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侨乡红色基因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智慧韬略,蕴含着坚定的信仰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针对当前高校“大思政课”中缺乏本土思政元素的问题,文章以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为例,通过访学、听学、讲学、研学梳理百年来侨乡红色基因,將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小切口”打开“大局面”,引导大学生从侨乡红色基因里汲取智慧和力量,让侨乡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入行,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关键词:红色江山;
侨乡红色基因;
大思政课
纵观百年党史,五邑华侨及其子弟自始至终参与红色革命,从带领工人运动到地下工作、到抗日前线,再到党史资料的整理,无不参与其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奠定了侨乡红色基因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和升华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且在大学期间处于相对变化之中。“大思政课”之“大”,内核在于其遵循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规律,因此,相关思政课课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完成,还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进而让侨乡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入行。
一、侨乡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其功能
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不仅先后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红色文化圣地进行考察,而且多次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一)侨乡红色基因的内涵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宗旨、本色的集中体现。侨乡红色基因是一种带有侨乡红色文化特质的文化基因,其内涵包括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忘我的牺牲奉献、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譬如,开平籍谢启荣、谭国标、周文雍等带领工人运动被捕牺牲,周文雍发出“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旷世绝响,台山籍何干之则被誉为“中国党史第一人、奠基人”。流淌在这些五邑侨乡弟子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使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因此,大力传承侨乡红色基因,对于确保侨乡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具有重要意义。
(二)侨乡红色基因的功能
侨乡红色基因作为重要的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其蕴藏的价值是我们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资源,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通过调查文献,红色基因不仅具有凝聚和动力价值,除此之外,还具有塑造价值。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深入挖掘五邑侨乡红色基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侨乡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有助于开拓华侨史研究的新视角,进一步完善侨乡红色基因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侨乡红色基因与社会实践“揉”“融”结合,是提升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水平和人文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侨乡红色基因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背景下,五邑大学积极挖掘侨乡文化资源,传承爱国爱乡、扶贫助困、开放兼容、天下大同、艰苦创业的“根”“义”“桥”“和”“搏”文化等侨乡精华文化,通过搭建一系列育人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红色基因和大思政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338篇期刊,3种图书,124篇报纸,17篇学位论文和7篇会议论文。“侨乡红色基因与‘大思政课”篇名的期刊或者学位论文目前还在研究中,暂无检索到相关文献。通过分析总结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总体来说,涉及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从理论上看,已经界定了红色基因的背景内涵和价值,为红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实践上看,已经探索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路径,为“大思政课”中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方法借鉴。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红色基因形成背景、红色基因内涵研究,如,姚亚平[2]《传承红色基因 滋养精神家园》(2015)指出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周晓静[3]《习近平红色基因基本内涵论析》(2017)强调习近平有关红色基因内涵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灵魂,二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为人民服务,三是红色基因的根本政治方向是忠诚于党这三个方面。罗明明[4]《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2019)强调优化红色基因传承环境,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年深入了解党史、国史,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广大青年的综合素养。
关于在“大思政课”中传承侨乡红色基因的意义和路径鲜有涉及,这正是本选题开展研究的重要参考和努力方向。即通过探索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路径,运用“初心园”党建育人平台,对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并为之提供实践路径,有助于发挥组织育人的功能,从而加强大学生对五邑侨乡红色基因的教育,推动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及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育人路径的探索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红色记忆,每一个英雄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擦亮‘红的底色。”同时也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为了让“大思政课”的参与性、体验性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通过实地寻找开平革命文物背后的侨乡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学习侨乡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赓续红色血脉。
(一)寻访红色教育基地,让“大思政课”育人路径“实”起来
初心因践行而永恒,使命因担当而伟大。依托侨乡红色教育基地,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等侨乡红色资源为抓手,组织学生实地寻访侨乡红色故事,体悟侨乡红色之路。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之志赴使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劳培“不畏强暴 血战到底”的坚定信念到周文雍陈铁军“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的誓言;
从谢启荣“宁死不屈 绝不出卖组织和战友”的忠诚到谭国标“以笔为枪 以字为刃 唤醒群众”的抉择;
从谢创“不忘初心 敢为人先 为人民服务”的宏愿到邓一飞“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从南楼七烈士“誓死守卫家园”的决心到司徒美堂“华侨楷模 光辉旗帜”的家国情怀等都可以体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通过走访红色教育基地,与革命后代前辈面对面访谈,体悟革命志士浓厚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二)绘制侨乡红色故事连环画,让“大思政课”育人路径“活”起来
历史是一面明镜,启迪今人,照鉴未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以侨乡红色故事为背景,创作一系列侨乡红色故事连环画,讲述侨乡红色故事。从不为牺牲者劳培的故居画到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婚礼[5]的照片,从革命烈士谢启荣的纪念碑到“文总”烈士谭国标的故居,从谢创故居到视死如归的英雄邓一飞的故居,从满是弹孔的南楼到华侨楷模司徒美堂的雕像,通过一张张连环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国民大革命时期,再到全面抗战日期,最后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生平事迹。通过用绘画述说侨乡红色故事,将红色故事融入到绘图中,呈现出鲜活的党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革命先辈,引导大学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拍摄“行走的思政课”,让“大思政课”育人路径“深”起来
伟大事业凝聚时代伟力,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通过“行走”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用身边“小感动”激发社会“大能量”,讲好侨乡红色故事,传递信仰的力量。拍摄《黄花祭英雄,不为牺牲者——劳培》《回顾广州起义,致敬革命先辈——周文雍陈铁军》《瞻仰烈士故居,传承红色基因——谢启荣》《以笔为枪,以字为刃,唤醒民众的“文总”烈士——谭国标》《追寻红色足迹,回顾华侨谢创的“觉醒年代”》《以血肉之躯打开胜利突破口的英雄邓一飞》《重温南楼峥嵘岁月,铭记七烈士抗战英雄》《忆艰苦岁月,探寻华侨楷模司徒美堂的爱国一生》等8期“行走的思政课”短视频,讲述侨乡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为师生描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先辈形象,从而引导大学生在拍摄中学习侨乡红色故事,传承侨乡红色基因,真正把侨乡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书写“红色故事青年说”,让“大思政课”育人路径“动”起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革命先辈的事迹不仅仅是遗迹旧址、文物馆里简单的文字介绍,更应该根植在每一名学生心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书写红色青年说,把侨乡红色基因内核嵌入到心得体会中,通过朋友圈、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打造“指尖课堂”,记录下砥砺前行的动力。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劳培到刑场上的夫妇周文雍陈铁军,从宁死不屈、为革命献上青春热血的谢启荣到唤醒无数无产阶级的战士谭国标,从重洋也难阻报国心的谢创到英勇献身的邓一飞,从抗击日军、宁死不屈的南楼七壮士到一生爱国的华侨司徒美堂,在重温峥嵘岁月中感悟革命烈士初心,读懂历史使命。通过书写“红色故事青年说”,促使广大学子不断把侨乡红色基因力量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四、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为实现侨乡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大思政课”中,需要梳理侨乡红色基因与“大思政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外在价值。本文将从强化思政教育的目的性和导向性、吸引力和滲透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一)有利于加强思政教育目的性和导向性
通过研读革命著作、与革命烈士后代面对面交谈、感悟革命生涯的方式,亲身体验感受侨乡红色基因的精神魅力和时代穿透力,强化了实践体验教育活动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在侨乡红色基因育人功能作用下实现自信、自觉和自强。用好侨乡红色文化资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建设需要弘扬周文雍与陈铁军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党支部带团支部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全员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有利于强化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渗透力
寻“邑”党史小分队把党史作为最亮丽、最厚重的育人底色,将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堂中,形成一整套“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拍摄8期思政课视频,用绘画述说侨乡红色故事,创作了《黄花祭英魂 不畏牺牲者——劳培》等8期手绘海报和以谭国标、邓一飞烈士故事为原型的2套连环画,呈现出鲜活的党史故事,努力延伸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时空[6],让学生思维和视野在校园之外和实践之中得到拓展,学生从“听学”到“讲学”、“研学”的转变,使思政课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不仅让思政课充满了吸引力,还提高了渗透力,促进学生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要求既可以产生“物理融合”,又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以传承侨乡红色基因为载体,通过创新拓展教育平台,激发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培训为主动参与教育培训,能进一步保证教育培训质量。
(三)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色故事青年说”将党史学习教育真正融入到思政课全过程,通过让青年大学生讲述侨乡红色故事,并利用朋友圈、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使其从侨乡党史故事汲取精神力量,把红色精神内核嵌入到心得体会中,获得砥砺前行的动力。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探究设计更为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7]。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寻“邑”党史小分队饱含热情,通过三下乡活动,献礼党百年华诞,于实践中感悟党史,集所学助力红色传承。寻“邑”党史小分队按照革命历史时间顺序,实地寻找劳培故居、周文雍故居、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谢启荣故居、谢启荣烈士纪念碑、谭国标故居、谢创故居、邓一飞故居、赤坎南楼、司徒美堂故居的侨乡红色故事,并采访了相关的烈士后人,挖掘了劳培、周文雍、陈铁军、谢启荣、谭国标、谢创、邓一飞、南楼七壮士以及司徒美堂等烈士的革命事迹,共同梳理红色基因,体悟侨乡红色之路。寻“邑”党史小分队深入实践基地,尝试与更多五邑地区红色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合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多元活动以及创新宣传方式,运用VR技术线下多维呈现并宣传党史故事。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分析五邑侨乡红色基因形成的社会基础和人文影响,提高在校大学生对五邑侨乡革命精神的了解和感悟,传承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增强对大学生的感召力。
五、结语
“大思政课”强调“社会即课堂”的理念,把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空间和生活世界,有组织地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承载侨乡党史的遗迹旧址、文物馆中,在反映侨乡红色基因发展成就与精神风貌的生产生活实境中,增强对侨乡红色基因的可感度和认同度。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小切口”活动将侨乡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中,以“小切口”打开“大局面”,引导学生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融通中发现自我、思考人生,把“小我”融入“大我”,自觉担负起党史学习者、传播者、传承者的角色,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2]姚亚平.传承红色基因 滋养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15-02-15(005).
[3]周晓静.习近平红色基因基本内涵论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7,33(04):7-10.
[4]罗明明.引导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J].人民论坛,2019(07):126-127.
[5]孙迪,闫笑岩.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J].党建,2021(08):68-69.
[6]程保锐.基于主导主体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若干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 2019,20(03):5-8.
[7]郑昌东.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选择研究[J].理论导报,2016(02):48-49.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陈桂,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党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开放课题“侨乡红色基因融入‘大思政课动态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SCNUKFYB057)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 基于科学精神的“大思政课”教学设计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年9期)2021-10-19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19期)2021-10-19“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与发展路径中国德育(2021年19期)2021-10-19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1年38期)2021-09-23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大思政课”求知导刊(2021年29期)2021-09-12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7期)2021-08-26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科教新报(2021年22期)2021-07-21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