一个群体,他们始终站稳三尺讲台,躬耕教育事业、培育时代新人、担当强国使命,所展现出甘为人梯、大公无私的奉献情怀,正是其仁爱之心彰显的内在规定。
一是躬耕教育事业。教育作为一项事业,需要教育家一生耕耘。广大教育家始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刻关注教育的最新研究理论和发展动态,提高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将教育事业视为“国之大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8]的殷切嘱托,以身作则、潜心治学,牢牢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以及报国之行贯穿到教育事业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不竭动力。
二是培育时代新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时代新人已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和保障。培育时代新人是当代教育家的重要职责,因而他们立足专业,强化时代新人的专业素养塑造,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时代新人进行引导,从而培养有过硬本领的专业人才;以身作则,注重对时代新人道德品质以及精神的涵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自觉的道德实践,使之成为拥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创新求是,充分考虑时代新人的个性、能力、诉求,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最大限度激发时代新人潜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充实人才后备力量。
三是担当强国使命。当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建设教育强国是广大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其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9],而教育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也就呼唤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未来一体化推进教育同经济、政治、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协同并进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奠定战略性支点,毫无疑问这一重大使命将主要由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家所肩负担当。同时,也只有广大教育家齐心协力、攻坚所难,竭尽所能地承担肩负起这项历史重任,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仁爱之心作为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道德情感,孕育着教育家“诲人不倦”的敬业和奉献、“润己泽人”的无私和博爱、“淡泊名利”的清正和高洁。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要以其为价值引领,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担负立德树人职责、锤炼良好品格修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过程中存仁爱之心,做仁爱之师,如此才能让爱洒满教育对象的心田,让教育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一)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以学识涵养仁爱之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教育者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四心从教”“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大先生”“教育‘五人’工作目标”这些论述,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四梁八柱”,既对新时代中国好老师进行了精准画像描摹,也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职业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因而,广大教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强化自我政治素养,提高自我政治能力,这是加强其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广大教师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增强自我学识厚度,也是涵养仁爱之心的有益方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读书,尤其是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0]26。读书越多,方能认知越深、视野越宽、心胸越广、格局越大。广大教师涵养仁爱之心,重要途径也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沉浸体悟,才能不断修炼自我内心,以不断增进的学识去涵养仁爱之心。总之,广大教师应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思悟行”,并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支撑动力,在涵养仁爱之心的实践中提升个体专业化、理论化能力。
(二)担负立德树人职责,以责任涵养仁爱之心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并将其确定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党进入21世纪后对教育本质的一次深化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理应勇于肩负起这一职责,以责任涵养仁爱之心,不断培养教育对象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然而,由于国内国际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矛盾与困境,既影响部分教育者肩负立德树人职责,同时也影响其仁爱之心的涵养。诸如享受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甚至交互渗透,追求利益诉求淡漠肩负责任之风依旧存在。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既动摇教育者队伍的稳定性,也影响其肩负立德树人职责的紧迫性。因而,一方面广大教师需明确自我角色定位,认同职责要求并调动自我情感内力,积极将职责意识转换为职责行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激发出乐教爱生的仁爱情怀;另一方面,要摈弃浮躁心态、躺平心态、放任心态以及功利心态,将“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牢记于心,以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教育对象心中真正的“大先生”。
(三)锤炼良好品格修为,以德行涵养仁爱之心
教师走上讲台,教书育人;走下讲台,为人师表。这既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彰显,也是其品格修为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4]9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教师的道德建设不仅囿于自我层面,还应该将其上升为具有崇高指向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坚守。因而,广大教师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客观公正的理性思维,不断提升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成效,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彰显人文关怀、迸发生命活力、流露温暖情怀,从而更好地完成培育、塑造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养和良好品格的时代使命,而这又正是以德行涵养仁爱之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需看到美好,即看到生活的美好,教育对象的美好以及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不负使命重托、努力前行;要充满信心,即对自我充满欣喜、对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让自信成为涵养仁爱之心的强大动力;要简化生活,即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的研究中,去读懂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探寻他们的成长成才规律、创新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个体教育精神生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良好品格修为,进而在教育生活中不断壮大自我,强化自我。
(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格局涵养仁爱之心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批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无不将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书写了一幅幅壮丽的人生画卷,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爱。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同样理应顺应时代,在观照时代发展潮流趋势中不断扩大自我眼界与格局,在大格局中涵养仁爱之心。这就需要,一是以全面眼光关注个人发展,即清醒认知个人职业、激发自我发展内驱力,潜心定力职业规划、涵养自我发展持续力,注重知识品德修为、迸发自我发展原动力,及时深入反思总结、唤醒自我发展自信力,如此,主体自我发展才会进入到一种自主、自动和自觉的状态。二是以历史眼光关注国家前途,即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站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中,自觉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奋进中,同人民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一起圆梦。三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即作为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以及精神创造的引领者,广大教师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凝聚共识,积极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如此,方能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以宽广的大格局涵养好自我仁爱之心。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仁爱教育家 教育家与儿童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1期)2022-03-09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故事作文·高年级(2019年12期)2019-09-10津派教育家成长未来教育家(2017年11期)2018-01-16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时代人物(新教育家)(2017年12期)2017-12-18仁爱篇(上)为人撑伞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教育家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湖湘论坛(2015年2期)2015-12-01具仁爱之心,做仁爱之师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3期)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