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伟浩,彭鸿娟,杨杏芬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的大背景下,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更彰显其重要性[1-2]。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6月2 日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3]。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当务之急是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即培养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的公共卫生人才,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能力、社区服务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等[4]。针对上述要求,目前部分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亟须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
1.1 一流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不足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预防医学实验技能的教学和校外专业实习两部分[5],但二者割裂明显。首先,预防医学实验技能教学仍局限于学校实验室内开展,单科分割式设置,割断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4],多将基础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教学等同于公共卫生综合性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如缺少社区实际调查的技能和现场处理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6],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实践基地与高校课程共建不足,实验教学课程一般只在院校内开设,由学校专业老师讲授,实践基地老师未能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造成实验课程内容与公共卫生实践相脱节,如食品卫生课程中关于“食物中毒疑似有毒食品的检验”,学校实验课程注重食物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的讲授,而对现场流调、处置、上报等实践环节讲授较少。
1.2 实践教学“双师制”培养体系不完善“双师制”是指为了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配备两类指导教师:一类侧重于学科、理论和文化知识指导,一类侧重于实验、实践或实习教学指导[7]。虽然预防医学专业要求开展实践教学,但各高校对其实践教学的要求有一定差异,部分高校与实践基地的“双师制”培养体系尚未建立[7-8]。目前实践教学多由高校教师承担,由于高校教师多缺乏公共卫生工作背景和经验,教学和科研均偏向理论基础,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参加基地实习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融入实践工作中[9]。而实践基地的带教老师主要负责社区实践,理论授课相对较少或不开展,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所学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同时,学生的实践内容常受基地导师阶段性重点工作内容的影响,其实习的教学目标无法全面实现[10]。
1.3 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被弱化 实践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摇篮[11-12]。然而实践基地思政育人的意识不够强、责任不明确,缺少思政育人的载体和方法,导致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被弱化[13-15]。
1.4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简单化 实践教学评价是衡量实践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16-17]。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通常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以实验报告、实训小结等终结性评价形式来衡量学生成绩。这种方式既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也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社区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考量[18],学习效果评价存在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效果反馈不及时等现象[17]。
基于上述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20年提出以建设示范性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完善的实践基地制度为保障,着眼于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需求,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在2017 级、2018 级、2019 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展了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2.1 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基础、社区、创新”三结合,以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课程基础实验、社区实践、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分为临床实习(21 周)、专业实习(21 周)和毕业设计(8 周),培养时长共50 周。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各级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相关医疗机构,充分融合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资源,双方利用各自在疾病预防控制、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平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协同开展教学和实践。南方医科大学实践教学平台如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
实践基地如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卫生监督所等合作单位,依据行业和岗位发展需求,让学生以工作人员身份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习阶段,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承接学生的实习安排与指导工作,负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实践标准,培训学生实践所需的基本技能,并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方向为其安排3 个实习科室,每个科室实习1~2 个月;
学校主要承担对接实践基地、管理学生的工作,尤其在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重大应急工作中,学校有义务协调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通过以上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和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社区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实验技能,学校和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2 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建设一流实践教学课程 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学校和实践基地分别按照教学大纲和基地工作任务各自安排实践培训的课程内容,导致双方的实践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学校邀请实践基地老师作为行业专家,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调整培养方案、编写实践教材、开展专业讲座等。首先,高校教师与实践基地导师协同,改革建立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核心实验模块、专业方向实验模块和专业拓展实验模块,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三个层次着手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密切联系起来(图1)。其次,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共建一流实践教学课程。如国家级一流实践教学课程“传染病防控社区健康行动”,学校结合实践基地所在社区的需求,学校老师和基地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深入社区进行传染病防控和健康知识宣传,如登革热预防知识的健康科普等。此外,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虚拟仿真课程建设,让学生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操作和实践,与虚拟对象或场景进行互动,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实操能力[19]。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虚拟仿真课程中,教师讲授真实案例及处置经验,系统地总结和纠正学生实践中的失误或问题,强化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
同时全面推进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和研究式学习,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素养。同时,依托学院的专业教师资源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完善应急队伍组织架构,强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培训、病原生物学快速检测技能培训和应对核化生武器攻击演练等方式,建成一支能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队伍。最后,学校协助实践基地老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普能力,包括指导教学方法,编写课程教案,培训其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教学,创新科普形式,共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知识科普活动等,共同承担公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指导工作,打造一流的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图1 公共卫生实验教学模块Figure 1 Teaching module for public health experiment
2.3 建立师资互通机制,建设高水平“双师制”师资队伍 公共卫生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与能力建设是保障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20-21]。学校与实践基地双方共建“双师制”,实现人才共享共建,如学校与广东省卫生监督所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进具有一定行业经验的实践导师参与主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全程参与学生培养;
实践基地亦通过与高校协商,引进相关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和教学人员到基地兼职、挂职或担任学术顾问,激励高水平教师、青年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全方位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应急防控和科普宣教工作。“双师制”充分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导师与学校导师的优势,全过程共同培养学生,这种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及时将学科前沿和行业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2.4 加强实践基地思政教育,培养爱国为民的公卫人才 加强实践基地思政教育的规范化培训,以增强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为核心,建立“厚基础、强实践、重道德、求创新”的特色教学理念。如在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实习基地中,实行融教于景、融力于事、融学于训等“六融”实践带教工作法,其中将思政教育融教于景,按照“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的理念打造党建文化墙,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拓宽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实践基地既是学生实践公共卫生技能的场所,又是思政教育的阵地。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成长为“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懂创新”的公卫人才,还培育了学生爱党爱国、服务社会、无私奉献、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以实现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5 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指学生参与实践培训整个过程的表现评价,包括对现场业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由基地带教老师完成,分数占整体评价的50%。如组织学生参与食品卫生的监督等任务时,考核学生食品卫生检查的业务能力、团队之间沟通协作能力等。终结性评价是指实践培训结束时的总结性考核,包括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考评,由实践基地组织考核,占整体评价50%。同时,学生依托学校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爱课平台,对实践课程随时进行评价反馈,教学秘书通过平台及时收集整个实践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信息,将终结性评价静态采集转变成全过程动态的教学效果信息采集,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和基地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有利于教学团队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方式和方向,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落到实处。
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环节[22]。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依托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基地紧密合作,学校、实践教学基地齐抓共管,凝练“厚基础、强实践、重道德,求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基础实验、社区实践、创新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制”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多维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经过上述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112家用人单位对2022年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能力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满意度方面,99.11%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为“满意”和“很满意”;
各项工作能力满意度评价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的满意度分别为98.21%、98.21%、96.43%、95.54%、94.64%。由此提示,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有助于培养卓越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经验。
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邹伟浩负责教学实践、文章撰写;
彭鸿娟负责指导文章撰写;
杨杏芬负责指导文章设计