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青,杜 琳,宋 涵,沙 悦
(1.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2501)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坚持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1]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价值。[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需要通过润物无声地践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和职责。[3]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时代使命,为我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加强课程“三教改革”是全面夯实人才培养之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4],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建设是关键,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很有必要。
职业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性问题,善用“大思政”,对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5],加强各门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提出的新要求。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规范、理想信念、品格塑造、信息甄别、创新思维等,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至关重要,课程开设旨在“授人以渔”。因此,善用“大思政”,推进“文献检索”课程三教改革,是化解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现象的有效举措。实施课程三教改革,坚持围绕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思政的政治导向作为指引,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融通与同步推进,立足于根源,打破思政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现象。而教学方法是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途径,是三教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培养什么人一直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致力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6]文献检索课程实施“三教改革”是深化建设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是破解职业教育关于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困局的有效办法,教学方法改革就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才算好的问题。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实现全面思政育人。结合文献检索课程内容,全面梳理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全面深入把握和提炼课程教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让思政元素“基因式”地嵌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以及实践环节活动中,使学生在全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信息获取与利用等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科学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使命担当,在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起到课程全面育人之功效。
目前,从身边个别学生发生的非法校园贷、电信诈骗事件、传销、违规违纪等现象分析可得知,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不清晰、追求物质名利爱攀比、责任心缺失;
理想信念迷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人生观、价值观偏颇,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缺乏感恩之心;
有的学生法纪意识淡薄,缺乏遵章守纪意识;
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乏,信息道德意识薄弱等等。青年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轫者,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好坏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关系着中国梦、复兴梦的实现。基于此,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肩负着价值引领和品德教育的重任。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就是让文字说话,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故在正确的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指引下,同步实现课程内容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机融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在教学中全面渗透时事热点、时事政治,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发展意识、合作探究意识,成长为对国家政治事事关心的新时代人才[7]。教学设计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融合隐性教育价值引领和显性教育知识传授,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多维度同频共振的思政育人大格局。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能巧妙地融入思政的元素较多(见表1)。
表1 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基本要素一览表
“课程思政”本质是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是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地映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讲授检索的工具、方法和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技能型通识课,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塑造人、熏陶人、激励人的关键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遵循课程自身的建设规律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引领学生的价值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根基,将凝练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道德修养、文化自信等要素,通过教师在讲台上传递新时代新作为的大势,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耳濡目染地教化学生。全面深化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强化激发教师育人职责,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资源,积极探讨恰当的育人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一)深化教师改革,提升育人的内驱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去执行,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者,践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教书育人首先要“育己”,要以“经师”和“人师”的素养,要以自身的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渊博的学识和举止端正的言行,以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去影响、感化学生。文献检索课教师要自觉把立德树人、思想培根筑魂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职责,让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在内心深处扎根,从而更好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8]首先,教师要强化思政意识。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一定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新青年,因此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首先是教师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熟知中国历史、党史、党的教育方针、时代主题、使命等,文献检索课程是通识课,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只有具备这些思想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思政的育人目标。其次,要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思路、培养教学能力、厚植爱国情怀,要切实解决“会不会”“能不能”“愿不愿”的思想问题,要切实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增强教书育人使命,时刻绷紧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育人育才这根弦,积极探索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全心全意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完善教学内容载体改革创新,突出思想育人的时代性
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教什么”的问题。一是丰富辅助教学内容的思政载体。文献检索课程是通识课,也是方法课,教材一般是选用通识教材,不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同,同一个学校也有不同的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文献检索课程教材不可能是与专业背景关联度很高的配套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学科,结合专业、学科发展背景和岗位能力需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鲜明的育人导向,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以此作为主教材的补充,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供给,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政策、正能量的社会热点、优秀传统文化、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融入教辅材料的建设,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行动指南。二是动态更新育人题材,体现时代性。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有变和不变两个因素,不变因素主要体现在传授的知识结构方面,包括文献的检索原理、工具、技巧、方法等,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的海量巨增,教学中教学案例和实践素材的选择应与时俱进,应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征,确保职业教材的育人内容“够新”,要高度关注专业和行业的时事热点,探究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以及思想政治育人资源的结合点,将这些内容和案例及时有效地更新到教学中,满足专业知识的先进性,育人思想的时代性。
(三)创新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优化课程思政育人途径
课堂教学的好坏优劣评价标准关键看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了学习;
是否教会了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是否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了生存。[9]善用“大思政”,推进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1.牢牢把握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思政育人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基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是教育的失败。[10]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希望中国好吗?”这三问很振奋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代问下去、答下去。[11]文献检索课程知识传授中,无论是信息素养意识、科技文献、数据库检索工具、网络搜索引擎等基本知识,还是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图书、期刊、电子图书资源)的检索应用等,应把这“爱国三问”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
2.善用重大历史题材彰显文献检索思政课之厚重。要秉持严谨的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充分发挥以史鉴今、思政育人作用,用活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2]。例如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章节,通过将国内与国外学科发展、产业发展做相互比较,让学生了解我国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贡献,增强学生改革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迸发新作为。
3.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要加强信息道德意识、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时代剧烈冲击着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观念,但随着信息量急速增加,信息种类纷繁复杂,信息污染、信息垃圾、信息犯罪等严重破坏了网络信息生态,威胁人类生存。[13]对于“拔节孕穗期”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能够助力其免疫力实现提升,铸就“金刚不坏之身”,课程主线以培养能力素质为重点,以信息道德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信息意识、信息检索、知识产权与创新、网络搜索技能、信息甄别与利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重点开展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维护信息安全、抑制不良信息等内容传授,通过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与指引,促使学生面对虚假信息时能够做到自觉抵制,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14]
4.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要强化搜索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搜商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量剧增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搜索引擎的诞生,人们要高效快速地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知识就得提高自己的搜索技巧和搜索能力,作为现代人,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信息时代,“快鱼吃慢鱼”的特征显著,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文献检索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查找所需信息,提高“搜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搜索意识,因此它是一门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的方法课,能帮助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15]
5.要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困惑点,回应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教学中,通过学术诚信教育的开展,强调学术不端后果,明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了解相关的规则,掌握防范学术不端的措施,版权常识介绍等。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思想理论的领悟能力,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深入人民群众中,扎根基层一线中的实践认识,方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洞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方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用耳朵聆听人民呼声,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方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方知勇立时代潮头,立鸿鹄志,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